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总是觉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要求过严,每次考完试后,妈妈总要让他把做错的每一道题重新改一遍,而且还要重抄五遍。有一次,数学考试中,他因做错了一道题被扣了五分,其实这道题是他以前做过的,而且妈妈还让他经常复习。可是由于他马虎大意,在计算的过程时他省略了一个步骤,结果导致最后的答案出现了错误。这件事情让妈妈知道后十分生气,于是妈妈让他重抄十遍。徐君知道这次是自己的错,从此他学习变得十分认真,在细节上下工夫。他的成绩也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很多时候,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是最优异的,总是以为学习好的孩子才有出息。然而实践表明,真正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并不是社会上最有成就的。一位老师受邀参加一次往届毕业生的聚会。让这位老师惊讶的是如今担当企业老总、担任学校高管的学生并不是当年在学校中成绩最优秀的。因为在老师的心目中,学习好的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他们往往是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觉得学习好的孩子综合素质很高,将来一定是事业有成,财源滚滚。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片面的。众所周知,比尔·盖茨、爱因斯坦上学的时候并不是优等生,甚至是差等生,可是到了社会上,他们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这位老师对以上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他用十年的时间对自己的学生做了跟踪后期调查。结果证明,随着就读年级的升高,学生成绩的名次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小学阶段排名前五名的学生到了初中后名次下降的为43%;相反,小学名次在六到十五名之间的学生初中后名次进步的比例占到81.2%。
教育界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被中小学老师看好的优等生到了大学或者参加工作后并没有延续突出的优势,而在班中排名在十名左右甚至靠后的学生却能够在求学后期厚积薄发,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成绩斐然,事业有成。有人称之为“第十名效应”。比尔·盖茨和爱因斯坦便是有力的证明。
透过问题看本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最后进步不大呢?很多时候,“优等生”把成绩与名次当成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以为只要考上好成绩就万事大吉。他们把自己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面,放在了对书本等理论知识的追求上面。尽管他们成绩优异,但是他们很少有机会去接触社会,很少有条件和学校以外的环境去打交道。这样只能造成他们成为会考试但是不会社交的后果。而“第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处于中上等,又会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书本以外的知识,这便造成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很强,既能适应社会,还具备高素质的水平。
另外,“优等生”爱好单一,缺乏个性,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在业余爱好方面几乎是空白,没有任何特长。而“第十名”的学生他们在学校表现很活跃,只要学校组织任何活动他们都是跃跃欲试,这在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社交、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而这些能力是“优等生”所不具备的。而且“优等生”天生体质弱,上学期间很少运动,参加工作后很难承受繁重的工作,而“第十名”的学生他们爱好运动,身强体壮,往往能够成为公司领导的得力助手。更重要的是,“优等生”意志力差,功利性强,很难接受失败后的痛苦;而“第十名”的学生对名次等的要求并不高,面对困难很坦然,抗挫折能力远远强于“优等生”。
当莘莘学子告别校园步入社会,“优等生”往往是从零开始,而“第十名”的学生已经在学校累积了各方面的能力,他们意志力强,承受力强,适应能力强,这些在学校长年累月累积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在工作与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他们能够早日建功立业,事业有成。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只是单一看重孩子的成绩与分数。一个人要想成才,分数只是代表他的一方面的能力,而他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综合能力包括独立能力、自控能力、抗挫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家长只有在平时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孩子才可以全面均衡发展,成为全才。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通过考试成绩难以体现的,而这些能力又是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各位家长,第一名的学生只是考试能力强,这并不能代表他综合能力优于其他同学。而且孩子的综合能力是靠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很难用分数与成绩来衡量。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分数与成绩,更应让他们有机会多多接触窗外精彩的世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叶苗高中毕业后被一所知名院校录取,尽管他在高中的时候很优秀,可是到了大学的时候他才发现大学里面人才济济,自己根本不值一提。大学期间,叶苗时常参加校园的各项活动,尽管他在学习方面表现平平,但是他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班中很多同学都为找工作而发愁,而他却同时被好几家知名企业选中。这让周围的同学十分羡慕。原来叶苗的综合能力比其他人强。果然,叶苗工作后不仅在工作上认真负责,而且能够和同事和睦相处。实际上,这和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有着很大关系。因为他的妈妈从小就教他做事要负责,做人要实在。这对叶苗今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部分属于分数教育,而事实上,并非每个人都能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从长远角度来看,综合能力强的孩子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在很多孩子的眼中,他们学习纯粹是为了父母。当一段时间内父母对他们要求严格的时候,他们便紧绷神经用心学习,成绩自然也不断提高;当过了这段时间父母的要求稍微放松的时候,他们便不再认真,成绩也逐渐下降。孩子的这种学习态度是很消极的,父母应该从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自己一贯的教育方式进行改善。要想让孩子自觉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首先要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学习退步后总是暴跳如雷,对孩子进行惩罚,这便打击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只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学习是为了家长,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孩子的这种错误认识只能让他们永远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会发挥自主性去要求自己。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家长不应责怪孩子,而是应该耐心开导,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差,当家长数次告诉他们但孩子仍然不会时,他们便会责骂孩子太笨了。这只能是让孩子更加怀疑自己,学习成绩自然就不会取得明显的提高。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他们经常抱怨自己辛辛苦苦教育孩子,总是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孩子的成绩总是不会得到明显的进步。可是他们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想过,自己过多的关注给孩子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已经成为了孩子成长的负担。因此,家长要对孩子不能提出过多苛刻的要求,不能不顾客观因素一味对孩子高要求、高投入,其结果只能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适合孩子的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切记要注意这一点,不能超越现实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最终只能是家长无比失望,孩子无比伤心,造成双方之间总是埋怨与不理解。如果家长能够从现实中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进步,更多的是鼓励孩子从细节上完善自己,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样即使孩子不能在学习上异军突起,这也为他今后在社会上立足奠定了终生的基础。儿时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家长更应在乎孩子品行的教育。
很多家长总是把孩子的成绩与名次作为衡量他们学习进步与否的标准,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其实父母更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只要孩子有了正确的方法,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暂时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也是不怕的。因此家长平时把自己对孩子成绩的关心度应该多多放在孩子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上。当孩子考试前,家长不能给孩子设置一定的分数线,达到分数便奖励孩子,没有达到便惩罚孩子。这看似是促进孩子学习前进的动力,可是它一味让孩子只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名次而努力。这种学习态度功利性太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