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计算360度
- 张亚勤 沈寓实 李雨航等编著
- 5071字
- 2020-08-26 22:46:16
云时代的信息经济
↘“云经济”与创新
2011年是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65周年、世界第一台IBM兼容架构个人电脑发布30周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与世界第一个网站问世20周年以及“云计算”概念及应用前景正式提出10周年——从以上几组数字,可以约略看出由IT支撑的“新经济”萌芽和演进的路线:区别于过往任何时代的全新经济形态始于用于军事及公众服务的大型机,继而由个人电脑的发明引爆并实现了主流化和基础化,接着万维网和浏览器为个人电脑的计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应用,最终,散布于浩瀚互联网的海量数据和应用又催生出云计算的解决方案……
从刚刚过去的十年来看,计算、存储、带宽、能耗已成为影响IT科技进步的四个最重要的参数。摩尔定律令人称奇地持续指引着前三大参数提升的轨迹,并且在今后的十年里,该定律仍将继续有效;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令数据中心、服务器、PC、手机等多元设备的单位能耗不断下降。在这一趋势下,云计算应运而生。通过将海量数据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进行关联交易及服务,云计算使“数据交换”有望成为继“商品交换”、“资本交换”之后的第三类经济模式——“云经济”。
“云经济”的勃兴
云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与通信网,把超大规模的云服务中心的计算与存储能力,以低成本、高效能、高可用的方式,提供给全球的政府、企业及个人消费者,以实现数据的分享与交换。云计算是一种互联网服务,是一种管理思想,通过对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互联与管理,构建全球统一数据服务市场,完成数据的交换与交易。
需要强调的是,云经济本身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并不是说是技术的驱动或者哪一个公司自己发明的——经过多年来的积淀和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当前存储和流动于各种“端”之上的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越来越需要实时的处理和应用,这就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计算和存储量。2009年微软研究院的学者编辑出版了《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论文集,总结了超海量数据时代的科学研究方式——数据密集型科学。数据密集型科学是伴随数据大爆炸而产生的,比如当前的天文学研究主要是从数据中心查找数据并进行分析。目前,各种望远镜观测的数据已经达到数百TB,很快将超过PB。科学研究领域产生的海量数据现象,正在延伸到政府和商用甚至是个人领域。海量数据的产生,催生了数据需求、供给以及交换的规模化趋势。显而易见的,传统的PC无法响应这种需求,这就决定了整个IT的基础架构必然要向“云”转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计算、存储与带宽资源更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并使能耗得到进一步降低。
云计算并不是重返大型机时代,事实上,它为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用户带来了远远超越大型机的规模经济和超高效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云计算解决方案往往提供了模块化部署和按需租赁的灵活应用模式——例如,用户租赁1台机器运行1000小时支付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在云中租用1000台机器同时运行1小时所支付的费用,这将使用户和企业机构迅速完成以前由于成本或时间限制而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而且完成新的研究课题和打造创业型公司将变得易如反掌——这无疑远远优于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技术,让用户无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维护费用,便可获得并充分利用所需的IT资源。
第二,投资支出的大量减少显然降低了企业行为及项目的风险溢价,这可以让用户从容投入新的实验,降低了创业成本与经营失败的成本。
第三,自助服务。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门户——而非繁复的IT采购、审批、部署、维护链来配置各种应用与服务,这使得企业真的能够“一蹴而就”地实现既定目标。
第四,降低复杂性。长期以来,复杂性一直阻碍着IT创新。但“云+端”、“软件+服务”的模式则大大简化了新的应用程序的编写流程,并让用户能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终端访问云中的资源。
需求引发革新——正是由于云计算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IT的弱点和不足,为各个领域的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因此其成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周期里最具潜力、最有机会发展为规模经济的产业。微软公司近期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云计算作为一种规模经济,其支柱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电成本。近年来,电力成本在企业运营总体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大约在15%~20%之间。在云计算的背景下,企业客户可以大幅简化其IT系统,并以极其低廉的成本获得持久的、可信赖的服务。而对云服务提供商来说,则可通过将数据中心部署于低电价和有清洁供电能力的区域,并通过批量采购的形式使电费较平均水平降低25%左右。
第二,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由于云计算能够智能化地处理许多重复性的管理任务,因而可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一个系统管理员在传统企业里可以管理约140台服务器,但在云数据中心,同一个管理员可管理数千台服务器。这样,IT员工就能够专注于其他附加值更高的活动,如开发新功能或处理每个IT部门都深有体会的、堆积如山的用户请求。
第三,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对于一般的企业IT部门,大型商用云提供商通常拥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才,从而有能力使云系统更加安全可靠。
第四,购买能力。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在购买硬件时,可以得到远比小型买家低的折扣。回想一下,大型机时代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共存着超过10种架构。即使客户端/服务器也包括十几种UNIX操作系统和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以及x86和诸多RISC架构,异构环境导致难以形成大规模购买力。得益于云和软硬件架构的标准化,规模经济才得以实现。
创新的三大战役
我相信,在云经济的恢弘背景下,全球IT产业未来的竞争将集中展现于“云”和“端”之间的三个领域——我将之概括为“三大战役”。
过去三十年里,计算平台主要是Windows+Intel的x86,今后十年则会出现三大平台,一是云计算平台,也就是互联网领域的标准化操作系统——正因云计算有着成为规模经济的巨大潜力,眼下包括微软、Amazon、IBM、谷歌在内的IT业领先企业都在积极致力于强化其在云平台领域的竞争优势。我想十年内,或许这一领域的竞争格局将逐渐趋向于明晰和稳定——由于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长时间的资源部署和持续的更新维护,只有兼具技术与资金优势的大企业才有能力搭建类似的数据中心,这就注定了未来有实力把握云计算产业话语权和主导权的企业不会太多。
二是PC和移动终端平台。这场战役将会非常激烈。眼下,PC仿佛变得越来越小,主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运算能力已相当于几年前的高端PC。同时,PC对各类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支持也越来越好。尽管端的多元化、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但PC也不会消失,毕竟自1981年诞生以来,人们对PC这种性能强大的机器的依赖已是根深蒂固,而且对于创建复杂内容与应用而言,现有设备还远不足以完全替代PC。大致的发展趋势是,用户希望能随时随地、以各类终端(PC、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等)高速接入互联网,获取“云”中丰富的信息与应用,而企业的责任则是为用户提供简单、可靠、跨平台、个性化的体验。也就是说,最有可能的竞争结果是,Windows会扩展到更多的移动终端上,而现有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包括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也将不断渗透到类PC设备(如平板电脑)中。而无论是PC端还是其他端,NUI(自然用户界面)都将成为各个创新企业关注的焦点。“自然”的含义是让用户以他们最习惯的方式(如语音、身体姿势、表情甚至于思想)来操控所有的终端,目前甚至有公司在进行“让电脑理解人的想法”的研究,最终,或许包括PC、手机、游戏机在内,所有设备都能像人一样思维和行动——在此范畴内的革新是令人敬畏的。
三是凌驾于云和端之上的社会网络平台,它将涵盖搜索、广告、社交与商业等多元化应用。事实上,将现实人际关系数字化、网络化、商业化的尝试早已开始——如Facebook、Twitter都是这一领域的成功企业,但迄今为止,现实世界数字化的程度还不够,真正超越国别、种族和文化壁垒的社会网络平台仍未建成,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后的十年内,谁在上述三大领域建立了竞争优势,谁也就掌握了产业的未来。对渴望推进知识型经济建设的中国来说,把握“三大战役”的机遇尤其重要。
中国机会和创新心态
在当下这个时点上,中国恰恰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拥有巨大的市场、丰富的人才、澎湃的潜力与美好的前景,然而与机遇相伴,挑战亦横亘于前方。从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到强调经济发展质量,从以劳力、成本为优势的“中国制造”到以智力、创意为竞争力的“中国智造”——梦想触手可及,同志仍需努力。未来会怎样?
