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1)

第一节 职业知识

学习目标

掌握职业的含义及特征

了解职业的分类及功能、职业更新和演变趋势

了解职业理想的概念及特点

了解大学生如何选择理想职业

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方法

案例1-1

小张和小李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他们拿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小张又是提级又是加薪,小李非常不满意老板的“不公平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里去发牢骚。老板说:“你到集市上看看今天在卖什么。”一会儿工夫小李报告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有多少?”老板问。小李又跑到集市,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价格呢?”“您没叫我打听价格啊!”小李委屈地说。于是老板把小张叫来,吩咐他说:“你去集市上看看今天在卖什么。”小张很快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天集市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两毛五一斤,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于是顺便带回一个让您看看。”小张边说边从提包里拿出土豆:“我想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能赚钱,根据我们以往的销售,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可以全部卖掉,所以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您回话呢!”这时老板转向小李说:“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小张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点评

从出生到上大学,总会有人不断地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因此我们习惯了被动性思维。当需要我们自己作出决定的时候,总是寄希望于父母或师长。但是,激烈竞争的社会不需要被动的人,大学阶段要注意职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的培养。

一、职业的概念与特征

职业是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交层次,也影响着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职业是人的社会角色,人类社会形成以后,就有了劳动分工,也就产生了种种职业。人,一般都在某个岗位上工作,这就使每个人都成了社会劳动大机器中的一个部件,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社会的运转中扮演一个特定的职业角色:工人、医生、自由职业者……因此,可以说职业是关系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一生的重大问题,是人重要的生活方式。

职业造就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人们为了让自己生活得美好,进行方方面面的努力,于是就有了种种结果;而各种际遇、结果的累积,就形成了人们的命运。职业是人的生存方式,是其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的主要领域。解决好求职、谋业等问题,在自己所热衷的领域和热爱的岗位上工作,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大事。职业也是关系家庭状况的大事。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职业是家庭得以建立和维系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适应职业、适应工作环境(物质环境与人际环境),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意义都是非凡的。那么何谓职业?

1.职业的含义

职业的概念由来已久,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概括起来看,主要包括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职业观。

(1)学者的职业观。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同时,社会因素对职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职业的含义,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①职业性质说。美国社会学家塞尔兹认为,职业是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业者的社会地位。

日本劳动问题专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向社会作贡献的连续活动。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职业是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利益的一种“生活活动”。社会学对此提出了职业是人的一种“资源”,是社会关系。

②职业要素说。塞尔兹指出,职业的构成有三要素,即技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保谷六郎进一步指出,职业的特性为:经济性,即从中取得收入;技术性,即可以发挥个人才能与专长;社会性,即承担社会的生产任务(社会分工),履行公民义务;伦理性,即符合社会需要,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连续性,即所从事的劳动相对稳定,为非中断性的。

③职业关系说。美国社会学家泰勒指出,职业的社会学概念,可以解释为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这种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整合,促进了职业结构的发展和职业意识形态的显现。

对职业生涯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的我国管理学家程社明认为,职业可以定义为“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他强调职业的个人与社会、知识技能与创造、创造与报酬、工作与生活4种关系。

(2)社会学的职业含义。社会学的职业含义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①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社会位置。这种位置是个体进入社会生产过程之后获得的,其取得的途径可能是通过社会资本的继承或社会资本的获取,但职业位置一般不是继承性的,而是获得性的。

②职业是一种模式。职业是已经成为模式并与专门工作相关的人群和社会关系,或者说已经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结构。

③职业同权力和利益紧密相连。职业首先拥有垄断权,每一种职业(群体)在社会分工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使别人依赖于它们,需要它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对他人的权力,而且它总是要维护这种权力,保持自身的垄断性;其次是经济收益,任何一个职业(群体)凭借其被他人需要、依赖,从而获得经济收入。

④职业是国家确定和认可的。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必定为社会所承认,为国家的职业管理部门所认可,并具有相应的职业标准。因此,职业的存在必须具有法律效力,为国家授予和认可。

