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阴阳家的重要文献
-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 金开诚主编
- 1568字
- 2015-05-05 16:46:51
阴阳家的第一篇重要文献是《洪范》。
五行最早见于《书经》的《洪范》。公元前12世纪末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向商朝贵族箕子询问治国的大法,箕子对周武王讲了一番大道理,题为“洪范”。在这篇讲话里,箕子说他的思想是由夏朝的开创者大禹传下来的。大禹不仅是夏朝的创建人,还是一位治水英雄。
《洪范》中列举了九畴,其中第一畴便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洪范》里说,如果君主严肃,上天就会降下及时雨;如果君主治国有条有理,上天就会出现阳光;如果君主明智,上天就会送来温暖;如果君主有谋略,上天就会送来凉爽;如果君主圣明,上天就会送来清风。如果君主猖狂,上天就会降下霪雨;如果君主越礼,上天就会送来炽热的阳光;如果君主逸乐,上天就会送来酷热;如果君主急躁,上天就会送来祁寒;如果君主愚昧,上天就会送来狂风。
在《洪范》里,五行的观念还是粗糙的,仍然是实际的物,如水、火等等,而不是以五者为名的抽象的力,如后人所讲的五行那样。作者告诉人们,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的恶行会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个学说被后来的阴阳家发展为“天人感应论”。
阴阳家认为这种感应的原因有两种:一种认为君主的恶行使天发怒,这种怒造成了异常的自然现象,代表着天给君主的警告,这种学说反映了阴阳家的术数根源;一种认为全宇宙是一个机械结构,它的一部分出了毛病,其他部分也必然机械地受到影响。由于君主的恶行造成了自然界的混乱,因而机械地产生异常现象。这种学说代表了阴阳家的科学精神。
阴阳家的第二篇重要文献是《月令》。这是一种小型的历书,概括地告诉君民应当按月做什么事,以便与大自然保持协调。其中论及的宇宙结构是按阴阳家的理论描述的。这个结构是时空的,就是说,它既是空间结构,又是时间结构。由于位于北半球,古代中国人十分自然地以为南方是热的方向,北方是冷的方向,于是阴阳家就把四季与四方配合起来。他们用夏季配南方,因为夏季炎热;用冬季配北方,因为冬季寒冷;用春季配东方,因为东方是日出的方向;用秋季配西方,因为西方是日落的方向。阴阳家还认为,昼夜变化是四季变化的小型表现:早晨是春季的小型表现,中午是夏季的小型表现,傍晚是秋季的小型表现,夜间是冬季的小型表现。
五行也称为五德。南方和夏季都热,因为热在南方、在夏季,称之为火德盛。北方和冬季都冷,因为冷在北方、在冬季,称之为水德盛,冰、雪与水相连,都是冷的。同样,木德盛于东方和春季,因为春季万木生长,而东方与春季相配。金德盛于西方和秋季,因为收割用的金属农具与秋季都有肃杀的性质,而西方与秋季相配。这样,五行(五德)有四样都说到了,只剩下土德还没有确定方位和季节。《月令》说土是五行的中心,在方位上居于四方的中央,在季节上居于夏秋之交,称为季夏。这样,一年便有五季了:春、夏、季夏、秋、冬。这种一年分为五季的分季法一直到汉代才消亡。
阴阳家用这样的宇宙论从时间和空间上解释自然现象,并进一步认为这些现象与人类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在《月令》里,明确规定了天子应当按月做哪些事才符合自然规律。
《月令》告诉人们,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动了,天上阳气下降,地上阴气上腾,天地相交,草木萌生。这时,人的行为必须与此协调一致,天子要布德行令,施惠万民,禁止伐树,不许颠覆鸟巢,不可发动战争。如果在这时发动战争,必遭天灾。如果天子不按适合本月的方式行动,就要造成异常的自然现象。例如:如果孟春行夏令,也就是做夏天该做的事,就会导致风不调,雨不顺,草木早凋,国家有难。如果孟春行秋令,也就是做秋天该做的事,就会流行大疫,暴风骤雨成灾,藜莠蓬蒿满地。如果孟春行冬令,也就是做冬天该做的事,就会洪水泛滥,霜雪大降,庄稼不收。
综上所述,可见阴阳家论述的是宇宙时空,关心的是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