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的画风秀逸,作品色彩处理淡雅宜人,在宗教题材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世俗精神。他把圣母玛丽亚画成生活中温柔美丽的母亲,情态和蔼可亲。他画的人物动作轻盈,衣服临风飘荡,构成了前所未有的秀美形象。波提切利跟随他到佛罗伦萨附近的波拉多城去作画,四年的学艺生活使波提切利的艺术知识和技巧大大地提高了。利比的艺术对波提切利日后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波提切利后来又师从著名雕刻家安德烈·佛罗基俄,当时比他小七岁的达·芬奇也在这里学习。波提切利还受过当时另一位著名画家安东尼奥·波拉尤奥罗的艺术影响。这位大师最精于表现人体,正是他开始并奠定了艺术解剖学的基础。由于波提切利善于吸收名家之长,融会于自己的艺术之中,因此日渐成为佛罗伦萨画派的杰出代表画家,并成为梅迪契圈子里的艺术家们的领袖。
波提切利之所以受到梅迪契家族的赏识,一方面在于他的老师利比是梅迪契最宠爱的画家,另一方面在于他那种柔美秀逸的风格,表现出静谧纤柔特点的艺术,正迎合了梅迪契家族的欣赏口味。至于波提切利,当这个家族竭力争取他时,他并没有表示什么反对,愿意为之贡献自己的艺术,这就使他在思想和经济上必然依附梅迪契家族;但同时波提切利在艺术思想和艺术表现主流上又是顺应了文艺复兴发展的总潮流。
这种思想和艺术上的矛盾性反映在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中,使之既有现实性和人性,又有某些神性和神秘性。波提切利的绘画在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美术中,具有极其突出的地位,集中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深刻矛盾。
波提切利的艺术特色是柔美秀逸,也即傅雷所说的“妩媚”,这种风格在他的代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春》描绘的是清晨黎明时在幽静的橘树草地中,布满了盛开的鲜花,中间立着盛装打扮的维纳斯,她略带愁容,仪表显得肃穆庄重。在她的右边是三女神,她们代表着美丽、青春和欢乐,在画上显得高雅绰约,翩翩舞姿中隐含着逢场作戏之难色,尽管神情忧伤,但从纱罗衣里透现出的丰腴秀美的体态令人神往。她们后面是一位健美的男青年,那是雄辩之神,他看似在采撷果实,其实在用神杖驱散冬天的阴云,点化万物,给人间带来春天。在维纳斯左边的一组神像中,代表春的女神抱着鲜花前行,轻盈的衣褶中散满着花朵。她后面,跟着花神和风神。也有人说风神是在推动着花神和春神急速地来到人间,春神和花神的结合,将花草撒遍大地,春满人间。在天空中还飞翔着一位蒙住眼睛的爱神,不断向大地和人的心田发射爱情,使人间充满爱的幸福。草地上、树枝上、春神衣裙上,花神口唇上,到处是美丽的鲜花,整个世界布满着春的气象、春的喜悦。
傅雷指出,这幅画的构图“并没像古典作品那般谨严,它并无主要人物为全画之主脑,也没有巧妙安排了的次要人物作为衬托”。他认为这与诗人贺拉斯的一首歌曲由许多小曲联缀而成相似,“我们可以说他只把若干轻灵美妙的故事并列在一处,他并不费心去整理一束花,他只着眼于每朵花”。从装饰效果出发,主要在疏密穿插中经营画面,以繁见胜,这是波提切利的独到之处。
在艺术处理上,《春》也与以前的绘画不同。在波提切利以前,“绘画素有为宗教作宣传之嫌,并有宗教专利品之目,然而时代的转移,已是异教思想和享乐主义渐渐复活的时候了”。
《春》在艺术上既有鲜明的现实性,又有使人难以捉摸的神秘性,人们能看懂但不易理解,就像一首含蓄、隐晦而韵律优美的诗一样,它能激起欣赏者各种各样的联想、推测和探索。
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春》既然表现的是春天,环境又是如此优美,为什么画家不表现春暖花开,而创造出一种阴冷的气氛呢?为什么女神们为大地送来春意而面部的欢乐中却又含着惘然的哀愁呢?傅雷认为,“笑容中藏着庄重、严肃、悲愁的情调,这正是希腊哲人伊壁鸠鲁的精神”,这个悲哀的情调是波提切利“一切人像中所共有的,是他个人的心灵的反映,也许是一种哲学思想之征象,如上面所说的伊壁鸠鲁派的精神”。
据说波提切利当时体弱多病,终日沉默寡欢,深居于梅迪契的宫中,在艺术上很少有创作自由,《春》也是奉命而做的,画家个人的这种情绪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画中人物上。
