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秘密社会生存模式的社会学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近代中国秘密社会生存模式的社会学研究

陆勇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社会学15.5万字

更新时间:2024-07-10 17:39:58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从梳理近代社会变迁所引发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出发,探究近代秘密帮会与教门的生存模式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生存模式适应性调整与近代秘密社会膨胀关系,并进而揭示出近代秘密社会嬗变的社会学的意义,探索社会转型中遏制有组织犯罪的方式。本书基本研究思路是:在系统梳理传统秘密社会生存模式的基础上,从社会学视角,研究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秘密社会的组织结构形式、资源获取方式、社会交往模式和内部聚合机制等显性要素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于近代秘密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并进而为当下社会治理综合提供借鉴。本书分成五个部分:一是研究近代社会变迁与近代秘密社会构成。在系统梳理近代帮会和秘密教门的基础上,分析近代社会变迁中秘密社会构成的变化。重点研究近代社会转型与生存环境变迁的关系,以及探究会教融合与近代秘密社会的重组问题。二是研究近代秘密社会的组织结构形式变迁。探究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秘密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引发的组织结构的变迁。重点分析近代主流社会所尊崇的制度文化与价值取向变化对秘密社会的影响,并研究由此引起的其组织结构的相应调整问题。三是研究近代秘密社会的资源获取方式变迁。分析近代社会群体资源获取渠道的变化,探究这种变迁对于秘密社会的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重点研究秘密社会“正式途径”与“非正式”资源获取方式的交互变化,以及对拓展其组织生存空间的意义。四是研究近代秘密社会的社会交往模式变迁。从交往的目的、交往的形式、交往的内容、交往的层次和交往的手段等多个层面,分析交往模式变迁对秘密社会组织拓展生存空间的影响。重点研究秘密社会与不同社会群体交往模式问题。五是研究近代秘密社会的内部聚合机制变迁。分析在秘密社会聚合过程中,价值引导与利益激励之间关系的变化,探究这种变化对于组织扩张的影响。重点研究近代社会的观念变迁和环境变化,对于传统的价值引导为主的聚合机制产生的影响,并进而探讨秘密社会基于利益激励的聚合机制问题。
品牌:西南财大
上架时间:2024-05-01 00:00:00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西南财大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辑共收入十一篇文章,作者系长期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对贫困单亲妇女就业阻碍的产生机制,会所模式在精神障碍者社区康复中的应用,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困境与出路,专业社会工作之于社区服务的解读,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老年亲子关系与抑郁症状,国际移民、家庭分离与留守儿童,美国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王思斌主编社科17万字
  • 会员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与转型成为解读中国的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人口变迁与人口老龄化等多股力量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本书将经济、社会与人口转型置于整合的框架下,主要采用代际经济学领域前沿的国民转移账户方法,系统探讨人口老龄化、劳动收入与消费转型、公共转移支付分配模式与政府财政负担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我国调整人口政策与财政政策、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沈可社科10.2万字
  • 2022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划时代的飞速发展。ChatGPT以及GPT-4发布,DeepMind的AlphaFold一举解决困扰科学界几十年的蛋白质折叠问题,自动驾驶技术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拓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以及能力,也使人类也更加重视AI伦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2024年的诺贝尔奖更是体现出了不容忽视的“人工智能含量”。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人工智能也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本书中
    (美)亨利·基辛格 埃里克·施密特 克雷格·蒙迪社科10.6万字
  • 会员
    2017年8月,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召开了以“国际化与社会转型”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提交的论文基础上选取了十八篇论文,编辑出一本中文的学术论文集。共分四篇十八章,四个主要议题分别为教育创新与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国际文化交流、少数群体研究与扶贫、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本书由宗力和刘宁担任主编,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资助出版。本书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国际化、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社会
    宗力 刘宁主编社科15万字
  • 人类始终被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求知的好奇所驱使。我们渴望了解未来,无论未来是危险还是安全,是稀缺还是丰富。随着科学方法的提升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更有信心通过累积及解释过去的模式来预测和量化未来。珍妮弗·M.吉德利在书中探讨了一些我们☆急于知晓的问题:什么是“未来”?未来是尚未到来的时间?未来是乌托邦?未来有没有历史?未来只有一个,还是有很多可能性?她又接着追问:未来是真的可以预言,还是由我们的思想
    (澳)珍妮弗·M.吉德利社科7.6万字
  • 会员
    本书通过分析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三个逻辑误区,主张“优主政治”的新体制框架,继而提出“良治”的概念和模式。作者从新的角度来理解人类自由,从社会发展阶段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的性质,探讨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及互动。分析了解决温饱后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提出利用体制优势,使温饱后的资源配置更有利于未来发展。
    (美)尹伊文社科18.6万字
  • 会员
    农民工现象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本书认为,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的目标是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不断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书中从制度正义切入,探讨农民工的生存机会、发展机会的公平问题,指出要从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机会和公共服务分享机会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公平制度规范,做到农民和市民同等对待。
    虞新胜社科22.4万字
  • 这本书认为,事物发展受偶然因素的驱动,尤其涉及改变个人生活和重塑世界的重大事件时。小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人际交往、人生选择、命运际遇,大到人类进化、国运兴衰、政治博弈、经济危机,偶然性都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作者通过复杂科学、混沌理论、量子力学、基因漂变、涌现现象、自组织临界现象、蝴蝶效应等自然科学的经典研究,对诸多历史大事件进行深度挖掘,细致地分析偶然性对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个体命运的重大而
    (美)布赖恩·克拉斯社科17.3万字
  • 会员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社会,社会性别是一种有误的再现,暗藏着男/女二元对立的结构。在这一再现系统中,男性被确立为主体,女性则被再现为他者。如果说反再现为女性身份认同确立了逻辑起点,那么解构则为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而言,(对结构与中心的)解构与(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女性身份认同是被召唤出来的否定性存在,这种否定的身份认同为缺席的女性提供了实现身
    傅美蓉社科23.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