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吴wú

【历代名人】

吴起:战国时着名军事家。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襄:清代大臣,着作家,安徽青阳人,字七云,号悬水,1661年生。康熙52年(1713年)中进士,由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对诗文尤其喜爱,无书不读。晚年因患有眼疾,目难久视,常常令后人或者侍人为他朗诵。他曾任《明史》、《八旗通志》等书的编修总裁,并着有《锡老堂诗抄》15卷,《锡老堂文集》5卷,《畿辅河渠考略》2卷,1735年去世。

吴震生:清代戏曲家,安徽歙县人,号可堂,寄寓浙江杭州,1692年生。曾任刑部主事,与历鹗交情很深。虽然为官刑部,但是对戏曲独有情钟,创作了大量的戏曲作品。其主要着作有:传奇《换身荣》、《天福降》、《世外欢》、《秦洲乐》、《成双谱》、《乐安春》、《生平足》、《万年稀》、《闹华州》、《临濠喜》、《人难赛》、《三多全》、《地行仙》等,合称《玉屋书屋十三种传奇》,又名《太平乐府》,清代乾隆年间刻本刊印,现多家图书馆有收藏,1752年病逝。

吴澄: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着名医学家,安徽歙县人,字鉴泉,号师郎。少年时期勤奋好学,熟读经书,特别喜爱《易经》。后因多次应试不中,随弃文学医。他关门闭户,攻读医书达十年之久,并拜师学习,能博采众长,结合临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医疗技术,治好的病人不可记数,一时名声大振。后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汇集各家学说,于乾隆四年(1739年)着成了五十卷的医书《不居集》,并刊行于世。这是一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着作,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医学不可不读的着作,并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另外,他还留下《伤寒症治明条》,《推拿神书》,《易医会参》,《师朗医案》等着作。

吴蔚光:清代着作家,安徽休宁人,寄籍江苏常熟,字哲甫,号执虚,自号竹桥,别号湖田外史,1743年生,乾隆45年(1780年)中进士,官礼部主事,后因身体不佳,辞官回归家乡(常熟),居家20多年,潜心读书着述,并将家中书楼命名为“素修堂”,擅长古文,诗词尤佳。主要着作有《古金石斋诗前后集》六十卷,《素修堂文集》二十卷,《小湖田乐府》十四卷,《杜诗义法》八卷,《唐律六长》四卷,《寓物偶留》四卷,《毛诗臆见》四卷,《春秋去例》四卷,《读礼知意》四卷,《方言考据》二卷,《洪范音谐》二卷,《诗余辨讹》二卷等。1803年病逝。

【姓氏溯源】

吴姓有两种来源:一是出自姬姓,始祖为周代的泰伯,曾在江苏无锡一带建立吴国。二是出自虞姓,相传周文王封仲雍的后代于虞国,虞人中后来有姓吴的。

据史书记载,泰伯和仲雍的父亲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季历,他聪明又很有才干,泰伯和仲雍明白父亲想让弟弟季历当继承人,于是便自动让位,他们趁父亲有病时,远奔东南沿海一带,不再返回陕西。

由于当时江南还很落后,泰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地的人便拥护泰伯为领袖,建立吴国。

吴国的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占据今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后吴国传到了夫差时,被越国所灭,吴国的子孙四处避难,为不忘故国,以国名为姓,就是吴姓。

吴国灭亡后,太子被流放到江西,在此发展繁衍,成为吴姓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他逃亡的一部分逃到山东、河南等地,一部分隐居在江浙及安徽一带。后来经过战乱、做官、迁徙等,吴姓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