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身后之事(1)

废立太子

刘邦元配妻子是吕雉,当时刘邦已经快30岁,可以称得上是晚婚了。史书记载,刘邦与吕雉结婚以前,他曾与一位姓曹的女人同居,生下一子,就是刘肥,后被刘邦封为齐王,即《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子肥为齐王,王七十余城,民能齐言者皆属齐。”这位姓曹的女人情况如何,史书无载。刘邦的另一位妻子薄姬,生子叫刘恒。薄姬之父是吴人,系其父与魏媪私通而生。魏豹为魏王,魏媪将薄姬献给魏豹。魏豹被韩信消灭之后,刘邦见薄姬楚楚动人,将薄姬收入后宫,但刘邦妻妾成群,美女如云,应接不暇,竟把薄姬给忘了,如此一年有余。一天,刘邦看到宠姬管夫人与赵子儿相视而笑,默默不语,刘邦怪问其故。两人禀告说:“我们与薄姬曾经对天发誓,‘苟富贵,无相忘’。”刘邦这才想起这位不幸的女人,立即召见薄姬,再三抚慰。薄姬告诉刘邦:“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有条龙盘在我的胸上,今日喜得大王召见。”刘邦说:“这是显贵之兆,我今晚成全你!”薄姬因此得与刘邦一夜同床共枕,生下了刘恒。薄姬与刘邦只是一夜夫妻,不久就难以得到刘邦的亲近。刘邦平定陈,杀死韩王信回来,认为把代地和赵地一并封给刘如意,不便管理,又把代地分为一国,诏令下臣推荐代王。燕王卢绾和相国萧何等33人上书推荐刘恒,声称刘恒贤智温良。刘邦因此封刘恒为代王。当时刘恒只有8岁。薄姬因此跟着8岁的儿子去了代国。刘恒后来成为皇帝,号汉孝文皇帝,即人们习惯上称的汉文帝。刘邦的另一位妻妾赵姬,生子叫刘长。刘邦平定英布之时,封刘长为淮南王。赵姬是刘邦妻妾中最为不幸的人之一。汉八年(公元前199年),刘邦率师平定韩王信残部,路过赵都邯郸,赵王张敖献赵姬侍寝。贯高等人刺杀刘邦之事暴露,赵姬也一起被捕。赵姬向狱吏哭诉,她身上有刘邦骨肉。狱吏报告之后,刘邦正在气头上,未予理会。赵姬之弟又打通辟阳侯审食其的关节,报告了吕后。吕后天性嫉妒,不肯报告刘邦。赵姬狱中生下一个男孩,气愤不过,自杀而死。狱吏抱着孩子去见刘邦,刘邦顿生悔意,令吕后抚养,取名刘长。刘邦的妻妾很多,但是有名有姓史书详加记载的只有吕雉一人,其余只知其姓或名的有