或许可以从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份报告、两本书说起……
以《美国科技优势渐渐减弱,或会被中国超过》为题的报告展示了中国的潜力和美国的危机感——由美国工程院智库提交的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当前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并在大飞机、超算、太空探索等尖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美国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工程人才越来越稀缺,反而中国、印度有后来居上之势。读这份报告时,刚开始我很高兴,中国多年来的创新努力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转念一想,即便在报告列举的那些领域,中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仍与美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这份报告更多地展现出美国人特有的一种危机感,就像在30多年前,他们曾担心被苏联超越;20多年前,他们曾担心被日本超越一样。但事实是迄今为止俄国和日本皆未能超越美国——未来的中国可以吗?也许要想成为全球另一个创新大国,我们还应当更谦逊、更务实、更努力吧。
《脸谱效应》(The Facebook Effect)是大卫·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撰写的一部创新企业发家史,讲述了Facebook这家公司如何与整个世界互联。对我来说,该书令人着迷之处不仅在于其描摹了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与比尔·盖茨惊人相似的个人经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深思,为什么每隔几年在美国便会诞生类似的创新领袖企业,从微软、苹果、谷歌到Facebook、Twitter,是何种环境与机制造就了这种创新基因及活力的传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诞生了一些大型的创新企业,但从企业数量、创新成果的量级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上看,中美两国之间仍旧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作为IT产业的从业者,我们身上承负着巨大的责任。
由丹·希诺创作的《创业的国度》(Start-up Nation)则剖析了以色列如何凭借仅700万人口的小国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创新国家。三年前我曾访问以色列,尽管行色匆匆,但却被其国民的智慧和坚毅深深打动。我想,以色列的创新实力源自国民意识深处的独立性与批判性,那里是一个没有等级、没有特权、没有繁冗礼节的世界,无论是大企业的工程师还是小公司的创业者——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思想体和创新源,每个人都很享受挑战和争论的乐趣。这提示我们,创新的火花需要氧气和助燃材料才有可能燎原,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拥有更大的勇气、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阔的空间,才有可能冲击并完成令世界瞩目的事业。
无论是云经济、“三大战役”,还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三本读物,都启示着我做出这样的判断:当今的中国已真正步入到一个“求智的年代”,国民经济向“智造”转型,人才需求向“智士”升级,中国完全有机会也有实力成为影响世界的又一个创新大国。
(本文写于2011年4月)
↘云端智能城市
清晨时分,当你躺在床上思索着今天该坐公交还是地铁去上班,你的智能手机上出现了一条新的提示——半小时后交警会对你常走的那条路线进行临时交通管制,智能助手建议你还是乘地铁,虽然乘客多一些,但至少能保证一路畅通。
下班路上,你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没有丝毫犹豫,你上前为老人实施了简单的急救——你没有打电话求助,因为你知道在老人倒下的那一刻,求救信号以及老人的病历号码已被自动发送到最近的医院。几分钟后,救护车到了。你放心地离开,而附近用于公众安全事务预警的摄像头记录下了这一切。过了几天,你发现你突然成了微博小红人,因为公安部门发布了信息,表彰了你见义勇为的行动。月底了,你又收到银行发来的电子对账单。账单上不但给出了账户余额和本期收支状况,还可以自动付账,以清晰美观的图表分析了你最近6个月以来的收入与支出趋势,并提出个性化的消费方案和推荐……
上述场景是微软“智能城市iCity”的几个简单例子——对大多数人来说,“智能城市”或许是个颇具吸引力但却遥不可及也难以理解的概念,不过微软公司正在与合作伙伴携手,致力于把一个“构建在云端之上的智能城市”,由蓝图转化为现实。
概括地说,“智能城市”是以一个规模巨大的云计算平台来支撑和驱动整个城市的公用设施与服务、经济体系与生产力、管理机制与部门,并由此实现环境的智能化、经济的智能化和生活的智能化。相对于所谓的“传统城市”,“智能城市”的进化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由智能城市管理系统辅助甚至替代人力管理,从而填补了“人治”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以“持续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包括交通、电力、能源、环卫、建筑和安保在内的各领域设施都将迎来重大升级。眼下来自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研究小组就正在尝试跟踪北京市出租车的地理位置,来发现城市交通运输网的潜在问题,帮助孕育新的城市规划方案,以进一步缓解大都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三,经济组织的智能化——智能企业、智能银行和智能商店的出现会给整个城市经济体系带来革新,进而使研究、开发、生产与营销的流程变得更紧凑、更有效。
四,社会民生的智能化——随着家庭、社会化网络、医疗和教育变得更“聪明”,每位城市公民的生活会因此而更轻松、更美好。
很明显,“智能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在部署和实施这一工程的进程中,势必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和应用,唯有云计算技术能够为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平台。将整座“智能城市”架构在云间,这不仅需要想象力,还要有扎实完备的计划和实力强大、富有经验的技术队伍。