(3)经济学的职业含义。经济学的职业含义有其特定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①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职业根源于社会分工,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职业是处于最底层、最根本、最精细、最专门的社会分工。这些不同的工种、岗位或特定的职业赋予劳动者以不同的工作内容、职责、声誉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劳动规范和行为模式,于是劳动者便有了特定的社会标记和专门的劳动角色,如农民、工人、医生、教师、企业家、科学家等。

②职业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活动。职业是劳动者所进行的社会生产或社会工作,均为他人所必需并为国家所认可,所以职业具有社会性。

③职业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劳动者连续、不间断地从事某种社会工作,这种工作才能成为劳动者的职业;或者相对稳定地从事某项工作的劳动者,才能成为该职业的劳动者。如果不是相对固定地从事某项专门工作,缺乏工作的稳定性,也就无所谓职业。

④职业具有经济性。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必定要从中取得经济收入。换而言之,劳动者就是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才较为长期、稳定地承担某项社会分工,从事该项社会职业的。没有经济报酬的工作,即使其劳动活动较为固定,也不能称其为职业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概述职业:职业是个人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2.职业的特征

通过对职业范畴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特点。

(1)基础性。职业是个人和社会存在及发展的基础,因为职业给人们解决了生活的经济来源问题。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从事职业活动。人们的各种活动大多建立在职业的基础上,“衣食足而知荣辱”,有了职业生活,才有其他一切社会生活的保障。

进一步说,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大多建立在职业分工、分化、分类,即职业进步的基础上。人类有了农业,有了农民,就能够利用自然界长久地提供生存资料;人类有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有了工人,就能够创造品种丰富、数量巨大,甚至是无穷尽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类有了第三产业,有了各种服务性劳动者和管理人员、科学家、艺术家等脑力劳动者,就让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广泛性。职业问题涉及社会的大部分成员,也涉及社会、经济、心理、教育、技术、政治、伦理等许多领域,因而它具有广泛性。就个人而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基于职业范畴的广泛性,诸多的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各种工程技术学科、生理学与医学等,都把职业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时代性。职业的时代性有两个含义:一是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另一部分新职业产生,替代一部分过时的职业;二是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时尚”,它表现为该社会中人们现在所热衷的职业。

个人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往往也反映在人的职业取向上。例如,“十年动乱”期间,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受到责难;粉碎“四人帮”以后,大家都追求上大学,当工程师、科学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转而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少青年人热衷于从事商业经营、饭店管理等。

(4)同一性。某一类别的职业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人际关系等都是相同的或相似的。由于情境的同一,人们就会形成同一的行为模式,有共同语言,很容易认同。同行、同事,就是指有一定类似之处的人群。

正是基于职业的同一性,才构成工会、同业公会、行会等社会组织,才有从业者的利益共同体。工会,是保障会员们的工资收入、就业机会、福利保险等共同利益的团体。著名的保险行业早期就是由“船东”这种职业人士为保护他们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认识而创造出来的。

职业的这种同一性,往往会给人们打上社会印记。例如,张三是侦探,人们会认为他精明;而改行搞文艺,人们就认为他活泼而浪漫;又去当教师,人们则认为他有学问等。

(5)差异性。不同职业之间,可能有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劳动的内容、社会心理、从业者个人的行为模式等。一般来说,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必然存在分工,也就存在多种多样的职业。古人说世上有“三百六十行”,现代社会则有着多达成千上万种职业,各类职业间大相径庭,隔行如隔山。职业的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职业者的不同社会人格,以及人与职业转换中的矛盾与困难。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的发展,新职业不断产生,其数量要大于被淘汰的旧职业。当今社会,职业差异还在继续加大。

(6)层次性。众多的社会职业,可以区分不同的层次。尽管从社会需要来看,“存在即合理”,职业间不必区分重要与否,或者说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性,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不同职业的社会评价的确存在着差别。这种职业评价的层次性,根源于不同职业的体力、脑力付出不同和工作复杂程度的不同,以及工作的轻松性、教育资格条件、在工作组织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工作的自主权、收入水平、社会声望等方面的差异。

