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货币——金融市场的灵魂(1)

货币:钱非万能,但没有钱万万不能

钱,一种为人们所熟知的等值量化交换工具。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和欲求,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而这种交换又必须以钱作为载体,可以说,钱是人的养命之源、生存的物质基础。中国有句俗语说道:“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这句话蕴含讽刺意义,但从现实角度来讲,财力有限会让人受到更多的困扰。

金钱代表货币,在经济学中,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从最开始的实物货币,到后来的金属货币,再到如今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货币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金钱的本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金钱本质观,认为货币是固定的实现等价交换的代替物,货币的价值建立在实体的物质商品基础上,因此,只有黄金一类实体商品才是货币,纸币一类的金钱只是货币的符号,而不代表货币本身;一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普遍认同的观点,货币的本质就是货币的职能,认为货币本身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具有价值表现、价值度量、交易中介、价值贮藏等多种职能;还有一类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担保品或保证品,本身可以是物质商品的,也可以是符号的,既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纸的凭证,只要它对得到它的人担保能够获得实体的价值,它就是货币——在商品或黄金货币时代,金钱本身就是实体价值,它用自身价值担保,而在纸币时代,发行纸币的主体担保纸币可以交换到价值实体,它们都是金钱。

我们反对拜金主义,但货币与人类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必须要承认货币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首先,货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作为一种支付手段或交换媒介,货币节省了产品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降低了价值衡量和比较的成本,为实现产品交换提供了大大的方便;作为价值贮藏形式,货币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形式,使贮藏手段变得更为丰富。

其次,货币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窄的空间。因为没有货币的存在,人们积累的是实物财富,而实物财富的转移并不容易,这必然会限制人们行动的自由,人们的思想也会受到束缚;而货币出现以后,人们的活动领域比之前扩大了很多,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摆脱了一些传统习俗与偏见的束缚,这样不仅能大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扩大商品生产,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人们可以用货币去积累和承袭财富,这就激起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急切心理,这样一来,它就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如果社会上不存在货币,就没有资本的积累和社会资本的利用。如果社会上只有物质财富,人们就只能在简单再生产的小范围内循环,不可能出现扩大的社会再生产。所以说,货币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最后,货币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货币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任何商品,都需要用货币去购买;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也需要通过支付货币来实现;人们劳动所得报酬——工资,也是用货币支付的;人们积累财富、保存财富的主要方式是积攒和存储货币。除了个人以外,企业、行政事业部门的日常运行同样也离不开货币。现代财政收支使用货币形式,整个经济运行状况也与货币相关,如果货币供求失去平衡,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就会使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受到阻碍。不仅国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离不开货币,国际经济贸易和各种交往活动中也需要货币。因此,货币对经济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钱作为一种流通的价值符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已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得不承认,我们都生活在钱的世界里。查尔斯·兰姆说:“金钱是能让我们去除了天堂以外的任何地方的一份护照;同时,它也能向我们提供除了幸福以外的任何东西。”

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太短视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计划,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记住:金钱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工具的特质是相似的,它天然就不是社会生活的目的。

货币的“规矩”——货币制度

自从货币产生以来,货币形式和货币制度都一直在发展变化。黄金之类的贵金属曾经是货币的主要形式。后来,钞票、支票之类的纸资产逐渐被当作货币使用,并且取代了黄金在交易中的地位。至今货币制度演变仍然没有中止,它向什么方向发展,关系到货币定义的演变。

无规矩不成方圆,货币制度就是货币的规矩。事实上,所谓货币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它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形成,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变。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货币材料的确定

国家对货币材料的规定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经成为币材的某种商品的地位的一种事后法律认可行为。因为能够在历史上充当币材的商品,它一定是已经具备了包括价值高、易分割、耐磨损、抗腐蚀、易携带等诸多特点的东西。任何强制性地把某种不合适的商品规定为币材的行为都是违反货币产生和发展的本质要求的。通常而言,什么样的商品被规定为币材,我们就称相应的货币制度为该种商品的本位制,历史上的金本位制、银本位制等都因此而得名。

2.规定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规定货币单位包括两方面:

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在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在信用货币尚未脱离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在黄金非货币化后,确定货币单位的值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币的汇率。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主要指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价格标准;辅币是主币的等分,是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是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而辅币用贱金属并由国家垄断铸造;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和辅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政府指定机构。

4.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

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主要分为金属货币的自由铸造与限制铸造、信用货币的分散发行与集中垄断发行。自由铸造指公民有权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在国家造币厂铸造货币,一般而言主币可以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指只能由国家铸造货币,辅币为限制铸造。信用货币分散发行指各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发行。早期信用货币是分散发行,目前各国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政府指定机构。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作为发行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5.对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

对货币法定支付能力的规定也是货币制度的重要内容。在资本主义货币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货币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的划分。无限法偿就是指法律规定的货币具有无限制偿付的能力,它意味着该种货币的持有人在任何性质、任何数量的购买和支付行动中,接受货币的对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货币。而有限法偿则是指具备该种特性的货币的持有人在购买或支付活动中,如果以这种货币购买或支付的金额超过一定数量,那么收款人将有权拒收。

6.金准备制度

金准备制度又称黄金储备制度,是国家规定的黄金储备保管机构和管理黄金的制度。确立国家的金准备制度,是稳定币值的坚实基础,因此它是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国的金准备数量,是其经济实力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的金准备,一般都集中由中央银行或国库管理。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金准备有三种用途:

(1)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也就是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

(2)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

(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条件下,则只有第一项用途。后两项用途虽不直接存在,但金准备的多少,对稳定国内货币流通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尽管1975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第30届年会通过协议,废除黄金官价制度,正式终止了黄金在国际货币制度中过去所享有的特殊地位,但黄金仍旧构成各国国际储备的一个组成部分。

货币供给量的三兄弟——M0、M1和M2

在金融报道中,经常能见到M0、M1和M2这“三兄弟”,但很多人不知道它们具体代表什么。

其实,M0、Ml、M2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人们一般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大小,将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货币的层次是指将货币按照一定的标准(通常是流动标准),划分成不同的范围。主要是指货币的统计口径。现实生活中,除现钞外,银行存款和各种有价证券都有一定的流动性,正是根据这种流动性,才把货币的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目前,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通货净额或现金。在西方,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最具有流动性,随时都可以作为支付的手段。但并非所有的现钞都可以计算在内,而要扣去各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剩余部分计入货币供应的第一层次,即M0。在我国,它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着的现金。

M1:银行体系以外的通货(通货净值)或现金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活期存款可以随时提取,流动性仅次于现金,有些国家将它视同现钞货币,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由于对货币的理解不同,世界各国对M1的定义也存在差异。我国的M1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通货和商业银行体系各种存款的总和,是较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有学者认为,货币不仅仅是交易媒介,更是一种资产,它的主要功能不是交易,而是价值储藏。从这个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其他存款,如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显然也是货币。因此这些存款也就应包括在货币供应量的范围之内。在我国M2是指在Ml 的基础上再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其实还存在M3,但因为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所以不被常用。

M0、M1和M2“三兄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列公式来表示: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l+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通常,中央银行会根据这三个货币供应量的指标,来判断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是不是合适,进而调整货币政策,比如调整利率、调整准备金率等,以求达到经济平稳、物价稳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M0与消费密切相关,它的数值高则证明老百姓手头宽裕、富足,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将会更高;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现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而M2流动性偏弱,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M2。货币投放渠道有两个:一是外汇占款投放;二是通过银行信贷投放。货币投放增长得越快,M2的增长率也将越大。

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一般可以通过M1和M2的增长率变化来揭示。将M2和Ml 的增长率进行对比,有很强的分析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果Ml 的增长率高于M2的增长率,则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会有更多的人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提出进行投资或购买股票,大量的资金表现为可随时支付的形式,使得商品和劳务市场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影响Ml 数值的原因很多,例如股票市场火爆就会影响到Ml 的数值变化,很多人会将定期存款和部分资产变现投放到股市,促使Ml 加速上扬。

反之,如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M2的增长率较M1的增长率高,则说明实体经济中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减少,可以随时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期存款大量转变为较高利息的定期存款,货币构成中流动性较强的部分转变为流动性较弱的部分,这无疑将影响到投资,继而影响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