举例来说,为“智能城市”提供依托的云平台的基础是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而持续性和安全性是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两大原则。持续性是说,要尽可能减少产品及其运营与维护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数据中心的总体拥有成本(TCO),提升能源利用效率(PUE)。这就对“智能城市”的“建筑承包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应统一使用节能型服务器,并把极大的精力用于如何通过自然的方式(如空气和水)来进行制冷;在云计算设施中配置大量的传感器,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做出迅疾的反应;以优化的设计、精确的选址和领先的节能技术使数据中心所使用的每一度电都能贡献出最大化的价值,也就是要实现合理的PUE值——此前,微软公司已经在自有数据中心达到了1.2的PUE,预计在2012年,我们还将把这一比值进一步降至1.125。安全性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大体上,“智能城市”的“建筑承包商”须有能力从深度防御、基础数据安全和应急机制三个方面确保云平台在任何时候都稳定可靠。
对于国内有条件的城市如何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智能化建设,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要实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云计算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模,往往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但IT产业本身的高速发展又决定了软硬件汰旧涤新的速度很快,因此在开始“智能城市”基础云平台的建设之前,要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确立阶梯化的实施模式,以保证最佳的投入产出比,随时应对新产生的需求。此外,为充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应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应用和服务,以充分释放数据中心的潜能。
第二,云基地必须是绿色的——在过去十多年的云计算运营过程中,微软发现传统云计算基地运营成本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被用于保障能源供应,但实际上约50%的能源并未被用于服务器,而是耗费在了辅助设施上,如制冷和通风设备、发电机、UPS、电池等,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会直接降低云计算基地的运营成本。为了保证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可持续性,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3点——能源、碳排放、水。
第三,管理水平影响云基地乃至“智能城市”的成败——如何将服务器的利用率最大化、怎样选择正确的硬件组合、平衡负载、优化性能,这些都需要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例如,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灾难恢复需要对容灾备份有深刻的理解,兼顾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成本控制;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要求超高速的浮点计算能力;金融计算则要求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精确的结果……由此可见,合适的平台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云计算基地的运营极为关键。
第四,要有明确的目标业务模式,也可借鉴国际公司成熟的建设和运营经验——谁是云计算的消费者?哪些行业会应用云计算?私有云还是公有云?不同的企业和用户,关注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在线支付业务最关注安全性,而Web游戏会更在意系统响应时间。产业的区隔决定了云计算基地应该有不同的性能侧重点。应基于不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行业定制个性化的配置方案,以集中资源,建立竞争优势。在这方面,可以同有建设和运营云平台经验的国际公司合作共建和运营,从而少走弯路,并在短时间内积累足够经验。
总而言之,矗立于云间的“智能城市”能够助力政府部门提升其对下辖居民的服务水平及居民生活质量,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确保可持续发展,打造安全健康的社区;能够支持医疗、食品安全、物流、运输、教育、商业、能源和安全等多个行业完成信息化升级,并加速人才培养;能够以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区域生产力,不断创造新的、有竞争力的应用平台——而这些也都是微软创立的iCity框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从长远来看,随着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演变,随着城市化与全球化等因素驱动着更快的创新,以云计算为基石的“智能城市”将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促进国民经济的升级与转型。
(本文写于2011年12月)
↘探索云时代市场需求的海洋
云时代带来了包括文化科技、价值体系、经济结构、社会规则、法律体系及世界观的全新变革,同时也带来了历史性的商业机遇。但是,历史规律告诉我们:颠覆性新科技对商业市场其实是“双刃剑”。在云时代资源丰盛的前提下,从商务角度看,信息产业首当其冲的任务是探索可赢利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市场需求的海洋!
云计算的商务价值绝不仅在于简单地将用户数据和软件从终端移到云端,更大的价值是利用极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的通达协调能力,提供比独立PC功能和现有有线/无线网络上更完整、时空上更广泛、性能上更优质的应用服务。最重要的是,云时代能弥补传统PC和互联网的技术和市场空白,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服务,并具备商业价值。
云时代信息产业的主要应用服务,绝不是现有互联网、无线通信和PC等领域应用服务的简单叠加或自然延伸,必将开创出广阔全新的“蓝海市场”:在知性业务市场,其基础将是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在感性业务市场,其基础将是包括高品质的实时视频通信在内的全方位影视内容体验和消费产业。
科技革命的一个规律
以科技革命为代表的人类历史进步,与其他客观事物一样,有其内在的共性发展规律。比如,科技革命的爆发往往有两大驱动力,经济社会的强大需求和科技体系的内在矛盾。又如,科技革命在本质上往往是一种发展前提下的“否定”,即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发展基础上的否定。再如,科技革命往往是长期渐进积累基础上的突变爆发,“渐变”是和风细雨,“突变”是雷霆万钧!
本文要强调的是一个科技革命与市场需求、经济发展相关的规律,即:科技革命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所开拓出的更高层次的全新市场,而不在于它为传统市场带来了更高效率!其实,恰恰因为科技革命对传统产业和社会进行了大幅改善、带来了远远高于旧时代的效率和进步,如果没有及时创造出有市场价值的规模化全新市场,传统产业必将严重挫伤。
从这个意义上看,颠覆性的新科技是名副其实的“双刃剑”!
