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绪论(2)

在西方,社会冲突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学理论,他们主要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思想,把冲突分为阶级冲突和可以用经济利益的差异来解释的冲突,强调冲突对社会整合的积极功能。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最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当一个体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而防碍了另一个体为实现其目标所做的努力时,冲突就会出现。现代冲突论在坚持不和谐是社会的固有特征的理论基础上,认为可以通过社会秩序的调整来缓解冲突,并在冲突与缓解的互动中寻求发展,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社会利益的不平等分配是社会冲突产生的内在根源。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利用社会利益协调来解决使人民内部矛盾,以缓和社会冲突。

2.社会公正和社会控制

按照《正义论》作者罗尔斯的说法,所谓社会公正就是公民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合理的标准,换言之,它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一方面,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得以维系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公正因此也涉及公民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心理感知和判断。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全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具备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障体系。这种政策措施和保障体系实际上是社会控制行为,即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现代社会控制主要有法律控制、道德控制、行政控制、舆论控制等方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取向。

3.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概括起来说,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结构、功能合理,社会各要素的协作作用及社会运行的有序化,即社会整体的良性运行。即社会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运行,政治稳定主要是指坚强的领导核心,优越的社会制度,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秩序稳定,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思想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较好。经济稳定主要是指国民经济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社会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社会的稳定。社会管理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4.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分为货币津贴和社会服务两种形式。货币津贴包括退休金、失业津贴、各种补助性津贴与低收入家庭补助等;服务指通过举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来实现的诸如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家庭服务等等。这种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在实践层面是由政府以各种规划、项目、方案的形式为其提供基本经济保障,以使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最低限度的基本保障。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他们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为终极目标,并总是和民生问题联系在一起。

(二)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

1.社会建设的范围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义词,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说,社会大致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种。第一种就是大社会,即除了自然界之外的人类活动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约等于国家,比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第二种就是中社会,是把经济发展之外的领域都归为社会,我们通常讲的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每五年制定一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谈的。第三种就是小社会,是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四位一体”中的社会。我们现在研究的社会建设就是建立在这个意义上的社会范畴。

今天的改革已经到了整体推进的阶段,我们的社会建设离不开经济条件、政治制度、文化建设的支持,所以对于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来说,我们要从小社会入手、大社会着眼,这就是社会建设的基本范围。

2.社会建设与民生

民生与人权和需求有关。从人权角度看,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民生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具体内涵:就业,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包括:与有关缴存养老保险金等有关的社会保险、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看护服务的社会福利和包括为弱势群体提供救济的社会救济等),住房,人身安全。

当前民生问题日益突显,民生难题的解决固然是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改善民生是我们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落脚点,但决不是社会建设的全部内容,社会建设的内涵比民生建设的内涵更宽泛。

形成良好的社会结构,培育完善的社会制度,建立起科学高效、符合实际的社会管理的新体制,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难的探索。把民生问题作为当前我们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决定的,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整体提高,我们在继续关注民生的同时,建设的重心转移到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上来。

3.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它不是和谐社会的全部内容,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前面提到社会时指出,社会有广义、狭义之分,有大中小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是大社会,而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是小社会。当然,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这两者是有交叉和重合的。我们党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就不完全是单一的社会建设可以满足的了,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地改革和发展才能实现。

三、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及基本内容

(一)研究方法

本论文力求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与思考,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1.主要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总的指导思想。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放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基础之上,理清整个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发展的脉络,通过史料比较分析的办法研究毛泽东的历史文献,对其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抽取、辩证地分析、研究,从而形成客观的结论。

2.历史分析法。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绝大部分存在于毛泽东的原始文献之中。所以对它进行研究必须立足于各个时期的文献分析。只有在解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整体历史分析,从中才可能得到它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理清其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梳理其对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一脉相承及它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我们当前的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