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社会法则——生活中的你我他(3)

从上面这两则寓言故事看出,用卑劣的手段对付竞争对手,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谁也成不了最后的赢家,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害人又害己的误区,真诚合作,尽量规避“零和游戏”规则。与其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不如想办法实现“双赢”,让游戏中每一个参与者共享成功的果实,这样不是更好吗?

人们把因双赢而产生更加积极的合作行为的现象,称为双赢效应。我国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布的探井,就因为与当地的农民合作,取得了“双赢”效应,两口井较初始方案节约钻前费用约530万元,还为当地农民铺设了一条企盼已久的道路。又如武汉中南商业大楼“无障碍退换”措施使商家与顾客获得了双赢效应,武汉市中南商业大楼推出经营新理念“无障碍退换”,即无论顾客对商品满意或不满意都能退换货,退换货实行首问负责制,无须任何理由,并力争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一举措深受消费者欢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销售额同比增长2000万元,而其中至少有80%的销售额即约1600万元是这项措施创造的。

双赢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呢?

一、双赢为双方带来了利益优势。如上两例,双方均获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心理学原理表明,一个人在获得肯定满意的态度后,这种态度就会直接影响或决定这个人的后续行为。双方获利后,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会产生肯定满意的态度,因此双方的行为就相继地产生了。

二、双赢提高了双方的相互信任度。在人际交往、合作共事中,双方的相互信任是十分重要的,正因为这样,所以现在大力提倡“诚信”二字。没有诚信,后续的交换、合作行为就持续不下去,就不可能再带来双赢。可见,双赢对双方建立信任机制是有效的,而信任机制的建立是产生双赢效应的重要因素。

三、双赢给双方带来了后双赢的可能。人们都期待好的结果、好的行为再次发生。这种期待心理为双赢的双方带来了后双赢的可能。而这种后双赢的可能性就推动了双方再次合作的行为。

社会促进效应

——把他人的目光作为鞭策

当一个人身处一个群体中时,其他人会对其产生不可想象的重要影响。比如,当我们在做一些枯燥无味的事情时,如果很多人在一起做,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比一个人独自做要高出很多;下班了如果独自一人回家,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到家的路途感觉很遥远,但如果有个同事正好与你顺路,有个伴在路上说笑,感觉很快就到家了,你的心情也会非常好。

类似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比如,与客户谈判时,多个同事与客户谈要比一个人与客户谈的效果好。原因是众人的力量大,不但壮大了自己的胆量,也提高了信心,在客户面前表现得游刃有余,就算说错也会有同事帮忙纠正、补充,极大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或降低。它是一种集体效应。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很好解释的:这就是社会促进效应在起作用。

社会促进效应(socialfacilitationeffect)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即因为他人在场,促进了个体的行为能力或水平。

对社会促进效应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自行车运动员在训练时候,单独训练时骑车的速度要比和多个运动员共同训练时慢20%。后来,经过多次类似的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个人在集体中活动的效率要比单独活动时的效率高。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家孟斯特伯和莫德相继做了类似的实验,又注意到,社会促进作用下活动效率有时也会降低。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背诵诗歌、写作文、做数学题的时候,还是单独一个人效果好一些。如果和别人一起做,或者做的时候旁人盯着看,反而会感到心慌意乱,从而降低活动效率。

究竟社会促进效应在什么情况下使活动效率提高,什么情况下使活动效率降低呢?社会心理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总有熟练和不熟练的地方。如果对这这项活动十分熟练,那么社会促进作用就会使活动效率提高;反之,如果不熟练,就会使活动效率降低。

有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

大约两百余年前,洪川大师来到京碧寺,庙里的和尚就请他写“第一议谛”这四个字。洪川大师每写一字,都要精心构思,反复揣摩,真可谓呕心沥血。

可是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却是个颇具眼力而又直言无讳的人。洪川的每一勾一捺,只要有一点点瑕疵,他都会“挑剔”出来。

洪川写了第一幅以后,这位和尚这么批评:“这幅写得不好。”

“那这一幅呢?”

