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书信(4)

胡华

1979年12月21日

32 1979年12月30日致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陈志凌

志凌同志:

彭明同志回来,知你们胜利地完成了审稿工作,第一卷即可付排,甚慰。你们辛苦了。

关于“前言”,我作了些修改,昨晚也送给李新同志看了一下。我感到领导人的支持,以笼统提一下单位为好。据我多年来接触领导人的经验,许多负实际责任的领导人都避讳一些事情。提他们的名字,尤其一些初创的工作,如提了他们,他们看到会误以为我们是在打着他们的旗号招摇,如果这些工作发生一些差误,他们就更不高兴了,因为他们都很谨慎。所以我想“前言”中不必提胡耀邦同志如何指导,及习仲勋、杨尚昆同志名字为好。(当然,《内部通讯》如实写是可以的。)第一卷出来后,听听反映,如果我们扎扎实实,每卷都保证了相当质量,社会上、领导上自然会日益支持。因此我想,“前言”中今后计划部分,也暂不宣扬为好,主要是我们切实发动各地同志来实干,写出有分量的传记来,那时我们再多宣传,这也是胡耀邦同志信中的精神。我删改的几处,请你看一下,如同意,就请寄南岗同志他们发排。清样必须寄作者本人看过,最好寄我一份,看一看。当然,对清样,要尊重出版社时间,只能校正个别错处,不能作大的改动。至于出书时间,务求快速,决不能搞拖延。如果陕西人民出版社信用好,出书快,印刷发行也好,那么就请他们出下去也可以。如他们困难,我回来后,知识出版社(他们每年都印1000万字)、人大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都想印党史人物传,其中知识出版社最积极,我想,这以后再说,主要看实践。第二卷请你多费心弄好,李育安同志文字甚好,我想可否也请他参加编委,同你一起,协助你看稿,多有些同志过过目。第二卷望能寄我和彭明看一下。李新同志说,他抓一个民国史,一个革命史长篇,已够忙了,此事他无法再具体抓;我也说,主要请何老(长工)和他挂名,起个号召作用,不具体麻烦他和何老。他说学术团体,懒散些没有关系,主要出些成果。

专此

敬礼!

严校长代问好!

胡华

1979年12月30日

33 1980年1月25日致陈志凌

志凌同志:

接到来信,甚慰。我怕你是否累病了。是否继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书的问题,我也未向他们表态。现在,知识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都曾来联系,希望第2卷开始由他们出。这两个出版社在党史、政治方面的编辑力量、文字加工力量和印刷力量都是很强的,而且,我也考虑,像《中共党史人物传》这样性质的书,最好是在北京由带有全国意义的出版社来出。当然,地方出版社力量强的也可以。最近我接到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忆彭雪枫同志》一书,印刷、装帧、封面,我都很满意。现在你和研究会秘书处在河南,就近在河南出,也未尝不可。你现在在解决经费、办公室、办事人员,及通信、资料、聘书等问题,这很好。毅涛和育安两同志都是热心人,我想你可拉上他们两位,助你一臂之力,你校领导上,还要请严校长催催。

南岗同志来信,说稿件他们拟再加加工再付排,我请他寄一份清样给我,尚未见复信。关于“前言”,本来拟增加一些内容,我原拟把胡耀邦同志名字改得笼统些,改为“中宣部有关领导同志”,其余保留。因与彭明同志研究,彭明同志反映,对于提到一些负责人名字,陕西人民出版社有些顾虑,所以他们不太愿增加这两段(与一些负责同志接触情况)。经我与彭明同志研究,觉得你添这两段,添不添?同你比较好说话,我们内部容易说通,对陕西人民出版社,就牵连同一个外单位的关系,所以我们考虑,还是照顾了陕西人民出版社的意见,同时征得你的同意。想你能谅解。

