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不一样的话,赢得不一样的心

真正有素养、会说话的女人,不管是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在私下里与人随意交流,始终都会注意说话的对象是什么人、什么身份,绝不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唯有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让思想走在语言前面,才能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获得好人缘。

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会说话的女人,都有一双智慧的眼,一颗灵巧的心。开口之前,她总能看清楚自己所在的场合、所处的环境,更能深谙对方的心思,说出最合适的话。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和姨娘婢妾,下有一群管家、奴仆、丫头,每天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却还是能牢牢地坐着贾府当家人的位子,把上下都打点得井井有条。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她长着一颗灵巧的心和一张善言的嘴。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进京投奔外祖母,她初登荣国府的那一回,也是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没见到人,就能透过言语感受到一股子热情。

进门之后,王熙凤连忙拉过黛玉的手,仔细地打量了一番,又送至贾母身边坐下,说道:“天底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这番言辞,先是夸了黛玉的美,又借机说出了贾母对黛玉的疼惜之情,顺带还夸了贾家“三春”漂亮,把外孙女和嫡亲孙女联系在一起。说完之后,还不忘表达自己对姑妈去世之事的悲痛心情,既让贾母悲中含喜,又让黛玉情动于衷,可谓是把话说到了极致。

正当贾母嗔怪王熙凤勾起她的伤心事时,她马上话锋一转,说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一番话接得恰到好处,惹得众人都笑了。

随后,旁边的王夫人又提到,拿什么料子给黛玉做衣裳的事。王熙凤连忙接应道:“我早就预备好了。”也许,她根本就没准备什么衣料,却能随机应变,而王夫人也信了。

邢夫人想要贾母身边的丫鬟鸳鸯,便来找儿媳王熙凤商议,说贾赦想讨鸳鸯做妾。王熙凤一听,便说道:“别去碰这个钉子。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了,何况说老爷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不好生做。明放着不中用,反招出没意思来,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

王熙凤自觉得此事不妥,可邢夫人毕竟是她婆婆,看着邢夫人冷笑不解,心性大发,王熙凤就知道是自己刚刚的那番话惹得她不高兴了。她察言观色的功夫没得挑,赶紧赔笑道:“我才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邢夫人听后,又欢喜起来。

本是同一件事,王熙凤却说了一正一反两番话,竟然也都挑不出毛病来。可见,她是一个深谙人情世故的人,知道看场合、看人说话。就算是说话惹了人,也能巧妙地挽回。

倘若把王熙凤这番识人说话的本事,用在现实生活中,了解不同人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说话习惯等,自然也会成为一个灵活变通的女人,博得众人的喜爱。

可见,女人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对说话对象有所了解。

对于初见的陌生人,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所以,初次与人相遇不要急于开口,可以先让对方说说话,从言谈中了解一下对方的秉性。如果对方说话很直白,不会拐弯抹角,此人多半是个直爽的人,跟他交往就要坦诚相待;如果对方说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此人多半是个谦逊有礼的人,跟他讲话也要注意方式,不能太过随意;如果对方看上去情绪低落,不太爱讲话,那么你最好就不要再多问多说。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就可能无意间得罪人。

就算是常见的熟人,说话也要视对方的情况而定。

午休时间,办公室里的几个女同事凑到一起闲聊起来。一位女同事提及,要向主任申请调岗,理由是她怀孕了。听闻这个消息,大伙儿更来了兴致,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怀孕生育之事,又说起日后的家教问题。

陈小姐暂时未婚,却早已跟男友商量好以后做“丁克”。听同事说起家教的“难”,她更是坚定了做“丁克”的决心,说:“现在,养个孩子太贵了,物价那么高,教育费那么贵……要是听话还好,万一再不听话,天天气我,我还不得委屈死呀?况且,我们这一代当房奴都快当不起了,到了下一代,生个女儿还好,可以嫁出去,若生了一个儿子,还得给他准备房子,未来的儿媳妇怎么样,还不知道呢!我觉得,要个孩子真是负担……”

