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诗歌 (2)
- 中学生读名家:再别康桥
- 徐志摩
- 4124字
- 2013-08-03 03:43:00
乘舟河上,听闻随风传来的乡村音籁,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追忆。在第一节诗中,前四行是单纯的写景,将一幅初秋闲适的乡村景观呈现在读者眼前。后四行的视点则有所转换,“我”出现了。同样是水波音籁,却变为“我”的所见所闻,进而是“我”之所感与童年的契合。乡村的景色逐渐与“我”的情愫融会起来,望见碧空白云穿行的自由飘逸,激起了“我”抛却世俗的渴望。疲于世事,渴望回到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是人们共通的情结。“我”在最后一节也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这种渴望。全诗整饬优美,有着徐氏诗歌惯有的风格。惬意乡村景观的描写中,透露出疲惫和厌倦的情绪。
夜半松风
阅读指导
这首诗创作于1922年2月22日,最初刊载于1924年7月11日的《晨报文学旬刊》41号,1925年8月收入《志摩的诗》。写作这首诗的这一年,徐志摩与原配张幼仪正式离婚,对林徽因的眷恋与追求有增无减。“松风”常见于古代诗词书画,具有高洁肃穆的气质。在夜半松风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塑造了一个孤独苦闷的梦魂形象,从中不难窥见诗人内心的郁结与苦闷。
这是冬夜的山坡,
坡下一座冷落的僧庐,
庐内一个孤独的梦魂:
在忏悔中祈祷,在绝望中沉沦——
为什么这怒叫,这狂啸,
鼍鼓与金钲与虎与豹?
为什么这幽诉,这私慕?
烈情的惨剧与人生的坎坷——
又一度潮水似的淹没了,
这彷徨的梦魂与冷落的僧庐?
美文解读
全诗的前三行顶针,由山坡到坡下,由僧庐到庐内,呈现出从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这样层层推进的动态画面。梦虚幻魂缥缈,一个孤独者渴求从宗教中得到解脱,却还是陷于绝望的深渊。梦魂寻求解脱,却无力挣脱,在绝望中焦灼得近乎癫狂。这梦魂的怒啸是否是奋起抗争的前奏?是理想的覆灭还是情感的沦陷,让这梦魂在夜半幽诉?最终,人世的苦痛如同梦魂的心魔,将梦魂与周遭湮没。无论是政治失意的讽喻或是情感失落的暗示,都是无法救赎的焦虑、哀痛与覆灭。
石虎胡同七号
阅读指导
1916年,梁启超为了纪念刚病逝的蔡锷将军,创办了以蔡将军的字“松坡”命名的图书馆。松坡图书馆的分馆是外文部,就坐落在西单石虎胡同七号。1922年,徐志摩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结束了在他看来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婚姻,并从英伦归国。1923年徐志摩在松坡图书馆的外文部工作。在石虎胡同七号,徐志摩发起了具有文化沙龙性质的聚会,并逐渐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新月诗社。这首诗就是这一年所作。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徐志摩对“新月”发祥地的美好情感,也能充分感受徐氏“诗化生活”的人生理想。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善笑的藤娘,袒酥怀任团团的柿掌绸缪,
百尺的槐翁,在微风中俯身将棠姑抱搂,
黄狗在篱边,守候睡熟的珀儿,他的小友,
小雀儿新制求婚的艳曲,在媚唱无休──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荡漾着无限温柔。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瞑,
小蛙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
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
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奈何在暴风雨时,雨捶下捣烂鲜红无数,
奈何在新秋时,未凋的青叶惆怅地辞树,
奈何在深夜里,月儿乘云艇归去,西墙已度,
远巷薤露的乐音,一阵阵被冷风吹过──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轻喟着一声奈何。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雨后的黄昏,满院只美荫,清香与凉风,
大量的蹇翁,巨樽在手,蹇足直指天空,
一斤,两斤,杯底喝尽,满怀酒欢,满面酒红,
连珠的笑响中,浮沉着神仙似的酒翁──
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美文解读
全诗每节均以“我们的小园庭”开始,又以“我们的小园庭”收尾,体现出了诗人对小园庭强烈的归属感。小园庭的温柔、梦幻、无奈与快乐也都是“我们的”。每节的首末两行相同,前后呼应。首行叙述,末行抒情,情绪流淌得自然清新。
第一节以拟喻的手法写出了小园庭中温情脉脉的景致。诗人笔下的小园庭,荡漾着无限的柔情。第二节写出了小园庭雨后朦胧的韵致,且每行均押ing韵,带着一丝梦的清幽。第三节写小园庭的凋零孤寂。小园庭纵使美好,也总有面对自然规律的种种无奈。不过,全诗的基调并未因这接连的“奈何”而消沉。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小园庭不仅有自然的美,更有人一样的欢愉。接下来,就是小园庭带给人们的欢乐了。蹇翁为时任松坡图书馆总务部主任的蹇季常先生。此诗最初发表的时候,就有“赠蹇季常先生”的副题。蹇先生是梁启超挚友,也是松坡图书馆的实际管理者。他左足因饮酒至疾,却还是会友必饮,大碗海量。“大量的蹇翁,巨樽在手,蹇足直指天空”生动地写出了蹇翁放浪形骸,怡然自得,飘然若仙的情态。“我们的小园庭”中的蹇翁有着不少陶翁的神韵。小园庭里洋溢着的快乐正是这些鸿儒友人谈笑畅饮的快乐。这四节诗起承转合,构成了一幅圆融的图景。
“我们的小园庭”既有世间温情,又不乏梦境般的诗情画意,她并非全然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她也有无可奈何的哀婉。然而只消如蹇翁一醉一陶然,便依旧能在小园庭中觅得诗性盎然的惬意人生。
残破
阅读指导
这首诗写于1931年3月,初载于1931年4月《现代学生》第1卷第6期,1931年8月被收入徐志摩自编的最后一本诗集《猛虎集》。这一年年初,徐志摩远离上海赴北京的两所大学教书,同时又有上海的编辑工作,可谓是疲于奔命。徐志摩把上海视作让他形销骨立的魔窟,害怕自己在上海陷入各种痼疾。他希望这次北上能让他“重行认真做事”,“扭回习惯,起劲作人”,“重新打出一条光明路来”。从这首诗中,我们也略能窥见诗人于疲态中奋起的复杂心境。
一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
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
小巷里奔跑:
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
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
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二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
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
也不饶恕我的肢体:
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
一些残破的残破的花样,
因为残破,残破是我的思想。
三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左右是一些丑怪的鬼影:
焦枯的落魄的树木
在冰沉沉的河沿叫喊,
比着绝望的姿势,
正如我要在残破的意识里
重兴起一个残破的天地。
四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闭上眼回望到过去的云烟:
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
斜靠着晓风,万种的玲珑;
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
我有的只是些残破的呼吸,
如同封锁在壁椽间的群鼠,
追逐着,追求着黑暗与虚无!