回顾历史,例子不胜枚举。火药等发明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蒸汽机等技术将人类带入工业化时代。与此同时,冷兵器和人力化生产方式却被边缘化和极度萎缩。一个信息产业中创新替代型的例子就在不久之前,即IP电话的普及。IP电话问世前,长途电话业务价格不菲,生活中又离不开,这项极其赚钱的服务造就了AT&T的百年辉煌。20世纪末IP电话粉墨登场,业界大为兴奋,当时人们对IP电话的追捧程度不亚于今天的云计算。但是,IP电话导致电话费下降的速度远超过消费者使用电话量的增长,通话总量迅速趋于饱和。在IP电话问世后的短短5年之内,整个长途电话产业总收入急剧萎缩,拖累纳斯达克(NASDAQ)股票崩溃,长途电话市场被边缘化,AT&T因市场的挑战不得不进行重组,许多超级明星公司破产。
上述科技革命规律将如何体现在云计算变革之上?现今,各行业的IT部门已经是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对于绝大部分企业而言,同质化的IT部门不但不能带来竞争优势,而且是一大负担。一旦云计算进入普及期,企业IT部门大规模迁徙到效率极高的云平台上,从而精简了IT部门并有效共享了资源,将使经营成本大幅下降,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固然是云计算的贡献。但现有的信息产业,包括传统PC、服务器和企业软件产业需求等,或将面临严重萎缩。
如同IP电话带来了长途电话平民化,却没有带来通信产业的新繁荣一样,云计算是否会重蹈覆辙?信息产业是基础性、工具性产业,云计算的愿景一旦实现,毫无疑问将为各行各业和社会大众提供廉价的、按需供给的、近乎无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通信交流能力,这必将为全社会带来更高的生产/生活效率和更广阔的生产力发展空间。问题是,未来IT还是否重要?云计算将为信息产业带来的是什么?大繁荣还是大萎缩?
这一问题答案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大量消耗云时代丰富基础资源且又有爆炸性市场价值的新需求、新市场?如果有,这个新需求、新市场又将在哪里?
信息产业的两类市场
数据是信息产业的基本载体,根据其所含内容的性质,可分为“知性”和“感性”两部分:知性内容(比如文字说明等)是抽象的,是对一个事实或现象的描述,包含大信息量,强调信息的准确性、有用性;感性内容(比如多媒体内容)是从信息发现的角度定义的,属于冗余数据,其目的是提升体验,强调的是取悦用户的体验,讲究视听过程的感受。
根据所处理或传递的数据内容主要是知性或感性,信息社会的市场业务可被分为“知性”业务和“感性”业务。由于抽象的知性内容不需要大的数据量,知性业务一般属窄带业务,对资源要求低,业务易于整合和拓展(比如Twitter的业务空间可以迅速从互联网延伸到无线终端)。感性业务一般属宽带业务,对资源要求高,而且人类对视音品质的体验要求如同发烧友对音响、数码相机和高清电视的要求,几乎没有止境。在当前情况下,知性业务包括买机票、订客房、资金转账等信息服务,感性业务包括影视欣赏、动感游戏和实时通信等多媒体服务。
未来信息产业全新的爆炸性市场需求,在知性业务市场中,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辅助决策和人工智能的,这将带领整个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感性业务市场中,是高品质的视频实时通信和虚拟现实,这将带领人类进入娱乐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前者的核心技术要求是云信息中枢信息处理能力的本质提升,后者的核心技术要求是云通信网络信息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的彻底改善。
先看知性业务市场。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普及,各个领域(无论学术界、商界、政府还是个人)的数据资源将被广泛而深入地采集,量化后数据被赋予背景而形成信息,通过对大量信息的链接、比较和分析将形成知识、提炼出规律,知识和规律用于指导实践将带来全新的智能分析和全新的社会价值。在大数据时代,知性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大容量的数据整合、分析、挖掘和支撑,提升基于有限理性的决策能力,这才是未来深度和广度都前所未有的全新市场需求的所在。
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数据量增加,而是数据性质的改变。大数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很像人类为物理世界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正如两者分别把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观察和测量水平推进到了细胞级别和天体级别,大数据将成为我们下一个观察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显微镜”、监测大自然的“仪表盘”和预测发展规律的“望远镜”。从这个意义上,大数据之“大”,将不仅仅意味着数据之多、分布之广,更意味着每一个数据都能在云时代获得生命、产生智能、散发活力和光彩。由于信息科技在全社会的基础性工具作用,大数据必将改变各行各业的游戏规则和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形成信息产业需求的一片新海洋。
再看感性业务市场,高品质的、安全的、实时视频通信是人类一个古老的、但至今没能实现的需求。在近乎完美地解决了数据通信、语音通信之后,在云时代,消费者市场(包括桌面、客厅和手持终端)必将进入视频通信主导的新市场。而且这一新市场极少占用物质资源和能源,没有环境污染,能提供大量服务性的就业机会,是一个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
当然,视频的普及也必将经历一个渐进积累到突变爆发的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AT&T就成功实现了可视通信,但是几十年来未见规模化发展。其实,新事物在其早期往往会遇到各种质疑和挫折,正如过去许多骑马高手怀疑过火车的实用性,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也曾被“科学地”认定不如煤气灯实用。由于视讯主要带来信息之外的辅助感受,如果市场不普及视频通信,消费者不会自动产生需求,就像在马车时代,民众不会凭空提出汽车需求。
对于视频,差的视讯、贵的视讯、操作麻烦的视讯,都没有价值;但是高品质、安全、实时的视频通信一旦到来,用户养成习惯,必将成为日常生活离不了的基本元素,创造出一个全新的需求市场。在此基础上,人机自然界面、虚拟现实、智能识别、自动驾驶、高度逼真的网络游戏等将全面开花,人类将进入娱乐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全新时代,生活品质将全面提升。
云端时代的三大阶段
云时代背后的经济属性注定了云计算将会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云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商业活动将和工业经济时代迥然不同。我们预测未来的云时代将经历以下三大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
云端时代初级阶段的核心特征是信息资源的“物理集中”,效果是规模经济引起的“便利和效率”。
在这一阶段,信息资源,包括计算、存储、通信、控制等,将被廉价、稳定、安全且按需分配地集中提供给用户。云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和通过任何设备,都可以整合成一体,用户不必再为IT产品和服务的安装、更新、查毒和数据的备份等而操心。推动云计算初级阶段的动力主要来源于集中所带来的使用方便和效率。实际上,云计算的灵魂就是“集中”。
当前,微软、谷歌、苹果、IBM和亚马逊等国际大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云计算策略,必然形成许多“云”。例如按经营模式分类,包括私有云、社区云、公共云、混合云等。在云计算的初级阶段,“集中”还表现在不同的层次结构上,例如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服务(IaaS)等。但随着集中的加剧,上述多种云计算的分界将逐渐模糊、互相融合。
中级阶段
云端时代中级阶段的核心特征是大数据引发的“化学反应”,效果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以协助决策和解决大规模商务、政务和社会问题。
在这一阶段,数据的集中导致信息“价值提升”,通过深度加工和挖掘,形成知识和规律,最后落实到辅助决策。在正向反馈机制和所谓的“信息黑洞效应”的作用下,许多小云将合并成大云,且向心力不断强化,最终形成社会信息中枢。这将有效改变“数据泛滥而知识贫乏”的局面,在各行各业推动新的商务经营模式和决策模式。
这一阶段的信息中枢,将极大地扩展信息服务的广度(数据集中)和深度(数据挖掘),但是,本质上还停留在信息服务领域。也就是说,云计算的中级阶段主要体现在知性业务市场,即包括物联网在内的信息服务平台上的深化和整合,这也可称为“小整合”。
高级阶段
云端时代高级阶段的核心特征是虚拟世界的“基因突变”,效果是将产生大量的基于高品质视频和多媒体智能的全新市场应用和服务。
在这一阶段,我们将看到网络世界中的“现实环境”凝聚了大量基于人脑的创意,长期积累并日新月异地发展。实时多媒体内容被深度加工,云计算从信息处理跨越到多媒体智能解读阶段。“多媒体+人工智能”为主的各类应用将爆发,例如高度逼真的网络游戏、虚拟现实和自动驾驶等。智能宠物、智能机器人新市场迅猛发展,届时智能机器人将不仅能识别人脸,还要解读表情,听懂、看懂人类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理解人的意图。
