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插图
前言
课程教学进度表
第1章 TRIZ基础
1.1 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
1.1.1 发现和发明
1.1.2 创造与创新
1.1.3 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
1.2 TRIZ的起源与发展
1.2.1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
1.2.2 TRIZ的发展历程
1.3 发明的五个级别
1.3.1 发明的创新水平
1.3.2 发明级别的划分
1.3.3 发明级别划分的意义
1.4 TRIZ的核心思想
1.5 TRIZ的未来发展
1.6 国家标准: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部分)
1.6.1 应用能力一级的要求
1.6.2 应用能力二级的要求
1.7 习题
第2章 创新思维技法
2.1 创造性思维方式
2.1.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2.1.2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2.1.3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2.1.4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2.1.5 问题转换
2.2 整体思考法
2.3 多屏幕法
2.3.1 普通多屏幕法
2.3.2 高级多屏幕法
2.4 STC算子
2.5 RTC算子
2.6 金鱼法
2.7 小人法
2.7.1 目的
2.7.2 应用步骤
2.8 最终理想解方法
2.8.1 理想度
2.8.2 理想系统
2.8.3 最终理想解
2.8.4 理想化方法的应用
2.9 习题
第3章 系统分析方法
3.1 系统与系统思维
3.1.1 系统层级
3.1.2 系统思维
3.1.3 系统分析
3.2 功能分析
3.2.1 功能
3.2.2 功能结构与分解
3.2.3 功能模型分析
3.3 组件分析
3.3.1 建立组件列表
3.3.2 建立结构关系
3.3.3 建立组件模型
3.4 因果分析
3.4.1 三轴分析法
3.4.2 五个为什么
3.4.3 鱼骨图分析
3.4.4 因果轴分析
3.5 资源分析
3.5.1 资源的特征
3.5.2 资源的分类
3.5.3 资源分析方法
3.5.4 使用资源的顺序
3.6 流分析
3.6.1 流的定义
3.6.2 流的分类
3.6.3 流的改善
3.7 裁剪分析
3.7.1 裁剪原理和过程
3.7.2 裁剪对象选择
3.7.3 基于裁剪的产品创新设计过程模型
3.8 习题
第4章 提高系统协调性的发明原理
4.1 发明原理的由来
4.2 分割原理(1)
4.3 局部质量原理(3)
4.4 不对称原理(4)
4.5 组合(合并)原理(5)
4.6 多用性原理(6)
4.7 嵌套原理(7)
4.8 重量补偿原理(8)
4.9 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30)
4.10 多孔材料原理(31)
4.11 习题
第5章 消除有害作用的发明原理
5.1 抽取原理(2)
5.2 预先反作用原理(9)
5.3 预补偿原理(11)
5.4 减少作用的时间原理(21)
5.5 变害为利原理(22)
5.6 改变颜色原理(32)
5.7 同质性原理(33)
5.8 抛弃与再生原理(34)
5.9 加速氧化原理(38)
5.10 惰性环境原理(39)
5.11 习题
第6章 改进操作和控制的发明原理
6.1 等势原理(12)
6.2 反向作用原理(13)
6.3 未达到或过度作用原理(16)
6.4 反馈原理(23)
6.5 中介物原理(24)
6.6 自服务原理(25)
6.7 复制原理(26)
6.8 廉价替代品原理(27)
6.9 习题
第7章 提高系统效率的发明原理
7.1 预操作原理(10)
7.2 曲面化原理(14)
7.3 动态化原理(15)
7.4 维数变化原理(17)
7.5 振动原理(18)
7.6 周期性作用原理(19)
7.7 有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20)
7.8 机械系统替代原理(28)
7.9 气动与液压结构原理(29)
7.10 参数变化原理(35)
7.11 状态变化原理(36)
7.12 热膨胀原理(37)
7.13 复合材料原理(40)
7.14 习题
第8章 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
8.1 TRIZ中的矛盾
8.2 技术矛盾
8.3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8.4 矛盾矩阵
8.5 利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矛盾
8.5.1 分析技术系统
8.5.2 定义技术矛盾
8.5.3 解决技术矛盾
8.6 矛盾矩阵的发展
8.7 习题
第9章 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
9.1 物理矛盾
9.1.1 定义物理矛盾
9.1.2 物理矛盾的定义步骤
9.1.3 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关系
9.2 分离方法
9.2.1 时间分离
9.2.2 空间分离
9.2.3 条件分离
9.2.4 系统级别上的分离
