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手表定律:父母教育方针要统一
- 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
- 郑丽英编著
- 1930字
- 2016-01-07 16:36:02
教育子女,如果父母双方采取的是不同的教育方针,常常会使孩子无从选择,甚至陷入矛盾之中。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植物专家考察森林时,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王捡到了。聪明的猴王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猴王根据这块捡来的表来安排。
从此以后,猴王得到了更多猴子的拥戴。它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每天在森林里寻觅,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手表。功夫不负苦心人,它终于拥有了第二块手表。
但是,意想不到的麻烦却来了:两只手表所指示的时间不同,到底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猴王被这个问题难住了,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非常混乱。
的确如此,当只有一块手表时,可以知道确切的时间;但是当你拥有两块或者更多的手表时,却无法知道确切的时间,而且也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准确判断的信心。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示: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参照物,否则将使人不知所措;同样,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一片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对于孩子,父母的教育态度也一定要一致。
心理专家解析:教育态度不同容易让孩子“见风使舵”
很多父母都认为,要想管教好孩子,必须是一个家长要“严”,而另一个则要“慈”;一个“唱白脸”,而另一个则应该“唱红脸”。认为只有“一严一慈”、“一软一硬”、相互配合、“软硬兼施”,才能教育好孩子。这种说法,乍一听,似乎有一番道理,好象这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搭配和组合。其实不然,这样常常会使孩子犯了错误有空子可钻,出了事情,就会见风使舵,求助对他比较袒护的一方,以致家庭会对他失去约束力。
和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小林也喜欢看动画片。一天晚上,小林在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集刚演了一半,爸爸从书房里走出来对小林说:“林林,已经九点了,到休息的时间了。”小林有些不乐意,但是爸爸仍然坚持要关掉电视。正在这个时候,妈妈从卧室里走了出来,小林立马抱着妈妈说:“妈妈,这集电视我才看了一半,今天晚上我晚一点睡觉好不好?最多半个小时就完了。”妈妈看到小林一副哀求的“可怜”模样,就同意了。小林转过头来得意地对爸爸说:“爸爸,妈妈同意我把这集电视看完再睡觉了。”爸爸摇了摇头,无可奈何地走进了书房。
父母错误做法:家庭教育自相矛盾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林作息时间这一问题上,他的爸爸妈妈并没有一致的看法。而小林呢,也正好利用了爸爸、妈妈这一不同意见,达到了自己继续看动画片的目的。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会经常发生观念冲突、教育方法不同的情况。他们相互之间很少商量,各行其是,甚至各抒己见,在孩子面前争吵,有时甚至会出现妈妈唠叨、爸爸训斥、爷爷“打圆场”、奶奶袒护、外公外婆充当保护伞的混乱现象。
心理专家建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协调一致
著名的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等,一定要协调一致。如果教育观念不一致,力量不协调,那么即使“使足劲”,也会互相抵消,毫无进展,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
的确,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一致,很多孩子学会了钻空子,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犯了错误,出了事情只告诉袒护他的一方。长期一来,孩子在家里找到了保护伞,以致使家庭教育失去了约束力。因此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达到协调一致。那么,怎么才能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达到协调一致呢?
(1)父母之间要及时沟通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应该做到及时沟通,在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之后,再向孩子提出来。例如,上述案例中,当小林的妈妈听到孩子的要求时,最好能够问一下孩子:“那你爸爸的意见呢?”无论是否同意孩子继续看动画片,都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是爸爸、妈妈商量过的、一致的规定。
(2)父母之间,谁对听谁的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从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协调夫妻之间的不同意见,坚持谁的对就听谁的。例如,如果小林的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那么,妈妈就不应该同意小林继续看动画片的要求。父母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和对孩子的认识,是家庭教育一致性的基础。
(3)父母要与祖辈之间协调一致
时代不同,教育观念也必然不一样,父母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必然存在着不一致。那么,父母以及祖辈就需要学习现代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转变观念、交换想法、统一观点、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一定要避免教育方针上出现分歧与不一致,而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即使有矛盾,也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当孩子不在身边时再切磋协商,采取合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