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认识糖尿病了解它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战胜它(2)

相对于那些白纸黑字堂而皇之地宣称能够“根治糖尿病”的广告,另一些广告就显得“聪明”多了,他们在开始就变着花样打一些“擦边球”。在广告中,他们通常会避开“根治”一说,宣称自己的药“服用四五个疗程后血糖、尿糖值就能降到正常水平,巩固一个疗程就可以停药”。但糖尿病患者果真就能这样停药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广告的说法其实和“根治”是相同的意思。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早期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巩固后,血糖浓度可以下降甚至恢复正常,对于这部分病人来说,确实可以暂时不必用药。但请你一定记住,这只是暂时的。因为如果停药一段时间后血糖再度升高,还是要再次继续用药的。大家如果盲目听信虚假广告、在不能停药时仓促停药,后果是很严重的,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那时就悔之晚矣。

大家一定要心里清楚,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服药后好转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你自己身体的原因。如果停药,血糖水平还会反弹升高。虽然最近的研究显示,有一些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得到纠正后,可以较长时间仅依靠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来控制血糖,但他们最后还是需要用药物来维持正常血糖的。大家一定要明白,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恶化的疾病,随着人体本身控制血糖的能力逐渐下降,借助药物控制血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在如今的医疗水平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终生服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尽管这个事实有些残忍,却也是我们必须接受的。

至于我们的中医能根治糖尿病,目前来说还没有科学的依据。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直到今天我们对它的研究也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然而在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商人的包装下,中医药却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相信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个印象:中医几乎无所不能,包治百病。其实,这都是广告惹的祸。目前,在糖尿病医药广告中出现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就是吹嘘自己的产品是运用中医原理来根治糖尿病的。而广大患者相信的原因恐怕也是出于对中医的信任吧!对此,我想说的是,中医本来就没有糖尿病的说法,只提到一种“消渴症”比较类似于西医里面的糖尿病。目前在医学界,我们达成的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医中药能够为西医药治疗糖尿病起到一种比较有益的补充作用,但是如果说中医中药能够根治糖尿病,只能是一种盲目夸大和不负责任的说法,说这些话的人只是在给祖国的传统医学抹黑!

和运用传统中医治疗相反,从高科技入手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另一种明显倾向。于是,“基因疗法”成为继“中医理论”之后在糖尿病医药广告中出现得最频繁的词语。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了,作为一种遗传病,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我们目前还没有搞清楚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又怎么可能出现“基因疗法”呢?我只能说,随着科技的继续发展,如果有一天我们真正搞清楚了基因层面上的糖尿病发病原因,才有可能直接改造基因,从而根除糖尿病。但是目前来说,依然没有有效的可以应用于广大糖尿病患者的基因治疗方法。所以,请大家不要再相信所谓的“基因疗法”了。

和大家说了那么多各种各样的“疗法”,其实归根到底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以我们现在的医疗水平,糖尿病是不能被根治的!希望广大糖尿病患者在擦亮眼睛的同时,也不要灰心丧气,尽管它不能根治,却还是可以控制的,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受太大影响。

糖尿病并非必然会遗传,积极预防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通过前面的阅读,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糖尿病的发生是有着遗传作用的参与。但是,遗传因素究竟起多大作用呢?糖尿病是不是一种遗传病呢?

前些年,由于我们以前见到的是糖尿病患者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亲属中的高,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认为糖尿病有遗传倾向。然而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医学界得出的一致结论是: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症。

英国一位医学家通过对单卵双胞胎糖尿病长达20年的研究,于1982年总结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如果单卵双胞胎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里都患糖尿病,那么他们中间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概率为90.6%,而患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概率为54.4%,这就说明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要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1型糖尿病更为显著。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遗传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他的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他也并非100%会患上糖尿病,事实上只有20%的概率得糖尿病;如果双亲中只有一个糖尿病患者,那么他患糖尿病的机会就更少了,并且常常出现在下一代的子女中。其实,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突变。你一定要了解,糖尿病遗传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这种易感性必须在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诱发糖尿病。

曾经有一个网友非常担忧地问我:“我女朋友的外婆是1型糖尿病患者,有人说这种病会隔代遗传,那她也会有这种病的基因吗?我如果和她结婚,生的孩子也会患1型糖尿病吗?如果孩子真的患上这种病,能治好吗?有没有什么预防的办法?”

