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iPhone玩家秘笈
- 黄禹舜
- 1765字
- 2020-08-27 17:42:54
前言
iPhone的成长
iPhone至今已经发布了五代,一年一代。分别为:
2007年,一代,名字即为iPhone。由于和过往手机完全不同的网页浏览体验、短信浏览方式、内置风靡全球最流行的iPod音乐播放器等因素,改变了人们对手机的认识,也改变了整个世界手机业的格局,由于太过出色,以至于为iPhone之后手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二代,名为iPhone 3G。追加了3G网络功能。更为巨大的变化是软件上引入了软件市场,和免费又无比出色的SDK一起,是个改变世界软件业的发明,并引领小型零售软件行业向健康方向发展,使得小型软件商能够和大型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催生了一批年轻的富翁。
2009年,三代,名为iPhone 3GS。增加的S的含义为Speed,由于硬件技术、半导体工业集成度等的进步,在软件、外形等完全不变的情况下,提升了CPU、内存等,整个提升了操控速度。顺滑的操作,单单一个速度,就几乎完全改变了使用体验。
2010年,四代,名为iPhone 4。终于改变了外形,最重要的是将分辨率增加了4倍,画面细腻得肉眼无法看见液晶颗粒。软件上配合新增的前置摄像头,带来了真正普及的便携视频聊天。
2011年,五代,名为iPhone 4S。和三代差不多,提升了硬件,配合新版的苹果手机操作系统iOS 5(iOS 5同时支持iPhone三、四、五代),愈发提升体验,有了使之趋于完美的实惠改进。
2012年,六代,名字至截稿时仍不明(可能是酷酷的iPhone L,表示液态金属或大尺寸;也可能是略俗的iPhone HD;或者和iPad三代、MacBook一样没有名字),估计会和本书的印刷一起出现。由于iPhone(苹果其他产品也一样)是以软件取胜,本书的内容基本适用于一至五代,也同样适用于六七八九代。
2007年iPhone一代发布时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说:今天我们将重新定义手机,并号称领先业界5年。5年后的今天我们来看,iPhone的确做到了。
iPhone带来了各种革命,除去软件商店,大屏幕全触摸手机,还有目前经常炒作概念的第二次互联网浪潮——强调位置和随身携带的移动互联网。
我看到的iPhone用户
在国内,我经常在各种IT新闻版块的留言和论坛上看到各种对iPhone存在误解的发言。这种情况在国内相当突出,使得想分享快乐的苹果迷十分困惑。
另外,我经常收到各种人,认识的,不认识的,向我提问一些关于iPhone的使用问题,其中有的十分初级,而我回答了一遍又一遍。
还有一些人,继承了使用电脑的不良习惯,在购买iPhone后立刻放弃大批的免费正版软件,将这些免费的正版软件盗版着用,给手机自身增加了很多麻烦和隐患,并浪费了一些重要的功能。
很多人认为使用iPhone是为了虚荣心;很多人认为iPhone不值那么多钱。
尽管我身边的iPhone用户非常多,也没发现一例是因为虚荣心而购买它,但是无风不起浪。一方面,应该确实有一些用户使用iPhone是为了“显摆”(我猜的),我想他们的行为会给人带来反感(当然,这也是这些使用者的“过错”而非iPhone的错);另一方面,有一些思想落后的人对手机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打电话和发短信,也有一些人把iPhone买回来只是用来打电话和发短信,这部分人的存在,让那些了解iPhone强大功能的专业用户觉得他们买iPhone是在“炫耀”。在电子产品普遍越来越便宜的今天,这些行为和iPhone显得高昂的定价一起导致了它在中国受到误解。基于有的人没有用好iPhone这个原因,也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
对于第一个虚荣心的问题,我拿我自己来举例吧。咱爹不是李刚,本人也没生意头脑,依靠普通的薪水度日。物以类聚,身边的亲朋好友也都差不多。在很多手机都是免费送、3000元就能买台还蛮强力的台式电脑的今天,5000元买部小小的手机,第一感觉是相当不值。拿我一位朋友的话说,牙都咬碎了。她在我的忽悠之下买了一部iPhone,现在非常满意。我自己算是更过分的,因为在iPhone之前还没遇到过有一丁点儿满意的手机,所以之前都是尽可能不买手机,即使买也是买差不多最便宜的。在买iPhone之前的理念是超过1500元人民币的手机就不怎么想买了,但是自从买了iPhone三代,用了几天之后,觉得这部6000元人民币的手机非常值得。
在我和我的朋友们买了iPhone之后,基本上都是经常沉迷其中,享受它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快乐。“炫耀”、“虚荣心”、“显摆”这些词和我们基本不沾边,我们只是自己快乐,并希望周围的人也像我们一样快乐。所以我经常希望iPhone能够更便宜一些,所幸苹果一直在这么努力。
如何用好iPhone
至于这个问题,我就是将平时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向我提出的问题,以及我自己的使用体会,包括那些不太正常的使用方法,都归纳在这本书里,希望能为他们快速上手、少走弯路、改变为正确的使用习惯提供一本有用的参考手册。
作者:黄禹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