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昆的理论中,激励所指的是指引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类似于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会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和收益谁多谁少发生变化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也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例如前段时间盛传的“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对于消费者和碘盐的销售者来说都是一种“激励”。这种谣言“激励”碘盐销售者抬高碘盐的价格,“激励”消费者不顾高价哄抢碘盐囤积在家,又进一步“激励”了销售者大批地购进碘盐以高价售出。虽然谣言的“激励”是不正确的,但是这一现象也的确能说明消费者和销售者的行为对市场的巨大影响。
在生活中约束着日常行为的法律其实也是一种激励机制,下面我们就来看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一项分析。
我国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第76条第1款第2项中是这样规定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很明显,这一条法规侧重保护的是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立法者可能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法规给人们带来的激励效应。因为一桩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能不仅仅是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也不仅仅取决于机动车一方的行为,它是取决于双方行为的一个结果。加重交通事故责任中机动车一方的责任固然会使开机动车的一方在开车时更谨慎,但与此同时,这样一则法规也会导致非机动车一方或是行人利用机动车方被约束的心理,在走路的时候更加不谨慎,或是在马路上更加不把机动车当一回事,理所当然地觉得“出事了他就是过错方,他不敢撞我,所以我走路可以更加随意”。虽然机动车一方是“过错方”,但是这也不能减少由于非机动车辆和行人的大意导致飙高的交通事故发生率。
然而这一法规实行以后的最大问题还不在于此。一些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利用了这条法规,“钻了法律的空子”,故意制造对自身伤害不大的交通事故以获得赔偿。作者在这几年亲眼看到的拦机动车辆装作被撞伤来骗取赔偿的例子就不下五个。这样的非正常现象的产生反映了这一法规的不严密甚至是欠缺的方面。后来全国人大由此对该项法律作出了修改。修改后的道路交通法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没有过失的,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如果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修改后的这项法规与原来的相比,加大了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应负的责任,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显然这样的修改更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决策者对政策的改变能改变受众所面临的成本和收益,从而改变他们的具体行动。但是很多决策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利的,但它的实际效果却往往大出人们所料。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曼昆教授所举的同样也是关于交通安全的例子。
安全带是伴随着汽车一起出生的吗?答案显然不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拉尔夫·纳德尔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了公众对汽车安全的关注。对此,美国国会的反应是通过立法的方式要求汽车公司在生产汽车的同时要生产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自此,安全带才成为所有汽车的标准配置。
按说这条法规的制定是有利于交通安全的,因为当一个人系上安全带开车时,发生重大车祸时死亡的概率降低了。表面上看起来的确是这样,但是这并不是关于安全带的这条法规所带来的最终结果。因为这条法规在规定使用物理方法来保证开车人的安全的同时,也在心理上给予了他们一种激励。开机动车的人在系上安全带以后觉得自己的生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所以原本要花费很大精力谨慎行车的心思也慢慢地松懈了。因为谨慎行车不仅需要驾驶人花费更大的精力,而且同时也影响行车的速度。这使驾驶人开始在心里衡量,系了安全带之后像以前一样认真开车和在稍微放松一点的情况下开车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当只有像以前一样认真开车才能保证安全时,驾驶人当然会保持着原有的认真程度不变。但是当系上安全带以后,安全带给了驾驶人一个安全的保障,它降低了驾驶人在遇到车祸时所要付出的代价。换句话说,安全带降低了驾驶人认真开车的必要性,人们有了安全带以后就会更加放肆地开车,认真的程度降低了,速度却提高了。这样一来,法规给人们带来了安全保障——安全带,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飙升的车祸次数。然而在这一变化中的受害者——行人,会发现自己遇到车祸的概率增加了,但是自己身上的保护措施却一点也没变。
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在1975年的一项研究中说明了这一问题,即有关汽车安全的法律实际上有许多都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根据佩兹曼的证据,这些看似给人们带来安全的法律虽然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但却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其最后得出的净结果是司机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其实也就是在车祸中死亡的总人数增加了。
因此,在分析一项政策的效果时,我们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它眼前的直接的影响,更应该考虑的是它所产生的激励因素,由此发生的人们行为的改变而导致的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