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刘劲松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图书馆学/档案学32.6万字

更新时间:2022-07-22 16:11:23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一、战前中国图书馆事业状况。卢沟桥事变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这是以“一会三馆”为代表的图书馆界、中央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我国图书馆事业遭受重创,东方图书馆被日军焚毁,损失书籍50万册以上。日本的侵略,尤其文化侵略,暴露了日本的文化野心,也打断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良好发展势头。我国图书馆界提出本位救国,应对危机。二、中国图书馆界的战时转型。卢沟桥事变后,我国图书馆界支持全面抗战政策,展开战时动员工作:一方面,图书馆界探讨图书馆的战时转型或设立阵地图书馆等问题;另一方面,以国立、省立、大学图书馆为基干,图书馆界展开珍贵文献转移活动。我国图书馆界通过不同平台,推进战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三、战时图书馆的损毁调查。中华图书馆协会对战时图书馆的损毁调查十分重视,一则搜集各种关于战时图书馆损毁的调查报告,公诸于众。二则请求协会会员或相关人士协助进行图书馆损毁调查。中华图书馆协会从事战时图书馆损毁调查显示:日本对我国的文化侵略是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进行的,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内容之一。该项调查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本摧残我国文化事业的罪行,激励国人奋起抗战的民族精神,为战后向日本文化索赔提供了坚强依据。四、向国际社会征集书籍。为了弥补因日本侵略而造成的书籍缺失,我国图书馆界向国际社会展开征集书籍活动:中华图书馆协会向欧美各国征集书籍。战时图书征集委员会于1939年开始征集活动。图书馆界征集的书籍,部分满足了国内各大学、科研院所对外文书籍的需求,也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本在我国的文化暴行,加强了我国与欧美大国之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客观上配合了中国政府的国际宣传。五、推动战时西部地区图书馆建设。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四川省立图书馆、北平图书馆、中央图书馆、西北图书馆等。中华图书馆协会在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规划、图书馆筹备、图书馆维持等方面建言献策,贡献良多。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适应了战时文化建设的需要,形成了我国新的文化基地,促进了大后方的文化发展,在文化抗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六、筹划战后图书馆事业的复兴。1943年,旅美学者发表战后中国图书馆复兴设想,拉开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复兴的大幕。1944年,我国图书馆界正式启动了战后图书馆复兴工作。我国战后图书馆复兴,对内依靠图书馆界的努力推进,对外寻求美欧大国的支持。图书馆界接受沦陷区的文教机构、接受欧美大国的书籍援助,为民族复兴的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图书馆界与欧美图书馆界密切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设,使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结论。战时图书馆界立足本位工作,支持全面抗战,区别于军事抗战、政治对抗,是一种文化救国,开辟了具有图书馆特色的文化救国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上架时间:2018-07-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刘劲松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对古文献与学术史上的相关问题作了专题研究。一、就方法论而言,本书以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提出了在学术认知史基础上进行“研究之研究”的必要,及对地上、地下文献需同等对待等问题。二、就古文献的研究而言,既有对传世文献《诗经》等的研讨,也有对清华简《系年》、上博简《孔子诗论》等个案的分析。三、就学术史研究而言,通过个案分析,既有对“周道”及儒、墨关系的讨论,更有大量篇幅探讨文化保守主义
    王刚社科24.3万字
  • 会员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是围绕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宣传推广、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而开展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专注于公共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题,在全面解读我国知识产权政策核心要求与发展导向基础上,广泛深入调研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针对我国知识
    张李江社科15.4万字
  • 会员
    2018年10月15—16日,“档案修复及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研究:第六届东亚史料研究编纂机构联席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召开。会上中、日、韩三国学者就“档案修复及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论文结集成本书,希望借此在历史资料的数据库建设、历史资料整理和档案文献修复方面扩大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东亚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社科41.9万字
  • 近年来,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显得越来越落后和低效。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使档案的检索、编研、提供利用与服务受到限制,纸质档案的存储、调阅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档案的管理与发展带来安全隐患,这使得档案智慧化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本书旨在探索档案智慧化管理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通过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效率,推动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智慧化建设。本书分为六章,第一章,
    李烨社科14.7万字
  • 会员
    民国时代是中国文献辨伪学发展史上一个异常活跃的阶段。民国文献辨伪学是一个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但是迄今为止,未见有人真正从“文献辨伪”的角度,解读这个广为人知的“文献辨伪”问题。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民国文献辨伪问题的专著,是作者《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的姊妹篇。本书在全面回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方法,从文献辨伪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文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
    佟大群社科21.5万字
  • 会员
    清代地方档案作为一种新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包括四川巴县档案、南部档案,山东孔府档案,台湾淡新档案,甘肃循化厅档案在内的一大批清代地方档案名扬海内外,为学界、档案界、文物界所瞩目。但长期以来,各方对其藏地、案卷数量、时间起止、内容特色等情况并不完全清楚,往往各执一词。本书聚力当下关注度较高的数部档案,就其保存、整理与研究状况作一系统梳理,不仅有助于了解学术前沿、凝聚
    吴佩林等社科30.1万字
  • 会员
    本书立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背景,主要从公共档案馆发展的理论研究及建设实践、公共档案馆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公共档案馆发展战略研究的价值取向、公共档案馆发展战略环境、公共档案馆发展战略路径、公共档案馆发展战略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公共档案馆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作者认为,公共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涵盖面非常广泛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关系到多个行业领域、部门,涉及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档案管理体
    苏君华社科23万字
  • 会员
    少数民族经济古籍文献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进行经济活动的记录和总结,其中不乏成功和先进的经验,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需要从中继承精华,汲取教训。现存少数民族经济古籍文献分布相当广泛(经、史、子、集四部以及丛书、各类考古文献、档案文献之中),数量极其庞大,内容十分丰富。但目前少数民族经济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其他专科文献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系统整理和开发民族经济古籍文献这一宝库,不但是民族经济学、古典文
    陈海玉社科22.2万字
  • 会员
    作者致力于“多学科视域下的档案价值认知”及其之上的价值实现机制研究,首先,历史的看待档案价值尤其是凭证价值或工具性价值,作为本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其次,以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价值属性和资源稀缺视角研究档案价值,对于丰富我国档案价值规律实现途径、优化档案信息资源配置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最后,集成管理理念语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是稀缺的,不仅强调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的集成,而且强调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的融合,从
    王运彬社科30.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