可见这幅画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意识和画家的主观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所以画上的女神虽是在“春天”,内心却并不快乐,相反还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有点伤感的诗意,其意境的基调是纤弱、忧郁和悲愁的。
傅雷指出,波提切利“所绘的一切圣母尤富悲愁的表情”,这一方面如上述与波提切利自己的哲学观念和艺术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圣母这一题材有关系:圣母是耶稣的母亲,也是神的母亲。她的儿子注定要经受人间最残酷的极刑。耶稣是一个儿子,也是神,他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因此,圣母与耶稣的题目,永远给艺术家以最崇高最悲苦的情操:慈爱、痛苦、尊严、牺牲、忍受,交错地混合在一起。
对于“波提切利之妩媚”的意义与来源,傅雷做了两点解释,一是“所谓妩媚并非是心灵的表象,而是形式的感觉”。意思是指波提切利所绘的人物在形体上是妩媚的,但其精神上却并非如此,而是“蒙着一层惘然的哀愁”,正是这使得波提切利的人物已是达·芬奇的微笑了。
另一点,妩媚是“由线条构成的和谐所产生的美感”,它是独立于题材而存在的,如旋律之于音乐,如文字之于文章,其本身就成为一种艺术,自成一种风格,一个画家正是于此表现出他的艺术才能。
在与拉斐尔、鲁本斯等描绘的“三女神”相比较时,傅雷指出波提切利《春》中的三女神“更近于古代的、幻忽超越的、非物质的精神。她们的袅娜多姿的妩媚,在高举的手臂,伸张的手指,微倾的头颅中格外明显地表露出来”。
拉斐尔的《圣母》像
“那位拉斐尔在这里安息,
他生时,大自然害怕被他征服,
而他死后,
又担心自己死去。”
这是刻在罗马圣贤祠拉斐尔墓上的墓志铭。这位天才只活了三十七岁,却给世界留下了惊人的宝贵财富,他是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坛三杰之一。
拉斐尔的一生是光辉而不幸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巨大的才能,登上了创作生涯的顶峰,他的成就导致教皇无限制地要他完成远非他个人能力所及的工作,结果他的才能和身体被雪片般的订单夺走了。他的夭折是出于意料之外的,使同时代的人们非常激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也许没有一个艺术家曾经像拉斐尔那样获得如此广泛的赞誉,他的作品为十全十美的光华所环绕,学院派的艺术家与评论家将之奉若神明,而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古典美术的代名词。
与米开朗琪罗漫长的一生相比,他在短暂的生涯中所迸发出的艺术才华是令人惊叹的。他的作品开创了另一种风格。
傅雷曾将他与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相比较,说“他们三个各有各的面目与精神,各自实现了文艺复兴这个光华璀璨的时代的繁复多边的精神之一部”。
拉斐尔早期以圣母像著称,他曾画过不少圣母像。圣母是一位基督教信仰中的人物,自出现以后,她的形象就成为了艺术作品中的常见题材。拉斐尔的圣母像更以其宁静和谐的风格、纤柔细腻的笔触广为人知,几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据《圣经》记载,玛利亚是加利利的拿撒勒的一位姑娘,她是大卫王的后代——木匠约瑟的未婚妻。上帝派遣天使加伯列来到玛丽亚身边,对她说:“上帝降旨要你怀孕生子,并取名耶稣。”玛丽亚说:“我还没有结婚,怎么会有这种事呢?”天使回答说:“圣灵要降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荫你。因此,你所要生的圣者必定成为上帝的儿子。”玛丽亚激动地表示她甘心情愿地遵从神的意志,她说:“我是主的使女,成就在我的身上。”不久,玛丽亚就怀孕生下了耶稣,他就是以色列的主。玛丽亚就是圣母。
在历史上,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对圣母所寄予的期望不同;而艺术家们由于世界观和艺术手法的差异,同一个圣母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不同的主题。
