• 会员
    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
    地方史志5.5万字
    6.5万人气
  • 会员
    “都城风物”选取中国古代著名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相关的名著四种:包括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录从西周、汉唐到宋元的长安古迹,以及相关史事;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时代洛阳城市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相关政治、文化、风俗、人物、艺文、中外交往等;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开封的皇城建筑、城内各坊、民众的饮食起居、岁时节令,囊括汴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追忆南宋都城临安
    地方史志3.7万字
    5.3万人气
  • 会员
    台湾,东临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北邻琉球群岛,西与福建隔海相望,地产丰富,景物宜人,文化浓厚,一直以来都被称之为“中华宝岛”。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作“瀛洲”、“夷洲”和“流球”等,元代的时候就在澎湖设立了巡抚司,明代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立东宁省及承天府。清朝时期,郑成功后人在台湾设立台湾府以及台厦道,后来清廷又改设为台湾省,台湾这一名称才正式确
    地方史志11.1万字
    5.2万人气
  • 会员
    本书只是对西安厚重历史的故事呈现,举重若轻;只是对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粗线勾勒,挂一漏万……但她也许会成为您了解西安历史的一个向导,为您开启一扇扇神秘的大门,带您领略西安历史的“宗庙之美”和“百官之富”。
    地方史志10.1万字
    4.2万人气
  • 会员
    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是一件被人们遗忘或忽略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场械斗规模之大,死伤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因它被当时的政府及后来学者视为“民间私斗”而不予重视,加上当时太平军、洪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历史波澜,这场械斗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死角。本书利用大量档案、官书和方志等资料,对发生于咸丰同治年间的这场土客大械斗作了详细的记述和评论。全书共分三编,计十章。上编讲述这场斗祸的远因与近因
    地方史志23.2万字
    4.1万人气
  • 会员
    本书从客观的历史研究角度,完整介绍有关琉球王国的历史,及其诸多现实遗留问题。坚守客观、平实的学术原则,戮力搜求史料史实,梳理中外学界研究成果,调理科学的逻辑思路。通过这一部著作,可一窥琉球王国的兴亡轨迹,进而思考东亚地区历史与现实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基本课题。
    地方史志18.9万字
    4.1万人气
  • 会员
    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北京民俗;这里有地道的京腔京韵;这里有浓厚的北京情结;这里是北京,有一种难以忘却的老北京记忆。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与西安、洛阳、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它拥有7项世界级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因此北京是您选择文化旅游最合适不过的城市了。那么你真正的了解北京吗?你知道北京在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个称谓?前门楼真的有九
    地方史志14.6万字
    4万人气
  • 会员
    本书的出版发行,开创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打开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的新页面,填补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的空白,有着创新性的意义。更为突出的是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重温历史,重温太行之路,对我们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方史志38.5万字
    3.9万人气
  • 会员
    作者通过十多万文字和100多幅图片追寻上海与丝绸之路、上海发展与变革的契合点。这本书,如同一个城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响诗,散发着海洋的气息;又似一部城市与作者的回忆录,真实有力,却又饱含不尽的温情。
    地方史志12.7万字
    3.8万人气
  • 会员
    本书将为你讲述:藏族的先民是由猕猴变来的吗?第一藏王聂墀赞普是如何“从天而降”的?松赞干布在向大唐求婚时遇到了哪些难题?莲花生大师怎样降伏苯教神灵?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和后弘期是怎么划分?四大教派又是如何产生的?宗喀巴为何被尊为“第二佛陀”?“达赖”和“班禅”的封号都是如何而来?藏族人民如何英勇抗击英军的两次入侵?十三世达赖与九世班禅为何失和?“张大人花”是为了纪念谁?
