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保加利亚现代文学大家(2)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南北欧现代文学大家
- 萧枫主编
- 4385字
- 2022-07-26 12:29:37
埃林·彼林
埃林·彼林,生于1877年,卒于1949年,是保加利亚的著名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他的作品以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为主。1909年以后改写童话、寓言和短篇小说。
《扬·比比扬历险记》,描写一个顽劣的、不听教导的男孩,干了许多坏事,最后还在小魔鬼阿嘘的诱惑下,被换掉了脑袋,骗入魔鬼王国。在魔鬼王国中,他的智慧和善良慢慢苏醒了,终于战胜了恶魔米里莱莱,冲出了魔鬼王国并找到了自己的脑袋,成了一个好孩子。
《扬·比比扬历险记》是作者的成名作,他后来所写的《月亮上的扬·比比扬》也受到儿童的欢迎。
雅沃罗夫
雅沃罗夫,生于1878年,卒于1914年。作者早年积极投身于国家运动,后消极人生,并于1914年自杀身亡。
雅沃罗夫于189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1903年以前,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他的作品大多描写社会生活,反映资本主义的剥削给农民造成的苦难和农民自发的反抗,号召革命知识分子用自由的曙光去照亮人民前进的道路,如《诗集》(1901)中所收的《在田地里》(1896)、《致一位悲观主义者》(1898)、《冰雹》(1900)等。
这一时期他还写了不少歌颂马其顿民族解放运动的作品和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前者如《流放的囚徒》(1902)、《游击队之歌》(1903),后者如《火热的青春》(1898)、《卡里奥帕》(1900)等。
1903年后,由于农民起义失败,马其顿民族解放运动又受到挫折,他陷入悲观之中。诗集《不眠之夜》(1907)中,反映了他孤独和悲观的心情以及对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在形式上也受象征主义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感情奔放,语言质朴,并以自由诗体开创一代诗风。
作者还曾著有散文集《海杜特的理想》(1909),剧本《在维托沙山麓》(1911)和《雷鸣》(1912)等作品。
斯托扬诺夫
斯托扬诺夫,原名格奥尔基·斯托扬诺夫·兹拉塔罗夫,1880出身于乡村教师家庭。曾当过工人、校对员、记者和书报评论员。30年代主编进步刊物,1935年和1937年出席了巴黎和马德里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当选为反法西斯作家联合会常委,曾多次被捕入狱。
1944年解放后,斯托扬诺夫当选为保加利亚科学院院士,曾任作家协会主席、文学研究所所长和《斯拉夫人》、《九月》杂志主编等职务。他的早期创作曾受象征主义影响,如诗集《十字路口的幽灵》(1914)、《剑和语言》(1917)等。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保加利亚1923年9月反法西斯起义影响下,他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诗集《人类之母》(1925),短篇小说集《上帝的惩罚》(1927),剧本《拉科维查之死》(1924)和《安提戈涅》(1926)。作品并未完全摆脱象征主义,但是生动地抨击了黑暗的社会和统治集团。
20年代末,在革命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学的浪潮中,斯托扬诺夫的立场和创作发生了转变。1932年加入“劳动战斗作家联盟”,主编《盾》、《文学评论》等反法西斯报刊,发表了许多政论作品。中篇小说《马托夫上校的银婚》(1933)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腐朽和君主法西斯制度的反动;《霍乱》(1935)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为背景,控诉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罪行,描绘了士兵们革命意志的形成过程。
此外,斯托扬诺夫还出版了诗集《人间生活》(1939),短篇小说集《妇人心》(1929)、《在先进岗位上》(1945)、《马尔斯的仁慈》(1945),长篇小说《黎明》(1945),剧本《狼儿看守羊群》(1937)等。这些作品描写了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和法西斯主义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还著有传记《瓦·列夫斯基》(1930)、《本科夫斯基》(1930)、《阿·斯坦鲍利斯基》(1931),并翻译了不少俄国作家的作品。他于1950年获得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1963年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和“人民文化活动家”称号,先后3次获得季米特洛夫勋章(1958、1963、1968)。
瓦西列夫
瓦西列夫,生于1904,卒于1977年。
他于1927年开始创作。描写1923年9月反法西斯起义的中篇小说《火箍》(1928)和长篇小说《小道》1929)影响较大。历史小说《大义弃母的海杜特》(1937)和《以牙还牙》(1945),取材于民族解放斗争。短篇小说集《淳朴的心》(1930)、《苦面包》(1937)、《人民之声》(1952),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剧本《警报》、《爱情》(1952)、《幸福》(1954),反映的是二战期间保加利亚知识分子的分化。《警报》因为艺术价值突出而获1950年获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
卡拉斯拉沃夫
卡拉斯拉沃夫,1904年生于鲍里索夫城的代伯尔村。曾参加1923年九月起义。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5年在故乡担任教师,后进入索非亚大学农学系,因组织罢课被开除,后到布拉格学习。1930年回国,主编《观察》和《烈焰》杂志。解放后曾任人民剧院院长、《九月》杂志主编。1958年以来为保共中央委员。1961年被选为保加利亚科学院院士。