显然,在云计算的高级阶段,原先初级和中级的应用服务并不会消失,只是从资源占用角度变得无足轻重,降格成高级应用的辅助和附带功能。也就是说,云计算的高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通信平台、媒体平台和娱乐平台,这也可称为“大整合”。
云时代产业的大趋势是云计算模式导致的计算存储等信息资源的不断集中。在其高级阶段,这种向心力的主要来源是云计算多变和长期积累的智力产品共享和发酵,包括信息、创意、影视内容、智能算法等。其效力将远远超过云计算初期的方便和效率及中期的价值提升。
云计算的发展也一定会面临阻力,这主要源于传统既得利益和群体文化差异。推动规模化云计算的真正瓶颈不在现有的信息服务领域,也不在新颖的计算机系统,而在于整个网络的生态环境,包括网络的诚信体系。展望未来,动力(向心力)和阻力博弈的总趋势是:动力逐渐增强,阻力逐步减弱,这将导致云间的不断整合,多个大云合并成超大云,当然,向统一云的迈进仍可能是一个漫长过程。
结语
纵观历史,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无不是由于新的资源带来了新的环境,进而推动整体社会进步。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都有一个启蒙至完善的过程,中间还有一个短暂的“日新月异”的动荡期。
由于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影响范围极广且容易复制,历次信息革命诞生到成熟的过程越来越短。我们相信,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将完成云计算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再向高级阶段的转型,也就是:从信息资源的集中开始,过渡到包含物联网在内的信息服务平台“小整合”,再过渡到包括信息服务、通信、媒体、娱乐感性内容在内的四大平台的“大整合”。而这之后将是相当长的稳定发展期。
今天我们正处于云计算发展历程中那个“日新月异”的动荡期,这必然孕育出非传统的理论和技术,以及非传统的全新市场服务!未来的云技术不会是现有信息技术的简单延伸,未来的云服务也不会是现有PC和三网应用服务的简单叠加。显然,把握动荡期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将争取到稳定发展期的商务主导权,并将人类带入真正意义上的云时代信息社会!
↘探索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综观国际上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一方面,随着全球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结构越来越复杂,城市产业创新越来越快,城市管理越来越科学、精细,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绿色、环保;另一方面,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的发展,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继工业化、电气化和信息化之后,智慧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又一新高潮。
在中国国内,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从工业化主导转向城镇化主导,将使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模式转为可持续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国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深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转型升级。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与时俱进的全新路径。
目前,智慧城市还没有统一的、具体的定义。一般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新一代创新环境下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基本特征包括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对此,技术专家多强调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人文专家更侧重智慧城市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总之,智慧城市要求我们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法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以智慧的态度服务城市,以智慧的谋略发展城市。
结合中国国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是城市信息化的更高阶段,在云时代,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云”;从社会发展的哲学高度看,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要借鉴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可持续的道路。
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融合,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深度融合,也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当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时可以直接带动新兴产业的产生,间接推动城市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这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还可以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发力点,引导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为经济增长提供全面可持续的动力。
以上我们是针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方针和路线的概论和建议。方针指方向,解决的是目标问题;路线讲思路,解决的是途径问题。有了方针、路线指引,在战略层面,还要制订“总体规划”;在战术层面,还要提出“实施方案”。规划与方案解决的是方法问题。
城市信息化的科学发展进程是:流程化→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简称“四化”)。流程化的实质是规范化和标准化,即按照标准规范的工作流程提供城市的建设、管理和服务,这是数字化的基础。数字化就是将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各类原始信息采集后转化为数据形式(含信息数据的选择、预处理和标准化等),实现信息数据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化就是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并进一步整合信息、获取增值。智慧化就是充分运用最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最现代的科技手段,实现人类信息需求由数据到知识、由知性到感性的两大升华,实现信息应用的智能化,并开创全民创新的新局面。
在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涉及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市政领导、行业领域或用户单位第一把手的思想理念和见识水平。其次是管理问题,特别是为了适应信息化要求,对当前行政体制、工作机制和业务模式等进行的改革创新。第三是技术问题,在云时代,开放的技术合作和核心领域的自主创新都是不可回避的挑战。最后是法律和道德的问题,智慧城市将带来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深度融合,改变政府管理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伴随法律的健全和道德的调整,一个已经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智慧城市”搜集的大量社会、企业和个人信息应该如何保密、利用和公开。
具体怎么建设智慧城市,我们建议的原则和路径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引领、重点突破;因势利导、全面开花。
●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智慧建设是随技术发展、需求改变而不断深化的过程。制订总体规划主要依据定性的总体分析,重点是业务需求分析。提出实施方案,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依据定量的具体分析,重点是对实际现状与未来预期的分析。总体规划要站在发展的制高点,具备前瞻性;实施方案则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中国社会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需要大量的改革创新,但经验表明这不宜操之过急,缓则稳、激必乱,比较切实的方案是暂时基本不改变既有体制机制,先行推广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经过充分酝酿和发酵,再按照先进理念适时合理地深化改革,稳步、健康、可持续地推进发展。
