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高效学习第一步——学习方法(2)

要征服不擅长的科目,其实也并无多少捷径可走,还是要从基础开始。因为对一般人而言,不擅长的科目大多是由于基础不牢固所致,所以对所学的内容有不了解之处时,就要从基础重新学起,直到完全弄懂为止。尤其是数学或英语等科目,更应循序渐进,利用暑假或寒假较完整的时间,认真学习,效果将会更为显著。

冯笑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英语系,她提出了“重点突破”的思路。她觉得,如果自己某一学科差,光是多花一些时间补“偏科”还不够,还要分析自己在这一学科中哪一部分最差,再来个“重点突破”。换言之,就是在“偏科”中再来个“偏科”,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开一个突破口。

原来,她的英语非常差,而在英语中失分最多的又是完形填空。于是,她专门买来《高考英语必备完形填空》《完形填空典型题1000》等专讲完形填空的书,来个“重点突破”,效果相当好,结果这一“丢分大户”一跃而成了“得分大户”。这一块突破了,整个英语的成绩也自然上了一个档次。以至于最后,英语竟成了她的强项。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英语专业。

湖南省文科状元谭忠采取了“有效偏科”的策略解决偏科问题。

风趣一点的说法就是“哪壶不开就提哪壶”,越是感觉困难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头”。这与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他分析这几年来高考文科考分的大致情况发现,文科取胜的关键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数学。文科班里本来数学好的就不多,唯有数学才能拉开差距、拉大差距。于是他立即大刀阔斧地改变学习方式,最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另外4门功课先放下不管,而是到临考前再突击一下,天天猛攻数学。虽然这样做的风险不小,但结果却是成功的:数学考了140分,总分大大超出事先的预料。

偏科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能打倒这只纸老虎。

爱默生曾说过:“去做害怕的事情,害怕自然就会消失了。”同样,如果你害怕学习英语或物理等,你立即去记英语单词、记物理公式、做习题,那么你的害怕同样会消失。

害怕是一张网,禁锢着你的活力;害怕是一堵墙,构成你的自我限制。你所害怕的事情肯定是你的潜能所在,也一定是你提高最快、进步最大最高的领域。只有在最危险的果园中摘得的果实,才最有滋味。也许在你的拼搏复习中,你英语、物理成绩还是不如别人,但是你的心情绝对与过去不同,因为在这些勇敢的努力中,你发现了自己从不敢奢望的生命潜能。

知识是相通的——网络学习法

在高中学习中,很多同学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就是孤立地、零散地死记一些知识点,他们以为只要勤勤恳恳把所有知识都记下来就大功告成了。

但是,今天高考的变化和发展给同学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考中绝不会像平时学习做题一样分章分节,在题目考察中必定整合了各方面的知识,而且现在的综合考题也绝不是各门功课的简单拼盘,学科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明显。

知识网络化从实质上说就是总结的过程,就是归纳、记忆的过程;总结的过程,又是提高、分析的过程。因此,总结既能照顾面的学习,又能将学习引向深入。

如果我们的高考复习还只是停留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层次,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会因为不成体系、凌乱繁杂让我们深陷泥潭,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知识联合起来的力量绝不是个体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呈几何级数递增的。

我们看过的知识点、做过的题正如一盘散珠,可以和盘端出惹人眼目,可是要拿出来用时却七零八落,收拾不及。于是,我们应当找到一条红线——贯穿知识与习题的红线,这就是书本的总体框架。

其实,极易被同学们忽视的书本上的纲目其实就是那条红线。

翻开书本的目录,按着这条红线复习,一周后可以丢掉课本,用回忆的方式温书。我们可以简单写下课本的纲目,再从某一章节分子目录,一直分下去,直到某一个定义、某一个定理,甚至某一个单位、某一道与之有关的习题。

这样做能够使学过的知识形成网络,而想办法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必经之路。

对以沈阳二中高考“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宫金玉同学来说,他的学习方法,头一条就是要善于总结。他写道:

遇到别人问我学习经验时,“总结”总是我要说的第一条。大家都清楚,高中的学习不同于初中,大量的知识常常让人无从下手。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我认为就是总结。一方面是知识的总结,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总结,也就是“反省”。

先说知识的总结。不论是理是文,不会总结的人无法融入、适应高中学习。总结,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一入高中就开始。学一点做一点。可以根据老师的建议或做过的习题列出一些专题,如:数学中的“由递推式求通项公式”“椭圆中的角的问题”“复数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等。先搜集、归纳出这类问题常用的知识点、公式、类型和解法,再附上一些习题,尽量找一些经典、有普遍代表性的题目,帮助理解和说明。

串联知识网络比较费时间。有时我们可以偷个懒,不妨利用市场上一些归纳得不错的参考书,拿来为我所用,以便使自己的知识网络有所借鉴,更加清晰。但不要完全依赖参考书,因为无论如何,还是自己总结的效果好,何况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不要把参考书当成“圣经”。

学会把问题“搁置”起来

在学习中,或许会遇到这种情况:遇到困难一时想不到解决的办法,仍然在那里苦苦思索,虽然花了好长时间,却一无所获。也许这时采取暂且回避的方法,效果会更好些。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无聊的思考比休息更累人。”花长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等于花时间来让大脑疲倦。这种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的思考既无意义,又无价值。如果能暂停一下,先学习其他容易一些的内容,让心情放松一会儿,再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对解决难题反而会有帮助。