不同职业的这些差别,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由人的主观意愿形成。因此,承认和运用职业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社会只注重总体而忽略作为其基本要素的个人,以“服从社会需要”来抹杀职业的层次性,是违背客观实际的。当社会重视个人时,必然承认职业的层次性,承认职业存在地位高低的区别,这时就应当通过给人们创造平等竞争、自由择业的机会,促进人的向上流动,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3.职业更新和演变趋势

(1)由单一基础向跨专业、复合型转化。从目前就业的情况来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劳动方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的职业内涵发展扩大了,往往需要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技能,需要更多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2)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职业工作范围和面向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广泛,接收的信息量也必然增多,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协作能力大大加强,所以要求人们具有开放的观念和心胸,彻底摆脱封闭的状态。

(3)由传统工艺型向信息化、智能型转化。传统工艺型在科技含量上相对滞后,技术更新速度比较缓慢,有时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增加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改善劳动组织和生产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熟练应用信息管理方法的智能型操作人员,是今后职业岗位更新、工作内容更新需要的新型人才。

(4)由继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社会成员必须不断树立创新意识,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社会发展变化迅速,已经使完全以继承方式获得的劳动技能和方法大大落后。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变成生产力,迅速提高劳动效率改变着现有的职业特点。今后,只有创造型人才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职责。

(5)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发展逐渐壮大。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劳动力,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社会服务行业为其排忧解难,提供方便。第三产业的劳动人数将迅速增加,信息传播与管理行业,文化、教育事业,以及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的社区服务业等,将迅速发展壮大,能够产生大量职业,是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二、职业的分类与功能

1.职业的分类

职业分类是指按照统一的分类原则,运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的系统和全面的划分。通过职业分类,择业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职业的特点和属性,把握不同职业的本质差别,并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职业。科学的职业分类可以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现代社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职业、行业和工种。这些职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因此,职业的分类也比较复杂,分类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按行业、专业划分,也可以按工作特点进行划分。

(1)职业分类的原则。职业分类的原则有以下几种。

①同一性。同一性是职业分类的最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它是指构成一个职业类别,必须在工作范围、工作内容、操作方法、使用工具及工作环境等方面都是同一的。

②标准性。职业分类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对于职业的分类,要有严格的标准。特别是对于政府管理来说,标准性是极强的。这种标准反映为一个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即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和实施的“国家标准”。

③多极性。社会职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有着数千甚至上万个类别。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或者层次,每一个等级或者层次中一般都有许多类别。这样,才能够把复杂的职业区分开。一般情况下,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把职业分为3个到4个层次。

④现实性。职业分类是一个现实的范畴,它要反映社会实际,是基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状态、社会文化状况,以及对于人的劳动状况作出划分的。

⑤应用性。职业分类虽有作为理论和学术研究的用途,但其主要用途是应用。职业分类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国家对于人口数据的标准编码管理;可以用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可以用于人口普查和劳动力统计调查;可以用于大中专学校职业指导;可以用于学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可以用于政府劳动管理机构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管理工作;也可以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管理等。

(2)职业分类的方法。职业分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法。联合国劳动领域的专业性组织国际劳工组织(ILO)在20世纪40年代末,组织许多国家的有关专家和国际组织,共同编制职业分类工具书。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机构国际劳工局颁布了第一部《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它成为各国编制职业分类的依据和各国间相互交流的标准。

国际标准分类体系,是一个包括全部文职工作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在内的系统化的分类结构。在这个体系中,包括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在这种体系的每一个分类中,每个职业都有一个五位的职业编码、一个名称、一个定义,职业定义说明该职业工作者的一般职权、主要职责和任务。

②国家标准编码法。许多国家的政府,都组织本国的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编制职业分类的本国标准。各个国家的经济条件不同,又有不同的管理需要,因此其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就会有所不同。

加拿大组织300位专家经过7年编制的《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于1971年出版。该词典包括7000多个职业名称词条,其职业词条的内容包括:定义和职责、考核和提升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各方面条件和素质等。该词典内容丰富全面,概念清楚,描述翔实,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社会用途面非常广泛,是一部具有很大国际影响力的工具书。美国劳工部的职业分类目录,也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实用性职业分类标准。