● 典型引领、重点突破: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甚至相同城市不同行业或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化的建设基础、环境条件及其进展程度的差异很大,这决定了其“智慧”的解决方案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在智慧建设的过程中,各个城市宜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现实情况,选择需求最迫切、领导最有见识、业务最易集中和基础条件最好,同时还要对政府业绩影响最大、辐射效应最强的部门(例如智慧公安、智能交通、数字化城市管理等),作为切入点和典型示范工程,实施重点突破,引导全局。重点突破的范围有多大、程度有多深,皆需依据用户城市的具体情况,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量体裁衣,不可强求一致。
● 因势利导、全面开花:在重点突破取得经验和看到良好示范效益后,再逐步向政府各部门或其他领域推广,并一直跟踪建设进程,密切关注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不断完善实施方案,因势利导、全面开展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此外,综观未来发展,还将逐步由“智慧城市”扩展到“智慧省”、“智慧中国”乃至“智慧地球”。
在中国,人们的社会活动可划分为两大种类,即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所谓社会管理,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含党的事务,简称党务;政府事务,简称政务;军队事务,简称军务),行业管理和单位管理(含企业和事业两种);所谓社会生活,包括市场交易或称商业服务(简称商务),以及民众生活或称民生服务(简称民务)。这些活动涉及政治、经济、金融、工业、海关、税务、工商、民政、文化、教育、节能、环保、医疗、卫生、食品、保健,以及公共安全、交通秩序、房屋建设等方方面面,其信息化所对应的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云应用种类都呈现在一个纵横交叉的平面上。
● 横向:可按数据集中规模,依次为城市(含区县)云→全省(含厅局)云→大区(含数省)云→全国(含部委)云→全球(含各国)云。
● 纵向:可按业务种类数量,依次为单项业务(如公安情报分析等)云→单行业的综合业务(如公安等)云→跨行业的综合业务(如政务等)云→全行业共有云。
这些“云”都在不同程度上担负着方方面面的社会职责。与此相对应的智慧城市的完整体系架构,也是由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这两大体系,党务、政务、军务、商务、民务和行业、企业、事业管理这八大系统,及其内含的几十个子系统所组成,既包含“智慧民生”,又包含“智慧政府”。
智慧城市的总体功能一般包括四大部分:城市运营中心门户功能、城市事件管理服务功能、城市运维管理服务功能及知识发现和辅助决策功能。建设智慧城市,可以由政府业务系统(政务云)的三个子系统(公共安全、智能交通和城市管理)起步,以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运行管理综合联动平台为龙头,实现城市社会活动的四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和统一行动。这个联动指挥平台将公安、城管、交通、通信、急救、电力、水利、燃气、人民防空与民政等市政部门的日常管理信息汇总,纳入统一的分析、管理、调度和指挥系统。该系统在日常工作情况下,为管理者提供城市的综合体征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在特殊、突发、紧急事件发生时,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的统一指挥调度,为城市的综合运营和应急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由传统经验型向预案管理型的战略转变,促进政府健全服务体制和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应急指挥与日常管理的智慧水平。
在人类发展的大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去思考,我国目前城镇化率在51%左右,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内最重要的战略机遇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也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舞台和绝佳的历史机遇。
城市发展呼唤智慧,智慧决定未来。我们应该立足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战略,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趋势,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我们坚信,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进而有力地支持中国和谐、发展、转型的大战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云计算的行业应用(上)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三网融合市场的兴起,物联网产业的快速推进,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应用市场的发展,成为云计算应用需求爆发点。云计算带给中国的不仅是技术和理念的革新,更是产业结构、商业模式和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中国在这场变革中遇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云计算的兴起为中国带来了掌握世界未来发展竞争优势的绝佳机会。如何利用这场伟大的变革来改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布局、完成产业升级和实现科技腾飞是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近年来,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快速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基于虚拟化技术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云计算能够共享、集中处理和利用,提供第三方专业IT服务,渗透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创新将彻底改变中国工业制造、医疗、物流、教育、警务和城市信息管理等产业领域的发展,并对我国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云计算建立在海量信息的集中处理之上,软件和服务都置于云中,基于各种标准和协议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通常具有超大规模、高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设备及服务可动态伸缩,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因而有效降低了用户的前期投入,可以产生成本效益模式。但同时,物理资源共享带来了新的数据安全的问题,而第三方供应商的产品有可能带来安全性和兼容性问题,这一切都源于对客户在同一硬件体系下的应用方式。作为云服务商,必须设计并提出专业的基于整体架构的解决方案,提供安全可靠的云端服务。
云计算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并提供了行业之间协作的契机。面对巨大的国内市场,难有一家企业独赢。协同合作、建立有序的云计算生态系统,是目前众多企业和政府的重点目标。在这种前提下,云计算的跨行业应用对企业的价值更显重要。探索每个行业的云服务和云解决方案,是云计算时代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竞争力、政府提升透明度和提高决策能力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云时代的来临也并不一定是“重新洗牌”,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游戏空间并产生了游戏规则,让各方都有机会在新的舞台上去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云计算的行业应用,不再拘泥于某个板块或某个区域的市场。这种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融合的特点将贯穿整个云计算和云服务变革的始终。
制造业的安全和质量管理
云计算对于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的意义