今日中国社科院科研规划局给我电话,梅益同志说,党史人物研究会经费归口等问题,近时院务会议准备讨论一下,待我下次去参加中国历史学会筹备会议时,再同我面谈(我是中国历史学会筹备人之一)。上次会议的意思是归口到中国历史学会。

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编党史人物传,是给后人留下有永久教育意义的材料,同时也是推动全国这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也有决心把此工作坚持下去,克服一切困难。你的努力和决心,也是推动了我。我在广州时,原考虑要彭明同志和你二人担任副主编,但彭明同志一再推辞,以至未定下来。他不肯担,我想你最好不要推辞,还要担起来,今年夏秋审第二、三卷。我力争参加,那时在编委会上再定一下,我希望如可能你再物色一位年富力强、能够胜任副主编的同志。各编委分工负责,我是赞成的,但我仍感只我一个主编,照顾不了全面。顶好有你和另一位同志,一起全面来把把关,就可较为放心。这是从工作需要出发的考虑,是为了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何老(长工)仍在广州留园十楼休息。因归口等问题及规划情况,均未定下来,我也没有再给他写信。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0年1月25日

34 1980年1月17日致江西青年教师王阿寿

阿寿【23】同志:

收到来信,你对党史研究有许多好的见解。吉安是老根据地,望你在可能条件下,收集和访问材料,进行研究。

敬礼!

胡华

1980年1月17日

35 1980年3月18日致陈志凌

志凌同志:

你好!来信及书稿早收到。因3月3日人大开学后,我十分繁忙,会议很多,加上传达学习五中全会、校干部考评,以至把阅看你书稿的工作耽搁到昨晚才看出,请谅。

你写的马日事变这部分稿样,整理得很好。我也同李维汉、易礼容同志座谈过两次马日事变情况,并看过你所引证的这些资料。总的说,你对这一事变,整理得比较完整。基本上讲明了事实真相,起了正视听的作用。

提纲部分,总的我认为可以。替你改了几处,主要是把我党放在主动地位帮助孙中山建党建军。结语部分,我没有什么意见。

前言部分,我别的没有意见,还是在广州时同你提过的,主要可以正面讲自己的看法。批判别人方面,以批判林彪、“四人帮”的篡改为好,打击面不要大了。对同行采取磋商态度为好。总之,按你现在提纲,规模较大,恐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不必太急。

《人物传》第一卷,我也同意不要等照片了。看杨永奎同志来信,他们还是很仔细地做了文字加工。付排后,希望印刷过程能快些。

我昨日听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的同志说,河南人民出版社也在出党史人物传,也准备出几卷,已把近代史(研究)所的一篇“蔡和森”传要去了。当然大家都可以出,但也须解决重复的问题。

我希望你能集中精力抓抓人物传工作,战线逐渐缩短为好。

敬礼!

胡华

1980年3月18日

36 1980年6月11日致人民大学党史系于震洲、王昌国

老于、王昌国同志:

复印的波多野【24】等材料,可能是王淇、杨云若他们让复印的,我记不得了。

又,请给香港波文书局寄一份《中国革命史讲义》去,封套包装结实一点。(地址给小常了。)

又,请给荷兰的班国瑞及约翰·托马【25】各寄一份《中国革命史讲义》。地址请老朱或杨云若同志写一下好了(封套结实一点)(附上他两人地址,约翰·托马寄来的外文党史书,现在王淇、杨云若处)。

敬礼!

(原信用过后请退还我。)

胡华

1980年6月11日

37 1980年8月20日致陈志凌

志凌同志:

你好!我和彭明同志顺利返京。昨日来西郊人大。寄上车票。对你和育安、富恒和小王这次多方照顾很是感谢。

知识出版社来找过我,说愿出人物传……社科出版社尚未联系。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0年8月20日

38 1980年9月15日致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清庆瑞清庆瑞同志:

王守信同志送来1980年4月二版样本【26】两本。我留下一本,给您一本,请您翻一翻,我们订正的个别地方,是否改正。并作以后再订正本。敬礼!

