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第一节 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
一、概况
(一)海原农业生产发展阶段划分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原农业生产发展经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发展粮食生产阶段,时间大致为1976年以前。
以“农业学大寨”为时代政治特征。这一阶段特点是农业“以粮为纲”,只抓粮食生产。生产水平低,抵御灾害能力差,计划性农村经济薄弱。全县粮食平均单产35.5千克,1973年大旱之年,粮食平均单产只有8千克。基本没有农业技术支持农业生产,靠开荒山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总产,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基本农田改造工作,修建了相当面积的梯田、沟坝地。这些农田以后成为具有一定稳产能力的良田,为保障当地群众基本生活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阶段:农业生产恢复阶段,时间大致为1976~1985年。
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时代政治特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历史意义,以这次大会为标向,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发生质的改变。开始个体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开始出现活力。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特征是开始注意农业技术的应用,以作物新品种采用和化肥使用为先导,相继推广了地膜覆盖、水平沟种植等典型农业新技术。开展了海原农业区划和土壤普查工作。扬黄灌溉工程竣工,建成兴高李扬黄灌区。同时,库井灌区面积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灌区小麦平均单产达到312千克,全县粮食平均单产达到126千克。
这一阶段生态恢复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大农业观点正式确立,但具体工作尚未全面有效启动。
第三阶段:大农业全面发展阶段,时间大致为1985~2005年。
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时代政治特征。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普遍推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进度加快。着手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大农业结构优化。1987年在扬黄灌区试验、示范玉米种植,随后示范推广小麦套种玉米技术。减少小麦播种面积,扩大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基础性研究和新技术探索势头强劲,有膜侧种植技术、甜瓜新品种引进、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粮食丰产方建设,国家旱作节水示范区建设等综合项目落户海原。调整粮、经、饲三元结构,建立5∶3∶2布局模型,为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着手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粮食平均单产达到157千克。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
第四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时间大致为2005年至今。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时代政治特征。这一阶段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产量稳定,产值提升最快。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经过精心培育,确立了马铃薯、硒砂瓜、小茴香、葱韭蒜、葵花为海原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农业技术由单纯栽培管理技术向综合技术运用转型。设施农业、测土配方施肥、马铃薯优质种薯繁育、旱作节水项目、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项目、中央资金支持项目、世界农业发展银行支持项目、阳光工程培训、温暖工程培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退耕还林续建项目、旱作节水二期建设等综合性大项目落实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实施,成为海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生长点,成为生产力水平增长的源动力。打造了小茴香、马铃薯、硒砂瓜绿色产业生产基地,并取得了产地认证,成功注册了“马万山”牌马铃薯和“天都山”牌小茴香。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经济林与生态林齐步迈进。生态养殖长足前行,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农村技能型劳动力实现成功转移。受以上诸多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的合动力促进,特色产业贡献率显著增大,2009年,仅特色农业产值达到4.9亿元。