中世纪的时候,圣母被视为神圣,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她宣扬禁欲主义和容忍妥协的思想。那时的画家笔下,圣母往往呈现出一种悲哀、冷淡,或者威严、忧伤的表情。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反对神权,提倡人性,要求个性解放。在这样的思想的影响下,圣母的形象也从神的禁锢中得以解放,充满了人性和人类的情感,这时画家往往将圣母描绘成一位和蔼可亲的、年轻貌美的母亲形象。而拉斐尔的圣母像则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将她描绘成了生活中幸福和美好的象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拉斐尔早年就画过十分出色的圣母像,如《读书的圣母》、《玛丽亚订婚》,在佛罗伦萨时期他又完成了一系列《圣母》,这些《圣母》标志着他的创作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些《圣母》之中最著名的是《绿阴中的圣母》、《金翅雀圣母》和《美丽的女园丁》,这些圣母像是一种具有共同情节的变体,同样在用风景构成的背景上描绘了年轻美丽的母亲和婴孩基督以及幼小的施洗约翰。在这些画中洋溢着和谐、温暖的母爱。在拉斐尔的创作后期,圣母这一题材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风格已大为不同。这一时期的圣母像中,《阿卢巴家的圣母》、《椅上圣母》和《西斯廷圣母》最为著名,尤其最后一幅更是广为人知,是享有盛誉的世界美术作品。此前的圣母像还洋溢着天真、虔诚的情绪,这一时期的圣母像则更加成熟,而《西斯廷圣母》可以说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里,最深刻、最壮丽地体现了母爱的主题。
《美丽的女园丁》描绘的是在一座花园里,圣母坐着在照看两个游戏的孩子,即耶稣和施洗约翰。耶稣站在圣母身边,脚踏在她的脚上,手放在她的手里,向她微笑着。施洗约翰一膝着地跪着,温柔地望着耶稣。这幅画洋溢着和谐、宁静的氛围,有一种朴素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与优美,而形式又无比地华丽、妩媚。
据说这幅画的由来是他有一次在花园中散步时得到的灵感。他当时看到一位花匠的女儿正在欠身修剪花枝,她那健康美丽的形象立刻吸引了这位画家的注意,立即画了一张速写,而后来完成的这幅圣母像则是根据这张速写创作的。
傅雷先生指出这幅画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一种天国仙界的平和与安静”,这种宁静与荷马史诗中的奥林比亚、但丁《神曲》中的天堂的恬静相似。它能使人忘却尘世的烦恼,而到达一种和谐静谧的世界之中去,那是另一种境界,是一块远离现实的天地。
画面上的这种和谐,由各种因素自然地构成:人物的表情、动作的亲切、恬美,背后风景的衬托;线条的纤柔幽美,构图的天真纯洁都使这幅画获得了一种圆满、完美的效果。
在拉斐尔众多的圣母像中,最为突出的是《西斯廷圣母》。在画《美丽的女园丁》的时候拉斐尔还只是个二十四岁的青年,而绘制《西斯廷圣母》的时候他已经三十三岁了,并且早已完成了那些辉煌的巨型壁画《圣体争辩》、《雅典学派》等,所以在《西斯廷圣母》像中,拉斐尔的构图更紧凑,其手法也更加纯熟。
这幅画所展示的是:圣母怀抱着耶稣在光明的背景中现身,脚踏着迷漫的白云。左右两边各有一位圣者在向她致敬,这是两个殉教者:圣西克斯图斯和圣女巴尔勃。在画面的底部,有两个天使依凭着画框,对着这幕情景出神地注视着。
出现在画面上的圣母是一个赤着双脚、身披一件朴素的斗篷、怀里抱着一个可爱的婴儿的普通年轻妇女。她有着优美、匀称的体态,显得安详而沉静,透过她的庄严和矜持,从中可以隐约看出她的温柔和羞怯。在她的双眼中,放射出深沉而善良的光辉,同时还稍微流露出一点恐惧和不安的神情,嘴角隐约有一丝腆腆的笑意;她那梳得严整的头发,迎风飘动的布篷和披巾,隐露出健康有力的腿部与膝盖;两只手深情地搂抱住小耶稣,整个形象显示出纯洁、朴素动人的魅力。但在圣母略略扬起的眉毛上,在张得挺大的眼睛里,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倾向,显示出了她突然理解了她所遭遇的命运时的那种感情。她似乎已经预见了儿子未来悲惨的命运,并且为了拯救世界而准备将儿子作为牺牲品奉献出去。
圣母玛丽亚怀抱中的小耶稣,与母亲同视一个方向,画家赋予他以并非儿童所有的严肃认真与高瞻远瞩,虽然幼小,耶稣却已经显得神圣而庄严,坚定而沉着,他下垂的小嘴角似乎流露出了对人间现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