我国也有国家职业分类标准。我国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职业,采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的体系。与此相关的是,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在1986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职业分类和代码》。1995年,我国开始编制详细的职业分类大典。职业分类大典的编制工作,由原国家劳动部主持,共组织了50多个部委、机关从事涉及职业分类的劳动人事干部和有关研究机构、大学的专家学者近千人参加。该大典的体系与国际标准基本对应,于2000年颁布。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比照国际标准,把职业分为四个层次,包括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分类大典中的“细类”,是我国分类体系中的最基本类别,即我们所关心的“职业”。内容包括职业编码、职业名称、职业概述、职业定义、职业内容描述,以及归属于本职业的工种的名称和编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种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计算机的诞生,从而演绎出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像计算机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计算机打字员等。2004年8月,国家向社会发布第一批9个新职业以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向社会发布第二批10个新职业。这批新职业是会展策划师、商务策划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景观设计师、模具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建筑模型设计师、客户服务管理师、宠物健康护理员、动画绘制员。这些新职业基本上都集中在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管理、策划创意、设计和制作,其特点是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素养,而且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属于高技能人才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③部门工作标准法。对于政府不同部门来说,由于所进行职业方面的管理内容不同、角度不同,因而也有着特定的职业分类。政府劳动部门从就业、劳动管理、职业技能的角度进行分类;政府教育部门从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职业选择的角度进行分类。例如,我国政府劳动部门制定了工作类别的“工种目录”;政府教育部门所作的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与职业分类也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如税务专业、机械专业、文秘专业、烹调专业、计算机专业。

④职业指导分类法。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面广、意义重大的领域,从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角度来看,有着若干种职业分类方法,而且这些分类与心理学对“人”的划分紧密联系。职业指导领域的职业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A.霍兰德分类法。这一方法把职业分为现实型(即技能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即领导型)、传统型(即常规型)6种。这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应用普遍的分类法。

B.兴趣分类法。这一方法与人的活动兴趣相联系,把职业划分为户外型、机械型、计算型、科研型、说服型、艺术型、文学型、音乐型、服务型、文秘型10种。

C.教育学科分类法。这一方法把专业大类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科、工科、农学、医科、家政、教育、艺术、体育10种,职业则与之近似和相关。

D.DPT分类法。这一方法把职业分为与资料打交道为主的工作(D)、与人打交道为主的工作(P)和与事物打交道为主的工作(T)3种。有的学者还增加了“思维性工作”(I)的内容,使这一方法成为DPIT分类法。

⑤人力资源管理实用分类法。从现实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职业或者工作、岗位,首先是体力、脑力两个最大的类别。

进一步来说,能够为用人单位掌握、用于招聘选拔人员和进行岗位管理的职业,可以划分为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经济工作、文化教育、文艺体育、医疗卫生、行政事务、法律公安、生产工人、商业工作、服务工作和农林牧渔12个类别。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业务中,也使用上述的霍兰德分类法、DPT分类法等。

⑥社会地位分类法。在社会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中,还把职业按照社会地位或者社会阶层进行划分。主要划分方法是爱德华兹的职业地位划分法。该方法把职业分为:专业人员(或专门性人员)、业主经理和官员与类似职业、熟练工人与工长、半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等。

2.职业的功能

(1)职业的个人功能。职业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又是人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人们从社会中谋取各种利益的资源,它对每一个人都极为重要。具体来说,职业对于个人有以下作用。

①职业是人的主要活动。职业作为人们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社会活动、进行人生实践的最主要场所,从多方面决定了个人的特征和境遇。无职业者在此方面则大受影响。

人的职业生活,使从业者进入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因职业的异同而异同,由此,职业就成为使人担任特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一定行为模式的条件。

②职业是人们获取利益的手段。首先,职业是人主要的经济来源。职业作为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成为个人生存和维持家庭的物质基础。“趋利”与“避害”一样,都是生物对外部环境的必然选择,人的“趋利”更多地体现在追求高收入的职业上,这也就成为人们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其次,职业可以获得多种非经济利益。这种非经济的利益包括名誉、地位、权力、各种便利等,从而使个人获得心理满足,达到“乐业”的境地,也可能转化为金钱或者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

追求较高的社会地位,是许多人的重要人生目标。职业类别、职业环境和职业中的个人等级,也就是人的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在职业上的努力和奋争,构成人们在社会地位“阶梯”中的向上流动。

