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肉牛的养殖技术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世界肉牛业生产现状

根据粮农组织2007年报告显示,在2006年世界牛肉产量约5383万吨。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牛肉生产国,2006年牛肉产量1198万吨。牛肉产量居二、三位的是欧盟和巴西,分别为902万吨和793万吨。世界牛肉产业中长期走势仍呈增长态势。贸易方面,2006年世界牛肉出口量约727万吨,美国由于受疯牛病的影响,牛肉出口遭受打击,2003年12月23日发生的一例疯牛病,导致了70%的进口市场对美国关闭,出口量由2003年的114万吨降至2006年的50万吨。巴西超过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出口量达到210万吨。巴西全国约有258万个养牛场,76%以上为自由放牧,目前牛存栏总数达2.07亿头,占全球牛存栏数的21%;年屠宰量达4400万头,占全球市场的18%;2006年,巴西牛肉产量达895万吨,占全球产量的16%。

粮农组织2008年报告,2007年全球牛肉产量为6709万吨,同比增长1.34%。其中,发展中国家产量为3745万吨,占全球的55.82%。牛肉增产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几个生产大国,其牛肉增产抵消了发达国家预期1%的减产。分地区看,亚洲牛肉产量最大,产量为1794万吨,占全球的26.74%;其次是南美洲,产量为1514万吨,占22.56%;北美洲位居第三,产量1321万吨,占19.68%;欧洲位居第四,产量1097万吨,占16.35%。贸易方面,2007年全球牛肉贸易量为700万吨以上。其中发展中国家进口292万吨,出口389万吨,呈现贸易顺差。发达国家进口421万吨,出口311万吨,呈现贸易逆差。分地区看,亚洲进口量最大,进口235万吨;大洋洲出口量最大,出口184万吨。根据美国农业部农业市场研究局(AMS)报告显示,2008年1月1日统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牛羊存量小幅下降,同比减少,对牛羊肉市场供给造成一定压力。截止到2008年2月9日,美国共屠宰牛368.32万头,同比增加1.2%;屠宰小牛9.24万头,同比减少3.4%;牛肉产量28.46亿磅,同比增长1.2%;小牛肉产量1500万磅,同比下降19.3%。另外,屠宰羊26.70万头,同比下降1.7%。羊肉产量1900万磅,同比下降1.6%。澳大利亚共屠宰牛54.83万头,同比下降16.7%;屠宰小牛191.5万头,同比增长1.2%;屠宰羊97.18万头,同比下降24.5%。加拿大共屠宰牛35.47万头,同比下降8.1%;屠宰小牛2.85万头,同比增长1.9%;屠宰羊1.68万头,同比下降3.3%。牛肉产量2.83亿磅,同比下降7.4%。由于全球经济情况,2008年年初美国牛羊肉进出口延续2007年年底贸易状况。2008年2月美国共进口牛肉31.2亿镑,同比增长2.4%;共出口牛肉16.7亿镑,同比增长16.7%。其中,美国从墨西哥共进口育肥牛4.05万头,同比增长26.7%;从加拿大进口活牛数量将持续增长。

第二节 发展肉牛业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悠久的养牛历史(历史上养牛的主要目的是役用)。肉牛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改善肉类消费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肉牛生产取得快速发展,已成为美国、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肉牛生产虽然在饲料资源、劳动力成本、产品价格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与美、英、日等肉牛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还很落后,人均占有量和消费水平都远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均牛肉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食结构的改善,牛肉的消费数量持续增长,肉牛业走产业化道路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因此应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国内外发展趋势及我国肉牛生产的现状,推进肉牛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我国肉牛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肉牛业生产现状

回顾2007年的肉牛产业发展,牛肉产量和消费量稳定增加,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其次是牛源日渐紧张,肉牛尤其是基础母牛的存栏量逐步萎缩,肉牛生产有所下滑,养殖户增养积极性不高,主产区肉牛存出栏量减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年底全国黄牛存栏7885.6万头,比2000年下降18.3%。对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和安徽5省区今年以来肉牛生产的统计分析,截止到5月底存栏肉牛2869.8万头,同比下降3%;上半年预计出栏1059.2万头,同比下降1.3%;牛肉产量157.8万吨,同比下降1.3%。二是屠宰牛源供应不足。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相继出现犊牛、架子牛购买难现象,许多肉牛企业开工不足,部分屠宰企业被迫停产。三是架子牛育肥效益看好,但母牛饲养效益仍偏低。据对470个集贸市场的监测,2007年5月中下旬去骨牛肉平均价格为31.75元/公斤,同比增长56.6%。随着牛肉价格的上涨,架子牛养殖效益较高。据调查,目前成年肉牛收购价达5000元/头,同比上涨10%。购买架子牛育肥3个月效益可达1500元以上,比去年增加近500元,肉牛育肥积极性提高。