我能理解他的这种担忧,那么大家怎么认为呢?通过上面的介绍,我相信读者都已经明白了,糖尿病需要内在遗传基因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发病,并且这种遗传基因在2型糖尿病中起的作用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子女遗传了糖尿病(其实只是易感性),对她来说,尽管有这个基因,但是只要自己注意日常饮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不发病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不注意饮食习惯等等,那么她发病的概率可就大多了。因为对于糖尿病易感性高的人,只有在外界环境或体内变化的作用下,才可能诱发糖尿病。

像那位网友的女朋友这种情况,遗传的可能性要小一些,我告诉他完全不必为这件事过多忧心,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日后她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患上糖尿病。

至于结婚生的孩子是否会患糖尿病,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孩子患上糖尿病,目前来说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更不可能根治,我们只能控制血糖。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方面做一些预防的,比如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过度劳累等等。

所以,在此,我们有必要重复一下:糖尿病的遗传只是遗传了糖尿病的易感性,虽然这是糖尿病发病的基本条件,但并非具备了这个基本条件就一定会出现糖尿病,只有在某些环境因素等条件的参与下,才可能患上糖尿病。

一般来说,超重、高糖饮食、感染、劳累、不良的情绪刺激、多次妊娠等,都是诱发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因此,当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患者时,大家也不要消极悲观,他们的子女这时候更应该积极控制饮食,防止肥胖,这才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好办法。

1型糖尿病:发病率低但有遗传性,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了一些专业名词,可能细心的读者已经注意到了,也许会发出疑问:什么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青年发病型糖尿病,看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推测:这是一种在青年时期发病较多的糖尿病。

一点也不错,1型糖尿病常常在人们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发病总数的10%。不仅发病年龄小,更让人痛心的是,1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也就是说,病人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要终身使用。

目前关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医学界的认识也不统一。有人认为有可能是自身染色体异常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所导致的。理由是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查出很多自身免疫抗体,比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血液中出现的异常抗体来看,确实是因为患者自己免疫缺陷造成的。

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看出1型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它在早期临床上是没有症状的,只有到症状期才会出现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状,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有时候还会出现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当病情较轻的时候,我们平常是根本不可能看出来的,自身也察觉不出来,因为它本身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只有当我们去体检的时候才会发现。有时候,不少患者是先发现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然后再去查找病源,结果最后查到糖尿病了。

总而言之,1型糖尿病有着家族性发病的特点。所以,如果你的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没有这一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容易患上糖尿病这种疾病。

也许你会觉得很惊奇,许多科学家还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感染过病毒,而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有些病毒,比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如果说上面的三个因素已经超出你的理解范围了,那么接下来的这些因素或许会令你啼笑皆非: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不过这些因素究竟是否可以引起1型糖尿病,科学家还正在研究之中。

跟我相比,可能大家不那么关心1型糖尿病究竟与什么有关系,毕竟这主要是科学研究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患上了1型糖尿病,基本上一生都要与胰岛素为伍了,至少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根本不能产生用于降血糖的胰岛素,只能靠外在注射。

所以许多1型糖尿病患者对此非常绝望:看来我是一辈子都摆脱不了它了!其实,你想过吗,人的一生不是有许多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的事吗?没有得糖尿病的人也有许许多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而生命并没有抛弃你,在与糖尿病顽强地搏斗之后,你会发现你的生命有与众不同的勇敢与美丽。

2型糖尿病:典型的生活方式病,可防可控

2型糖尿病也有别名,叫发病型糖尿病。它常在人们35~40岁之后发病,这一类型的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于1型,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甚至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会比普通人的还要多。但遗憾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的胰岛素基本上没有效果,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有等于没有。

关于2型糖尿病,也就是原来说的非胰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确切发生机制,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的研究,我们推测2型糖尿病可能是受遗传以及饮食失节、缺乏运动、形体肥胖、情志失调、化学药物等影响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内分泌失衡的疾病。但是可以确定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岛受体障碍而不能正常利用胰岛素;甚至有报告说α细胞所分泌的胰升糖素相对太高,也是原因之一。

我们都知道,缺乏运动、吃得太多和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以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子,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多运动,在加强运动的时候还要学会控制饮食,这才是我们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说到控制饮食,我想起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有一次我给老家的亲戚灌输预防糖尿病的知识,他这样反问我:“我们家养的猪吃得多,睡得多,皮下脂肪厚,但是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说哪家养猪的,在把猪养到膘肥体壮后,猪突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突然降低的状况呢?谁家的猪也没控制过饮食,它们怎么不会得糖尿病?”为了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给他讲了一个国外有趣的实验。

大约在500年前,一群家养的猪被释放到一座岛上,生活在食物的来源不稳定又需要体力劳动的环境中。在经过几年的“自由生活”之后,当它们被重新捕捉,与同一祖先但是一直圈养的猪一起喂养时,再次回到食物来源充沛、体力劳动要求低的“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之后,这些猪竟然出现了高血糖,一直家养的猪却一切正常。

其实,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的增长速度远不如发展中国家快。根据“节俭基因假说”,我们的共同祖先依靠打猎、采集为生,吃了上顿没下顿,食物的来源不稳定,又需要体力劳动,而现在的我们,食物来源充沛,体力劳动的要求又低。当发展中国家的人突然生活在食物来源充沛、体力劳动要求低的环境中时,与同一祖先但是已经长期生活在食物来源充沛、体力劳动要求低的环境中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相比,就更容易得2型糖尿病。这样讲,大家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呢?

具体到底是哪些基因受到食物和体力劳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们对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我们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随着人类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改进,当人类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和时间检测整个人类基因组时,这个问题,以及其他很多类似的问题,我相信将会找到完美的答案。那时候,糖尿病的治疗水平也会得到质的飞跃。

妊娠糖尿病:特殊阶段更要避免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