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帽子的故事

帽子,是一种戴在头上用以保暖、防雨、遮阳或装饰的用品。

在古代,无帽而有巾,人们常用丝、麻制的巾来包头或扎发髻,帽子便是由巾演变而来的。据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所撰《玉篇》记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在古代,巾是用来裹头的,女性用的称为“巾帼”,男性用的称为“帕头”,本来是人们在劳动时围在颈部用于擦汗的布,相当于现在的毛巾,后来,人们在田地里劳作时,为了遮挡风沙和日晒,于是便将巾从颈部向上发展而裹到头上。

北周时期,武帝为便于让自己的军队戴用中,特意把巾制成含有四个角的形状,当时称做“幞头”,男女均可用,实际上,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帽子。

此后,在中国,帽子不仅用于防热御热,而且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北周时期的四角帽逐渐改为向左右延伸出两个长角,由此演变成乌纱帽。宋人当官讲究的是“文官盼长,武将盼方”。唐人杜佑的《通典》记载:“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乌纱帽后来就成为中国官僚文化的象征之一。

《释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也就是说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带帽子。帽子在古代是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才可以戴帽子,由此形成一种各层官僚秩序,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后来经过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又叫“通天冠”,而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只可以用“巾”把头发束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在外国也一样,如古代的罗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标志,奴隶们只能头上顶块儿布来遮天度日。而古代的英、法等国更是有规定:破产者戴黄色的帽子;国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纸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冠冕开始流行于民间的儒人雅士,晋人陆机的《幽人赋》说:“弹云冕以辞世,披霄褐以延伫。”隋唐时期,帽子的特殊象征意义逐渐淡化,但是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仍在民间有所反映,如读书人有典型的书生帽,有钱商人及其子弟也有商人帽,而老百姓还是用布“方巾”把头发束起来。

到了清朝,上至皇帝,下至贫民都可以带帽子了。在现代社会,“帽子”不再是地位和权力和象征,而是成为一种装饰品和防热御寒的工具,但仍有职业上的区别,如律师帽、护士帽、军帽、警帽、博士帽、宗教人士戴的帽子等。还有某些特制的帽子,如安全头盔是专业护头用的,厨师头上戴的高高的白色“厨师帽”,帽子越高代表厨师的等级越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