二、我国肉牛进出口状况

2007年1~11月,我国牛产品出口额为1.71亿美元,同比增长5.09%。其中,牛肉占牛产品出口总额的39.87%,加工牛肉占39.55%,活牛(种牛除外)占20.13%。牛产品进口额为5559.18万美元,同比增长32.4%。其中,牛肉占牛产品进口总额的22.18%,加工牛肉占7.09%,牛杂碎占18.6%,种牛占52.13%。我国牛产品出口大于进口,贸易顺差为1.15亿美元。2008年1~2月牛产品出口额下降,贸易顺差减少,1~2月我国牛产品累计出口额为2763.5万美元,同比减少10.89%。其中,牛肉占牛产品出口总额的46.07%,加工牛肉占35.25%,活牛(种牛除外)占18.57%。牛产品进口额为845.92万美元,同比增加12.75%。其中,牛肉占牛产品进口总额的30.76%,加工牛肉占12.54%,牛杂碎占10.29%,活牛占46.27%。由于我国牛产品出口额下降,进口额增加,贸易顺差减少了433.45万美元(如图1-1所示)。

图1-12006—2008年各年1~2月我国牛产品贸易额(万美元)

三、我国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肉牛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能繁育母牛存栏显著下降。母牛养殖受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大、饲养管理水平落后、效益比较低等因素影响,导致肉牛母牛存栏持续多年下降,肉牛养殖出现下滑,农民养殖积极性不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受到动摇。第二,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相比肉牛而言,肉牛加工企业发展明显滞后,龙头企业生产的大多是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少、品牌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有效带动肉牛养殖业的发展。

第四节 贵州肉牛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贵州肉牛业生产现状

贵州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一个养牛大省。2003年贵州省有存栏牛750万头,其存栏量占全国第7位,2005年贵州省牛存栏达793.02万头,比2000年增长20.53%,肉牛出栏达103.08万头,出栏优质肉牛达1.8万头,完成冻胚改良24.7万头,产杂交牛11.8万头,新增产值5900万元。贵州省已建成肉牛养殖小区280个,出栏肉牛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328个。2006年牛存栏814.6万头,年产牛肉13.8万吨(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我省出口活牛1千头,69万美元,同期比56.07%(贵州省商务厅电子政务网)。

贵州省初步建立了以省种公牛站为核心,县牛改中心为支撑,乡、镇人工授精(点)为基础的优质肉牛良繁体系。累计建成牛改点2324个,其中冻配点1975个,输精员3039人。2005年完成人工输配母牛42.69万头,其中冻配37.33万头、鲜配5.36万头,产杂交牛21.66万头,受胎率由“九五”期末的30%提高到52.17%;牛平均单罐输配数189头,杂交牛占牛群总数的15%左右。2004—2006年生产合格冻精148.65万支,销售冻精145.97万支。目前贵州省饲养的肉牛品种约有13个(贵州省国际电子商务网),地方品种有关岭黄牛、思南黄牛、威宁黄牛、黎平黄牛和贵州白水牛,引进的品种包括摩拉、尼里/拉非、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皮埃蒙特和荷斯坦等。全省共建立40个优质肉牛基地,建成了以黔北、南北盘江为主的优质肉牛产业带。

二、贵州肉牛业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贵州省肉牛产业发展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离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1.生产水平落后

目前养牛业“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畜牧业规模养殖比例小,大部分仍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体,饲养管理方式落后,优质饲草饲料不足,饲料配制不科学,圈舍建设改造滞后,生产水平低下,养殖场户(小区)大多缺乏必要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部分养殖小区通过规范饲养管理,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但粪便污染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其次良种化水平低,良种化程度低是制约养牛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肉牛良种普及率低,特别是一些优良的地方品种,开发利用不够,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大部分种公牛站的种公牛培育体系尚未建立,缺乏自主种公牛培育能力,大多数县的牛改配种站点设施十分简陋,输精人员待遇差,队伍不稳定,造成一些山区配种受胎率较差。养殖成本持续增长,工业饲料普及使用率和转化率、牲畜繁殖率、出栏率和个体生产能力及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2007年世界肉牛平均胴体重200kg,我国肉牛平均胴体重约140kg,贵州省肉牛平均胴体重约130kg,相比与我国平均水平相差10kg,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70kg。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养殖农户的带动能力弱,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加销脱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信息体系不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少,养殖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全省畜牧业的发展。