和尚摇头说:“更糟,比刚才那幅还差。”在一边的香客悄悄地对方丈说:“大师不在状态,会不会是因为大师嫌润笔费给的少了呢?”于是方丈向洪川委婉地提出了增加润笔费。

洪川本来是位一丝不苟的人,见此情景,也不说话,耐着性子先后写了84幅“第一议谛”。遗憾的是,但却没有一幅得到这位和尚的赞许。最后,在这位“苛刻”的和尚离开的空隙,洪川松了一口气,在心无所羁的心境下,自由的写出了第85幅“第一议谛”四个大字。

那位和尚从厕所回来一看,跷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神品!”

社会促进效应告诉我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或降低。那位和尚就是受到了促进效应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越是人多的时候,我们更要发挥好,把他人的不满当成对自己最好的鼓励。

宝马,世界高档轿车的代表,一直在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凯歌高扬。但在中国市场却一直唱着“最近有点烦,有点烦”。

曹操当年煮酒论英雄,对刘备说,要数天下英雄,恐怕就只能是我们两个才够格。自视甚高的宝马同样是此种心态:在世界范围内,唯有奔驰可以被视为对手。

但2003年自宝马在国内合资成立华晨宝马以来,却被一直不放在眼里的奥迪狠狠地抽了几个耳光。数据表明,2004年,宝马集团旗下三个品牌汽车在全球的销量达到创纪录的121万辆,同比增长9.4%。可是,同年宝马在中国的销量却下降了15.3%。2004年前10个月国产宝马生产了9818辆,销售却只有6756辆,与全年产销1.7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而竞争对手奥迪在2004年前三个月就达到了1.6万辆的销售量。一汽-大众高层在多个场合神气活现地讲了一句话:国产宝马3系上市了,奥迪A4的销售反而增加了。

宝马集团董事长赫穆特·庞克对此耿耿于怀,他不得不承认,“中国市场有它的特殊性”,同时不得不重视起在全球市场上又一个主要竞争对手奥迪的发展。因此,面对奥迪的价格打压,宝马重新调策略,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从这个案例来看,宝马就是把竞争对手的发展作为自己企业发展的最好鞭策,从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不止宝马,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把竞争对手的发展作为自己企业最好的鞭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证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破窗效应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一块窗户玻璃被人打破,如果不及时把他换掉,其他的玻璃很快也会被打碎;清洁的墙面被人乱画几笔,如果不及时粉刷,很快就会一塌糊涂;街道一角有人丢了垃圾,如果不及时清除,很快就会垃圾成堆……这种被是很多人认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却被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称为“破窗效应”。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效应提醒我们的是: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比如,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不可能会有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目光而贸然插队的,相反,如果人们你拥我挤,争先恐后,没有秩序,最终会乱成一团,后果可想而知。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

我国早就有许多类似的说法,比如“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破罐子破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

破窗理论提出后,不仅在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中也推而广之,成为一条金科玉律。在企业管理中,要及时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及时修复被打破的窗户,避免破窗效应引起人心涣散,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要严惩打破窗子的罪魁祸首,建立企业的自我保护机制,这样才能有效防范破窗效应。

先看下面这个故事:

英国有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

某一天,资深车工汤姆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汤姆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了。

不巧的是,汤姆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并把汤姆的一整天工作作废。第二天刚上班,汤姆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汤姆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汤姆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在实际操作管理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要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更大损失的发生。

5.12汶川8.0级大地震,震撼了全世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大灾难,中华儿女没有退缩和畏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奋斗宗旨,把人的生命置于最高的价值地位,团结起来,共同承担起与这场特大的灾害作斗争的任务。在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运动中,中华儿女上演了一幕幕生与死、血与泪、喜与悲的真实故事。

为了给震区的人民解决生活问题,全球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钱捐物,哪怕是一块钱、一件棉衣,都表达了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的感情,缓解了他们目前的困境,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令人觉得分外亲切、温暖。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每个人的力量聚集起来就变成强大的力量,众人的力量是无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这正是从反破窗效应的角度反映出了善小而为之,众为而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