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医基本理论及中药学知识(7)
- 中药学知识问答
- 闫国强 李宝芬 徐湘江
- 5529字
- 2015-01-27 11:40:15
(15)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一般常用波长为:紫外光区200—400nm,可见光区400—850nm,红外光区2.5—15μm。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主成分或有效成分在200—400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的中药,常可选用此法。此法不仅能测定有色物质,对有共轭双键等结构的无色物质也能精确测定,它具有灵敏、简便、准确,既可作定性分析又可作含量测定等优点。
(2)红外分光光谱法
红外光区的红外光谱又称振转光谱,其特征性很强,吸收峰很多,而且尖锐,主要用于物质的鉴别和分析结构。进行鉴别时,通常固体样品均采用溴化钾压片法,液体样品采用液样点于氯化钠或溴化钾片间,在4000—667cm-1范围内测定其吸收光谱。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目前用于测定中药和中药制剂中微量元素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16)有害物质的检查近年来由于中药质量分析的内容不断扩大,对中药中无机成分和有害、有毒成分的分析已引起重视。药物的有效和无害物质两者是同样重要的。中药中如果污染了有害物质如农药、霉菌和霉菌毒素及重金属等就会影响人民健康。常见的毒性成分的检测有: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检查,重金属的检查等。
十七、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方法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应用和制剂、调配的不同要求,以及药物自身的性质,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或特殊处理的一种制药技术。炮制一种药材或一种炮制方法,往往同时具有往往同时具有几方面的目的。
1.炮制的目的
(1)使药材清洁,保证质量
药材中常混有泥沙、虫卵、霉变品及其他非药用部位,入药前需挑除。如种子类药要去泥土、杂质,根类药去芦头,皮类药去粗皮等,均是为了使药净洁,用量准确,疗效可靠;另外花椒应除椒目、麻黄应除根、莲子要去心等均是为了分离不同药用部位,确保药物质量。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对于有毒性和刺激性的中药,通过炮制以减缓其毒副作用,特别是对乌头、附子、马钱子、半夏、巴豆、斑蝥、大戟、甘遂、芫花等毒性大和副作用剧烈的药材,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3)增强药物疗效
常言道:“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作用,是由于蜂蜜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作为辅料与药物起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延胡索经醋制止痛效果明显增强。
(4)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蜜炙则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泄药不嫌生”之说。再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因此,生用熟用各有其功。“生升熟降、生泄熟补、生猛熟缓、生毒熟减、生效熟增、生行熟止”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5)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医对疾病的部位通常以经络、脏腑归纳,对药物作用趋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如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即“生升熟降”,“酒制升提,姜制发散,醋制入肝,盐制入肾”。
(6)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药切成片、段、块、丝等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矿物、贝壳、动物骨骼类经煅、煅淬、砂烫等炮制方法处理使质地变酥脆,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7)利于贮藏,防止霉变,保存药效
某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如桑螵蛸经蒸制或炒制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种子类药经加工处理如蒸、炒等,能终止种子发芽;某些含苷类药经加热处理“破酶保苷”避免成分被酶解损失,如黄芩、杏仁;一般药在加工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使药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利于久存。
(8)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不快臭味的药物,往往难以口服或服后出现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常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炙、麸炒等法处理,如麸炒僵蚕、醋制乳香、没药等。
(9)制备新药,扩大用药范围
如谷芽、麦芽、豆卷、神曲、蛋黄馏油、血余炭等的制备,使药物改变其原有性能,增强或产生新功效,扩大用药品种,以适应临床多方面的要求。
2.中药炮制的方法:
(1)修制法:如纯净、粉碎、切制等。