③职业是个人发挥才能的手段。人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精英,万物之灵长”,关键在于除了生存外,人还有自己精神上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总是在为理想而不懈努力奋斗。职业为人们理想的实现插上腾飞的翅膀,在职业生涯中,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向社会展示和贡献自己的人生价值。

④职业是个人为社会贡献的途径。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就是进入一个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之中参与其活动。个人在这个体系中的活动,就是他(她)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同时,社会也会根据个人贡献的大小,给予个人相应的回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社会给予个人的回报也会越多。

(2)职业的社会功能。职业有如下几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①职业是社会存在的内容。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不仅是人社会身份的体现,其本身也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个内容。职业分工及其结构,是社会经济制度与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通过人的职业劳动,创造出社会财富,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职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职业的社会活动包括个人改善职业的向上流动、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职业结构变动、不同职业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及解决等,这些都构成了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此外,人们为了追求未来的“好职业”而进行人力投资,不断学习,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③职业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是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安居乐业”是人们的共同愿望,衣食足而知荣辱,政府为公众创造职业岗位、执行促进“充分就业”的政策,从其功能的角度来看,就是为了减少社会问题,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此外,政府在职业方面的种种政策、制度,也都是为了实现大大小小的各种社会目标。例如,我国“十年动乱”时期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在政治上是为了“改造学生的思想”;又如,政府给公务员增加工资,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养廉”;再如,各国政府控制失业率,要达到充分就业,就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控制。

第二节 高职生职业理想与选择

案例1-2

王伟高考分数达到了三本线。家长和老师都主张他报三本,选一些经济类的专业,他们认为男孩子学经济将来找工作容易些,名声也好听,毕竟还是本科。而他不愿意,他的理想是当一个营养师。他查找高职院校中这个专业办得比较好的学校,最后不顾家长和老师的反对,执意报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学校,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与人交往和处世的能力,改变自己有些内向的性格。几年的学习中,他很努力。去年刚刚毕业,就被实习过的一家五星级酒店聘用。

点评

每个学生都有职业理想,也就是说,自己喜欢又适合的职业才是理想的职业。作为家长和老师,能够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理想职业,使他们幸福快乐地工作和生活,才是努力的方向。

一、高职生职业理想

每个人在童年时就开始有了职业梦想。随着他们不断成长,梦想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改变,许多人在选择职业的道路上历经煎熬和磨难。如何帮助毕业生找到自己喜欢又适合的职业,尽早进行职业规划,是高校、家长和毕业生们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职业理想的含义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凭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应,与个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也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

2.职业理想的特点

(1)职业理想具有差异性。职业是多样性的。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他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都有很大关系。政治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水准及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理想方向;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决定着一个人职业理想追求的层次。个人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及性别特征、身体状况等生理特征也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因此,职业理想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2)职业理想具有发展性。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内容会因时因地因事发生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强、知识水平的提高,职业理想会由朦胧变得清晰,由幻想变得理智,由波动变得稳定。因此,职业理想具有一定的发展性。有人孩提时代想当一名警察,长大后却成了一名教师的事实就证实了这一点。

(3)职业理想具有时代性。社会的分工、职业的变化,是影响一个人职业理想的重要因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人们的职业追求目标也会不同,因为职业理想总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形成的职业地位、职业声望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3.职业理想的作用

(1)职业理想具有导向作用。理想是前进的方向,是心中的目标。人生发展的目标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中能深切地感受到,一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热情就会低落,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不明显。因此,有了明确的、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再经过努力奋斗,人生发展的目标才会实现。

(2)职业理想的调节作用。职业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参照物的作用,它指导并调整着我们的职业活动。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偏离了理想目标时,职业理想就会产生纠偏作用,尤其是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如果没有职业理想的支撑,人就会心灰意冷、丧失斗志。此外,如果一个人只把自己的追求定位在找到“好工作”上,即便是将来有实现的可能,也不能算是崇高的职业理想,因为这样的理想一旦实现,他就会不思进取,甚至虚度年华。总之,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无论是在顺境或者是在逆境中,才会奋发进取,勇往直前。