    地方史志9.9万字
    3.8万人气
  • 会员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问题,是个真正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话题。即使是在历史上,它也是个士绅和民众都非常关注,并且为之付出许多努力的问题。对于理解历史上文化之共享与互动,了解山西以至华北历史,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更值得探讨的是,大槐树移民传说和广东的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客家的石壁村移民传说等等传说,所反映的地方历史变迁的过程。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时期区域开发的问题、宗族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士绅的
    地方史志5.8万字
    3.8万人气
  • 会员
    《广西简史》摒弃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惯常做法,而采用以重要人物为目、以重要事件为纲的写作框架和写作形式,用一个个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串联广西的历史,提纲挈领地勾勒广西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地方史志23.9万字
    3.8万人气
  • 会员
    在《老北京的趣闻传说》里,我们从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地名由来、名胜古迹、皇城内史、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会馆故居、宗教寺院、陵墓祠堂、风味饮食、衣着打扮、娱乐世界、民间风俗、婚丧嫁娶、商业传奇、交通出行、民间工艺、方言俚语、后宫逸事等方面对老北京的前尘往事进行了详细而有趣的介绍,寓教于乐,力争用最朴实、轻松的语言将各种趣闻传说向读者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一种轻阅读的氛围中,既能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地方史志53.3万字
    3.7万人气
  • 会员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了,深圳故事不再简单。深圳的历史越挖越深,深圳的社会越来越繁复,不分枝叶地描述,可以汗牛充栋,化繁为简的叙说,妙在沙里淘金。因特虎智库老亨的这部《深圳传》,有着独特研究视角和草根式的叙事范式,以十数个选点,囊括深圳宏大叙事:深圳何来?改革何谓?开放何所得?经济何以兴?科技何以领先?文化何以有新意?未来何以值得期许?皆借典型事例,条分缕析,周详解说。篇幅不甚长,当详则尽详;史料
    地方史志24.4万字
    3.6万人气
  • 会员
    《大同史话》是浓缩了古城大同2300多年发展变化历史的通俗读本。本书引言高屋建瓴,引发共鸣,开宗明义地介绍了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发生在大同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深入浅出,以叙事结合引述典籍的方法分别展示了大同古城的历史沿革、史海钩沉、地方文化、名胜景观以及现代风貌,使人感到了巨观、锁钥、古都、名城特有的精神风貌。
    地方史志8.3万字
    3.6万人气
  • 会员
    本书在区域总体史视野下考察了西南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在探讨土司制度推行前中央政府治理西南边疆的基础上对土司制度推行后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进行了重点研究,对我国处理西南边疆地区因土司制度所引发的与中南半岛三国的关系、边疆跨国民族关系、边疆民族社会发展、我国西南疆域的变动、边疆政治安全与稳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进行了总结,也指出了土司制度在西南边疆安全稳定方面所暴露的政治文化问题。
    地方史志55.1万字
    3.5万人气
  • 会员
    本书以专题形式,分重点而又比较系统和深入地探讨了自吐蕃时代起到和平解放为止这一历史时期西藏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中央政权为应对这些事件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代表性官吏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本书重视汉藏等多种文字资料的互证互补,通过多视角宽视野深度分析问题,重点从中央王朝或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的互动,对西藏地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历代治藏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当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治理具有参考作用
    地方史志49.1万字
    3.5万人气
  • 会员
    《广州传》以丰富详实的史料、通俗明快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广州这座城市从新石器时代到1949年间,从“化外之地”变成外贸重镇、几经毁灭又重获繁荣的跌宕历史。全书以朝代为划分,四条线索穿插书写。一是城市形态的变化,比如广州这座城是怎样从无到有,它的城池、建筑、街道是怎样建起来的。二是生活形态,尤其是衣、食、住、行、玩的变化,以及民间的各种习俗、节庆。三是经济形态的变化:广州是靠什么发起来的?不是靠工业、
    地方史志42万字
    3.4万人气
  • 会员
    苏州城历史悠远旷渺,命运波澜壮阔,风物饶艘丰富,故事跌宕起伏……本书是文字意义上的城市“考古”,也是当代生活层面的“考现”,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才是正心正信正行正道。是对一个城市历史隐秘和现实呈现的关联观察与剖析,“考现”也就自然而然地衍化成眺望未来……阅读本书,可了解苏州的前世今生,了解苏州绝美的山川景色、灿烂的历史文明,了解苏州的浪漫和它的故事,从而更加热爱苏州。
    地方史志14.4万字
    3.4万人气
  • 会员
    人类文明是江河的赠礼。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印证。自唐宋以来,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长江孕育并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勃兴与流变。本书纵览古今,在全球视野之下,综合介绍了长江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化优势,及其发展历程、文化分区。长江全流域资源丰厚、人文兴盛、经济繁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符号,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
    地方史志15.8万字
    3.4万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