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我天生就是笨小孩吗?——信任

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叫做“暗含期待效应”。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教授把一群老鼠分成了两类,分别交给了试验人员。在交给他们的同时,教授强调前一组的老鼠被证实是十分聪明的,而相比之下后一组的老鼠反应比较迟钝。这些试验人员的任务便是教会这些老鼠在迷宫中辨别路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果然第一组的老鼠要比第二组的老鼠聪明很多。这让罗森塔尔教授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很清楚这两组老鼠其实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并没有他对外宣称的聪明与迟钝之分。然而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两种老鼠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呢?罗森塔尔教授经过分析论证,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前一组老鼠被认为是聪明的,试验人员就会很用心去训练,结果这些老鼠进步很快;而后一组的老鼠被贴上了“愚笨”的标签,试验人员便对它们疏于培训,所以最后它们远远超不过前一组。

通过上面的试验说明,被期望值越大,投入的心血便会越多,自然而然试验者的信心便会越足,进步就会越快。以此推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可以一味否定孩子,这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让他们总是悲观失望。如果家长更多地给予孩子们的是鼓励与支持,他们便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郭瑞在五年级下学期转学到父亲附近的一所子弟学校。他刚到五年(2)班的时候表现很沉默,不愿意和周围的同学多讲话。期中考试的时候他排名在全班中等,成绩平平。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班主任找到他和他谈心:“郭瑞,我知道你刚刚转学过来,有一点时间需要适应这里的环境。通过上次考试我知道你发挥得并不理想,不过通过对你的观察我感觉你的基础还不错,只要你肯努力,不断前进,相信你的成绩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的。”班主任耐心的讲话让郭瑞感到很温馨,这也大大增强了他上进的动力。果然郭瑞在期末考试中提高很快,一下子进入全班前十名。

事实证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信任孩子,将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也会让他们感到父母很尊重自己,当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他们就会和父母交谈,向父母倾诉衷肠。专家表示,信任孩子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老师,为孩子的品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且作为儿女,孩子也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与信任,这将大大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很多时候,孩子反感父母便是由于父母总是对自己缺乏信任,老是对自己不放心。尤其是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更是十分渴望自己能够独立,希望父母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去看待他们,尊重他们的看法,倾听他们的意见。可是现实中,大多数父母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始终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是不懂事的小孩,总是愿意安排他们的生活,不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这也是青少年与父母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亲子之间没有了相互信赖,变得相互猜疑,他们便开始彼此敌对,用仇视的态度去对待对方。由此说明,信任是亲子关系和谐安宁的前提。没有了彼此间的互信互利,便没有了双方的真诚交流,其关系便只会交恶,每况愈下。

奥托·瓦拉赫是著名的化学专家,曾经因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而闻名于世。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化学天才曾经被别人认为是“笨蛋”。他在中学阶段的时候,父母想让他在文学道路上有所发展,便让他学习文学。可是一段时间过后,老师认为他尽管很努力,很用功,但是他思想保守,十分拘泥,不适合在文学上发展,无法成为文学之才。当奥托·瓦拉赫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很懊恼,他觉得自己实在是无用之才,辜负了父辈的殷殷期望。可是他的父母并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于是他们转而让儿子专攻油画。然而他的美术基础很差,构图能力很弱,根本不会润色。一学期下来,他在全班排名倒数第一,这再次让他对绘画丧失了兴趣。他的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实在是太笨拙了,他们实在是无能为力教育这个没有任何潜质的孩子。他的同学则经常在私下嘲笑他是天底下最愚蠢的笨蛋,连最基础的绘画素描都做得一塌糊涂。就在众人对他嗤之以鼻之时,化学老师却找到他。老师告诉他,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他,他都要坦然以对。老师说他做事耐心,一丝不苟,适合学化学。因为化学需要做大量的实验,而且做实验是一个很让人煎熬的过程。而奥托·瓦拉赫的认真是其他同学所不具备的。所以老师建议他改学化学。果然老师的引导开启了他的化学之门,点燃了他化学潜质的火花,最终使他能够在化学领域功成名就。

后人把奥托·瓦拉赫的现象称为“瓦拉赫效应”。实际上,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们值得挖掘的优势,他们的智能是不均衡的。而父母作为他们的指明灯,就要时刻去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长处,去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优势方面不断努力,获得突破。只要能够找到孩子潜力的最佳智慧点,他们的潜力便会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各位家长,请你们今后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没出息,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你们要始终坚信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卓尔不群的,具有别的孩子天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只要你们发现了孩子值得开发的“天然资源”,那么你便为孩子悄然打开了人生最重要的大门,为他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在发现孩子优势的路上,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在这中间,孩子会失望,会自卑,会想过放弃,而家长也偶尔会伤心,会难过,会无比痛心。可是不管怎样,要始终坚信:“你可以承认乌云的存在,但是别忘记乌云边缘阳光的存在。”是的,不管面临怎样的难处,遇到多大的难处,家长都要和孩子坚强面对。

在孩子的求学过程中,他们平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不知家长是否统计过孩子一年之中考试的次数,有人曾经统计过,一年孩子大大小小的考试多达百十余次,这样孩子一年平均三天就要考一回试。这样想来,孩子考试的次数实在是太频繁了,有点让人惊叹愕然。每回考完试后,家长与老师衡量孩子学习成绩的标准无非是成绩与名次。有的家长甚至还会给孩子做了奖励的标准:一二年级考试如果双百的话要奖励什么,三四年级平均成绩在九十五分以上奖励什么,五六年级平均成绩在九十分以上奖励什么。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孩子达到他们约定的标准便会觉得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对孩子表扬一番。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大错特错的。

首先,老师的命题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学生考试命题,学校往往要指定不同的老师。由于每位老师教学风格与理念的不同,他们在命题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受自己教学的影响,在重点与难点上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每位老师出题难易程度不同,会对孩子成绩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可能这位老师出题他答题时会得心应手,而那位老师出题他则会觉得有点偏难。

其次,学生的成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位学生成绩的取得是各方面主观、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考试时,天气、心情的好坏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学生成绩的发挥。众所周知,学生考试需要考两个以上的科目。上门科目发挥是否正常,将会对下门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老师和家长经常对孩子强调考完上一门就要把它忘得一干二净,要以坦然的心情去面对下一门考试。但是在实际中,能够真正做到这样的孩子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总会受到上回成绩发挥的影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这也是当代教育中所缺失的地方。在平时,家长和老师很少去对孩子进行心理素质的辅导,很多老师只是在考试前对孩子进行匆忙的指导,这只是为了临阵磨枪,起到的只是暂时的作用,即使孩子发挥不错也只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并无裨益。

因此,学生考试成绩只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方面,真正决定孩子学习优劣的是孩子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喜欢考前命题,如果某位老师能够命中那类型的题,便会认为那位老师确实了不起。这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位老师的实际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