(二)近年海原农业生产特征
表2-1为海原最近三年的农作物种植计划表,以此表说明近年海原农业生产的思路和特征。
表2-1反映出,马铃薯、硒砂瓜、小茴香、油料(油葵)和葱韭蒜五项特色优势产业面积稳定,保持在合理比例范围之内。硒砂瓜面积有所减小,原因是受行政区划影响。受2009年秋季降水多,秋墒好影响,再加多年干旱,群众多年没有收到小麦,心情可谅,因而,2010年小麦面积增加,算是一个特例。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反映出压夏扩秋避灾抗旱指导意图。
表2-1 海原县农作物种植计划表(万亩)
二、耕地与地力
(一)耕地
海原现有耕地2230185亩,林地978800亩,牧草地2806000亩,耕地中有水浇地186246亩,旱地2043138亩。水浇地分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两部分。
扬黄灌区水地主要分布在高崖、李旺、七营、三河四个乡镇。土壤以灰钙土为主,耕地质地以中壤或重壤为大多数。光热资源丰富,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在设施条件下一年三熟。肥力水平较高,生产潜力大,有机质在2%以上,全氮在0.1‰上。作物以小麦、玉米、设施蔬菜、瓜果为主,小麦单产400千克以上,玉米在800千克以上,甜瓜在2000千克以上。
库井灌区水地分布在关桥、西安、树台、李俊、史店、郑旗、贾塘、海城等乡镇和老城区管委会。土壤以黑垆土为主,耕地质地以中壤、沙壤、轻壤为大多数。灌溉方便但水质较差,灌溉量小。光热资源作物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肥力水平中等,有机质0.8%~2%,全氮低于1‰。作物有玉米、小麦、小茴香、硒砂瓜、蔬菜、油料等。小麦单产在300千克以上,玉米单产在600千克以上,甜瓜单产在1500千克以上,小茴香单产在150千克。
旱地为海原县农业生产主要耕地类型。分布各乡镇、管委会。土壤类型以黑垆土、灰钙土为主,共有9种土壤类型。光、热、降水等资源分布不均,受海拔、地势、山脉走向、迎同背风坡等因素影响明显。肥力水平低,用养矛盾突出,有机质0.5%以下,全氮在0.6‰以下。海原种植的各种作物在旱地都有分布,产量较低,受气象因素影响所控制,正常条件下,小麦单产在60~100千克,马铃薯在1000~1500千克,豌豆在80~100千克。
(二)地力
以下对海原最多的两种土壤类型肥力变化作分析。
1.黑垆土是海原分布最多的土壤类型,占56.72%。除高崖乡没有分布,李旺镇有少量分布外,其余各乡镇都有大面积分布。其中又以缃黄土和浅黑垆土亚种最多。土地类型大多为塬、台沟、坡地。主要为旱作农业区。以1982年土壤普查数据和2007~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样分析数据比较,分析黑垆土肥力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两项工作时间跨度已达27年之久,测土配方取样不可能与土壤普查取样样点的点位一致。为了减少误差,就以两次取样总体平均数作比较。那么,相应这一比较结果只是反映出大面积肥力总体变化情况,不能说明某一地区或某一主要农业耕作区局部肥力变化。
表2-2 黑垆土养分变化分析采样地点:各分布乡 亚种:缃黄土土地类型:耕地 取土深度:0~20厘米
表2-3 黑垆土养分变化分析采样地点:各分布乡 亚种:浅黑垆土土地类型:耕地 取土深度:0~20厘米
表2-2和表2-3列出了缃黄土和浅黑垆土两种主要黑垆土1982年与2007年养分变化分析。五个养分主要构成要素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有机质分别下降54.98%和51.01%;全氮分别下降77.24%和47.68%;碱解氮分别下降40.06%和42.21%。有效磷分别上升了65.38%和10.63%;速效钾分别上升了27.58%和1.51%。由此可以得出一种观点:海原旱作农业区生产,经过了20多年的沿革,耕地基础肥力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农业生产仍然处于一种掠夺式状态,没有做到用地养地结合。这其中,氮素仍然是养分因子中限制性因素。那么,正常年份下旱地作物总体表现出单产增加趋势就是多种技术因素的作用,这其中有化肥使用的表现,而有效磷增加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2.灰钙土是海原第二大土壤类型,占总地面积的33.41%。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崖、李旺、关桥、七营和原属海原所辖兴仁、徐套等乡镇。现为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的生产地区,有扬黄灌溉和库井灌溉之优势,有交通通畅之便捷。同样以1982年土壤普查数据和2007~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样分析数据比较。
表2-4 灰钙土养分变化分析采样地点:各分布乡 亚种:耕种灰钙土耕地类型:川水地 取样深度:0~20厘米
表2-5 灰钙土养分变化分析采样地点:各分布乡 亚种:侵蚀灰钙土耕地类型:川水地 取样深度:0~20厘米
表2-4和表2-5反映出,两种耕性灰钙土,1982年到2007年,经过25年耕种,碱性略有增强,全盐量也略有上升;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有增加,总体耕地肥力状况有所改善。由此得出:灌区生产,注意做到了用养结合,农田生态状况良性化运转,今后如果继续能够保持这种耕地生产状态,有利于作物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海原县主要耕地经过多年耕作,旱作区耕地肥力不仅没有得到培育,反而呈下降态势,虽然此间作物单产在正常天气状况下总体是一种增长趋势,但这主要是良种推广应用、抗旱技术示范推广等技术甚至是单质化学肥料大面积施用的结果。尽管这种增长趋势折射出海原农业生产技术贡献率提高,同时也要求今后应当不断培肥地力,建立良性运转的旱用农田生态系统。这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三、农业生产条件及利用