(2)水制法:如漂、洗、润、浸、泡、水飞等。
(3)火制法:如炒、炙、烫、煅、煨等。
(4)水火共制法:如煮、蒸、焯、淬等。
(5)其他制法:如发芽、发酵、制霜等。
十八、中药的保管
1.影响中药变质的因素
中药材在存放过程中,难免要受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异,影响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影响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也就是中药自身因素以及外界环境因素两类。
(1)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1)中药的含水量水分对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水分在贮藏保管中可防止生虫、霉变,避免有效成份分解、酶解变质等。
(2)中药的化学成分含生物碱类的中药,在与空气和日光接触时,可能表层部分会因氧化、分解而变质,此类中药应避光保存;含鞣质类的药材露置空气及日光下会变色,遇铁盐变色,所以在加工与贮藏时,对容器及用具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含油脂类的药材,如经常与空气中的氧及水分接触,容易发生酸败,这类药材必须置于密闭容器中;含挥发油类的药材宜低温干燥加工,防止挥发油散失等等。
(2)中药变质的外界环境因素
(1)温度药材在温度方面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药材质量发生变化。当温度在35℃以上时,含脂肪的药物就会因受热而使油质分离,从而少油;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也会因受热而使芳香气味散失;动植物胶类和部分树脂类药物,受热后又易于发软、粘连成块或融化。
温度在20—35℃时,由于有利于虫害、霉菌等孽生繁殖,而使某些药物生虫、发霉以至变质。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少的程度,也就是空气潮湿的程度。药物本身能否保持正常的含水量,与空气的湿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药物的正常含水量约10—20%。如空气中水蒸气多,药物大量地吸收水分而使含水量增加(受潮),就容易发生霉烂变质现象。
(3)空气空气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以氧气最容易与药物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而影响其质量。通常所见到的丹皮、黄精等的颜色变深,就是因为它们所含的鞣质、油质及糖分等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4)日光日光对某些药材的色素和叶绿素有破坏作用,能使药材变色。所以红色和绿色的药材,不宜在阳光下久晒。
2.各类药材的保管
为使中药材的外部形态和有效成分在贮存期间尽量不起变化,必须了解各种中药材的性能,采取合理的保管措施,其中以防止霉变及防止虫蛀两项最为重要。
贮藏药材应根据不同种类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保证干燥、防止霉烂,避免虫、鼠危害。贮藏期间一般以室温15—18℃、相对湿度在20—50%为宜。
(1)易生虫药材对易生虫的药材,在保管过程中除了要勤检查以外,还必须从杜绝害虫来源、控制其传播途径、消除繁殖条件等方面着手,才能有效地保证其不受虫害。因此,贮存这类药材,如党参、款冬花、薏苡仁、乌蛇等,首先要选择干燥通风的库房。库内地面潮湿的,应加强通风,并可在地面上铺放生石灰、炉灰、木炭等;架底垫木高到40cm以上,在垫木上最好销上木板芦席或油毡纸等以便隔潮。另外,对不同药材可以采取密封、冷藏、熏蒸、对抗同贮等适当的养护措施,以保证药材不虫蛀。
(2)易走油发霉药材药材少油发霉,能够影响药效,特别是发霉严重的,霉烂变质后能完全失去疗效。药材发霉,是指在药材上寄生和繁殖了霉菌,称为“霉变”。对这类药材的保管,最忌闷热。如牛膝、天冬、白术等保管不善,都可产生走油或霉变,故应置于通风干燥处,严防潮湿。
(3)易变色及散失气味药材部分花、叶、全草及果实种子类药材,由于所含的色素、叶绿素及挥发油等,受温度、湿度、空气、阳光等的影响,易失去原有的色泽和气味,如莲须、红花、丁香等。在贮存保管中应根据药材的不同性质以及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养护。贮存场所要干燥阴凉,严格控制库的温、湿度。贮存时间不宜过长,并要做到先进先出。最好单独堆放,以免与其他有特殊气味的药材串味。
(4)易融化、怕热药材易融化、怕热药材主要指熔点比较低,受热后容易粘连变形,或使结晶散发的那些药材,如阿胶、儿茶、樟脑等。对这类药材必须选择能经常保持干燥阴凉的库房,并将药材包装好或装容器里。
(5)易潮解、风化药材含有盐类物质的结晶体药材,在潮湿的地方或空气中湿度大,都会受影响而逐渐融化。当开始融化时,一般称为“返潮”或潮解,如芒硝、大青盐等。对这类药材应选择阴凉、避风和避光的库房,或在室内适宜的地方保管;包装物以能防潮不通风为宜。
(6)需要特殊保管的药材对毒剧麻药、易燃性药材及贵重药类应根据各自的特殊性质进行分别保管。
毒剧麻药:如砒石、水银、斑蝥、轻粉等,应专人、专库(专柜)专帐保管,并且注意湿度、温度等影响。贮存供应办法,应按毒麻药管理条例进行。
易燃性药材:如火硝、松香、硫黄等遇火或高温易燃烧,如数量较多的应放在危险品仓库贮存,数量少的也应单独存放,并应远离电源、火源,也应有专人保管。
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羚羊角等,在贮存中,由于成分性质不同,可发生各种不同变异现象。如人参易生虫、麝香易受潮走味等。所以对贵重药类应专柜、专库、专帐、专人负责保管。一般用固定的箱、柜、缸、坛等密闭后,贮存在干燥、阴凉、不易受潮受热的地方贮藏。
中草药在贮存保管中,因受周围坏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霉烂、虫蛀、变色、泛油现象,导致药材变质,影响或失去疗效。因此必须贮存和保管好中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第三节)中药调剂
一、什么是中药调剂?