基于云计算的跨行业、实时的和可互操作的信息化管理是政府部门特别是质量监管和安全生产部门适应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产品和服务供应商、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大众,质量和安全管理是我国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食品和日常消费品的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和灾难控制成为近年来考验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几大挑战之一,尤其是一系列重大的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极大地考验着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应变能力。国家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者在企业数目不断增加、产品资料信息飞速增长、质量问题日趋严峻的现实面前,如果还是死守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和维持较低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将无法满足质量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将信息技术尤其是云计算技术,与质量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云计算所具有的跨行业定点追踪、实时控制和全面资讯管理的特点,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所面临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中的问题。
云计算三个层面的服务理念(架构、平台和应用)将赋予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及监管部门前所未有的调控能力,大大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并降低成本。云计算作为一种互联网的计算方式,能共享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并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信息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易扩展而且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提供商往往提供通用的网络业务应用,软件和数据存储在数据中心服务器,还包括一些个性化的体验。云计算里的技术(如数据挖掘)作为先进的、极具价值的信息分析工具,为质监部门实现全面质量和安全生产监控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手段。海量的数据在云和端之间,在行业管理者和企业之间,在上下游企业之间被实时地存储、共享、处理和分析,真正做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作业,每一种产品和服务的流通和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将受到严密的监控,并能够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以消除隐患和解除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这种变革将使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全方位地受益。它不仅仅是科技工程,更是“放心”工程。
云计算特征符合企业、政府和社会管理的需求
第一,云计算符合多元化、多层次的企业和社会管理需求。云计算本身包含不同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例如:各级政府的质量和检验检疫部门租用或一定时期内共用的存储空间、网络设备及计算资源,由专业公司管理基础设施并负责相应层面的信息安全;平台即服务,例如:面向各个行业的企业质量自评估服务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运算服务;软件即服务,例如:主要乳制品质量监控和考核应用软件。
第二,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需要创新的社会管理方式以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云计算一般通过互联网提供,能有效面向海量信息处理。集中的处理、集中的分析和集中的通信,形态灵活,聚散自如,特别适合社会管理的需求。例如:“十二五”期间将启动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就需要这种超大规模的、建立在虚拟技术上的、基于各种标准和协议的、高可靠、通用性强、并且可动态伸缩扩展的计算平台。此外,云计算能实现按需求提供资源,避免社会管理陷入重复性投入。一个典型反例是:过去各地政府和企业的服务器采购利用率普遍不高,并且几年以后即淘汰。
第三,云计算可能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公有云的传输模式中支持转变为专业运营的成本,从而降低了费用。体系架构通常由第三方提供,无须一次购买,且缓解了集中计算任务的压力,降低了入门门槛,体系结构的中央化使得本地的耗用更少。减少了用户端的处理负担和对IT专业知识的依赖,对企业和机构用户而言应用维护简单,更容易支持和改进。实现动态的、可伸缩的扩展,经由在合理粒度上按需的服务开通资源,接近实时的自服务,无须企业和机构用户对峰值负载进行工程构造。使中小企业、机构和政府用户得以快速地、低价格地获得技术架构资源。例如:政府可以大力扶持那些能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鼓励它们向广大的中小企业分层次、分阶段地提供云计算试用服务,并逐步向有偿服务过渡,使得那些财力和规模有限的中小企业能够被纳入到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来,进而它们的设计、采购、生产、流通和回收等重要信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得到动态的、有效的监管。
第四,云计算的社会服务的属性和集中管理、利用数据信息的模式提升了对安全性的要求,尤其对来自于政府、行业或企业的特定的敏感数据。就云计算本身而言,相对传统的系统,对内核存储安全性的掌控有限,对协议架构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云计算提供商作为专业的第三方管理者,可以专注于用户所无法提供的资源安全性解决方案,通过增加安全性关注的资源,使安全性得到整体提升。当然,当数据分布在更广的范围和更多数量的设备上,并由不相关的多用户使用多终端系统时,安全性的复杂性大大增加,这也是政务云和一些专有行业云发展的动力,部分是源自对设备的掌控以及避免丢失安全信息。例如:质量部门政府管理信息系统,未来可能发展成“质量政务云”,但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敏感信息,或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信息,就必须从机制上严格确保数据安全。
第五,云计算的社会服务的属性和第三方管理数据信息的模式对于可靠性和便捷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云计算可通过使用多个冗余点改进可靠性,从而符合商业/政务一致性要求及应付突发灾难。各个冗余点应完全独立存在,尽量减弱相互间依存关联。通常第三方提供设施在非本地,通过网络获取,用户可以从任何地方来连接。例如:通过网络存储查询的全国承压设备企业资料数据云。
健康医疗卫生云
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各类医院、诊所、保健机构及卫生部门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职业病增多、人口老龄化、老年病年轻化、医疗护理费用的逐年攀升、雇主/保险公司和公共部门在医疗开销的支付和医保范围的逐渐控制和人们对增进健康照顾持续升高的期望,使医疗机构越来越被要求以较低的成本、更高的护理品质,为更多人提供服务。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普及,百姓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医疗服务,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自身健康的管理中。对医疗保健产业来说,云计算提供了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在这个时代保持竞争力所必需的成本和资源配置的优势。新的科技成果也有力地支持了针对多种病症的早期分析、预防、控制和治疗,并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实时管理健康和诊疗信息的平台,提高了预防疾病、消除隐患和跟踪治疗的意识。与此同时,对于敏感和个人化的健康信息和云端数据,医疗机构和云服务商必须保护个人资料的绝对隐私和安全。
对于医疗产业,云计算潜在的贡献是形成一个透明高效的网络,覆盖医院设施和管理系统、医生、护理人员、患者、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商、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服务站等多个环节。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医患矛盾,也将极大地整合资源并提高效率。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很多医院都在搞医疗信息化,但是盲目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巨大的资金投入不仅没有形成回报和有效地改善医疗资源,反而造就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产业的上下游和医患之间事实上没有没有形成真正透明高效的沟通平台。云计算有望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