曹氏、戚姬、薄姬、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等七人。刘邦共有8个皇子:长子刘肥,曹氏所生;被封齐王,即齐悼惠王,为分封同姓王中土地最广和人口最多之人。太子刘盈,吕雉所生,为汉高祖刘邦继承人,号汉惠帝。宠子刘如意,戚姬所生,9岁立为代王,10岁立为赵王;后与其母戚姬一起被吕后虐杀。刘恒,薄姬所生,8岁封代王,后被大臣立为汉文帝。刘长,其母赵姬,被封为淮南王。刘友,不知其母,被刘邦封为淮阳王。刘恢,不知其母,被刘邦封为梁王。刘建,不知其母,被刘邦封为燕王。刘如意、刘友、刘恢被吕后害死;刘建病死,其独生子被吕后杀害。能够与太子刘盈争夺帝位之人,就是宠子刘如意。刘如意的母亲,是刘邦最为宠幸之人。刘邦娶戚姬,也具有传奇色彩。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兵溃彭城,匹马单身,被雍齿追得狼狈不堪。整整逃了一天一夜,刘邦单身来到一个村庄,已是夜深人静。刘邦人困马乏,又饥又渴,实在难以忍耐,只要能吃上一阵酒饭,马上将他杀头,大概也无所谓。他不顾一切,敲开了一村民之门,里面走出一位老翁,刘邦忙去询问村中有无兵马。老翁看到刘邦身披金甲,举止不凡,忙答:“村中没有人马,不知足下何方贵人?”刘邦也不隐瞒,将自己的情况说了一番,请求借宿一夜,乞食一餐。老翁听说,急忙请进,忙说:“老夫不知汉王大驾光临,有失迎接!”立即拜跪。刘邦跟着老翁进到屋里,老翁忙送水沏茶,令人升火煮饭。不一时,刘邦酒足饭饱,精神大振,询问老翁情况。老翁说:“此村唤做戚家村,数百人家都姓戚,兵荒马乱,难以度日。”刘邦说:“老丈可有儿子?”刘邦虽然只吃了一顿粗茶便饭,但是滋味好得很,他准备封这老汉的儿子一官半职。老汉说:“老汉只有一女,年方二九;虽是荒村民女,倒是知书识理。前些日子有一相士说小女天生贵相,日后定配王侯之人。汉王如果不弃,老夫愿叫小女侍奉大王。”刘邦推辞说:“多谢老丈招待,唯恐不配令爱!”老汉唤出戚姬,只见体态轻盈,容貌美丽,楚楚动人。老汉说:“快来拜见大王!”戚姬倒身下拜,刘邦忙搀扶,两手相接,如有一股电流,直透刘邦心里!真是一场喜剧即将开始,谁知将来成了一场悲剧!刘邦忙说:“承蒙老丈不弃,刘邦领情。”刘邦解下玉带,掏出些金银,递给老翁,作为定亲之礼!当上晚上,刘邦即与戚姬同床共枕,一夜欢愉。次日,日上三竿刘邦才起。刘邦要去找他的部下,与戚姬依依惜别。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四月,刘邦称帝,虽然妻妾成群,但是,难忘戚姬之情,忙差人将戚姬母子接入栎阳。戚姬此来,带着一个孩子,取名刘如意,虽然只有几岁,长得聪明伶俐,很得刘邦喜爱。特别是戚姬年轻美貌,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知书识礼,一下子改变了刘邦的口味,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真是形影不离。只要无人,刘邦就把戚姬拥在怀里,亲近无比。周昌曾经在一次宴会时入宫奏事,看见刘邦正拥抱着戚姬调笑,周昌立即绕道想躲避。