中药调剂系指按照医师临床处方所开列的中药,准确地为患者配制药剂的操作技术,通常应有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六个程序,现在一般医院实行计算机管理,省去了人工计价环节。包括中药饮片的调配和汤剂的制备,中成药以及院内制剂的调配,以及根据医师处方为患者临时配制其他药剂等工作。
中药调剂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中药调剂理论和操作技术的应用学科。
二、如何调配中药饮片处方?
中药调剂的一般程序分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六个程序。分述如下。
1.审方审方系指药房审方人员审查医师为患者开写的处方。合格的处方经审方人签字后即可交计价员计价收费,对于有疑问或不合格的处方,应立即与处方医师联系,问明原因,协商处理,决不能只凭主观臆断或随意处理。审方着重审查以下项目:(1)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处方日期、医师签字等是否清楚。(2)药名书写是否清楚准确,剂量是否超出正常量,对儿童及年老弱者尤需注意。(3)毒、麻药品处方是否符合规定,处方中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配伍禁忌药存在。(4)需特殊处理的药物有否“脚注”,“并开药”是否明确等。(5)处方中药物本调剂室是否备全等。
2.计价必须准确、迅速,以缩短患者取药时间。现在大多数医院实行计算机管理,已省去该环节。
3.调配调配系指调剂人员根据已有审方人签字,并已交款的医师处方,准确地调配药物的操作。配方时按处方药物顺序逐味称量;需特殊处理的药物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等应单独包装,并注明处理方法;若调配中成药处方,则按处方规定的品名、规格、药量调配;调配人员必须精神集中,认真仔细,切勿拿错药品或称错用量;处方应逐张调配,以免混淆;急诊处方应优先调配;保持配方室的工作台、称量器具及用具等整齐清洁等。总之,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保证配方质量。调配完毕,自查无误后签名盖章,交核对员核对。
4.复核、包装与发药为保证患者用药有效安全,防止调配差错与遗漏,对已调配好的药剂在配方自查基础上,再由有经验的中药师,进行一次全面细致核对,重点核对调配的药物和用量与处方是否相符;需特殊处理的药物是否按要求作了特殊处理;配制的药物有无虫蛀和发霉等质量问题;调配者有否签字等。经核对无误后复核人员签名盖章,即可装袋发药。中药饮片调配每剂重量误差应当在±5%以内。
包装的药袋上写明患者的全名。中成药还须写明用法与用量。
发药是调剂工作中最后一环,发药时要与患者核对姓名、剂数,无误后再向患者耐心地交待煎服法和注意事项,务使患者完全明了,以保证患者用药有效。
三、“四查十对”包括哪些内容?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四、药师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时应审核哪些内容?
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内容包括:(1)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2)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3)剂量、用法的正确性;(4)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5)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6)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7)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
对于中药饮片处方,审方时还应着重审查以下项目:(1)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处方日期、医师签字等是否清楚;(2)药名书写是否清楚准确,剂量是否超出正常量,对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尤需注意;(3)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处方是否符合规定,处方中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用药禁忌问题;(4)需特殊处理的药物有否“脚注”,“并开药”是否明确;(5)处方中药物是否齐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