胡华

1980年9月15日

39 1980年11月22日致重庆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郑洪泉

郑洪泉同志:

来信收到。因为要想和廖盖隆、马齐彬、李新同志碰一下头,再给你回信,故此迟复为歉。19日,与廖盖隆、马齐彬、萧效钦等同志碰了个头,李新同志因事未到。他们答应4月来重庆参加党史人物研究会年会并作报告,何长工同志和李新同志早就答应了。也可以请李正文同志来,我和彭明当然要来。中央党校并军科院必要时也可以请一些人来作报告。不过4月的会可能开12天,如果开党的十二大,重庆会议【27】则顺延一下,因开十二大,则何长工等有些同志可能来不了。总之,请六七个人作学术报告是没有问题的,但题目目前不能定,因为要等“历史决议”通过后我们大家可能结合“历史决议”讲一些问题。所以具体选题无法事先定,要看我们研究的情况,临时定题目。

你给何长工同志的信,写得不错,只是长了些。以他八十高龄的老人家的口气只能写一个简短的信,我当参照你的信稿,代他改写一个短信,寄他过目后,我再取回寄郑州。

请代问王厚博同志好!你们能出四五千元经费,这个会经费就解决了。人数可控制在全国共200人,加重庆、四川,共250人为好。敬礼!

胡华

1980年11月22日

40 1981年11月23日致《中共党史人物传》责编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奉上我的飞机票,是否你们交由陕西社科院报销,你们联系办理可也,谢谢。

我和彭明同志18日去济南,22日回京。见到吉林省军区司令员王乃征同志(王尽美烈士的大儿子),他欢迎我们夏秋去长春审稿,他可提供住处和市内交通,不收费。也见到青岛烈士馆周庆本同志。他俩都反映第一卷《人物传》买不到。周庆本说,青岛有400多个图书资料单位,一个单位买1本,即400多本,但《人物传》第一卷青岛1本也没有到,他到济南也未买到。故发行、发征购单问题,望你们采取措施为望。

林理明、胡海、南岗、老杨和齐心,各位同志热情送别,十分感谢。望代致问候。

敬礼!

胡华

1981年11月23日

41 1981年12月12日致浙江奉化中学校友张林冬

林冬【28】同志:

收到来信,因忙,迟复为歉。海燕同志【29】很有才华,重病如此,令人惋惜。

子渝【30】的稿写得不错,我们已收入《人物传》第五卷作第一篇。望鼓励他继续刻苦努力,是个好的接班人。

汪雅仙【31】同志我也听说她在京。她和张岱【32】的继母同宗,似也遭受过一些挫折,只是不知近况。我从前就知道你是顾招弟、招花(顾明)【33】的亲戚,你们竟然分手后也没有见过。以后你还是到京、沪、奉化跑跑吧!

你的姐姐【34】我没有见过,老廖(廖盖隆)也说起,请你代问她好,也代问丁华【35】好。我们党史人物研究会总部原设在郑州大学(近要迁京),胡立教【36】同志给了很大支持,如你给顾明同志去信,望代我向她和立教同志致意。赛英有信来,她希望恢复党籍。邬汝蛟在进军大别山时被俘,丢了党籍,住在乡下,我也多年不见了。

历史在前进,希望你晚年也写一点东西。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1年12月12日

42 1982年1月23日示刘涓迅、胡宁

涓迅、胡宁:

胡宁给中技学生教党史课,材料好找。我的意见:重大历史事件,年月日、人名、地名、事情经过交代清楚,不要枝节啰唆;理论观点一、二、三、四,列清几条,便于学生记住;加一些烈士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动人故事,就可以了。这些,图书馆和报刊都有的。从前我给张志新那个班讲课,讲“四一二”、讲向警予壮烈牺牲的故事,很带阶级感情。张志新的几个同学说,当时我讲时的感情、气氛,至今她们都还记得,可见是有感染力的。所以,张志新对革命有坚定的信念,她写的东西中也讲到,听教员讲向警予牺牲的英勇事迹,她很受感动。当然,不是我一个人教出了张志新这样的英雄,我是说,讲党史,简明,加上生动的情节,就行。至于涓迅,挖掘地方党史,那就需要多查当年报刊及访问活材料了。

此祝

新年愉快!

