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本章拟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六个为什么”二者内在联系的分析,阐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正确认识“六个为什么”相互促进,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与国家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追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觉结合起来,使自己健康地成长和成才。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说
2.1.1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自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概括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日益凸显。随后,党通过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十七届六中全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三个倡导”。2013年12月23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就核心价值观建设出台重要文件。深刻认识和把握“三个倡导”,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理论指南,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辩证分析的过程中,虽涉及相关价值问题,但未曾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劳永逸的现存方案”。因此,结合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实践活动,在充分挖掘、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培育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且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是根据时代条件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认识。
2.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侵袭的客观需要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程度的认知评判标准,核心价值观则是人们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较为稳定且具有核心地位的价值标准,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其树立正确世界观的基本内核,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则是其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所强调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平等包容等精神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和载体,向我国宣扬和推行其价值观,故意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力图形成西方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强势渗透,其目的就是要推行它们的政治制度,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看,价值观的偏失是灾难性的。在当今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同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然要抓住其核心,积极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能够正确解决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价值方向问题。
3.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思想保障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形成民族共同体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内聚力,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顺利进行。首先,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手段。民族凝聚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而国民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是这种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的大国,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多层次的思想认识以及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使得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变得尤为重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使理论教育更加简洁凝练、更加生动通俗,从而在全体国民中生成一种共有的国家观念和国民情感,形成全社会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确保人们对政治合法性的理性认同,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其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极端个人主义等道德失范现象,而要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或缺点,一靠法治,二靠德育。这就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人们的诚信意识,降低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混乱造成的无效成本,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1.2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的原则
1.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实践中逐步凝练出来的,而不是由先知先觉闭门造车形成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汲取有益成果,这是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语境,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在9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成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上,充分反映时代发展进步的积极成果,并能够科学合理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全新的视野解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凸显时代特色,顺应时代潮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思想引领。
2.阶级性和普遍性相统一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抽象的、中性的,而是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规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
因此,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创新为目标导向,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舆论,教育人民、凝聚共识,摒弃任何照搬照抄西方价值观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切实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积极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不断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此外,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民意,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简明扼要的表达形式来展现其精神实质,便于群众传播践行,推动人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真正实现理论践行的大众化和理论根源的普遍化发展有机统一。
3.主导性和引领性相统一
就社会文化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起到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具有主导性、包容性而非次生性的价值范畴。就社会工作各个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贯穿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为全体社会成员确定价值取向、形成和谐社会关系提供了根本准则,它具有引领性、规范性。因此,坚持主导性和引领性相统一,就要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汲取整合不同层次文化的有益成分,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并最大限度地把国家发展、社会目标和个体价值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思想共识,坚持正确导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2.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和主要特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维度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依据。
1.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富强是经济价值目标,民主是政治价值目标,文明是文化价值目标,和谐是社会价值目标。
富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等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为保障我国长治久安、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民主。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其本质就是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为了更加健全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科学化进程,积极拓展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途径,基层民主制度逐步完善,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文明。“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当今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以“文明”为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持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和谐。社会和谐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就要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基本内涵,加强和改善民生,激发社会改革创造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各方面协调发展。
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
自由。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们党始终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并作为党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具体工作之中,保障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平等。“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我国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专制制度之下,解放后很长时间内人们的平等观念较淡薄,要实现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的平等,就要克服错误思想影响,逐步建立健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规章制度。党的十八大把平等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从法律制度、经济社会、城乡发展、民族关系、国际合作、教育权益等多方面阐述平等的要求,为弘扬平等价值观念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公正。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条件,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目标,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保障我国人民真正实现权益上的公正,就需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公正司法,不断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形成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等的良性社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