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历史的天空(1)

主题导读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历史,可以让你触摸历史的脉搏,领略人类社会的博大与深邃;更可以让你与前人对话,领悟他们的智慧,借鉴他们的经验。阅读历史,曾经激荡岁月的大事件会重新在你眼前上演,形形色色的人物会重新在你眼前活跃。读着他们的故事,你总能在赞叹或激动之余沉思,并从那些故事里得到警悟和启迪。

读史的方法有许多种。你可以一头钻进卷帙浩繁的古籍,读万卷书,沉浸在浩瀚的书海里不能自拔;你更可以行万里路,循着前人的足迹走遍世界,并在行走中追忆那些已经逝去的故事,感悟今人对古时风情的传承和颂扬。陈忠实的《在河之洲》,余秋雨的《都江堰》,写的都是行走中对历史的感悟和体会。

仰望星空,行走大地,当你在行走中阅读历史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才能真正体会到前人的智慧、谋略、胆识……你才能真正从心底鞭策自己不断成长。

当然,你还可以像教育家希利尔一样,用自己的话语重新演绎那些被忽视的历史故事,让那些尘封太久的历史重新鲜活起来。

所谓历史,其实是人的历史。历史就是由千千万万个真实而性格各异的人组成的。人,永远是历史的主角。有时,你不一定非要通过阅读典籍才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阅读一个人,同样能让你感受到历史的震颤。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就是一段复杂而鲜活的历史。从他(她)的身上,你能读出文化的韵味、时间的痕迹……迟子建的《最是沧桑起风情》,刘燕敏的《埋藏了两千年的真理》,写的就是浩瀚历史中渺小但独立的个人。经由他们,我们得以窥视到历史的风貌。

历史犹如陈年的美酒,历久弥香。它值得你阅读,它常读常新。

悲秋

文/李叔同

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戏剧活动家。由其作词的《送别》已成为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西风乍起黄叶飘,

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

零落凭谁吊。

镜里朱颜,愁边白发,

光阴催人老,

纵有千金,纵有千金,

千金难买年少。

阅读小助手

诗者,言志也。这首诗也不例外,题为“悲秋”,其实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秋天的萧瑟,来感叹人生易老。全诗共两节,第一节写秋景,“乍起”“飘”“夕”“疏”等字眼凸显了万物枯寂的景象,一下子就将秋天的悲凉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营造出一种“悲秋”的氛围。第二节由景入情,由自然的秋景过渡到人生的秋景。窗外已是秋天,镜中的自己也迈入了人生的秋天,“愁边”生“白发”。面对时光的流逝,大自然尚且无能为力,任由秋叶飘零,人又能奈何呢?唯有感叹“千金难买年少”。全诗没有用一个“悲”字,但以哀景写哀情,处处都流露出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悲伤之感。

特洛伊之战[1]

文/V.M.希利尔译/王泽伦

认识作者

V.M.希利尔,美国杰出教育家。著有《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希利尔讲艺术史》等作品。

一个国家的历史往往通过战争开始,也通过战争结束。希腊历史上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的时间并不确定,甚至这场战争是否真的发生过也无法确定,因为关于这场战争的所有记录都只存在于神话故事中。如果这场战争真的发生过,应该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那时候人们刚刚进入铁器时代。神话故事里是这样描述特洛伊战争的: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有一次集体应邀参加一场婚礼,一位没有被邀请的女神心生嫉妒,她悄悄地跟随着众神来到婚礼现场,然后往桌子上扔了一个刻着字的金苹果。金苹果上写着什么呢?

“给天下最美的女神。”

这个扔金苹果的女神就是不和女神厄里斯,她的这一举动的确引发了一场争执。因为每个女神都觉得自己最美丽,她们和人类一样爱慕虚荣,都觉得自己应该得到这个金苹果。她们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她们找来一个名叫帕里斯的牧童当裁判,由他决定这个金苹果应该给谁。

每个女神都希望得到金苹果,所以纷纷承诺会送给帕里斯一件礼物作为回报。众神之母赫拉的礼物是让帕里斯成为国王,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礼物是让帕里斯成为智者,爱与美之神阿弗罗狄忒的礼物是让帕里斯娶到世上最美的女子。

帕里斯的真实身份并不是牧童,他是与希腊隔海相望的特洛伊城的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丢弃到山上,后来被一个牧羊人发现并带回了家,这个牧羊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将他抚养长大。

帕里斯既不想当国王,也不想成为智者,他只想娶一个世上最美丽的女人做自己的妻子。由于阿弗罗狄忒投其所好,所以帕里斯最终将金苹果判给了她。

那时候,人们公认的世上最美丽的女人名叫海伦,但是她已经嫁给了斯巴达的国王墨涅拉俄斯。然而美神阿弗罗狄忒并不管这些,她一意孤行,决定帮助帕里斯去希腊的斯巴达城找海伦,并带她远走高飞。帕里斯去了斯巴达,他见到了国王墨涅拉俄斯,并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款待。国王对帕里斯十分信任,但帕里斯却在一个夜里,在阿弗罗狄忒的帮助下,带着海伦回到了特洛伊。