9.3 利用分离方法求解物理矛盾
9.3.1 分析技术系统
9.3.2 定义物理矛盾
9.3.3 解决物理矛盾
9.4 将技术矛盾转化为物理矛盾
9.5 用发明原理解决物理矛盾
9.6 习题
第10章 物场分析与标准解
10.1 物场分析的概念
10.1.1 对技术系统的抽象理解
10.1.2 物质
10.1.3 场
10.1.4 物场模型
10.2 物场模型类型
10.3 物场分析方法
10.3.1 增加物场度的进化方向
10.3.2 物场分析一般解法
10.3.3 应用一般解法的步骤
10.3.4 物场分析的应用举例
10.4 76个标准解
10.4.1 建立标准解系统
10.4.2 问题类型与标准解法
10.5 应用标准解的步骤
10.6 习题
第11章 S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11.1 技术系统的定义
11.2 技术系统进化规律的由来
11.3 S曲线及其作用
11.3.1 S曲线
11.3.2 技术预测
11.4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11.4.1 3条生存法则
11.4.2 5条发展法则
11.4.3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本质
11.4.4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应用
11.5 习题
第12章 功能导向搜索
12.1 关于功能导向搜索
12.1.1 功能导向搜索的一般步骤
12.1.2 确定领先领域
12.2 科学效应的作用
12.3 TRIZ中的科学效应
12.3.1 专利与科学效应
12.3.2 科学效应库
12.3.3 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
12.4 创新的知识资源
12.4.1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资源
12.4.2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类型
12.5 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库
12.5.1 发明原理实例库
12.5.2 专利知识库
12.5.3 领域知识库
12.5.4 专题知识库
12.6 习题
第13章 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
13.1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技术进化
13.2 飞机机翼的进化
13.2.1 问题描述
13.2.2 问题分析
13.2.3 设计思路
13.2.4 最终方案
13.3 提高智能吸尘器的清洁效果
13.3.1 初始问题情境
13.3.2 定义问题模型
13.3.3 研究理想解决方案
13.3.4 具体解决方案
13.4 乘用汽车的外形设计
13.4.1 问题描述
13.4.2 问题分析
13.4.3 问题解决
13.5 油漆灌装系统的裁剪
13.5.1 功能分析
13.5.2 裁剪
13.5.3 利用TRIZ工具得到创新解
13.6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13.6.1 ARIZ解题模块
13.6.2 ARIZ解题过程
13.7 习题
第14章 颠覆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14.1 颠覆性技术创新
14.1.1 颠覆性创新的定义
14.1.2 科技创新的三个层次
14.1.3 颠覆性创新的类型
14.1.4 颠覆性创新的特征
14.2 颠覆性创新的运用
14.2.1 颠覆性创新是大公司的黑洞
14.2.2 产品颠覆性创新
14.2.3 市场颠覆性创新
14.3 突破性创新
14.3.1 突破性创新是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
14.3.2 突破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的关系
14.4 习题
第15章 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
15.1 知识产权概述
15.2 专利及分类
15.2.1 专利的概念及特点
15.2.2 专利的类型
15.3 专利权
15.3.1 专利权人
15.3.2 专利权法
15.3.3 专利权的获得
15.4 国内专利申请程序
15.4.1 申请受理阶段
15.4.2 初步审查阶段
15.4.3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15.4.4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
15.4.5 授权阶段
15.4.6 国外专利申请
15.5 专利检索
15.5.1 专利检索的意义
15.5.2 专利检索方法
15.6 习题
附录
附录A 物理效应
附录B 化学效应
附录C 几何效应
附录D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E 76个标准解详解
附录F 39×39矛盾矩阵
附录G 100条科学效应简介
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24-12-27 22: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