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余英时作品系列”自序
价值篇
中国近百年价值观的变迁(1993)
让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先富起来(1999)
恢复人类文明的元气(1999)
重振独立自主的人格(2000)
晚节与风格(2001)
容忍与自由(2002)
文化篇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1981)
文化危机与趣味取向(1985)
科技文化与大众文化(1985)
论文化超越(1990)
美国华侨与中国文化
历史篇
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1973)
史学、史家与时代(1973)
中国史上政治分合的基本动力(1995)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2005)
关于中日文化交涉史的初步观察(2007)
士人篇
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1980)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1991)
商业社会中士人精神的再造(1999)
漂流:古今中外知识人的命运——刘再复《西寻故乡》序(1996)
儒学篇
儒家君子的理想(1985)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1985)
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1995)
现代儒学的困境(1988)
价值荒原上的儒家幽灵(2006)
读书篇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1958)
古典与今典之间——谈陈寅恪的暗码系统(1984)
怎样读中国书(1990)
记吴宓的“殉道”精神(2003)
书中乾坤大(2004)
坐隐篇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吴清源《以文会友》读后(1986)
“欲超胜负入中年”——林海峰纽约名人战记感(1998)
“殿上垂裳有二王”——为王立诚、王铭琬的围棋成就而作(2000)
境界与平常心(2001)
母校篇
为“新亚精神”进一新解(1974)
我对于新亚校友会的期望(1975)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2000)
新亚书院纪念碑铭(2009)
唐君毅先生像铭(2009)
自述篇
我的中国情怀(1985)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
我走过的路(1995)
我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追索——克鲁格奖演说(2007)[1]
我与中国思想史研究(2008)
编后记
更新时间:2019-11-29 15: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