这就是把疑问“暂时冷藏”起来,不要妨碍自己对新知识的学习。随着对新知识的不断掌握与巩固,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结合对前一时期的疑问重新思考。旧的知识也会有所巩固和提高,举一反三,往往过去的疑问便迎刃而解。有时甚至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那些疑问会突然闪现在脑海里,豁然开朗,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就是“触类旁通”之妙。

很多卓有成就的名人都采取这种“暂时冷藏”的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碰到小问题,不是关键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绕过去、跨过去?比如走马路,会有很多障碍,有沟、石块什么的。有的人碰到沟、石块,他非得把沟填满,把石块搬掉才肯过去,把时间和精力泡进小问题里去了。其实,只要你跨过去、绕过去就行。

“学习要学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问题就不见了,那些碍手碍脚的阻碍都不成问题了。如果你被一些小问题缠住,那你就一辈子也学不成。千万不要为这些小困难停下来,那样是舍本逐末。”

鲁迅也说过:“我们学外国语的时候,当初乱读了很多。若是碰到疑问而只是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著名的哲学家卢梭在研究深奥难懂的问题时,每当持续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仍不能得出答案时,就会大喝一声:“滚到地下去!”就不再去思考那个问题,几个月后,这个问题重新回到意识中,解决得往往比预期的还要好。

“暂时冷藏”法要有几个前提条件加以保证方才有效。

第一,与做好预复习工作、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这些常规学习方法密不可分,因为这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本保证,离开这个基础,连能否学会知识都成问题,还谈什么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呢?

第二,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才会有疑问的产生和解决,才会有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善于思考,要讲究思考的方法。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前后左右紧密联系,不但前后知识之间能互相启发,而且有时不同学科的知识也能互相启迪。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孤立地停留在某一知识点上,要扩展思维,联系更多的知识去帮助思索。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这种暂且回避的方法,在学习中可以普遍采用。不过,在使用时要注意两点:

(1)不要把将来还要回过头来重新思考的问题,在没有经过分析时就搁置一旁。当你打算搁置这个问题时,至少应该对问题思考过一番,弄懂其中的一部分。

(2)如果问题搁置时间较长,在你做其他事情时仍要经常去思考它。有时,我们可能会在做其他题目时给这一问题带来重要的启示。

定期清空大脑,释放活力空间

上了高中,要记的东西太多,很多同学都像是“狗熊掰棒子”,记着后面,忘了前面。为此,同学们深感困难,“我们到底该怎么记呀?”

记忆的一大法宝就是,尽量少记,只记最需要记的东西。比如说,6位数的电话号码,肯定比十几位数的手机号码好记。不少同学似乎忘记了这个最浅显的道理,什么都想记,自然什么也记不住。因此,当你发现自己记不住时,第一反应应该是:要记的太多了,先得把它们“减肥”。

下面,就是一些“状元”创造的几种“减肥”法:

1. 提纲网络法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先生曾指出:“经过了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做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知识多是零散的,不便于记忆。

要是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条理化,像用线把珍珠穿起来一样,就好记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各种各样的,不仅有纵的联系,也有横的联系,因此在记忆的时候,不仅要善于穿珠,还要善于把知识编织成网。

2. 主干记忆法

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要先把握住重点,把重点记住。重点可以作为记忆的“主干”,然后再在这些主干上添枝叶等次要事件。

“知识树”比单纯的文字容易记忆。人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是依靠词语转换成具体事物的表象来理解和记忆的。如果阅读能力差,或对所阅读的知识内容毫无所知,就不能转换成具体事物的表象,理解困难,自然也就记不住了。

如果所阅读的材料有图解或图片,哪怕是初次接触,也能在一瞬间通观全局,形象逼真,易于理解和记忆。总的来说,由于图解比文字信息更接近形象信息,所以我们在记忆某些事物时,要尽可能地采用图像、图式、图片,尽可能地画得整洁、简练、色彩分明,来减轻记忆时的负担,以期得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知识树”记忆法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知识树是把每节、每章,甚至整个知识体系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来,形象直观,便于理解记忆。随着“知识树”增多,你掌握的知识也就随之增多,当你大脑中有了一整片知识的“森林”,也就是你轻松通过高考的成功之日。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解释,还要会实际运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去继续深化理解。

有高考经验的学生,常常在记忆时有一条比较好的经验:“关键词关键记,不关键词自己说。”

关键词记忆法,就是通过选择识记材料(知识)中的关键词或关键短语,作为记忆整体材料(知识)时的桥梁和线索,把识记材料(知识)主要内容进行简化记忆的一种方法。所以它又称简化记忆法。人的大脑的记忆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但在记忆活动中还需要人体生理各部分的协调,如供血、供氧、肌肉活动等。

在一定时间内,由于人体供给记忆活动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大脑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负担的记忆量实际上是有限的。超负荷时,它就会产生一种保护性的抑制(又称超限抑制)来抵制记忆活动的继续,进行自我保护。

关键词能引起和保持人的注意力,提高注意质量。由于注意的广度所限,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感知周围所有的东西,也不可能思考所有的问题,只能从中选出极少数给予格外的关注。

有了关键词,就可以将有限的意识直接牵引至知识点的关键处,避免因注意力的平均分配而影响记忆效果。被选中的关键词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得到大脑充分、有效的加工处理后,可以获得清晰的反映,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持久的印象。

运用关键词记忆法,可以对重点一瞥而知,同时使眼球总是集中在材料的关键点上。记忆时围绕关键词,按一定思路将所有附加知识点串联,便可达到完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