阴历腊月二十九

43 1982年3月1日致北京化工学院姜华宣

华宣同志:

你好!

信悉。对你回来,我是一向欢迎的,而且也同你说过几次,你那时说要等房子等等,似不太想回来。这几年你在研究上成绩显著,想不到房子还没有给你解决。今早,我问了吴芳俊同志,他说,老姜早不回来,现在人大超编,你系也超编,要看看精减后的情况,另外,房子一下也不好解决。

情况如此,你如决心回来,则我们以后再与人事处联系。

敬礼!

胡华

1982年3月1日

44 1982年3月22日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曾景忠

曾景忠同志:

你好!来信及《暨南学报》上大作读过了。

我对你的观点是同意的,我认为符合“决议”的精神。邓力群同志的报告,基本上也是这个意思。

从大的历史阶段说,笼统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可说是社会主义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具体说,头三年主要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1953年开始进入“一化三改”,1956年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前应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决议”讲得笼统些,所以有些不同的解释。

你的文章,我以为是对的。这个问题,已成历史,即使有争论,可作学术问题探讨。

我感到,现在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什么阶段,对现行开放政策、经济搞活政策及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到底怎样看,倒是个大问题。你如研究,望有以教我。

敬礼!

胡华

1982年3月22日

45 1982年6月3日致石油学院余世诚

余世诚【37】同志:

信及杨明斋【38】稿收到。可否请你继续努力,写一个“杨明斋”传,以经过考订比较可靠的资料为依据,写成传记体。对他的下落,再努力查考一下,如查不到,也可以从略,可以写“约于某某年回苏联,后病死”,就可以了。写好后,可请山东党史人物(研究)会编审小组李肇年等同志看看,转来党史人物研究会,可以编入《中共党史人物传》中。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2年6月3日

46 1982年6月9日致张林冬

林冬同志:

6月2日来信收到了。此次到沪,同(傅)赛英等同志见面,还去看了顾明、顾招弟,并见到了她们的妈妈。

你说你同姓邬的和姓胡、姓范的三人到安吴堡,以后你去延安,这是对的。姓邬的,叫邬汝蛟(现名邬昂夫,已退休在宁波),是我的同年级同学。另外,胡、范两位,是邬汝蛟的同村人,小学时同学,他们都是宁海人。你们是1938年5月5日在奉化民教馆(运动场)集合,一起在奉化汽车站上车的。这次行动,日期的安排、人员的联系是我负责的,而不是你记成的“民教馆介绍”的。当时因我与党的奉化县委书记竺良牧(现名竺扬,这次在上海一同见了面)有联系,他叫我联络一批同学去陕北,由他开介绍信。我联络了邬汝蛟等三人,还有我们同年级同学方宗惠和一个姓王的,又联络了尚在奉中读书的你和傅赛英。我在你们初中放晚学时,在奉中大门口,至少同你见过两次面。一次是约定出发的时间(5月5日早),一次是我告诉你没有找到竺良牧,介绍信没有开到手。当时你和邬汝蛟等三人,共四个人,没有阻力,一起走了。我和傅赛英等人都遇到家庭阻力(我后来是1938年10月动身到陕公【39】的)。

你当时圆圆的脸、微胖的丰满的少女身影、短头发、中等个子,一副坚定的神气,讲话还带点普通话的语调,我都记得很清楚。因为我们常在奉城运动场中民教馆集合,可能你把我记成民教馆的人了,所以你记忆中有“民教馆介绍”。国民党政府办的民教馆怎会介绍我们去陕北呢。