正当她说得振振有词,略带得意地说自己要当“丁克”时,周围的同事都不说话了,再看那位怀孕的同事,面无表情。陈小姐顿时就知道自己说错话了,可是话已经说出去了,怎么收回来呢?她只好一脸尴尬地说:“这只是个人意见哈!”然后,悻悻地转身去做事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着孕妇说养孩子没好处,提倡做“丁克”,无疑是在给人泼冷水,扫别人的兴。就算是关系再熟稔,听到这样冷冰冰的风凉话,必然也会觉得很不舒服。

聪明的女人,说话一定得看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适合对方的话,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融洽、和谐的交流氛围,才能实现“和什么人都聊得来”的好人缘。

有情感的称谓,使人感到亲切

一个骑马赶路的年轻人,见天色已晚,想找家客栈住下来。只可惜,身在异地他乡,根本不知道自己到了哪儿,离最近的客栈还有多远的路程。恰好,身边一位老汉经过,他在马上高声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栈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

年轻人听后,策马奔腾,急着就往前赶路了。一口气跑出了十几里路,却连客栈的影子都没看见,四处荒无人烟。他有点生气,觉得那老头儿故意捉弄他,很想回去跟他理论理论。他一边想,嘴里一边嘟囔:“五里,五里,什么五里?”念着念着,他突然醒悟了。原来,老头儿说的是“无礼”,而非“五里”。

他掉头就往回赶,没过多久,再次与老头儿相遇。这时,他连忙下马,客客气气地走到老人跟前,亲切地叫了一声“老伯”,接下来的话还没说,老头儿便开口了:“客栈离这里很远,如不嫌弃,就到我家暂住一宿吧!”

称呼在交际中有多重要,想必不用再赘述了。称呼是彼此之间展开沟通的信号,也是传达礼貌和情意的途径。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对他人如何称呼自己都是很在意的,只是由于各国各民族民俗不一样,语言上也不尽相同,因此称呼上有很大区别。

想成为一个懂礼节、受人喜欢的优雅女人,不管是朋友相见,还是与陌生人相见,都要特别注意称呼的问题。错误的称呼,不仅会闹出笑话,还可能引起误会,让听者不高兴。巧妙而适当的称呼,则体现出你对他人的尊重,就像妙音入耳,让对方觉得很温馨,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顺利。

曾经,一位著名的女心理学家应邀到一家管教所做演讲,目的是感化服刑人员,从心理上对其进行积极的辅导。在做演讲之前,女心理学家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称呼那些年纪轻轻的罪犯?如果直接称呼“罪犯”,无疑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称“同志”,似乎也不太合适。最后,她用了这样一个特别的称谓——触犯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

事实证明,这个称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些劳教人员听到这一称呼时,激动地鼓起掌来,有的人甚至还流下了眼泪,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虽然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了路,可依然还有人尊重他们,言语和称谓中,透露着一股包容和友爱,演讲自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称呼看似很简单,实则蕴含着许多信息。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初次见面,恰当的、有情感的称呼,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也会让对方的心里产生亲切感和满足感。

要做到称谓得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所遇到的每个人的年龄、身份、地位等情况都不一样,一概而论是不太现实的,唯有靠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灵动缜密的心思,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称谓。

称呼的格调有雅俗之分,依据对方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称呼。比如,对于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可以称之为“某老”,如“李老”,或者加上对方的头衔,如“李教授”,切不可张口就称“老伯”,若是平日里与陌生的老人相遇打招呼,倒是不妨这样称呼。前者带有敬仰之意,而后者则是一般情况下的尊称。

再者,年轻的女人很喜欢称呼别人“师傅”,听起来很亲切,但文雅不足,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对于工人、厨师称呼“师傅”比较合适,可对于医生、干部、军人就不合适了,而是要视场合、双方关系来选择恰当的称呼,若担心说错,最好就在姓氏后面加上对方的头衔、职务,这样既显得正式,又不失尊重。

称呼有地域差异。在涉外活动中,依照国际通行的称呼惯例,成年的男人都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太太”,对未婚女子称“小姐”;对年长但不明婚姻状况的女子或是职业女性,则统称为“女士”。若知道对方的姓氏、职称,也不妨加上,这样更显得对他人的重视和尊敬。