刘邦在后面追赶,抓到周昌,骑在周昌颈上,问周昌说:“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仰面说:“皇上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刘邦于是大笑。此后,刘邦不断地加封刘如意为代王、赵王,戚姬受宠也日甚一日。可是戚姬有一块心病,就是太子的大位和吕后的凶残。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当皇帝,大概是每一位母亲的心意;保住自己的荣华,保住自己的生命,这是动物都具有的本能。戚姬得到刘邦的宠幸,为了儿子和自己,企图趁机谋取太子之位。吕后自知凭女人的容貌,她绝对不是戚姬的对手,她要凭借她的太后地位,她的阴谋,拼死地保住太子的大位。不过吕后此时的策略是以退为进,忍气吞声。《史记·吕太后本纪》载:“戚姬幸,常从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刘邦欲立刘如意为太子,除了宠幸戚姬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汉家天下着想,他经常说这样的话,《史记·吕太后本纪》载:“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这就是所谓的“不肖之子”,“肖”就是“像”。像“老子”的“儿子”叫做“肖”,不像的叫“不肖”。所谓“类”,就是“肖”。刘邦是有眼力的,刘盈的确仁弱。秦二世葬送大秦江山,这是他亲眼所见的事情。历史证明,汉惠帝的确软弱无能,即位不久,大权旁落于吕后手中,在位虽然七年,但是毫无建树,郁闷而死。刘邦要废长立幼,关键在这里。刘邦封刘如意为赵王后,戚姬有些等不得了,旁敲侧击,影响刘邦,刘邦也觉得此事宜早不宜迟,于是把这件事由后宫推到了朝廷之上。《通治通鉴》载: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吕后侧耳东厢听,即罢,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后世之人,常言周昌忠直。其实他是一个比较缺乏政治眼光的人,事实证明,刘邦废掉刘盈对于汉家天下有利,而让刘盈当皇帝对汉朝很不利。但是正因为周昌的这一直谏,这一场笑话,搅黄了刘邦的第一次废太子之事!当时,刘如意只有10岁,刘邦害怕自己死后刘如意难逃吕后之手,心中时常不悦。符玺御史赵尧知道这个情况后,建议刘邦给赵王配备一个强相,这个人应该是吕后、太子和群臣都敬畏的人。刘邦忙问:“谁可担此重任?”赵尧向刘邦推荐周昌,刘邦乃拜周昌为赵相,提拔赵尧为御史大夫。刘邦废除太子之事虽因周昌力劝而免,但是吕后害怕刘邦再废太子,越想越怕,但是想不出一条妙计。下人忙向她建议,说:“留侯张良足智多谋,深得刘邦信任,应该向张良求

计。”吕后忙派吕释之去求张良。张良知道吕释之的来意,本想拒而不见,又恐得罪吕后,只得请进。吕释之仗着吕后的威风,说:“你是皇帝重臣,深受皇帝信任,如今皇上要废太子,你怎么袖手旁观,不出一计?”张良说:“皇上在危急之中,会用我的计策;如今天下已定,皇上因为爱心和天下之事而欲易太子,本是皇上自己的事,就是有我这样的百余人相劝,也无济于事。”吕释之说:“我受吕后重托,来求先生,先生为何置之不理?”张良为了免祸,说:“这种事情不是靠言辞能够解决问题的。要想劝阻皇上废长立幼,天下只有四人。这四个人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由里先生,世称他们四皓。这四皓年岁已高,因皇上失礼,逃到商山,发誓不为汉臣。皇上很敬重此四人,每每欲得之。你去转告皇后,嘱太子修书,带上重礼,派能言善辩之人,前去相聘。此四人定会前来相助。四人来,太子以他们作为客人,事之以师礼,经常陪伴左右。皇上知道此事,就不会再说废立之事了。”吕释之忙去报告吕后。吕后依计行事,请来了“四皓”。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正在生病,不觉想出妙计:令太子刘盈亲征,胜了可以得到磨炼;败了乘机废掉。一箭双雕,刘邦非常得意。四皓探得消息,认为皇上要太子带兵,太子危险了!四人忙去对吕释之说:“太子率兵,建功不能加封,无功则受祸。夫人戚姬,日夜侍御,‘母爱子贵’(《史记》语);赵王刘如意,皇上常说:‘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史记》语)。这充分表明,皇上要让如意代太子。你快去叮嘱太后,让她向皇上哭诉:‘英布是天下猛将,极善用兵;朝中众将,全是皇上旧臣,怎听太子调度?太子出师,必败无疑。一仗之败,牵动全局。皇上虽然病体初愈,也只好御驾亲征,众将才肯用力,英布不难平定。’只有这样,才可保住太子,否则,情况实在不妙。”吕释之急忙告知吕后,吕后缠住刘邦,哭哭泣泣,说来说去。刘邦心烦,也觉得有理,说:“我知道这不肖之子干不了大事,我亲自领兵还不行吗?”刘邦只得亲征,全体大臣都去送行,张良平时深居简出,也感形势严峻,前去送行。张良嘱咐刘邦,楚人凶悍,不要与其硬打硬拼,一定要小心谨慎。刘邦说:“先生安心养病,我定会记住你的言语。”张良说:“太子留守京师,应命太子为将军,统帅关中人马,方可服众心。”刘邦又请张良为太子少傅,将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步卒,中尉兵3万人,全部划归太子总领,然后才与张良告别而去。张良此举,大概也助了吕后一臂之力,当然,对于刘邦安心征讨英布,也有重要作用。刘邦击败了英布后,到老家省视父老乡亲。这是刘邦当皇帝的第一次还乡,也是最后一次还乡,可算“衣锦还乡”,风光一回。刘邦从故乡回来,已是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一月,由于征途劳累,箭伤复发,急回长安住进长乐宫,每日都是戚姬陪伴。她看到刘邦生病,心情格外沉重。刘邦深感戚姬一片衷情,想到自己一旦死去,定难保证戚姬母子性命,暗下决心,决定来日废长立幼。次日,刘邦召集重臣进宫,再次提出废去太子之事。张良现为太子少傅,不好坐视不管,只得进谏,刘邦微闭双目,似睡非睡,全不理睬。张良自知无可奈何,并且认为刘邦此举对汉朝有利,托病首先退去。众人见张良尚且无法进言,只得闭口,免遭无趣。刘邦看见众人沉默不语,心中暗自欢喜,说:“既然大家没有不同意见,就这样定了吧!”