(3)职业理想的激励作用。职业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比现实更美好。为使美好的未来和宏伟的憧憬变成现实,人们会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行动去为之努力奋斗。12岁时,周恩来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表达了他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只有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二、高职生职业选择

1.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

有人说,现在找工作赚钱就行,尤其是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谈职业理想了。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长远而又切实的职业理想。

在实际生活中,现实往往与职业理想发生矛盾。很多人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标准选到合适的职业,于是有的人索性不就业,坐等职业理想的出现;有的人随便谋个有收入的职业混日子;也有的人对与自己职业理想不相符的工作怨天尤人,无所作为。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皆在于择业者没有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其实,在高职生毕业后的前两年,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现实与自己职业理想的落差非常大,这段时期被称做“职业探索期”。在这段时间里,职业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非常正常。我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积累经验,同时通过增加对自己兴趣、能力等各方面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积极寻找机会,从而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生来说,职业理想与“饭碗”的矛盾更会经常发生。这种现象一旦发生时,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心灰意冷,而是要冷静地看待。

(1)要认真地分析一下自己的职业理想定得是不是脱离实际;自己的职业素质符合不符合你所选择的职业要求。职业理想虽然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职业理想必须以个人能力为依据,超越客观条件去追求自己的所谓理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之前一定要正确估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2)我们把职场分为“天堂团队”、“人间团队”、“地狱团队”,很多人以为不能进入“天堂团队”,就是不理想的。实际上,很多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从“人间团队”,甚至从“地狱团队”走出来的。因为当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时,往往可以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3)要懂得职业理想不等于理想职业。一般认为,当个人的能力、职业理想与职业岗位出现最佳结合,即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时,这个职业才是你的理想职业。其实,只要你的职业理想符合社会需要,而自己又确实具备从事这种职业的职业素质,并且愿意不断地付出努力,迟早会有一天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单纯的理想职业却带有很大的幻想成分。

(4)如果你所选择的职业岗位已无空缺,而你又需要立即就业,那就先降低一点自己的要求。因为如果没有工作,即意味着没有实现职业理想的可能。而就业以后,可以在主观的作用下向自己的职业理想靠近,如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一定的调整,努力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素质等。

2.高职生职业选择

高职生可以说是我国高校的底端,前有本科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后有技校、职高学生,其地位、身份十分尴尬,而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又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即个人和用人单位的相互选择。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形成“自找市场”的就业观。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想就业就要勇敢地投身于就业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这是实现就业的必由之路。其次要确立“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的就业观。不要把“既舒适又赚钱”作为择业的必要条件,而是要先找到岗位,融入社会,然后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1)在择业时要筛选和运用职业信息。对于所能收集到的各类职业信息,择业者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获得的信息全面、准确、有效,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择业服务。高职生要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要对照筛选出的信息找到自己的不足,要为他人输送有效的信息。

(2)在择业时要考虑影响择业意向的因素。择业的选择是在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所作出的选择。为此,在选择职业时,要根据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择业;要根据自己的学历层次择业;要根据自己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业;要根据地域环境的特点择业。比如,大城市条件优越,发展的机会较多,但大城市是人才聚集的地方,竞争激烈。中小城市和不少艰苦的地方或行业需要人们去开拓、创业。在那里经过艰苦奋斗,实现的价值会更加辉煌灿烂。此外,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也会影响职业的选择。

(3)在择业时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择业的成功和失败是并存的,机遇和挑战是同行的。因此,在择业时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让自己陷入困境,因为阳光总在风雨之后。实践也证明,成功的最大敌人不是挫折本身,而是被挫折击倒的自己。

第三节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案例1-3

路在何方?

