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潜能开发的本质是脑力开发
- 智商潜能激发(婴幼儿1-2岁)
- 邓淼
- 1730字
- 2015-04-15 11:13:46
3岁以前的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美国著名学者希鲁姆通过对近千名婴儿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8岁时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进行开发却能达到50%,而更大地潜能开发是在3岁以前。因此,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开始把人类生命最初的3年,作为儿童智力开发的起始。
目前在家庭中,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不惜掷重金:但是在3岁以前,他们却将孩子交给保姆或寄养在别人家中。实际上,他们将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潜能开发的时机错失了。
世间并不存在什么神童,只有低能、聪明和特别聪明的区别。3岁能背唐诗、4岁会双语,就意味着这个孩子是个神童吗?完全不是!这仅是一种智力的早期开发而已。父母应当清楚:所有的孩子都可能生来就有世间罕见的才能。问题在于:如何选择时机和方式去开发它?正像学者所指出:幼儿园教育从3岁开始已经太晚,没有什么工作比抚育刚出生3年的婴儿更为重要;人类的聪明才智,是靠科学和实践得来的,并非大脑自发性的产生。
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更不缺爱,只缺父母科学地开发其智慧潜能的新观念、新技能。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能否开发出自身的潜能,使每个儿童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关键是在3岁之前、在婴儿的摇篮时期。
过去,人们一直错误地认为:神经系统与其感官的生理解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伴随着成熟过程而逐步到位,是脑先天不可改变的“遗传素质”的发展与成熟,不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只要提供保证脑生长发育的营养,大脑就会按照遗传的指令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并形成个体的特征和学习的能力。因此,人们只重视早期营养对脑发育的影响,而忽略了“成熟是学习的基础”此一不可动摇的儿童发展观。
孩子之所以3岁后进入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而不是乳婴阶段,是因为小婴儿连话都不会说,所以他能懂什么、学什么?差异心理学也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人生来是有差异的,而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来。在智力水平上,这种差异呈正态分布:50%左右是中等的,17%左右是良好的或中下的,6%左右是优异的或边缘的,2%是超常的,其余为偏低的;而这一常态分布是遗传决定、不可改变的,在幼儿园里就能看出明显区别,家长或教师要按孩子的智力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于是就有了鉴别“特殊儿童”、实施“特殊教育”一说。因此,人们可以大谈“提高学习能力”,但是绝不能说“提高智商”,因为每个人的智商都是固定不变的。
然而,今日的神经科学发现:人脑细胞具有异乎寻常的增生能力,且遗传进程为个体感知、运动、思维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细胞,以保证适应复杂环境的需要:如果环境刺激贫乏,脑许多细胞的发育就会废止、不再生长;如果刺激丰富,神经细胞就会得到充分利用。
大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创造物”,且其神经系统的发育需要各种营养素,但是神经系统的建构方式与分化则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要素。这一要素,正是儿童早期成长的环境刺激,那些来自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平衡的、运动的、言语的;来自形状的、颜色的、符号的、声音的等等因素。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各种感觉运动器官,不断地在看、在听、在说、在运动、在搜索、在模仿——时时刻刻接受着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才得以分化和建立起来。环境刺激,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一个潜在的设计师,塑造着我们大脑的微观结构,特别是树突分枝和突触传导通路的建立;换言之,不是大脑的生长导致婴儿对自己心理行为控制能力的增加,而是环境刺激以自己的结构方式刺激了大脑的建构与分化。
儿童早期发展关键期的本质是:脑处在“突发生长期”,且大脑的各个功能区也正处在建构与分化各种资讯处理系统的“敏感时期”——因为脑的各种信息处理系统和视觉的、听觉的、言语的、运动的等在功能上的复杂程度和结构特征,与婴幼儿早期发展环境刺激的复杂性和结构性相关。因此,良好的环境与教育刺激,可以从根本改变大脑的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
每一个儿童都是学习的天才,其发展的天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父母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宝宝认知客观事物,并让宝宝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谓之“智力开发”。处在幼儿期的宝宝,他们的活动多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是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庭抚育和教育,宝宝的智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