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卷(1)

  • 古墓疑云
  • 盛琳
  • 4987字
  • 2015-08-18 10:20:38

南海一号出水记

南海又叫做南中国海,是中国最大的外海。南海地处热带,海中分布着许许多多的珊瑚礁和珊瑚岛,它们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湛蓝的海面上。这些岛礁总称为南海诸岛,它们被划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和黄岩岛。然而,人们大多还不知道,美丽富饶的南海海底,还深藏着大量的文物宝藏。

2001年4月,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镇上,却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没有人会想到这些人的到来是为了那个隐藏了800多年的秘密。

我们从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就接触到了“丝绸之路”,它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其实,除了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这条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上的“丝绸之路”在南宋的时候最为繁荣,其中最大的商贸港口就设在广州和泉州两处。可是,虽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却因为缺少关键性的实物证据,而显得有些单薄。

但是,在2001年后,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论将不会再缺少实物证据了。因为水下考古人员已经对发现的一艘南宋沉船开始进行局部打捞工作。

时光转眼就到了2007年,正当人们已经逐渐遗忘了6年前的事情后,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的十里银滩上,却有一个巨大的建筑正在兴建之中,机器的轰鸣声,钢管碰撞的敲击声混杂在一起,透露出这里的繁忙。数月之后,这栋建筑将迎来它的主人——一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古船。

但此时,这艘古船还仍在20多米深的海水之下。由此向北30多海里,两艘万吨级的打捞船正忙碌不停地作业,一个特制的沉箱已经被下放到水底,用于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沉船是一个掩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长30米,宽10多米,高3—4米,连带海底凝结物重达3000吨的庞然大物。这个大家伙就是花费了考古专家20年心血的“南宋一号”商船。而要说起发现“南宋一号”商船的经过,事情还得再回到20年前。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的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上发现了一艘名为“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轮船载着6箱白银、385.5吨细锭,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发生海难,最后沉入海底,具体位置不详。之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沉船的申请。中国方面决定和英国公司合作打捞,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打捞工作。

在1987年的一天,声呐仪器测到水下有“东西”,为了节约成本,英国人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结果“一爪子”下去,就抓上来百余件精品文物,虽然所有的瓷器都成了碎片,但却令英国人兴奋不已,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沉船内的大批宝物,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后来经过水下人员的调查,大家才发现,这艘船并不是英国人要寻找的“YHRHYNSBURG”号沉船,而是一艘意料之外的沉船。

就这样,“南海一号”阴差阳错地出现在考古学家面前。从水下作业人员当场打捞出水的文物来看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共247件,以中国生产的瓷器为主。而船的年代则被划定为南宋时期,中国的考古界认为这艘南宋沉船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所以该船就被命名为“南海一号”。为了防止类似当年莫高窟悲剧的重演,中国方面中断了与英国的合作。

1989年,因为技术原因,中日两国决定联合打捞“南海一号”。尽管英国研究专家曾于1987年标记了沉船位置,但由于受水下勘探技术的限制,这支名叫“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的打捞队伍没有找到沉船的主体位置,只打捞上来少量瓷器样本。合作工作持续了3天后,日方因“打捞耗资巨大,获利难以确定”为由,不肯继续合作打捞。

当时,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穷二白,根本无力独自进行打捞。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意识到,任何考古上的国际“合作”都有一个“投入”和“产出”的“算计”在内,而要真正保护文物,“南海一号”必须“中国捞”。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探索“南海一号”的工作被搁置了10多年。

而从1987年夏天发现“南海一号”到2003年国家有关方面正式向外界详细披露相关考古信息,“南海一号”的一切都是秘密。为了保住海底古沉船的秘密,承担“南海一号”警戒保卫任务的广东武警阳江边防支队不得不撒了一个长达16年的“炸弹”谎言。

附近的渔民都清楚地记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渔船经过距东平渔港约20海里的一片海域时,公安边防的巡逻艇都会赶过来要他们撤离,武警总会礼貌地说:“这里海底有当年外国侵略者扔下的炸弹,捕鱼很危险,请马上离开。”

尽管是不得已的“炸弹”谎言,但还真管用。在16年里,官兵们不断重复着这个“经典”的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一号”控制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这个“炸弹”谎言直到2003年,“南海一号”的打捞计划逐渐公之于世才告终止。

2001年,中国水下考古队获得香港水下考古协会120万港元的赞助,香港赞助方还找到了1987年发现“南海一号”的英国船员,从他手中买下当年的定位海图交给“南海一号”考古组的负责人张威。

2002年,装备一新的中国水下考古队再次驶向阳江海域。船上的卫星定位仪误差不超过1米。尽管有1987年的坐标数据,但搜寻“南海一号”的工作依然进行得十分缓慢。要准确探认沉船就必须潜入海底,靠手触摸。

负责人张威说:水下一片漆黑,能见度4厘米左右。在多次无功而返之后,水下考古队员在水下摸到了一张破旧的渔网,就是这张渔网为发现“南海一号”打开了大门。因为,潜水员猜到,渔网很可能就是缠上了沉船上的物体才永沉海底的。果然,顺着渔网,潜水员发现了破碎的瓷器,令人眼花缭乱的瓷器告诉他们,“南海一号”找到了。

由于沉船全部被泥沙覆盖,抽泥沙就成为下一个繁重的任务。抽泥机每天都会带出大量的泥沙,也不断地带出瓷器碎片和其他文物。经鉴定,瓷器主要来自景德镇和泉州。抽沙工作从2002年持续到2004年,其间不断有惊喜出现。2004年夏天的一天,抽沙机抽出了大量的铜钱,铸造年代是唐宋两个年代。

