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皇叔刘备(1)
- 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 禾君
- 5539字
- 2014-03-24 16:07:23
枭雄的本钱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本。曹操靠自己祖父曹腾为权宦的条件很早就在政坛上崭露头角,加上自己非凡的才干,很快就站稳了脚跟,掌握了天下的大势;袁绍和袁术兄弟靠的是四世三公的门阀,由于祖上的功德,积累了丰富的政治资源,所以在争霸初始时实力最为雄厚;其他的很多人,要么是祖先留下了雄厚的财产,如孙权,他的基业是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打下来的;孔融自幼聪颖过人,名震天下;刘表为“八俊”之一,很早就成了知名人物。而刘备的本钱是什么呢?《三国志》生动地记载了刘备的生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乱世豪杰的一些经历。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在汉武帝时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在宗庙祭祀中因献金助祭不合规格,触犯律令,被削去爵位,于是世代就在涿县安家。刘备的祖父、父亲都曾经在州郡为官。但由于父亲早逝,家业逐渐衰落,刘备也就成为最底层的平民百姓。由于年少丧父,家境贫寒,刘备不得不从小跟随母亲靠贩草鞋、织苇席为生。他家的屋旁有棵大桑树,枝叶繁茂,从远处看去就像皇帝乘坐的华车的车盖。刘备小时候跟同龄的小孩儿在树下玩耍,并对伙伴说:“我将来一定要乘上有真正篷盖的天子之车。”吓得他叔父急忙训斥他不要胡说,这可是灭门之罪。刘备15岁时,奉母亲之命外出游学,拜同郡人、原九江太守卢植为师。卢植是当时的大儒,学问精深。但刘备对读书做学问的兴趣不大。《三国志》中说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他身高七尺五寸,垂手过膝,回头能看到自己的耳轮。平时少言寡语,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之士,因此,许多少年争相归附他,同族人称他“非常人也”。可见,年少清贫使得刘备没有纨绔子弟的坏习气,反而培养了他的胸怀和志向。其中善于待人,喜欢结交这种品格,对他后来的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国时期,几乎可以说,没有哪位英雄能在品格上和刘备争个高下。在所有人中,刘备是最孚众望、最得人心者,也是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政治家。作为一代豪杰,刘备也不是如《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那样温文尔雅、形同儒生,而是很有勇力,血气方刚之人。他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而崭露头角,因为作战十分勇敢而多次立下战功,在危难之际,表现出了非凡的应变之才。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受伤,为了逃过敌人的杀戮,他装成死人,终于从敌人的眼皮底下逃过劫难。战争结束,他因为“有武勇”、“有军功”而被任命为安喜尉。刘备最吸引人的是他的为人和品格方面。东汉末年,国家动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田园荒芜,衣食无着。刘备担任平原相时,把府中财物施舍给百姓,帮助他们度过饥荒,而他自己则在府里跟手下人同席同食,从来不摆架子。结果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大家都归附他、爱戴他,起事之初就很得人心。当时有个叫刘平的富室一向看不起刘备,不甘心受刘备管治,于是,买通了一个刺客去行刺刘备,刘备毫不知情,对其热情款待,刺客深受感动,不忍下手,于是将来意告诉刘备,作别而去。这一点,和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赵衰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备刚开始起事的时候,手下只有一千多人,之后有几千饥民投靠,实力很小,官职只是个平原相,位卑言轻,在各大诸侯面前,还没有说话的余地。但他靠仁德为自己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好的名声。公元196年,徐州牧陶谦病重,对其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后糜竺率人迎请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徐州所属官员陈登、孔融继续劝说,强调现在百姓拥戴贤能之主,徐州殷富,有人口百万,据此既可扶助朝廷,又可济世安民,刘备才同意接任。陈登等将此报告给当时最大的割据列强袁绍,袁绍回书表示赞成,说:“刘备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孚所望也。”不久,袁术、吕布相继前来攻夺徐州,刘备被吕布赶走,开始了颠沛流离生涯。尽管刘备既没有兵力,也没有地盘,但所到之处均深受礼遇和尊敬。他被吕布打败后投靠曹操,曹操对他很是优待,举荐他为豫州牧,帮助他反击吕布。在吕布势力被消灭后,曹操又表荐刘备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在一次,酒席间闲谈时,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曹操识见过人,他如此敬重刘备、称赞刘备,主要在于刘备既有雄才又深得人心。