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薄弱,产业提质增效难度大

2005年,国家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仅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1%。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贵州省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委、贵州省政府对肉牛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对肉牛冻精改良、养殖示范村建设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方面进行扶持发展,但由于全省肉牛养殖面广而投入资金有限,加之肉牛生产区大都是山区、半山区,当地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困难,难以安排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只有靠向上级争取,而每年争取到的资金又有限,对农民的扶持、培训经费、改良网点建设补助、部门工作经费、市场建设补助等难以落实,导致各项科技措施推广难度大,工作进展缓慢。

3.营销方式与牛肉加工落后

目前贵州省牛肉的零售绝大多数是通过集贸市场进行的,而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冷链化”,牛肉几乎全部采用先进的零售方式入店经营。牛肉品种简单,贵州省牛肉深加工滞后。主要是以未经处理的鲜肉、冷冻牛肉和熟食的形式进行销售,经过熟化处理的冷鲜牛肉很少,产品未能进行适当的分类、分级和处理,这样既不能为不同的产品找到合适的市场,又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使产品的价值降低,销量受阻,加工厂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熟牛肉大多是由家庭作坊生产,加工设施大多普遍落后,加工人员素质较低,在宰杀、剥皮、去骨、分剖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污染,屠宰过程容易引起应激反应,加工方式简单,卫生状况差,品种单一,质量低下。贵州省出口的牛产品主要以活牛为主,没有品牌意识,不知道树立品牌,知名品牌几乎没有。

4.基础母牛特别是高代杂交能繁母牛外流严重

贵州省经过几十年不冻精改良技术推广,已培育了一定数量的高代杂交母牛,但自2006年以来,由于高代杂交母牛市场价格好,而且深受外地客商青睐,养殖户在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将高代牛出售,从而导致高代杂交能繁母牛大量外流。能繁母牛数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全省肉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引起重视。另外,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及劳动力转移市场的培育,群众在比较效益后,外出打工人数急剧增加,农户家中一般都只有老两口和年少的孩子,只能减少或放弃肉牛养殖,这是全国大部分肉牛养殖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第五节 肉牛产业发展对策

一、完善养牛业良种繁育体系

良种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明确了品种改良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肉牛品种改良的进程。建立省、地、县三级良种繁育体系。根据产业发展布局,牛的繁育体系,要抓好省种公牛站和基层人工授精点的建设,同时注重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遗传改良和杂交配套,通过开发利用促进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工作。

二、提高养牛业的组织化程度

在我国,养牛业是畜牧业发展中组织化程度较低的产业之一。提高牛养殖组织化程度是促进产销衔接、实现产业各环节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继续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肉牛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名优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以养殖户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肉牛产业化经营方式,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与养殖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扶持和培养一大批农村能人、经销大户、经纪人队伍,积极发展肉牛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其在维护养殖户利益、为养殖户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1.加大财政投入 省级财政应把发展畜牧业经费按一定比例纳入预算,同时建立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探索在转移支付上对农民发展畜牧业进行直接补贴的方式,加大对农户饲养繁殖母牛的支持力度,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各级地方财政也要有相应的资金安排,主要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重在示范和引导。

2.动员社会资金投入 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工商资金以及外资进入畜牧业开发领域。在确保有偿性、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前提下,银行及信用社应加大对畜牧业的贷款力度。通过建立农户信用等级体系,加大农民小额贷款的额度和覆盖面,重点支持农户发展家庭养殖业,使农民成为养殖业投资主体。

3.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私营企业和个体生产、加工、运销专业大户创办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同时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偷牛抢牛案件从快从重严厉打击,以保护和调动养牛户(场)饲养母牛的积极性。

畜牧业是贵州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肉牛生产又是畜牧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今后一个时期,贵州省养牛业发展要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强化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良种化水平,推进产业化经营,建立现代奶牛和肉牛产业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对牛肉产品的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我省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