这时,太子太傅叔孙通跳了出来,发表了一番宏论,《史记·叔孙通列传》载: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祖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祖曰:“吾听公言。”

这一场劝谏,与周昌那一场不同。叔孙通想来一定拔剑在手,准备自刎,所以刘邦才不得不说“公罢矣,吾直戏耳”。刘邦不是怕叔孙通自杀,而是怕强行废长立幼,引起大臣不满,天下混乱。看来刘邦当皇帝,并不是随心所欲。叔孙通此举,为汉家天下带来了吕后专政。刘邦关于太子废立之事,主要是从国家安定着想,情感最终被理智战胜。历史上很多人把个人的情感放到国家大事之上,事实证明,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果刘邦决意废立,下了诏令,谁也奈何不了他!可是他之所以没有这样干,为的就是国家的稳定。如果他坚持这样做,结果必然是和吕后反目,影响到和樊哙、张良等功臣的关系,给刘氏天下留下隐患。刘邦之死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春天,刘邦征讨英布时所受箭伤快要好了,心情也很不错。戚姬日日陪着,过着比较清闲的日子。突然有人传报燕王卢绾私通匈奴,准备谋反,刘邦大怒,箭疮迸裂,疼痛难忍。虽然病重,刘邦仍要处理国家大事。他与卢绾关系很深,所以立即派人前去查实。刘邦的病一日比一日沉重,满朝大臣也忧心忡忡,吕后更是如此。她以为刘邦之所以久病不愈,就是日日宠幸戚姬,消去了神魂,所以一心想叫刘邦回到她宫里。可是又怕因此引起刘邦怀疑和嫉恨,一时拿不定主意。宠臣审食其见状,忙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叫太子带着文武百官去请刘邦回宫,令刘邦难以推辞。吕后依计而行。刘邦正在戚姬宫中与戚姬调情,忽报太子率文武百官朝见。刘邦一猜就知道其中深意,就传太子进来面见。戚姬问:“太子来这里做什么?”刘邦说:“一定是吕后的主意,要接朕回到正宫去。”戚姬无限凄凉,说:“陛下此去,恐怕贱妾再难见面了!”话未说完,泣涕并下……刘邦说:“你先退下,我自有留下的道理!”戚姬退下,太子和群臣进来拜见,请刘邦回到正宫养病。刘邦说:“你们来见朕,是想我朕日康复,还是加重朕的病情?”众臣异口同声,希望刘邦早目康复!刘邦说:“既然如此,你们还不退下,让朕静静休息,还在这里干什么?”审食其说:“皇上回到正宫,同样可以静养,何必一定要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