同样,就算是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对称呼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山东人喜欢称呼别人为“伙计”,这样的称谓到了南方就不适用了,因为在南方人听来,“伙计”就跟“打工仔”是一个意思。为此,女人到了陌生的城市,一定要先了解当地的习俗,以及各种常用的称呼,才不至于处处碰壁。

称呼语要遵循礼貌的原则。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尊重,礼貌的称呼,恰恰是对他人尊重以及自身修养的表现方式之一。在交际中,女人一定要尽量多用尊称和敬语,如“您好”、“贵姓”、“贤弟”、“高见”、“尊夫人”,等等。千万记得,不要随意给人起绰号,更不要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与人称兄道弟,说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庸俗称呼,这会让人觉得有失教养。

女人想要与人顺利交往,赢得对方的好感,在对别人的称呼上一定不能马虎。多使用礼貌用语,分清楚交谈场合和主次关系,了解当地人说话的习惯,就能避免许多尴尬,成为一朵人见人爱的、舌绽芳香的交际花。

跟不同年龄的人,说最合适的话

对女人而言,生活的每一天都必然要与人接触,不管是家人、同事、朋友还是客户,甚至是偶遇的陌生人,在年龄上肯定都参差不齐。如何跟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说得上话,并且说到对方心里,让人听着舒服,心情愉悦,那就要看女人的智慧和口才了。

白洁做幼教五年了,工作期间,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孩子和家长。

孩子内心纯真,但并不总是快乐的,偶尔也会有一些小烦恼和小困惑,比如被欺负、受冷落、被误解。平日里,她特别关注孩子的内心活动,也愿意做他们的精神园丁。一旦发现有孩子一反常态,聊天的兴趣突然低落时,她便会向朋友一样去问:“你怎么了?跟我说说,看看我能不能帮你?”而后,及时地给孩子疏导情绪。

有时,孩子也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听起来幼稚又可笑,要么显而易见,要么深奥莫测。比如,有个孩子问她:“老师,你怎么长着长着就长大了呢?”她不会嘲笑孩子,也不会胡乱回答,而是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太清楚,我们一起想想,谁先想好了就先说出来,好吗?”或者说:“老师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然后再告诉你。好吗?”她的耐心,她的有趣,赢得了许多孩子的心,偶尔她生病请假了,孩子们还会觉得有点失落。

孩子虽然性格不同,但介于年龄和认知度的问题,多数情况都有相似性,相对还好处理。最难处理的关系,其实是师长关系。每天负责接送孩子的家长,有父母,也有年老的长辈。为了能够在跟家长讲述孩子的问题时,赢得家长的信任,白洁费了不少心思。

老人最疼爱孩子,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更是掌上明珠,容不得受一点委屈。偶尔,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点轻伤,见到家人就哭闹不已,有些老人就按捺不住了,跟幼儿园的老师争执起来。遇到这样的事,白洁总是坚持“以情动人”。

有个小男孩走路总是撞到桌角,他的奶奶知道了,就找白洁理论,怪幼儿园没看管好孩子。她对老太太说:“您别急。我知道您疼爱孙子,您的心情我也能理解。我观察了几天,本以为是孩子的眼睛有问题,可孩子戴着眼镜呢!可后来再看,发现孩子的眼镜有问题,他长大了,眼镜太小了。我希望,有空的时候,让孩子的父母带着他去医院再检查一下。”老太太愣了一下,说:“还别说,这眼镜还是他上小班的时候配的呢!”

第三天,老太太又来接孙子。见到白洁的时候,笑盈盈地说:“白老师,幸好您及时发现了孩子眼镜的问题,要不然真把孩子给耽误了。”白洁握着老太太的手,说这都是应该的。之后,又跟老太太唠了唠家常,问问身体的情况,说带孩子挺辛苦的,要多注意身体,老太太听得喜笑颜开。此后,每次见到白洁,她都很热情。

与不同年龄层的人说话,上到老人,下到孩子,都是有讲究的,切不可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