小乐是一所名牌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本科生,今年已经大三了。高考那年听从父母的安排选报了现在的专业。

“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很多事情都是父母一手包办的。高考的压力使我无心考虑以后的发展方向,只是拼命学习,一心想拿高分上重点。高考结束以后,我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在填报志愿时自己也没什么主意,就听凭父母在那里拿着招生简章反复地挑来选去。后来妈妈说国经贸是热门,我也不清楚到底是学什么的,只觉得和经济有关应该不错,于是就糊里糊涂地进了现在的系。”

“这个专业确实很好,收进来的学生录取分数都很高。可是,我对经济确实没有什么兴趣,上课时觉得无聊,下课后也懒得翻书,到了期末考试总是临阵磨枪才得以‘涉险过关’。我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是人文方面的学科,如社会学、中文什么的。大一下学期,我曾和爸妈商量转系的事,他们听了以后表示很不理解,说‘这个专业别人想进还进不来呢,你倒是放弃,将来一定会得不偿失。’由于父母的极力反对,我只得作罢。”

“两年半的高职生活转瞬即逝,我在专业方面仍毫无兴趣,成绩也非常一般。如今,同学们都已纷纷准备考研、出国,可我仍觉得前途一片迷茫。”

点评

像小乐这样一名普通的学生,除去文理分科,从小学到高中所受的学校教育与周围大多数同学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考取高分已成为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最直接、最一致的目标,至于“因材施教”往往只能作为一种理想或一种摆设,空洞地存在着。到了大学,因材施教的思想终于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得以体现,却又时常因为家长、学生的选择不当而使之再度落空。由于缺乏必要的升学指导,许多考生在填报升学志愿以前,既不了解个人的兴趣特长,也不清楚所报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只是根据家长的意愿和社会舆论的导向盲目地填报志愿,结果对被录取专业感到不合适。

一般来说,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大都希望通过转系来更换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由于种种主观条件的限制,个人往往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限制性的条件可能源于名额的紧张、竞争的激烈,也可能来自于家长、老师的反对。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必然导致个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甚至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和逆反情绪。

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职业生涯的主导因素,不是我们本身的兴趣爱好,而是社会环境、成人的价值观等,这往往导致个人的职业性向与职业选择的矛盾。

一、职业生涯的含义

“生涯”的英文为Career,从字源来看,Career来自于罗马语Careeria及拉丁文Carrus,两者的含义均指古代的战车。在希腊,Career这个词含疯狂竞赛的精神,最早常用做动词,如驾驭赛马。后来又引申为道路,即人生的发展道路,又可指人或者事物所经历的途径,或指个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也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一系列角色与职业。

从一个人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经历中,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周期,有社会生命周期、生物生命周期和职业生涯周期。在人的总生命空间中,最重要、最有决定作用的是职业生涯周期,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从任职前的职业教育培训,到寻求职业、就业从业,职业转换,逐步晋升,直到完全脱离职业工作,职业生涯周期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目前,对职业生涯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国家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生涯进行了界定。美国学者罗斯威尔将职业生涯界定为人的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的有机整体。施恩则将职业生涯分为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是指经历一种职业的过程,包括招聘、培训、晋升、解雇、退休等各个阶段,内职业生涯则更多地注重于所取得的成功或满足主观感情,以及工作事务与家庭义务、个人休闲等其他需求的平衡,也就是内心的自我实现感。萨伯则认为,“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它综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涯的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所有有酬或无酬的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位之外,还应包括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我国有学者认为,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实现的过程。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职业生涯有不同的认识,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职业生涯有其基本的含义,主要包括:

(1)职业生涯是个体的概念,是指个体的行为经历,而非群体或组织的行为经历。

(2)职业生涯是职业的概念,实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经历和历程。

(3)职业生涯是时间的概念,意指职业生涯期,其起始于最初工作之前的专门职业学习和训练,终止于完全结束或退出职业工作。实际的职业生涯期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很大,有长有短。

(4)职业生涯是发展和动态的概念,寓意着个人的具体职业内容和职位的发展变化。职业生涯不仅表示职业工作的时间长短,而且包含着职业变更与发展的经历和过程,包括从事何种职业、职业发展的阶段,职业的转换、晋升等具体内容。

二、职业生涯规划程序

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喜欢”和“适合”是主要原则,“喜欢”即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和能否取得成就。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及家长共同分析他们有哪些职业兴趣,如机械工程、计算机、户外运动、科学探究、心理分析、社会服务、美术音乐等兴趣,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选择适合他们的相应专业。“适合”即性格、气质、能力与专业的匹配。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帮助他们分析自己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已经具备的能力和他们具有的职业潜能,然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与学生相匹配的专业。

