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动物王国(4)

黑猩猩的巢非常简单。它们将树叶茂密的小树枝弯曲起来,构成了一个有弹性、温暖而舒适的巢。黑猩猩每天都要筑一个新巢,以供晚上休息。

鸟巢河狸的巢穴安全而舒适。河狸是动物中最伟大的建筑师,当河狸迁居到一条新的河流时,它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筑一条水坝。水坝必须可以堵住水流,能够形成一个池塘。在池塘中间,河狸建造起自己的巢穴。巢穴中间是空的,幼河狸可以在这里安全地出生。

织布鸟的巢穴是利用灵巧的喙和爪用柳树纤维、草片编织出来的。巢的入口在底部,这样既可以遮避风雨和阳光,同时又可以预防树蛇的攻击。织布鸟还会找来一些小石子,放在巢内,从而防止巢穴被大风吹掉。

白蚁的巢穴是一些大型的城堡。非洲的塞伦格提草原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白蚁巢穴——土堡。这些呈圆锥形的土堡一般高达三四十米,只有少数仅高7米。土堡里居住着成千上亿的白蚁。这样的土堡聚集在一处令人不禁感叹动物们的智慧。

啄木鸟的巢穴建在树上。啄木鸟总是生活在树枝和树干上,运用它们的钻木技术来建筑巢穴。在温暖而舒适的巢穴里,啄木鸟可以躲避敌害和恶劣的天气。

蜜蜂的巢穴叫蜂室,蜂室连在一起形成蜂房,每个蜂室都呈六角形。蜂室是由蜜蜂体内分泌出的蜡制成的。

海鹦的巢穴筑在悬崖峭壁上。通常海鹦只挖一个1~2米深的洞穴。每窝产卵1枚,雌雄海鹦共同育雏,育雏期约为20天,之后它们便离雏而去,幼海鹦只得独立谋生了。

动物的适应性

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了优胜劣汰的道理,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环境的动物或植物则会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动物主要需要适应三个环境特征:气候、周围食物来源和敌人的威胁。

沙漠动物主要是要适应在柔软的沙地上活动。比如骆驼的脚非常宽大,不会在沙漠上行走时陷入流沙之中。飞鼠和沙鼠用很大的后腿跳跃。响尾蛇身体呈斜“之”字形爬行,以便把散沙推向两边,不让其阻挡自己的前进。另外还有些在沙漠中生活的动物,如盛水蛙,它们在地下打洞,在洞中以睡觉的方式度过最干旱的季节。

野猪有着非常灵敏的嗅觉,能够靠嗅觉分辨食物的方位,它们甚至可以在2米的积雪之下搜寻到一颗核桃。雄野猪还能凭嗅觉找到雌野猪所在的位置。野猪群之间也可以通过嗅觉来传递信息。

虎的瞳孔是圆形的,并有黄色的角膜(但白虎为蓝色眼睛)。视网膜上的光线能够在通过放射膜时被第二次反射,所以虎的夜视能力非常强,无论白天或是漆黑的夜晚,老虎都能看得很清楚。

变色龙有着非常特别的眼睛,眼大而突出,眼睑很厚,上下眼睑合为环状,仅中央留有一个小圆孔,使瞳孔能够露出来。变色龙的两只眼球甚至可以旋转180°,这样变色龙就可以迅速地发现食物或敌害了。

角蛙的上眼皮能够较好地保护眼睛,它的上眼皮皮肤成角状突起,当角蛙潜水时,这个突起的上眼皮就起到很好的遮挡作用。这样的眼皮可以在它们潜入土中时,防止尘土遮住眼睛,就像人类的眼睫毛一样。

啄木鸟的头颅十分坚硬,骨质疏松还充满着气体。啄木鸟颅壳内长着一层坚韧的外脑膜,脑膜与脑髓间存在着空隙,像一个完备的防震装置。此外,啄木鸟头部两侧的肌肉系统强而有力,这些都能减弱震波的传导,啄木鸟的头部因此拥有了良好的抗震能力。

