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
【定穴】神阙、肾俞、涌泉。
【取穴】腹部的神阙、腰部的肾俞、足部的涌泉。
神阙在腹中、脐中央,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简易取穴】神阙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正中。肾俞在髂骨水平上2个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旁开约两横指。
【敷贴手法】熨法。
方1
【组成】大蒜3瓣,生姜3片,青葱3根。
【用法】
1.上药共捣烂。
2.温热敷脐上。
3.一昼夜敷3次。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2年第2期。
方2
【组成】大蒜、田螺、车前子各等份。
【用法】
1.上药熬膏摊贴脐中。
2.用紫皮独头蒜1枚,蓖麻仁60~70粒,捣成糊状。
3.涂敷7天,如若无效,再涂敷7天。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2年第2期。
方3
【组成】蓖麻仁30~40粒,石蒜10个。
【用法】
1.上药共捣成泥,外敷双足涌泉穴。
2.每日换药1次,约10小时后小便即可增多,至肿消为度。
3.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而体质较佳者较为适宜。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6年第1期。
方4
【组成】紫皮独头大蒜1枚,蓖麻籽60~70粒(剥去皮和外壳)。
【用法】上药共捣成糊状,分成2等份,分别敷于双侧涌泉穴,外用纱布包扎,敷1周。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6年第1期。
方5
【组成】土元、大黄、丁香、肉桂各10克,黄芪、黄精各30克,甘遂8克,穿山甲15克。
【用法】
1.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取适量,配以姜汁、大蒜适量,调成糊状。
2.外敷于双肾俞穴、涌泉穴及神阙穴,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定。
3.每晚睡时敷,晨起除掉,连用2个月,后隔月用1月。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0年第2期。
注意事项
1.请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本疗法,皮肤过敏者慎用本疗法。
2.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3.若敷后出现药疹、水疱等,则洗去药物,暂停外敷,或用芒硝30克,白矾30克溶化,纱布浸湿敷。
4.过饥、过饱、极度疲劳、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及孕妇慎用,身体发炎部位慎用。
5.使用上述方中需要热用的药包时,注意不要烫伤。
6.敷贴治疗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忌生气恼怒。
7.少吃油腻、多脂食品,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
8.戒烟。
9.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病例
徐某,男,56岁,2009年7月6日初诊。主诉:眼睑及全身水肿,小便不利15日,为求中医治疗而前来就诊。现眼睑水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伴恶风发热。查: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药物:土元、大黄、丁香、肉桂各10克,黄芪、黄精各30克,甘遂8克,穿山甲15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取适量,配以姜汁、大蒜适量,调成糊状,外敷于双肾俞穴、涌泉及神阙穴,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定。每晚睡时敷,晨起除掉,连用2个月,后隔月用1月。
丁某,女,45岁,2009年8月8日初诊。主诉:全身水肿7天,为求中医治疗而前来就诊。现全身水肿,皮肤绷紧光亮,伴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查:舌苔黄腻,脉沉数。药物:土元、大黄、丁香、肉桂各10克,黄芪、黄精各30克,甘遂8克,穿山甲15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取适量,配以姜汁、大蒜适量,调成糊状,外敷于双肾俞穴、涌泉及神阙穴,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定。每晚睡时敷,晨起除掉,连用2个月,后隔月用1月。
疗程
本病2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轻症患者3个疗程即可痊愈,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一直敷贴至症状全部消失。
还可以这样做
[家用食疗方]
西瓜皮,红糖少许。将西瓜皮去掉绿色的外皮和红色的瓜肉,只剩白色部分,切成小块撒上少许红糖,放入冰箱冷藏。大约1小时后,甜丝丝的红糖瓜皮脆饼就可以吃了。西瓜皮是非常好的排水利尿食物,能够清热消水肿,制作极其简便,最适合夏天食用,既能达到消除胖手臂的烦恼,又能当作美味又低负担的甜品,一举两得。
[家用小偏方]
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本方可温肾利水。
医嘱
1.白天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2.低盐饮食。
3.不宜饱食,尤其是晚餐。
4.按医嘱服用地高辛、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等。
5.发作频繁的患者可以把头部的床脚提高10~15厘米(不是抬高枕头),以减少下肢血液的回心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