1.职业生涯规划含义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2.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程序

所谓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高职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学习知识、转变观念、提高技能等手段,来改善当前自身的状况,发展与今后职业生涯目标相适应的潜在职业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以高职生自身为开发对象,工作的重点是为获得和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行为等,以利于提高自己今后的职业绩效,最终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其设计目的是为自己制定今后的职业目标,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

(1)正确评估自我。即对自己作全面分析。通过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和价值观念,评估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在此方面已经有多种测评方法和工具,如计算机测试法,包括人格测试、智力测试、能力测试和职业倾向测验等。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擅长哪些技能等。

(2)科学评估环境。主要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包括组织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策法律、人力资源需求、行业特性、发展前景、工作内容、所需能力、薪资待遇等因素。要分析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

(3)全面了解职业。在对自己有了基本认识后,会形成一定的职业倾向。这时还必须了解就业市场上对应自己倾向的职业情况,包括其发展前景、收入、竞争形势及从事该职业的要求等信息。分析这些职业是否与自己当初的理解有偏差,能否满足自己对薪水、福利等的要求与价值追求。可以通过媒体、网站、家长、家庭等各个渠道收集信息,也可以通过实习或兼职工作等亲身体验该职业的各个方面,尽量做到详细和客观。

(4)认真确定目标和路线。分析了市场上相关职业的情况后,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即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向哪一行业发展,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上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的目标。在确定专业目标后,开始制订实现该目标的职业通路和行动计划,分析自己是否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实习以获取职业经验。寻找能提供培训、知识与技能、经验的渠道,并安排时间。通常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我想往哪个方面发展?

我能往哪个方面发展?

我可以往哪个方面发展?

我的职业选择能帮助我实现人生的最终目标吗?

是否有一种途径可以让我现有的职业与人生的基本目标相一致?

(5)科学制订计划与措施。行动是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学习、训练、工作轮岗等。在这个阶段,需要亲身体验或向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了解该职业的职责功能、任职要求。同时,重新评估自己的兴趣、技能,重新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使职业目标变得越来越明确,使自己的兴趣、技能越来越适合职业发展的需要。

(6)客观评估与回馈。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难以预测,要使职业生涯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进行修订。同时,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且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目标的存在只是为你的前进指引一个方向。而你是它的创造者,你可以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环境下作出相应调整,让它符合你的理想。只有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其修订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

3.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则

(1)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对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进行定位,以确定自己在哪个行业发展,以哪个层次作为奋斗目标,这是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选择的合理性。针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生目标,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制定短、中、长期的奋斗目标,并给予目标一定的弹性。值得注意的是,目标一要具有可操作性,即与自我的兴趣和职业倾向相符合,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即择己之所长;二要符合社会性,一定要分析社会需求,择世之所需。

(2)评估科学,操作方便。首先分析实现目标需要哪些资源,其次要对自己拥有和欠缺的资源进行评估,也就是对自己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个人的奋斗目标确定好了,就要进行分析和评估。设计一套评估细则,分别分析自己的优势资源、欠缺资源和需要不断补充及提高的资源。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工作时,可以对理论知识资源、专业技能资源、人际关系资源、发展机遇资源等进行一一评估。在进行个人能力资源评估时,要掌握一个依据充分原则,评估的参照材料、行业的发展动态、相应的培训机构和内容等,都要求全部备齐,否则空谈的评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起不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3)层次明确,调整及时。在措施的制定上要有阶段性、层次性,实施的措施内容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远景反推”是一种很好的参考,以若干年后要达到的目标为起点,设计好在将来两年、五年、八年里要做什么,这样的方式很好理解,而且易于操作。在阶段性实施方面,首先要明确的是在什么时间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阶段目标,为实现这一阶段目标,又该做哪些努力,使自己的目标由低到高阶梯式发展。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会得到各个阶段的反馈,要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对目标做出修正和调整。比如,在确认职业目标阶段,一旦发现制定的目标因为某个不可抗拒的因素而无法实现时就要及时更改目标;在制定措施阶段,发现自身的某些特质发生改变,就要根据现有的情况对实施措施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