(一)农村从业人口
如表2-6所示。2008年乡村从业人员比2007年增加11.8%,受总人口增长因素决定,2008年和2007年之前年份相比,农村从业人员肯定也是增加的。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员数2008年比2007年减少14.4%。
表2-6反映出农村从业人员流动变化的一个时代特征。近年,农村受教育面扩大,受教育程度提高。因而,农村群众文化知识层面整体上抬,农村劳动力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知识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67%。但是,分析从事一线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知识构成比例,结果发现,青年劳动力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流动,即知识承载者发生了大范围转移。从事工业劳动力增长2.1%,从事建筑业增长120.4%,从事交通运输业下降10%,从事批发零售业增长11.8%,从事计算机信息增长30.4%,从事服务业增长11.8%。那么,留在农村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青年劳动力就很少,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老人和妇女不仅劳动效率低,而且在接受农业技术培训,新技术运用多方面会有明显阻滞。
表2-6 海原县农村从业人员分析
(二)农业机械化
农用机械总动力2008年比2007年增长17.8%。主要机械装备中,除联合收割机动力数减少外,其余机械装备量都有增加,增幅在3.7%~153.7%。由此证明,海原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整体提高,基本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表2-7 农业机械变化分析
(三)畜力
海原近年畜力下降明显,且额度较大。仅以2008年与2007年相比较,役用黄牛数下降4%,驴下降25%,骡子下降29%。结合机械动力上涨情况,可以认为,海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确实在进步,但所使用的机械比较老旧,其更新换代步伐还要加快。
表2-8 畜力变化分析
(四)农田水利
海原有效灌溉面积2008年比2007年增加58.9%。原因主要是,一批水利工程建成竣工,蓄水量增大,增加了灌溉面积;农用机井量增多,增加了灌溉面积;基本农田改造整理,节约用水,增加了灌溉面积;行政区划调整,增加了灌溉面积。灌溉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生产手段相对较先进。它是保障海原县粮食生产安全,为市场有效提供农产品的重要基地。具体数值列成表2-9。
表2-9 农用水利建设分析
四、品种采用与农业技术应用
(一)品种采用
以下列出海原主要作物和区域优势作物所采用过的品种。
1.主要作物
水地小麦:劲麦1号、晋0129等,这些品种栽培面积累计不超过10万亩;宁春4号,累计栽培面积已过200万亩,现仍为主栽品种;现有宁春12号等品种栽培,面积较小。
旱地小麦:当地红芒麦、白芒麦、宁春10号等;现当家品种有定西24号、定西33号等。
玉米:中单2号、中原单32号、登海、沈玉、掖单、长城706、迪卡、金穗9号、先玉335、强丰等。
胡麻:红胡麻、雁杂10号、宁亚10号、宁亚11号;宁亚10号仍为当家品种。
豌豆:当地麻豌豆,分布各乡镇。北京白豌豆、定豌系列品种,近年面积逐步扩大。
扁豆:当地红扁豆和白扁豆。
糜子:有短生育期俗称小日月糜子和长生育期糜子之分。有紫秆红、红糜子、大红糜子、黄糜子、大黄糜子、小黄糜子、宁糜9号等。
谷子:品种较多,有绳头子、小金黄、狼尾巴、小黄谷等。现从山西引进了一些谷子品种正在做引种观察试验,表现不一,总体上生育期长,积温要求高,不易成熟。
2.区域优势特色作物
马铃薯:青薯168、克新1号、克新4号、新大平、早大白;宁薯4号、宁薯8号、宁薯10号、陇薯3号、虎头、青薯2号、晋薯7号、晋薯2号、冀张薯5号、冀张薯8号;大西洋、荷兰7号、荷兰15号、中薯3号、中薯5号、中薯8号等。曾以青薯4号、宁薯8号为当家品种。现在南部各乡以青薯168为当家品种,中北部以虎头、陇薯3号为当家品种。目前冀张薯8号发展势头良好,表现出高产抗病性。
小茴香:民勤小茴香,是当家栽培品种。
葵花:迪卡等。
西瓜:高抗冠农、金城5号、兰州P2、金桥8号、西农8号、金星、冰淇淋等。以金城5号和高抗冠龙为当家品种。
甜瓜:华莱斯、黄河蜜、香蜜黄、早香蜜、天蜜脆梨、蜜橙、香蜜红、金玉、银玉、玉金香、银帝等。曾以华莱斯为当家品种,现以早香蜜为当家品种。
红葱:品种单一,主要是当地红葱。
韭菜:台湾独根红、中根红、平韭2号、平韭4号、棚宝、当地韭菜等。曾以当地韭菜为当家品种,现以中根红面积最大。
(二)农业技术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技术的推动。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原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渐走向正规,各项栽培技术开始推向生产。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落实,各项重大农业综合项目实施为海原农业注入了巨大能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势发展局面。下面列出了海原组织实施的重大农业综合项目。