因为我比你高一个年级,你在校时,我已毕业,所以我同你不熟,只是为了联络一同去陕北,才认识你的。但只见了两三次面,你可能淡忘了。我那时也是一个17岁的小孩呢!但是当时你告诉我,你的姐姐已到了红大【40】,汪雅仙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认识了一位年轻的老红军而互相爱慕……这些话我还是记得的。

海燕同志受迫害、患重病,真可惜已极。幸而你的田子渝很有出息,可做接班人。你关注党史,很好,我以后留意寄些材料给你。有机会来京时,请来找我玩。电话(略)。

抗战中“肃托”,在各根据地都造成不少冤案,这是王明、康生按苏联意愿制造的。傅赛英的丈夫因此而屈死。目前,这类案件还有阻力,只有待中央顾得上时,才能一块解决。

望多珍重。

敬礼!

代问你姐姐、丁华等好!

胡华

1982年6月9日

47 1982年9月1日致《中共党史人物传》撰稿人田子渝

子渝同志:

信悉。廖鑫初【41】同志在长春会议【42】结束、去吉林市参观当天晚上在吉林市心脏突停猝亡,我们甚悲痛。你的提议很好,可在“张浩”传前记中,写上悼念他的话。

“李汉俊”传已通过。我本拟8月1日至5日看出,但大家因急于想到吉林市小丰满去参观,吉林市委要我去给该市干部作个报告,而被拉去;8月2日凌晨出了廖事……我的看稿任务被耽搁下来。而我8月9日至12日预定在山东作报告,接着新疆有两个会要我去。近日回京,事繁。“李汉俊”传尚在我处,我看出后,当寄你,你可再修改,然后寄陕西人民出版社郭洛夫同志好了。

代问你妈妈、爸爸好。

敬礼!

胡华

1982年9月1日

48 1982年9月7日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成仿吾(祝贺成老生日)

成老:

在欢庆党的十二大胜利成功的日子里,欣逢您的八五寿诞。您的光荣的革命历史和崇高的革命品质,是党的光荣、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

成老的回忆录《战火中的大学》【43】第二章“从旬邑到前方”,在《时代的报告》杂志6月号上发表,承成老把稿酬转给我,我敬表心领和感谢。但这是成老多次费心血回忆谈话的记录,故我把稿酬买成了一盒老年人的滋养品,请成老服用,聊表作为一个从少年时代起就受成老培养和教育的学生对成老的健康与长寿的祝愿的心意。

《战火中的大学》正装订中,不久即可发行。

专此,敬祝

健康、长寿、愉快!

胡华

1982年9月7日

49 1982年10月27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本文【44】翔实、流畅,且有分析评议,有较好的深度,足可成为我们写人物传的一篇典范。请编入第十卷的第二篇。第十卷望1月发稿,争取4月印出。5月初开全国会议时争取送去一部分。

此文经上海编审组任武雄等看过。现经我和彭明同志看过,已可付排。志凌因近时太忙,他说不看了。

穆欣同志通信处是“北京甘家口外文出版局”(他是副局长)。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2年10月27日

50 1982年11月30日致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高军

高军同志:

您好!谅您厦门开会已回来。

轻工院党委上星期五已通知陈××同志,同意他调师院,他的家和爱人仍在轻院。我当即电崔院长告知,请抓紧去调他。老陈是有水平的。他到师院的目的,一是教好你院分配给他的课,一是继续做好人物传的工作。他说过,此外并不争什么。郑大个别人的反映是不实的。我从这三年接触中,感到他人是正直的,对党史是有水平的,只是他个性强一点。《人物传》已编了10卷,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调师院问题,还望你上下联系,努把力。如有什么困难或问题,请打电话同我联系。(我星期五、星期六有课有会,下月7—10日去开会。)

又,“黄敬”传是否改出来,请同作者联系一下。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2年11月30日

51 1982年12月30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寄去“邹韬奋”传,谅可收到。请编入第十卷。此传后面的材料来源,根据作者穆欣同志电话中告知,我代他写好,寄上,请在文后补上。(他访问过20多位同志,不拟一一列名了,只列沈粹缜同志一个名字,即可。)

敬礼!

