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失眠)

不寐,也称“失眠”,是指不能正常睡眠,如不易入睡,或睡眠不稳,时寐时醒,甚则整夜不能入睡。

【定穴】劳宫、涌泉。

【取穴】手部的劳宫,足部的涌泉。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简易取穴】涌泉,卷起脚趾时脚掌前出现的凹陷处的正中间;劳宫,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所在的部位。

【敷贴手法】熨法。

方1

【组成】朱砂3~5克。

【用法】

1.取朱砂3~5克,研成细面,用干净白布一块,涂糨糊少许,将朱砂均匀敷上。

2.外敷涌泉穴,胶布固定。

3.用前先用热水泡脚,睡前敷贴,两脚均贴。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0年第5期。

方2

【组成】朱砂50克,石菖蒲50克,蜂蜜20克,二甲基亚砜(浓度50%)30毫升。

【用法】

1.朱砂、石菖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蜂蜜炼至滴水成珠,将药粉与蜂蜜同二甲基亚砜混合,加工成直径约1厘米,厚两分钱硬币厚度的片状膏即可,装瓶密封保存。

2.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后擦干,取上述膏一片敷贴于脚心涌泉穴处,外用胶布固定。

3.用手指在涌泉穴处按压3~5分钟,以穴位有热胀感为止。

4.每日换药1次,按摩次数不限。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4年第2期。

方3

【组成】生龙骨50克(研细粉),珍珠粉10克,琥珀10克(研细粉)。

【用法】

1.上药混合调匀,装瓶备用。

2.每晚睡前取药粉3~4克,加鲜竹沥少许调湿,分成两份,分别贴于手心(劳宫穴周围),外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

3.交待病人睡前贴药后,用手指轮流缓慢按压贴药部位20~30分钟。

4.治疗期间除高血压病人继续服降压药外,停止使用其他药物。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9年第3期。

方4

【组成】远志30克,石菖蒲30克,朱砂10克,炒枣仁40克,生牡蛎30克。兼痰热内扰者加胆南星30克,半夏30克,黄连15克;阴虚火旺者,加龟板30克;心脾两虚者加黄芪30克,当归20克;心胆虚怯者加琥珀10克,磁石30克;肝郁有热者加丹参30克,硫磺20克。

【用法】

1.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

2.用时取上药10~15克,拌老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

3.每晚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敷药前需将脐周及脐中清洗干净),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日,再进行第2个疗程。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6年第6期。

注意事项

1.请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本疗法,皮肤过敏者慎用本疗法。

2.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3.若敷后出现药疹、水疱等,则洗去药物,暂停外敷,或用芒硝30克,白矾30克溶化,纱布浸湿敷。

4.过饥、过饱、极度疲劳、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及孕妇慎用,身体发炎部位慎用。

5.使用上述方中需要热用的药包时,注意不要烫伤。

6.敷贴治疗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忌生气恼怒。

7.少吃油腻、多脂食品,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

8.戒烟。

9.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总之,敷贴在治疗失眠的同时,还需要配合长期的养护才行,要知道情绪很容易引起失眠的发作。

病例

祝某,女,37岁,2009年1月2日初诊,主诉:7天前因与同事争吵,情绪激动而致失眠,伴有目赤干痛,两胁胀痛。为求中医治疗而来诊。现失眠,目赤干痛,两胁胀痛,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查: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药物:远志30克,石菖蒲30克,朱砂10克,炒枣仁40克,生牡蛎30克,丹参30克,硫磺20克。用法: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取上药15克,拌老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敷药前将脐周及脐中清洗干净),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日,续行第2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失眠症状明显减轻,2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

疗程

对于轻症患者1个疗程即可治愈,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一直敷贴至症状全部消失。

还可以这样做

[家用食疗方]

鲜藕1节,梨1只。取鲜嫩白藕1节,洗净,去藕节及外皮,切碎。梨去皮、核,切碎,分别用洁净纱布绞取汁液,两汁合并。本方清热化痰,除烦安神,经常饮用可以改善热证失眠者的睡眠状况。

[家用小偏方]

炒酸枣仁3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酸枣仁捣碎,用纱布袋包好,与大米同煮为粥,粥成时去掉酸枣仁袋,加入白糖调味,或以酸枣仁煎液,煮米为粥。每日1次,晚饮或临睡前服用。本方养肝宁心,安神敛汗,凡心肝血虚,夜卧虚烦不得眠者均可服用。

医嘱

1.在治疗前应作各种检查以明确病因,如由发热、咳喘、疼痛等其他疾病引起者,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2.老年人因睡眠时间逐渐缩短而容易醒觉,如无明显症状,则属生理现象。

3.平时应注意饮食规律,宜清淡、半流质、宜消化、不凉不热的食物,忌食刺激食物。

4.保持情绪乐观和稳定,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过逸。

5.注意气候变化,尤其突然转寒时,注意添减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