曹操的谋士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却不敢轻举妄动,他也知道刘备是个潜在的对手,但刘备的名声很大,而当时曹操刚打起挟天子令诸侯的旗号,势力和袁绍等比起来还远远不够,如果杀了有仁德之名的刘备,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可能会导致离心离德,这是曹操不能做的。因此,说道曹操不杀刘备,实际上是刘备的品格救了他自己。不久曹操派刘备去阻击袁术,程昱、郭嘉都说:“刘备不可纵。”曹操很后悔,已追之不及。刘备借着这个机会从曹操那里逃出,袭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屯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开始打起自己的旗号,与曹操分道扬镳。此时正是袁、曹官渡之战前夜,但曹操仍决定进击刘备。诸将都说:“现在与主公争天下的是袁绍,如今袁绍已引兵前来,却东征刘备,假若袁绍乘虚而入,那怎么办?”曹操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于是亲自引兵攻击刘备,刘备不得已又投奔袁绍。听说刘备前来投靠自己,袁绍非常高兴,他一面遣将沿途迎奉,一面亲自离邺城二百里,去跟刘备相见。袁绍在当时势力最为强大,他如此屈驾迎接刘备,主要也是刘备的德行、品格在起作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亲自向驻兵汝南一带的刘备发动进攻,刘备转而投奔荆州刘表。刘表是当时南方最大的势力,听说刘备前来,也出郊欢迎,待以上宾之礼。接着又给刘备增加兵力,派他屯居新野,阻击曹军进攻。刘备的品格使得他有极强的凝聚力,在他的感召下,许多荆州豪杰争相归附。刘表这才对刘备起了疑心,暗中防备,不敢予以重用。尽管如此,他对刘备仍然十分敬重,待遇也十分丰厚,而且一收留就是七年,对此刘备是深为感激的。当曹操南下,刘琮背着刘备派人至新野向曹操投降。刘备处境十分危急之时,他没有乘刘表刚亡故、刘琮刚继位即降曹这个机会,夺取荆州。当时刘备从樊城撤退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攻刘琮、得荆州,刘备说:“吾不忍也。”只是停下马来呼刘琮,刘琮吓得低着头站不起身来。随后,刘备又去刘表墓地,拜辞哭别。据史书记载,刘表临终时曾将荆州托付刘备,刘备没有接受,他对诸葛亮等人说:“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对他来说,当时取荆州而据之是最佳时期。但如果这样做了,他多年打下的基业也就毁于一旦。没有了品格感召力的刘备,即使得到了一块栖身之地,但如同毁掉了金字招牌一样,难有大的作为。因此,尽管荆州对刘备来说已由诸葛亮定为争霸图强的首要目标,但他也决不在违背信义的情况下图取。在品格和实力面前,他只能选择前者。因为他和曹操、孙权等人相比,只有这一点是能超过他们的,放弃了这一优势,他就只能任人宰割了,即使得到了荆州,也迟早会失去。所以,刘备的这一决定充分显示了他的真正魅力。
依附刘表这段时间,刘备虽然无权无势,但他靠自己的人品征服了荆州百姓。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走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部下劝刘备尽快前进,占有江陵,说现在相随的人众虽多,但能作战的士兵少,如若曹操兵马追来,怎么挡得住?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他坚决跟十余万民众一起走,尽管这样做有可能被曹操追上,也决不遗弃百姓。结果,由于跟随的民众太多,部队行进缓慢,刘备终于被曹操赶上,遭受重大挫折,夫人死了,刚满周岁的儿子阿斗也差点失去,只剩下数十骑斜趋汉津,正好遇到关羽的船队,才幸免于难,得以由汉江至夏口。刘备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表面上一时失利,却为后来争取民心、取得主动积累了更多的资本。对此,东晋著名学者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给予了刘备极高的评价:“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刘备的仁德品格给他带来了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凝聚力。不久,被曹操打散的部队很快又集结到他的身边,参加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已归顺曹操的很多刘表的部下又纷纷投奔刘备,短短时间之内,刘备的势力迅速崛起,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死,终年62岁。死前,他还留下遗诏给太子刘禅说:“我起初患了痢疾,又转发其他病症,大概已经没有再活下去的希望了。人活到五十岁而死,就不算短命;我已经六十多岁了,还有什么感到遗憾的呢?我放心不下的,只是你们兄弟几个。有人告诉我,说丞相称赞你的智慧及度量很有进步,果真如此,我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你要好好自勉、自勉!凡是坏事,不能认为小就去做;凡是好事,不能认为小就不去做。只有贤德之人,才能让人心服。你父亲德行浅薄,没有可值得效法之处。你可以阅读《汉书》、《礼记》,空闲时分,还必须阅读诸子百家的书以及《六韬》、《商君书》,这些书能使你的智慧和见识增长。又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把《申子》、《韩非子》、《管子》和《六韬》抄写了一遍,还没有到达你们手中,就在路上丢失了。你可以再好好向他请教。”刘备临死前对儿子的嘱托具有深远的意味,他希望自己生前没有实现的想法能够在刘禅在位时成为现实。为此他谆谆教导刘禅如何做一个贤明的、有才干的君主,延伸自己的仁爱思想。这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也是刘备全部政治权智精华的浓缩。三国三巨头有着鲜明的品格特点。曹操有非凡之能,但给人的印象是“奸”;孙权也非凡人,但生性多疑,给人的印象是“猜”;三人中,刘备的基础最为薄弱,能力也最低,但在品格上,他远远超过曹、孙二人,那就是他的“仁”。他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没有这些,他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三辞徐州