新年快乐!

胡华

1982年12月30日

附1:胡华在信末为“邹韬奋”传起草的补记

本文主要材料来源:韬奋的著作(特别是几部自传性质的著作),韬奋所编的报刊。参考了韬奋逝世以后在报刊上发表的纪念文章。

作者访问了韬奋的夫人沈粹缜同志和20多位韬奋的亲友,先后还有100多位同志对本传的写作给过帮助。在此致谢。

附2:彭明致胡华函

胡华同志:

遵嘱将“邹韬奋”传看了一遍。

我觉得此传写得很好,事迹感人,材料具体,不落俗套。写法边叙边议,也是很好的。我只改了几个错字。整个文章不用大改,即可发排。

以上意见,当否?请酌。

此致

敬礼!

彭明

1982年12月24日

52 1983年1月13日致北京大学张注洪

注洪同志:

你好!好久不见。杨云若说常见到你的。萧三同志写信给耀邦同志,如命在旦夕,希望整理他的日记,组一个班子,要我牵头,也写了你的名字。耀邦同志批示同意,要胡启立、冯文彬同志落实。昨晚冯文彬同志通知我们今日上午到中南海开会,因临时通知不到你,我和叶华、(萧)立昂、(萧)维佳【45】、(刘)和忠、高陶、杨先材【46】去了。分工请你和维佳负责解放战争时期日记。当务之急是读一读日记,那些人名,字迹不清楚,趁萧老还活着,赶紧问他。现将由和忠、维佳把日记分一分,分头阅读。然后雇知青抄写。在厂桥中办招待所找二间房子。此事我同项子明同志打过招呼了,他说将通告你们历史系总支,支持这一任务。萧老可望活到五一节(医生争取),故还望你能把其他工作推后一点,抢救这一资料。以后我去看望你。

敬礼!

电话(略)。

胡华

1983年1月13日

53 1983年2月1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1月28日寄出的十卷目录、来信及编审单均收到。年历亦收到,多谢。近日我考虑有必要写一个第十卷“编后记”,内容与志凌商量了一下,寄上。请匡正。请排在第十卷的最后。我想,第十卷可能已发稿,但最后加一页还是可以的,望你插进去,因为有必要重申一下这些问题以充分鼓舞大家的信心。这几卷书,连编带校,你是太辛苦了,虽说年富力强,还要珍重,吃得好一点。第十卷5月能否排出几本,力争罢了。请你与南岗同志于2月28日或3月1日到西堂子胡同公安部招待所报到,须重审的稿件,也都带来。

(刘澜涛同志给何长工同志的信,因我今日住在家里,手边没有。引的几句话请你核对一下,勿忘。)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3年2月18日

54 1983年3月30日致湖北大学田子渝

子渝同志:

你好!来信悉。

《革命生活》日刊的情况,小骆【47】告诉我了。只有几份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该刊是陆更夫(烈士)主编,四川同志要写“陆更夫”传,我们原有全份合订本,“文革”中被红卫兵打砸抢抄走,没有下落了,一直在查。

你很努力,很好,希望继续努力充实自己,做一个好的接班人。敬礼!

胡华

1983年3月30日

55 1983年5月6日致郭洛夫

郭洛夫同志:

关于第九卷“宋绮云”烈士传,现有烈士家乡邳县县委党史征集办和宋烈士三女儿宋振西等同志继续在研究,他们认为宋烈士没有担任过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而是主要成员之一。我记不清原稿是怎么写的了,可否根据邳县县委现在核实的材料,与作者江山等同志联系一下,如来得及,则改一下,如来不及,则再版时可订正。此事由邳县县委党史办负责与你联系。

敬礼!