龟是一种特殊的爬行动物。一般动物的骨骼外面包裹着肌肉,但有些动物的骨骼却暴露在身体表面。龟的椎骨、肋骨与身上的背甲相互愈合,胸骨、锁骨与腹甲的组织联合,从而形成一个坚硬无比的保护壳包裹在身体外边,这在脊椎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长颈鹿的长脖子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最好例子,长颈鹿生活在非洲草原上,这里的树木由于受洪水和大风的影响,下部树叶很少,鲜嫩的枝叶都长在树的顶端。长颈鹿要想吃到树顶的嫩叶,就得适应这种独特的环境,使自己不断高大起来。经历了漫长的自然淘汰和选择,长颈鹿的脖子变得越来越长,终于发展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动物的群体性

大多数动物都是群居生活的。它们或是形成数量不多的小群体,或是以较大的“社会”群体而存在,进行捕食,这种“社团”甚至可以包含成千上万、甚喜欢群居的斑马至几十万个成员。动物的群居生活对它们的生存发展十分有利。

蚂蚁的个头虽小,但它们却可以依靠群体的力量,来消灭比它们大得多的动物。我们常听到这样的例子,蚂蚁们能把完整的猎物运送到蚁巢口,然后它们再齐心协力地把猎物分解开,搬进自己的巢穴之中。

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9~90千米,但由于目的地很远即使不停地飞行也需要1~2个月才能到达。在长途飞行中,大雁除了扇动翅膀,也常利用空中上升的气流滑翔,因为这样可以少消耗一些体力。当前面的雁鼓动翅膀,引起微弱的上升气流,后面的雁就利用这股气流的冲力,在高空中滑翔。这样一只接一只,就排成整齐的“人”字形和“一”字形队伍了。此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队伍,也可以更好地防御敌人的攻击,这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

斑马是一种温驯的动物,不善于御敌。为此斑马除了与同类群居以外,还常跟角马、瞪羚、鸵鸟、长颈鹿等生活在一起,混杂行动,一旦发现危险,它们会互相关照提醒,及时逃避。

鬣狗擅长群猎,它们可以明目张胆地攻击猎物,或突然袭击,或逆风靠近,无须埋伏。它们排成纵队,紧跟着首领行进。一旦发现中意的猎物,它们就会群起而攻之,将猎物杀死。

动物的运动方式

动物依靠运动来捕食、结交伙伴和逃脱追击者。不同的动物运动方式自然也不同。有的靠腿跳跃或奔跑,有的靠鳍在水中游动,有的靠翅膀在天空中飞行。总之,为了生存、繁衍,动物们必须要靠有效的移动方式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条件。

毛虫的腹部大多有5对腹足,腹足上有吸盘。毛虫一次移动一对足,把体重平均分布在其他足上,这样,毛虫便能平稳地越过障碍物了。

壁虎的脚趾上长着像吸盘一样的突起,上面还覆盖着长而浓密的纤毛,可以牢牢地吸附在垂直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甚至能够在光滑的玻璃上“飞檐走壁”,来去自如。

树蛙在移动时是左右摆动着前进的,身体同一侧的前后肢一起移动。树蛙的足趾有吸盘,这使它在树上爬行或走过光滑的叶子的表面时,能够紧紧吸附在树干或树叶上。

蟒蛇的移动路线是直线型的,因为它们的质量非常大。蟒蛇的椎骨很容易活动而且有大量的弹性关节。它的腹部鳞片具有很好的吸附力,可以推动身体的其他部分有序地爬行。

蜻蜓的飞行是水平的。它们只需扇动前翅,就可以表演出惊人的特技飞行:快速转向、悬停、中途静止、甚至倒飞等等。

猎豹的脊椎伸缩性非常强,前脚着地时,它的后脚也可以向前冲,全速奔跑时还可以全身伸开,四脚离地。猎豹的爪子在快速奔跑时可以抓着地面,这样有利于快速前进。猎豹超速奔跑的时速可达96千米。