美文解读
此诗题为《残破》,全诗反反复复出现了十个“残破”,弥漫着浓重的阴暗压抑。四节诗都是以“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开始,夜已深,人深坐,缺月、风沙,笔尖是枯秃的;夜凉侵体,暖气是残余的,墨水是半干的;丑怪的鬼影,绝望的枯木——外在的一切皆是灰颓。只剩下“我”在坚守着,用残破构筑残破。前三节的“我”如同在地狱中进行顽抗的自我救赎一般,在无边的幽暗中无比决绝。第四节诗中圣洁的“她”瞬间让刚才还如斗士般顽抗的“我”自觉如此卑微,如此绝望,似乎刚才在深切的残破中坚强的抗争都成了碌碌无为的徒劳。“她”似乎是那个遥不可及的理想。“我”却无力维护或是增添她的一丝美好。“我”不是阳光露水,“我”的所有均已残破,一切的操劳终是黑暗、虚无……八个多月后,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结束了自己短暂而优美华丽的一生,更为这首《残破》增添了谶语一般的鬼魅色彩。
朝雾里的小草花
阅读指导
1924年8月,徐志摩与泰戈尔在香港辞别后,住在庐山时创作了《庐山小诗两首》,这是其中的一首。在收入1925年版的《志摩的诗》时诗人做了一些改动。徐志摩总是忘情于自然的种种,又为自然中的种种所陶冶,进而发现人生的性灵。这首小诗就生动地展现了徐氏自然之子的本性。
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
你轻含着鲜露颗颗,
怦动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
在黑暗里想念着焰彩,晴霞;
我此时在这蔓草丛中过路,
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
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
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
美文解读
原是最不起眼的路边小野花,却引起了诗人深情的关注和人生的哲思——徐志摩总能在最平淡的自然中发现最纯净的美。小诗轻灵温润,诗意盎然。缀着朝露的小野花被诗人比作是“轻含着鲜露颗颗”,平凡的小花在朝雾里散发着高洁与优雅,画面感极强。朝雾中含露的小野花让诗人看到了她在卑微中对短暂灿烂的向往:“在黑暗里想念着焰彩,晴霞”。你有含珠的闪亮,“我”有莫名的忧愁。当诗人从蔓草中行过,看着岩石下沐着朝雾的小花,似乎顿悟到了些许人生的真谛,“在这迷雾里”,“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精巧的构思和新鲜的意象,书写了一种幽微的哲思,平凡中见惊奇。
沪杭车中
阅读指导
沪杭铁路始建于1906年,是江浙绅商为反抗西方列强垄断中国铁路而筹资兴建的。徐志摩的父亲也是投资人之一。时常往返于沪杭线上的徐志摩,对这条铁路也是十分熟悉。1923年10月23日,徐志摩同胡适游西湖等处风景后,乘沪杭列车到上海。在车上,他写成这首隽永的小诗《沪杭车中》。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美文解读
全诗起句“匆匆匆”“催催催”几个拟声词生动地描摹了列车疾驰行过的轰鸣。车行匆匆,催促前行,也正似捕捉不定的时间一般不舍昼夜地飞速流逝。寥寥几笔,既是对行驶速度的形象描摹,更是时光的真实写照。后三行写景,句式结构规整。以“一”作为量词,写烟山云影,水桥橹声,松竹红叶,仿佛一幅写意的水墨图画,淡然恬阔。烟山似静,而云影扶摇,水桥的静默又被橹声轻轻划破。松竹清幽,纷纷的红叶又贴上重彩。景色中动静交融,浓淡相合,意境优美。
车窗外的景致从“淡抹”的“一”,转变为了浓妆的“艳”,仿佛由传统的田园山水图转变为了西洋油画。大片明艳的景色随着列车的疾驰映入眼帘,如梦境一般,由分明、模糊到消逝。接着诗人将时间与空间交错起来,车速带来的空间位移,引发了关于时间流逝的联想。车轮疾驰而过的地理位置的变化,又正如时间匆匆催促而去的人生。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情思与物象巧妙圆融地结合在一起。全诗呈现出了韵律明快的音乐之美与江南秋色的画面之美,又蕴藏着诗人对人生的感触。
康桥再会吧
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