这件事自然激怒了墨涅拉俄斯和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他们准备立刻向特洛伊发动战争。古代所有城市的周围都有起着防御作用的城墙,要进攻并夺取一个有城墙保护的城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大炮、机枪等威力巨大的武器。希腊人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来攻打特洛伊城,但一直都没有攻下来。

后来,希腊人终于想出了破城之计。他们造了一匹体积十分庞大的木马,可以把很多士兵藏到它的肚子里。希腊人把藏有士兵的木马放在特洛伊城墙外面,然后假装休战,驾着船离开了。同时,他们让特洛伊城中的间谍故意散播谣言,说木马是神给予特洛伊人的礼物,应该搬进城里。但是特洛伊城的一个名叫拉奥孔的祭司看出这是希腊人的一个阴谋,他极力劝说特洛伊人千万不要把木马搬进城,否则特洛伊城将因此毁灭。特洛伊人很想得到这件神赐的礼物,所以根本不听任何劝阻。我们知道,当一个人特别渴望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是听不进任何劝告的。

就在此时,从大海里游出了两条大蛇,它们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缠住,使他们窒息而亡。特洛伊人把这看成是神灵的警告,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种预兆,证明拉奥孔是不可信的。于是,他们把拉奥孔的劝告丢在了一边,开始出城搬木马。但木马太大了,无法通过城门,他们拆掉了一部分城墙才把木马搬进城去。

当天夜里,在夜色的掩护下,希腊士兵从木马的肚子里钻出来,将城门打开,埋伏在外面的希腊军队趁机涌入城内,轻而易举地就攻下了特洛伊城。希腊人彻底烧毁了这座城市,海伦也被她的丈夫带回了希腊。希腊人的木马计为后来的人们留下了一句谚语——当心希腊人送给你的礼物。意思就是说,如果敌人给你送礼物,你一定不能被礼物迷惑,而要加倍小心。

人们用两首很长的叙事史诗记录了特洛伊战争,它们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美的诗篇。其中一首是用特洛伊城的另一个名字来命名的,叫作《伊利亚特》,它描写的是特洛伊战争。另一首诗叫作《奥德赛》,描写的是一个希腊英雄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回故乡途中的历险故事。这位英雄名叫奥德修斯,这首长诗的标题便来源于他的名字,他还有另一个名字——尤利西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首史诗的作者都是希腊诗人荷马,他生活在公元前700年左右。

据说,荷马是一位吟游诗人。所谓“吟游诗人”,就是到处流浪,给人们唱歌和吟诵史诗的人。或许他收集了很多古老的传说,并以此为依据创作出这两首史诗。吟游诗人在唱歌的时候一般都使用里拉琴伴奏,而听的人会送给他一些食物,或者为他提供住处。

荷马的诗歌很受人们的欢迎,他们将这些诗歌铭记于心。荷马死后,妈妈们把这些诗歌唱给孩子们听。人们用希腊文把这些诗歌记载成书,一直流传到今天。如果你以后学习希腊文,就有可能读到荷马的诗歌。如果你没学希腊文,至少也要看看英文的版本。

刚才说过,荷马的诗歌也许是从古老的故事中改编而来的。关于荷马本人,也有许多真假难辨的传说。传说中,荷马是个盲人,有七座城市都可能是他的出生地,这样说来,关于荷马出生的传说至少都有七个了。

[1]节选自《希利尔讲世界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阅读小助手

在西方,特洛伊之战是一段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历史。本文作者用近似白描的手法记叙了这场史诗般的战争。故事讲得简单易懂,栩栩如生,仿佛一切都近在咫尺,离你并不遥远。请你简单描述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历史人物,找一找相关资料,也给小伙伴们讲讲你的原创历史故事。

春之怀古

文/张晓风

认识作者

张晓风(1941—),台湾著名散文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哭墙》,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等。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明、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没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凌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水村山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阅读小助手

作家张晓风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在她的笔下,春天是那么美好:冬雪融化,万物复苏,小溪开始歌唱,鸟儿开始丈量天空,就连慵懒的人也变得精神起来……然而,作者在描述美景时,都要加上一句限制性的话语:“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意即现在的春天并没有作者描绘得那么美。作者将想象中的春天描写得越美,就越凸显出现实中的春天并没有那么美。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自然而然地带给读者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人不由得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春天变得没有想象中那么美?结合你的实际生活,试着从文中找找答案吧。

在河之洲

文/陈忠实

认识作者

陈忠实(1942—),著名作家。长篇小说《白鹿原》1997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汽车驶出古城西安东门,不久就进入麦深似海的关中平原的腹地。时令刚交上五月,吐穗扬花的小麦一望无际,眼前是嫩滴滴的密密匝匝的麦叶麦穗,稍远就呈现为青色了。放开眼远眺,就是令人心灵震颤的恢宏深沉的气象了。东过渭河,田堰层叠的渭北高原,在灰云和浓雾里隐隐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无论立陡的垴,无论舒缓的漫坡,都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曼,无法想象仅仅在两个月之前的残破与苍凉,顿然发生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企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确切地说,早在几天之前朋友相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踊跃着期待着,去看那块神秘莫测的“在河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