蜂鸟的飞行姿势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着,因此它被授予“空中杂技演员”的称号。蜂鸟能够笔直地上下左右飞行,甚至可以倒退着飞行。采蜜时,蜂鸟能在花前悬空逗留,犹如一架微型的直升机。

远古动物探秘

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地球上就存在着大量的动物,有些动物可能比人类还早就来到了这个地球上。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像三叶虫、恐龙这样的动物便灭绝了。现在,由于考古学家发现的大量化石,又让人们逐渐走进了远古动物的世界。

低等的古老动物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存在着许多动物,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纷纷灭绝了,我们只能从它们的化石来研究它们的样子和生活习性。

三叶虫背上的硬壳像三排凸起的树叶。最长的三叶虫有10厘米大小,最小的则只有米粒大小。有些三叶虫的硬壳上还长有刺,三叶虫遇到危险便会缩成一团靠身上的硬刺来躲避来犯之敌。

甲胄鱼泛指无颌、有硬皮的早期鱼类。甲胄鱼生活在海洋底部,身体扁平,常常平躺在海床上,或沿着海床缓慢游动。甲胄鱼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生活在距今5亿多年到4亿年间的古生代脊椎动物。

大约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鱼甲龙开始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它们也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四足动物,但鱼甲龙身上仍有鱼鳞和鱼尾。由于鱼甲龙皮肤的防水性很差,所以它们必须生活在河、湖泊的沿岸,以鱼类为食。

恐龙家族

恐龙最早出现于两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是一个拥有数百个属种的庞大家族,它们在地球上横行了一亿多年,直到6500多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自然界的剧变才导致了它在地球上的灭绝。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剧变呢?它是以何种方式让恐龙灭绝的呢?

科学家们提出的解释有十种之多,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美国的贝克教授认为,6500万年前,宇宙中一颗直径约10千米,重量为12万7千亿吨的小行星坠落到地球上,产生了最大氢弹爆炸的大爆炸力,密集的尘云遮住了天空长达三个月之久,白天变成了黑夜,大量动植物因此而死亡,而食物的中断则造成了庞然大物恐龙的大规模灭绝。

美国的弗格逊博士与同伴用500只鳄鱼卵进行实验发现,鳄鱼的性别是由受精卵温度高低而决定的。在26~30℃的温度下孵化出来的小鳄鱼都是雌性的;而在34~36℃的温度下孵化出来的小鳄鱼则是雄性的。据此,他们认为与鳄鱼有亲缘关系的恐龙的灭绝也是由于雌雄比例失调造成的。

也有科学家认为,恐龙是一种恒温动物,由于地球在白垩纪末期发生了全球性的温度巨变,没有羽毛的恐龙无法适应急剧变冷的气温,因此它们大批死亡直至绝灭。

现在,我们仅能从恐龙蛋化石中观察幼龙或恐龙卵的结构。如果用切片机把恐龙蛋切开,便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绝大多数被方解石填充,恐龙蛋已完全石化了。通过对恐龙蛋的研究,生物学家把不同类型的恐龙蛋进行了分类,他们通过对恐龙蛋的研究来确定恐龙生存的地质时代,从而弄清地层的时代,进一步帮助寻找地下宝藏。此外,还可以研究恐龙的生殖和生长。恐龙身体庞大,可生下的蛋却相当小,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恐龙蛋很大,蛋内流体产生的压力就会把蛋壳挤碎;如果蛋壳太厚,小恐龙就无法破壳而出。所以,大多数的恐龙都下相当小的蛋,这样有利于蛋的保存和恐龙的种族繁衍。恐龙的成长速度非常迅速。一米长的恐龙幼体,如果用现在爬行动物的生长速度来计算,恐龙要经过200年才能长大。而实际上,根据恐龙骨骼的年轮推断,一般恐龙死亡时是120岁左右。这就证明恐龙幼年时生长的速度极快。最近,我国的一位研究恐龙蛋的科学家发现了恐龙蛋与鸟蛋的壳都比较厚,具有乳突层和层状棱柱层,且均由片状的方解石微晶组成。这说明恐龙生殖系统功能的分化和在繁殖期间的钙质代谢过程,接近于鸟类。