他最初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街头沦落人》(1926),主要针对流浪儿,描写了一些流离失所的孩子所受非人的磨难与痛苦。短篇集《牧笛呜咽》(1927)描写九月起义失败后起义者遭受的残害与屠杀。长篇小说《斯波尔日洛夫》(1931)描写布拉格建筑工人的苦难生活。短篇小说集《在岗位上》(1932)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革命者、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形象。中篇小说《农村信使》(1933)是作者30年代的主要作品,主人公雇农卡扎卡受尽财主的盘剥与欺骗,终于觉醒而走向革命,与资产阶级展开了激烈地斗争。作者曾因这部作品坐牢。
小说《曼陀罗》(1938)描写小私有者玛丽奥拉含辛茹苦、处心积虑地积聚财富,反因财富惹祸上身。《儿媳妇》(1942)则以财主尤塔兰和儿媳妇谢芙达之间的冲突为故事线索,暴露了财主的贪婪和残暴的本性。中篇小说《探戈舞》(1949)、长篇小说《平凡的人》(1952~1975,共6卷)、剧本《我们的母亲》(1973)是他解放后的名著;其中《探戈舞》获得1950年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内容是针对法西斯分子对共产党人的仇视与迫害而展开的。《平凡的人》向读者解放前资产阶级统治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埃利亚斯·卡内蒂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年生于保加利亚,他的父母是犹太人。
卡内蒂6岁时,他们全家迁居英国曼彻斯特,在那里,他学会了用英语谈话和阅读。在中学,他学习法语,但还是德语最吸引他。由于父亲1912年突然去世,卡内蒂的母亲决定移居维也纳,并在整个夏天教他学习德语。卡内蒂先后在苏黎世和法兰克福等地读完小说和中学。接着,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化学,1929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但他从未从事过化学专业的工作。
卡内蒂精通多种语言,但他始终用德语写作。他不是一个多产作家,也不是专门致力于某种文学体裁的作家。在他的9种作品中包括了7种不同的体裁,有小说、戏剧、自传、游记、笔记、文集、论著。他的全部作品放在一起就显示出他的独创天才,他的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他的文学生涯正式开始于25岁时,那时他开始写唯一的一部小说《迷惘》。1932年发表了第一个剧本《婚礼》。1934年2月,卡内蒂与维奈蒂娅·陶柏娜·卡尔德隆结婚。1938年5月,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他们在同年11月随着最后一批逃出维也纳的人前往巴黎。第二年他们移居伦敦,并在那里安家。
《虚荣的喜剧》(1950)、《确定死期的人们》(1964)带有浓烈的荒诞派色彩。论著《群众与权力》最受人注目。《得救的舌头》(1977)和《耳中火炬》(1980)是作者的自传。
1977年和1980年,作者分别出版了自传《得救的舌头》和《耳中火炬》,回忆了他从童年时代到1931年经历。
达斯卡洛夫
达斯卡洛夫,生于1909年。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曾两次获得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
达斯卡洛夫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道路》(3集,1945~1954)、短篇小说集《山沟里来的姑娘》(1958)、长篇小说《利波万斯基磨房》(1951)、《自己的土地》(1952),以及中篇小说《爱情何时开始》(1961)、《工厂附近的乡村》(1963)、《雨中的共和国》、《天堂之鸟》等。
卡尔切夫
卡尔切夫,生于1914年。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解放后曾任《九月》、《火焰》杂志的编委,保加利亚作家出版社社长,保加利亚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工人阶级的儿子》(1949)、《纺织工人之家》(1956~1960)、《新城的两个人》(1964)、《炎热的夏天》(1973)以及《索非亚的故事》(1967)等。
古利亚什基
古利亚什基,生于1914年。1931年开始创作,以后作品不断。
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西尔维齐亚的堂吉诃德》(1936)、《农业机械站》(1950)、《维德洛沃村》(1952)、《金羊毛》(1958)、《我们生活中的七天》(1964)、《带桃花心木楼梯的房子》(1975)、《阿瓦库木·扎霍夫的奇遇》(1962~1966)等。
约尔丹·拉迪奇科夫
约尔丹·拉迪奇科夫,生于1929年。作者艺术成就突出,被誉为保加利亚的果戈理或卡夫卡,《卫报》称其为20世纪后半期保加利亚文坛最重要的人物。2001年,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提名。
拉迪奇科夫的剧作《Lazaritsa》讲了一个人想杀掉为其服务多年的忠犬的故事,借以讽喻当年保国官僚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政策。其剧作《想飞》和《捆住的气球》呼吁开明政策,这些作品因为偏离了官方规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批判为“逃避现实”,尚古主义,不可知论,以及知识分子的心灵“空虚”,且因潜在的政治危险性而被禁多年。
拉迪奇科夫出身记者,曾先后效力于保加利亚多家全国性报刊,如《人民青年报》、《新闻晚报》和《电影术》杂志,后于1971年进入主管文化遗产的政府机构工作。1989年以前,拉迪奇科夫一直是保共党员,冷战结束后,他曾作为社会党(前身是保共)的代表,当选为议员,但后来因政见不同而辞职。晚年的拉迪奇科夫逐渐退出了政坛,健康也每况愈下。他的早期的短篇小说,以其抒情和直率风格备受读者好评,但其风格逐渐转向寓言体,大量借用民俗题材,以令人惊叹的多产和鲜明的风格,描绘出保加利亚由农业国走向现代社会的一幕幕悲喜剧。他的写作风格,被一些评论家称为“巴尔干的魔幻现实主义”。
在1999年的一次访谈中,拉迪奇科夫说:“我深信不疑的是,这个世界的自然状态便是混乱无序。我们总想让万物整齐有序,却铸成大错。人们试图把宇宙组织得条理清晰,因而把秩序加诸自己的生活,反而惹出太多的麻烦。”
拉迪奇科夫还创作了舞台剧本、电影剧本、寓言、童话。《毛驴的影子》就是一部童话作品,《小青蛙的故事》获得了1996年的安徒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