胡华

1983年5月6日

附:中共邳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郭洛夫、陕西人民出版社政编室函

陕西人民出版社:

据胡华同志介绍,贵社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传》拟刊登宋绮云烈士的传记。作为烈士家乡的党史资料征集机构,我们深感庆幸,表示拥护。我们正在征集烈士的资料,但很片面,尤其是烈士在西安的活动占有的较少。万望贵社能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以利我县革命斗争史的编写工作顺利开展。再者,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宋绮云烈士在我县早期革命活动中,并未担任过第一任县委书记职务,而是在县委中做组织工作,应为县委的主要成员之一。为了对党史工作取慎重态度,使贵社出版的历史传记史料更加翔实,万望贵社根据胡华同志的意见,对这一问题,与我们有一个一致提法。是否有当,尚希不吝提教。

礼!

中共邳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

1983年5月4日

胡老师:

5月16日与杨世兰同志从您处离开后,一直忙于编他们那部书稿,没有再去看望您,请见谅。

关于留京审人物传稿事,我到志凌同志家去了,他说还得同您商量商量。我离京前又在志凌家遇到周庆本,他很欢迎我们到青岛去审稿。此事定了,望通知我们。

邳县党史办的同志持您的信来出版社时,我已去京了,是杨永奎同志接待的。他们拿了一份老稿子,提了21处修改意见。我回来看了清样,其中绝大部分在我们审定的稿子上已经改正,只有两三处(包括宋绮云任邳县县委书记一处)未改。但因九卷5月中旬三校已完送厂打型付印,目前无法再改,只好待将来再版时考虑。

敬祝

教安!

郭洛夫

1983年6月4日

中共邳县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

5月4日贵处戴启汉同志来西安,就《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九卷所载之《宋绮云》传稿的若干史实提出意见,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责任编辑出差返回后,认真将所提意见与发排稿作了核对,其中有些问题已在发排前作了改正,有些尚未改过来。由于该书已经付印,只好等再版时再改。戴启汉同志带去了一份清样,望能细致审阅,还有什么问题,请即函告我们。

对你们关心出版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神,再次表示感谢。

致以

敬礼!

政编室

1983年6月20日

56 1983年6月6日致陈志凌

志凌同志:

刚才何老(长工)给我打电话说,中央常委召集(王)首道、他、萧克几位党内的政协副主席说:他们担任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就不再担任政协副主席。今后除顾问委员会常委工作外,请他们多做些党史方面的工作,并具体对何长工同志说,要他把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的工作担任下去,李新、胡华可以协助你,写党史人物传的工作很重要。

因此,何长工同志在电话中对我说,会长的工作,我就继续担任(他原来几次对我说长沙会议时要我接任)。并说,他对邓力群同志也说了一下,人物研究会按耀邦同志的批示,继续请中宣部领导,邓力群同志说,有何老领导就行。

以上这些意思,你在与有关同志通信中,可适当宣传一下。我已电告廖盖隆同志,并请他转告胡绳同志和冯文彬同志。

老季来信,说昆明欢迎我们7月下旬去开审稿会,你看如何?我看人少些,也可考虑。

敬礼!

胡华

1983年6月6日

57 1983年7月1日致姜华宣

华宣同志:

你好!

收到来信。知你评上副教授,这是你这些年勤奋努力的结果。我参加北京市职称委员会,情况我知道的。望继续努力。

“邓拓”传,第九卷正在印刷中,你们写得很好。当然,今后如有订正之处,仍可继续订正。宣传烈士,是全党的责任。最近(6月初)中央常委请刘澜涛同志给何长工同志传达中央常委意见,要何长工同志把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的工作继续担任下去,指出写党史人物的工作很重要。我们现在同中央党史研究室所属、由温济泽同志领导的革命烈士传编写组也分工合作很好。

专此奉复。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