另外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是在一块2平方米大小的甲板下,考古队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竟然有上千件,这给人们无限猜想:整艘船上还有多少文物?而且,探测表明,“南海一号”没有遭到破坏。它的船体基本完好,840多年的历史信息被尘封得严严实实。

从2002年起,一共有6000多件文物被清理出来,其中绝大多数是瓷器。瓷器主要来自景德镇、浙江龙泉以及福建等地。在所有的福建瓷器中,有一半是来自泉州德化窑的,据此,似乎可以推断这艘船是从泉州出发的。在抽沙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国家文物局的有关人员在反复论证“南海一号”打捞的事情。

2007年5月,负责“南海一号”打捞工作的广东省打捞局正式宣布,将采用一种堪称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案打捞“南海一号”。另外,为给打捞上来的“南海一号”保持相同的水下环境,他们还专门为其修建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晶宫。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45分,“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成功地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当日下午2点30分,现场开始作业,10分钟之后,南海一号的“第一只脚”迈入水晶宫门口。3点45分左右,南海一号到达宫内指定位置,正式宣告着20年中国考古人对南海一号打捞工程的结束。但是,对于中国水下考古这项事业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流落何处的“北京人”

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这就是“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把最早的人类化石历史从距今不到10万年推至距今50万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最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5个较为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连同牙齿147颗、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锁骨等,以及全部关于山顶洞人的资料,在转移到美国的运送途中神秘地失踪了,留下了一桩举世震惊的历史悬案。

“北京人”是中国猿人北京种的俗称,也称“直立北京人亚种”。它生存于第四纪初期,距今约有数十万年。按照形态上说,它是介于现代人与猿过渡的一种原始人类,与现代人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北京人”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龙骨山是北京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的一座石灰岩小山,“北京人”曾在这里的山洞里住了几十万年。近代以来,当地的采石工经常会在洞穴和裂隙的砂土中发现化石。老百姓将这些化石称为“龙骨”,并将它们卖给中药铺。

1918年,被中国政府聘为“矿政顾问”的瑞典籍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北京西南郊50公里处的周口店勘察煤矿时,意外地发现了这里的“龙骨”。消息传出,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

自1927年起,中国地质调查所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委员会合作,由当时的北平协和医学院代管,在龙骨山开始了大规模的发掘。

1929年12月2日下午,就在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在龙骨山进行“北京人”挖掘工作的考古人员在昏暗的烛光下发现了一具头盖骨化石,主持发掘的考古专家裴文中小心翼翼地将这个保存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取出。当“北京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被裴文中认出来以后,他欣喜若狂,用他仅有的一床棉被和被单包裹着这珍贵的头盖骨,冒着严寒,护送到北京城。当时拍照者抑制不住激动,目光集中于化石,以致照片中只留下了裴文中的半张脸。但是,这些堪称国宝的珍贵化石,却在1941年底,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神秘地失踪了。

发掘出的“北京人”化石,一直保存在北平协和医院,存放在协和医学院解剖系办公室的两个保险柜内,裴文中即使在研究的时候,也常常用石膏模型代替,不肯轻易取出真标本,也不轻易示人。其间,还曾两次送到花旗银行的保险库,以防万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队侵占了北平,但当时协和医院是隶属于美国的机构,化石还安然无恙。到了1941年,随着战争的持续,美日关系恶化,中国方面担心“北京人”化石的安全问题,翁文灏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驻华大使詹森交涉,请他设法将中国猿人标本由北平协和医学院取出,运存到美国,战后再运回中国。

同年11月,詹森大使致电北平美国使馆人员,令他们照办。1941年12月初,中方人员胡承志接到命令,将包括5个最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北京人”,仔细包装在两个大木箱里,送到北平协和医院的地下室,准备移交给即将撤离北平回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自此,“北京人”化石便下落不明。

1942年8月23日《北京时事日报》(英文版)率先披露“北京人”头盖骨失踪的消息后,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但是,一直到二战结束前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在接收美军总部移交在日本占领期间被日本军队掠夺的物品中,都没有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而此后的60多年中,几乎每隔10年,就会出现一次追寻“北京人”的热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有关专家和学者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工作仍然一直在进行。1951年,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就曾经组织专家寻找过“北京人”化石。

1998年8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1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发出倡议信《让我们继续寻找“北京人”》,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有这样一件事始终不能忘怀”,并希望“在本世纪结束前,大家携起手来,做一次全人类共同的寻找”。

1999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所在的房山区有关部门,也发起了类似的寻找活动,但也没取得任何有效成果。

美国的《科学》杂志曾报道说:“自从‘哈里逊总统’号被日军缴获后,‘北京人’化石就音讯断绝了。”这一说法是否属实?有关专家经过研究后表示,从时间上看,几乎可以排除“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运抵美国途中遗失说。

关于“北京人”化石送交美国海军运出等情况,有资料显示,美国方面原计划由驻北平海军陆战队带到美国。

1941年12月4日,两箱化石标本,连同美军人员的行李27箱,由火车专列从北平运抵天津转秦皇岛,当时由菲利军医负责接管。按照原计划,“北京人”化石将由美国海军陆战队装上“哈里逊总统”号带往美国。

“哈里逊总统”号原来只是一艘民间船只,后来才为美国海军征用。它奉命在上海港卸下货物,并于1941年12月4日北上前往秦皇岛,以便从海上撤走在华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当时预计“哈里逊总统”号到达秦皇岛的日期是12月11日。

事实上,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发生时,它还在距秦皇岛约600海里处的长江口。战争已起,船长为确保安全就将该船搁浅了。以后,船员们全部被日军所俘,“哈里逊总统”号被日军当做运输船使用了3年,最后于1944年被美军潜艇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