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所谓金融业信息化,就是金融的信息化。学界一般认为,信息化就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金融业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当今时代,很难想象没有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金融业是否还能存在,信息化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以及信息化对金融业的作用与意义,已毋庸置疑。

本书所述的金融业信息化,是指构建在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等要素基础上的国家信息结构框架,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言和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金融信息网络系统联网结体,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以人为本,全方位地服务社会,并极大提升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工程。

金融业信息化侧重于金融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开始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作业,由此开始了金融业信息化的历程。银行、保险和证券的信息化起点不同,但发展历程相似,大体经过了4个阶段: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计算机应用经过了后台业务电子化、前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创新4个阶段(李刚,2006年),金融业务已全面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网络化及电子化全面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成为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金融业信息化30年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低级阶段到复杂高级阶段的过程,目前正处在网络化阶段。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之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也可分为4个阶段2008年9月的第九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从电子银行建设起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电子银行业务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连接业务为代表的银行网络化建设阶段;第三个阶段集中在系统整合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四大国有银行的储蓄、对公业务等开始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国内银行在这一时期逐步完成了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银行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在这些发展阶段,IT只是金融业务的辅助工具,“电子化”仅仅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电子数据,业内人员普遍重硬件轻软件。而真正意义的信息化建设,则开始于2000年的首届中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提出了金融信息化的目标,这是第四阶段的开始。此时的金融业信息化强调业务流程再造,强调业务与IT相互促进,人们开始重视软件与系统。国内各银行内部、银行间开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这对应于国外金融业信息化的业务集成化阶段。目前,中国金融业信息化进入了扩展阶段,开始进行数据大集中,并以集中后的成果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加快金融创新,全面开拓包括网络、手机、电话和自助等多种渠道的金融服务。与业务电子化相比,管理信息化处于渗透阶段的初期,办公自动化、人事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开始成为金融企业不可或缺的支撑手段。决策智能化则刚刚引入,开始尝试金融产品设计、金融产品定价、风险管理和知识管理等智能化工具的R&D。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信息化服务体系。

1.1.1 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水平迅猛提升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中国银行业已拥有大型计算机系统300多台套,中型计算机系统1500多台套,小型机2200多台套,各类服务器约14万台,PC约50万台,银行终端约40万台,自动柜员机约6.3万台,销售点终端约47.7万台,自助银行2000多家,目前这些设施已完成或正在完成升级换代中。证券行业建立了高效、可靠的交易通信网络,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双向VSAT卫星网,高速单向卫星数据广播网,地面通信专网连接全国约3000家证券营业部,为公司提供委托和行情查询,基本实现了卫星网和地面网的传输。建立了银证转账系统,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该系统进行证券账务信息的交换。全国性金融机构一般都建立了两个互为备份的高速内部网络系统,并可以通过网络,在银行之间,银行与证券机构之间,银行与海关、税务、财政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以及部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证券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比重较小。相比而言,保险业就更小了,2004年保险行业在IT技术上的投入约为13亿元人民币,这与保险业当年3000多亿万元的保费收入相比,还不到保费收入总额的1%。

1.1.2 基于IT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高速发展

银行卡方面,自1986年中国银行推出第一张信用卡,到2003年年底,全国共有信用卡、借记卡、准贷记卡、贷记卡和智能卡等发卡机构92家,2005年达到175家。2006年年底,全国银行卡发卡量为11亿张,2007年3月底为12.3亿张,2007年年底为14.7亿张,到2008年3月底,超过了15亿张,已形成牡丹卡、长城卡、金穗卡和一卡通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2002年,由8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组建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创出“银联”品牌,2002年年底完成了“314”工程300个城市实现了银行卡同行异地联网,100个城市银行卡同城跨行通用,40个城市银联标识卡异地跨行通用。,实现了银行卡在全国范围的联网通用,联合发展。2004年,又实现了全国地级城市的银行卡跨行使用,“银联”计算机系统与香港的银行联网。同时,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hina Finance Certificate Authority,简称CFCA)CFCA是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审批成立的法定第三方金融安全认证机构,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之一。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支付服务与资金清算服务日益便捷和安全。中国商业银行通过银行卡系统、AT M系统、电子结算和资金汇兑系统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电子清算系统和同城票据清分系统为商业银行提供跨行资金清算服务。中国金融机构围绕客户的需求开发了大量的中间业务产品,带来的收入已占业务总收入的10%左右。在服务渠道创新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已尝试推出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渠道,提供3A(Anytime,Anywhere,Anyhow)服务,包括网络金融、客户呼叫中心、电话银行、自助银行、自动存取款机以及销售点终端等,使客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处可以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当前,金融行业正在进行系统集成、数据集中和渠道整合,准备在时机成熟时推出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超市。

1.1.3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为了确保国家金融安全,金融系统加强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确立了“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了专职的安全管理技术队伍,颁布实施了《中国人民银行计算机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和《银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规范》;不断加大对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投资力度,主要金融机构已完成本系统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总体设计,对保障核心业务数据的传输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同时,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安全操作的检查。

1.1.4 金融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

早在1991年就成立的首届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金标委),十多年来共制定了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20项,为我国金融系统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奠定了基础,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密切跟踪金融国际标准的发展情况,正在进行的ISO金融国际标准采标达41项。这些标准对于规范金融信息化建设,提高系统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与行业外部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提供了基础保障。目前第二届金标委是由来自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以及大专院校、标准化研究机构的60多名成员组成,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标委进行领导和管理,负责银行、证券、保险和印钞造币等金融业务标准化工作的全国性技术组织,负责金融系统标准化技术归口管理工作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中银行与相关金融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68,TC222)的归口管理工作。

在2004年的第五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强调了金融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国内金融企业要建立金融标准,积极推进信息整合,实现银行金融业信息化以银行前台接柜人员“专业”分工为基础的专柜制,向以客户为中心和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柜员制转变。2007年12月25日,经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辽宁科大聚龙集团筹建成立了“全国金融机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国金融机构产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组织并承担行业术语、产品性能和测试要求等工作领域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1.1.5 金融信息化建设后续发展空间巨大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基本与国外持平,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化金融服务体系。就网上银行而言,到2005年,中国规模排名最靠前的50家商业银行中设立银行网站的已有37家,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的有25家。一些目前尚未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正在加快网上银行建设步伐。中国的网上银行业务正保持着快速发展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程度,运行效率、安全性、信息综合程度,信息服务水平和金融信息化支撑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与已经基本完成信息化的外资金融巨头相比,国内金融业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

就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而言,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存在重复性建设等方面。目前,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体系,由于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地银行的差距很大,系统地整合比较困难,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发展速度。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跨行业、跨部门、安全可靠的金融信息系统网络尚未形成,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和综合化水平低,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加强。

金融业信息化是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金融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使中国金融业成为真正的现代金融业,迎接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挑战的先决条件。现代经济是信息经济,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要走的道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