设施农业建设。其中有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蔬菜标准园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栽培作物有西甜瓜、辣椒、西红柿、黄瓜、茄子、叶菜类蔬菜等。分布在高崖、李旺、七营、三河、郑旗、李俊、曹洼、史店、关桥、西安、树台、红羊、贾塘、老城区管委会、甘盐池管委会。
旱作节水。有国家旱作节水示范区建设,地膜覆盖栽培,旱作节水二期项目,旱作节水工程,退耕还林后续发展,农业部重大农业技术旱作示范,中央资金支持发展项目。年实施面积超过50万亩。新增产值超过5千万元。实施地区遍及各乡镇、管委会。
测土配方施肥。2007~2009年为实施年,2010年以后为巩固建设年。每年按要求完成11项核心工作,累计推广配方肥800余吨,推广配方肥面积累计60万亩,取样4287份,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8万多张,培训农民3万多人,完成各类试验80多项,初步摸清了海原耕地地力状况和主要作物丰缺指标,建立了施肥指标体系,正在建耕地地力评价系统。累计节本增效4800万元。
马铃薯优质种薯繁育建设。建设脱毒繁育中心一处,建成固定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日光温室7000平方米,网室10000平方米,年生产脱毒原原种1000万粒。2009年建设原种繁殖田1200亩,生产原种1280吨;一级种繁殖田2万亩,生产一级种2万吨。2009年主要品种有青薯168、陇薯3号、冀张薯8号。
有害生物防控。发现并消灭瓜类果斑病;规模化防控甜瓜霜霉病、白粉病、西红柿晚疫病、辣椒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等,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过亿元。
农民培训。有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温暖工程培训。培训农民2万人,其中取得技能资格证书者有1000余人,通过技能鉴定有2000余人。
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创建作物为马铃薯和玉米,其中马铃薯共创建万亩点3个,千亩点18个,百亩攻关区20个,2009年万亩点平均单产1510千克。玉米共创建万亩点2个,千亩点18个,百亩攻关区20个,2009年万亩点平均单产800千克。
近年,作物轮作倒茬、轮歇倒茬、以豆代歇(旱作)技术被忽略,作物连作极为严重,尤其以灌区最具代表性。作物中又以马铃薯、玉米、小茴香、葵花最为典型。因为连作,导致作物病害加重。一些过去在海原只有零星发病,并不能造成损失的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产量损失大。例如葵花锈病、菌核病,小茴香生理缺素症(生理性病害),玉米大小斑病。连作原因较复杂,但主要是受农产品市场导向作用,这些农产品市场价连年上涨,激发了群众种植积极性。
五、发展变化特点
(一)培育出了区域优势特色作物,产业化特征明显,支柱性作用突出
马铃薯、葵花、小茴香、硒砂瓜、葱韭蒜是海原区域优势特色作物。这些作物分布在海原多个地区,其中以马铃薯、葵花遍及海原各地,而小茴香、硒砂瓜和葱韭蒜则在分布上就有地域性,局限在生态环境适宜的地区。它们大分散小集中,规模化种植,市场化运作,经营化发展,技术化推动,政策性扶持,点面结合相益相辅,成为群众受益面最为广泛、农业收入最多的生产项目。举例来说,2009年9月海原成功举办了宁夏海原小茴香产业发展大会,受此作用,小茴香批发价由2008年每千克5元上涨到2009年每千克9元;冯湾拱棚三膜覆盖甜瓜2009年每千克平均价10元,平均亩产值过万元大关。冯湾村仅大拱棚种植甜瓜一项,户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
(二)新型设施农业扩规快,效益突出
在自治区和海原县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海原设施农业建设速度快,效益好。2007年秋开始规划落实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到2010年年底,用3年多时间,共建设日光温室5千余亩,大拱棚8万余亩,除关庄、九彩2乡外,其余各乡镇都有分布。日光温室用于育苗,果菜类蔬菜、西甜瓜周年生产;大拱棚用于春提前早熟马铃薯、果菜、西甜瓜生产接秋延迟叶菜生产。设施农业效益显著。高崖乡套子村,大拱棚春提前厚皮甜瓜接叶菜,每亩产值7500多元;七营镇张堡村大拱棚薄皮甜瓜接叶菜(有少数棚接辣椒)平均每亩产值6200多元;海城镇三叉河村大拱棚辣椒平均亩产值8000~8500元。西安镇付套村一户村民,4亩大拱棚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和莲花菜,棚前路边摆摊就地销售,共收入3万多元。
(三)马铃薯优质种薯采用率逐年提高
群众已经普遍认识到优质种薯的增产作用,种薯采用率逐年大幅提高。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异地串换和外地购买种薯。同时,群众对脱毒种薯的认识也非常深,但受种源影响,种薯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所需,生产中使用面积还比较小。
(四)农业技术推广面积大,技术到田率高,生产田承载技术内容多,层次丰富
现在,海原农民群众接受农业技术的意识普遍增强。其结果具体体现在诸多方面:病虫防治积极性高,如关庄、红羊等生产条件差的乡,过去对马铃薯病害从不用药剂防治,现在群众主动购药,上门求教,相互探讨防治技术;配方肥使用或单质肥配合使用;注重作物群体密度;肥水合理调控;加强田间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