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心安是归处:白居易诗歌空间书写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8 18:32:56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白居易是一位自觉以特定的哲学思想对自己的生命和生存进行定位的诗人,他是盛唐和中晚唐分界的标志性人物,也是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转化的代表诗人,其诗歌空间书写特征是这种标志性地位的重要表现。心灵安顿是白居易一生都在做的工夫,而其心灵安顿又以空间建构的形式来完成。在不同的际遇中,诗人将个人价值、个人心灵投射于不同的空间,通过空间建构与诗性书写,使空间成为安顿心灵的基底,其空间建构总是以心灵安顿为指归。本书以心灵安顿为切入点,从多个维度探寻空间与诗人自我生命体验的互应与共融,把握诗人在“兼济”与“独善”中安顿心灵的途径和艺术,并试图从佛、道哲学层面对此给以深度阐释。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0-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聚焦英国后现代主义形式实验大师朱利安·巴恩斯早、中、后期新历史小说的叙事艺术,探究不同阶段历史主题的发展变化。本书指出,在早、中期作品中,他以反写实的美学实验展现出多元不定的历史,引导读者摆脱传统单一线性历史观的束缚,揭示接近客观历史真相之难;但在后期作品中,他凭借细致入微的写实描写,真实再现客观历史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解答了如何接近历史真相的问题,进而超越了后现代主义历史极端相对论。文学11万字
- 会员本著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进行梳理,内容涉及鲁迅、郭沫若、沈从文、张爱玲等现代重要作家,也涉及赵树理、杨沫、王安忆、马原等当代小说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从文化社会学、文艺心理学、叙事学等诸方面展开论述,通过现代文学史及当代文学史书写中的重要现象讨论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变迀问题。文学22万字
- 会员本书聚焦20世纪中英现代主义群体跨文化互动生成的跨文化的文学场。探讨该文学场的缘起、剑桥使徒社—布卢姆斯伯里小组的中国情结、牛津现代主义才子群体的中国之旅、剑桥现代批评派领袖I.A.瑞恰慈和威廉·燕卜荪的中国行、徐志摩的英国现代主义感知和传播、叶公超开拓的中英诗学新境界、钱锺书奠定的中国现代批评格局,以及萧乾和叶君健的跨文化旅行书写。归纳出中英现代主义对话与认同的五类结构模式——考察式审美类型、考文学34.8万字
- 会员本书在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视角下研究茅盾1927—1936十年间小说创作。围绕《子夜》这一轴心,综合考察茅盾早期革命文学和“左联”时期创作,并着力呈现这些作品相互之间的互文本关系。进而发掘茅盾小说创作与国民革命之间潜在的联系,呈现茅盾在国民党左派、“托派”等各种复杂力量之间的进退取舍,以及其作为左翼知识分子的复杂精神历程。文学19.4万字
- 会员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是韩国和中国文学史上一笔珍贵的遗产。本书按“离乡和思乡、扎根和融合、对峙和斗争、妥协和逃避”四类主题对伪满时期“满洲”朝鲜人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并深入剖析各部分的文学主题、结构模式和艺术手法,力图推进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文学16.4万字
- 会员本书以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所提出的“地方性知识”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为方法,进入马华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年)空间,从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角度探讨二十年间马华文学思潮在主体性建构焦虑中由“马华文学”向“文学马华”的审美嬗变。在这种审美形态的转换中,文艺副刊始终作为马华文学权力场域隐形的结构性力量介入和干预其中。而由于“小文学”的马华文学主要栖身在以文化为中介文学27.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