刘备的权力来自于不断地揽取他人的权力,主要是地域控制权的揽取。他不愿意表露出对地域控制的欲望,而是等待时机,先做好舆论方面的工作,借他人之口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还不成熟的机会,他宁愿暂时放弃,在徐州的谋夺上,刘备就施展了欲擒故纵之法。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送曹嵩一行。不料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账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挡,便采纳别驾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刘备率军在徐州城下与曹军于禁所部小试锋芒,初战告捷,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暂时缓解了危机。于是陶谦急令将刘备迎入城内,盛宴款待。陶谦见刘备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心中大喜,便命糜竺取出徐州大印,让与刘备。刘备忙问:“你这是什么意思?”陶谦说:“当今天下大乱,国将不国;公乃汉室宗亲,正当为国出力。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我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刘备马上离席再拜说:“刘备虽是汉室后代,但功微德薄,任平原相还怕不称职。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徐州的念头?我要有此念,皇天不佑!”陶谦说:“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决非虚情假意。”但刘备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糜竺见二人再三辞让,便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后,再议相让不迟。”于是刘备说:“我想写信给曹操,劝其和解。曹操若不答应,再战不迟。”曹操正在军中与诸将议事,看到徐州送来的刘备的信。信上说:“备自关外得拜君颜,嗣后天各一方,不及趋侍。令尊被害,实因张不仁,并非陶谦之罪也。目今黄巾余徒,扰乱于外;董卓余党,盘踞于内。愿明公先朝廷之急,而后私仇;撤徐州之兵,以救国难,则徐州幸甚,天下幸甚!”这封信惹怒了曹操,准备发兵攻打陶谦。恰好这时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因而曹操便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接受刘备建议,退兵而去。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便请刘备、孔融、田楷等聚会,庆祝解围。饮宴既毕,陶谦再向刘备让徐州。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耶?”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众人也皆劝刘备留驻小沛,刘备方始同意。不久,陶谦染病,日渐沉重,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到徐州。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今番请您前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万望您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刘备说:“可让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谦说:“其才皆不能胜任。老夫死后,还望您多加教诲,千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州中大权。”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举哀毕,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三辞徐州”,是刘备过人之智的很好体现。首先,刘备通过几次推辞,更进一步博取了仁义忠厚的名声,他越是推辞,别人就越认为他不贪图利益,更认定他是难得的领袖,他的名气就越大,凝聚力就越强,而人心就越巩固。其次,刘备有着敏锐的政治头脑。他对于当时的形势有着清醒认识。徐州正处于四战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视眈眈、兵锋相向,自不待言。邻近的诸侯如袁术、吕布、袁绍之辈都在觊觎,怀有兼并野心。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由此可见徐州并不是一颗好吃的果子,弄不好就会引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