翼龙是恐龙的近亲,属于另一个族群的爬行动物,翼龙会飞,它在天空上称霸的时间与恐龙在陆地上称霸的时间相同。翼龙最突出的特征是有一对硕大无比的“翅膀”,双翼长度可达7米,因此,人们把这种会飞的爬行动物叫做“翼龙”。

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合川马门溪龙(发现于中国四川省合川县)是巨大的蜥脚类恐龙中的一种,身高约3米,身长约22米,脖子长3米左右,是脖子最长的恐龙。

剑龙是一种行动缓慢的食草动物。它的身体长得很奇怪,后肢比前肢长得多,背部于是不得不弓起来,就像一座小山峰。剑龙的背上长有许多竖立的骨板,像一把把尖刀,倒插在身上。剑龙在侏罗纪晚期盛极一时,于白垩纪早期灭绝了。

腕龙是目前发现的体重最大的恐龙,其体重可达70~80吨。腕龙生活在侏罗纪后期的美洲。腕龙的身体大,头小,脖子和尾巴都很长,前肢比后肢长。

三角龙是有角恐龙的一种,其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它们头上长有三个角。三角龙生活在大约7000万年以前,是角龙科的巨人,体重甚至可达10吨。人们误认为三角龙极其凶狠,可实际上,三角龙的性情却很温和。

霸王龙以肉食为主,是恐龙世界的霸主。它们的后腿强健有力,但由于身体过于笨重,不能长时间连续奔跑。在白垩纪晚期,几乎没有可与之抗衡的敌人。鸭嘴龙、甲龙等食草动物都成了它们的食物。因此,霸王龙成了恐龙时代凶暴的象征。

始祖鸟、猛犸象

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它们生活在距今1.44亿年前。生物学家从化石上能观察到极为清晰的始祖鸟羽毛印痕,而且分为初级、次级飞羽和尾羽。它们的前肢进化成飞行的翅膀,后足有4个趾,3前1后,这些特征都与现代鸟类极为相似。

猛犸象生活在距今20万年到1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地区外缘的冻土苔原地带。猛犸象的样子很像现代象,但后腿很短,整个身体向后倾斜,象牙长而弯曲,臀部下塌,尾巴上长着一丛长毛,脚趾只有4个。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像青蛙、蟾蜍等都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属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它是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四肢的变温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而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两栖动物最大的特点是能冬眠。除南极洲和海洋性岛屿外,两栖动物遍布全球。

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存,是一种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型生物,它们一般在水中产卵,幼体发育成熟后成为能登陆生活的成体。它们属于体温不恒定的冷血动物,因此它们既不能在海洋中生活,也不能在荒漠中生活,在寒冷或酷热的季节里两栖动物需要冬眠或是夏眠。

两栖动物的呼吸方法

所有的动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两栖动物通过呼吸既可以吸进空气中的氧气,又可以吸进水中的氧气。两栖动物血管上有很蝌蚪薄的一层潮湿表面,氧气穿过这层表面进入血液,然后血液载着氧气流遍动物的全身,到达需要氧气的部位。在变为成体之前,多数两栖动物的幼体要在水中生活。开始时它们没有肺,只是通过羽状鳃进行呼吸。鳃中有大量的小血管,能从水中吸取氧气。鳃可在体外也可在体内,这取决于幼体的年龄或两栖动物的种类。两栖动物成年后多数只用肺呼吸。肺就像是体内很薄的囊,与微小的血管相连。两栖动物把空气吸入肺,氧气就逐步进入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