医院系统的云计算
过去十多年,国内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HIS)和临床信息系统(CIS)林立,但价值并不明确,与医院效率形成矛盾,这一点在公立综合医院尤为突出。云计算的理念和技术有望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国内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软硬件集成度较大,重复开发,但是软硬件质量和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品质并没有质的提升。以公立的三甲医院为例,一般的医院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医疗信息的子系统,有各自的软硬件平台,并由专人维护,自成一体。临床信息系统,如磁共振成像(MRI)、CT扫描、正电子成像(PET)、超声成像(Ultrasound)、乳腺癌诊断等,很多是从专家系统发展而来,由医疗设备厂商或各个医院自行开发,兼容性不好,水平也参差不齐。云计算并非一切推倒了重来,而是在现有基础上,针对医院系统的需求和供应链,形成跨越科系的整体架构平台。这样医院就能在时间、空间、应用模式、数据信息共享、计算存储和传递、人员调度、诊疗仪器及大型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终端设备的接入和管理等方面,更有效地整合、管理和复用资源,而不是碰到什么问题才着手去做什么。通过医院的云平台,好的软件和应用会被开发和筛选出来,充分发挥效益,云平台也能因此得以发展。相对公立的综合性的医院对云计算有迫切的需求,国内民营医院主要靠收费较高的业务支撑运行,利润高,业务结构和信息系统还相对简单。
具体来说,由于云计算本身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和延伸,可以首先尝试在综合性的医院系统内,以网络(内联网和互联网)为中心,将服务器集群、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计算资源集中起来,由智能化的算法和软件实现自我维护和管理,并逐步将病人资料电子化,向医生、病人、护士及护理人员、研究人员、家属、保险公司、雇主、政府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安全、方便的数据存储、网络计算和配套的虚拟服务。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网络接入设备(如:智能手机、上网本、手提电脑等),通过授权,使用标准的浏览器或应用程序访问云计算服务。特别注意到,云计算对用户端设备的处理和存储能力要求很低,医院里的大部分诊疗设备、监护设备和传感设备都可以通过移动(如携带式)或非移动的方式接入。
不只在单个医院内部,云计算还能有效解决医院集团化问题,让区域信息共享成为现实。医院集团化是我国当前医疗系统改革的一个趋势,比如北京的同仁医院就在南京、云南等地开设了分院。按照传统的思路,每个城市开设分院,相应的医疗信息系统也要在分院所在地部署一套。引入云计算,一个云端数据中心、一套系统,就可以解决整个集团的需要,不仅节省了投资,而且使集团内部的管理系统化,更有效能。
远程医疗的云计算
远程医疗的概念其实早在1925年《科学与发明》杂志就已提出,由于技术限制,那时还只能纸上谈兵。最早的雏形构想是:将病人的影像利用通信(当时称无线电)技术显示在远端屏幕上,并通过机器人触觉感受到病患。放开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医疗护理变得更简单,医护资源的分配变得更容易。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云计算的推动,远程医疗逐渐成为现实并普及。美国商用通信公司研究报告(BCC Research Report)显示,未来几年远程医疗市场将成长3倍,到2016年达到273亿美元,其中服务市场部分约为167亿美元,技术市场部分(软硬件、通信和网络)约106亿美元。
远程医疗有多种应用模式,比如:可随时随地提供全面的病患资料、远程监测、居家护理、联合医疗平台等。云计算是远程医疗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云计算中的智能技术又是关键。尽管智能医疗的应用和普及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但远程医疗和智能医疗正在成为各国发展的趋势。许多医疗器械的制造企业都参与其中(全球如: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强生、美敦力、圣犹达等;本土如:东软医疗、迈瑞、乐普医疗、鱼跃医疗、新奥博维等)。除此之外,远程医疗的发展也可带动相关产业,如电信运营、通信设备、网络安全、无处不在的无线接入(车载、轨道交通、航空运输、特殊作业环境)、传感设备,同时也催生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如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绿色产业”,有助于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许多全球信息产业的公司和传统行业的企业都在此积极布局,开辟新战场,如高通、思科、微软、英特尔、IBM、三星、丰田、福特等。
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面临重大转变,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医疗和护理成本日渐增加。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智能医疗不失为寻求降低医疗成本的有效方法。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但现阶段优质的医疗资源相对稀缺且集中于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城乡医疗水平的差距很大,医疗资源的地区分配也不平衡,大力发展远程医疗能为此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结合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潜在的智能技术的突破,远程医疗可以通过开发联合的医疗平台,连接医生、病人、护理人员、医疗设备、传感设备、医用数据库和其他要素,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提供多元化的深度配合的联合服务。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医护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医护的整体效率和水平。
家用医疗的云计算
美国商用通信公司研究报告(BCC Research Report)显示,全球家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在2012年已达到204亿美元,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近7%。其中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监视/传感器与遥测装置,2.治疗装置,3.辅助复健装置。特别突出的板块,如血糖测量仪,2012年的市场规模已近90亿美元;而其他家用医疗设备成长空间更是巨大,预计未来5年的年增长率可接近25%。另据Data beans的研究显示,家用医疗用半导体的市场成长率达到平均每年12%,成为近年来半导体厂商抢进的热点。全球软硬件和半导体行业的公司(包括微软、英特尔、飞利浦、高通等厂商)早已开始投入,希望以高科技和成本优势切入医疗电子行业,进行垂直整合。美国《财富》杂志也曾将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列为21世纪前二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就我国而言,家用医疗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生活节奏的加快、百姓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密不可分。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高糖、高脂的“营养”食品;另一方面,骑车、步行和体力劳动等传统方式逐渐被汽车、飞机、轨道交通和室内久坐的便捷方式所取代。加上日益增大的工作压力、不规律的生活方式、锻炼缺乏和自然环境污染,导致城乡百姓的健康状况下降,许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成为某些病症的隐性患者,甚至出现老年病年轻化的趋势。综合考虑老龄人口增长等因素,中国的医疗保健费用正在快速上升,病患人数逐年增加。去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亿以上的中国成年人患有至少一种主要疾病,另有约1.5亿人表现出早期征兆。
针对这种情况,未来的医疗护理会由“以治疗为主”发展到“以预防和控制为主”的思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家用监护对各类人群(如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甚至正常人等)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预防和护理平台。毕竟等到有了病痛再去医院,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随着便携式医疗设备的推广、传感技术和智能技术取得突破,以及信息技术在患者(或潜在患者)和医护人员中的普及,家用医疗向实用化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多年来,国际、国内的信息科技公司一直与医疗设备厂商和行业协会紧密合作,不仅积极推进家用医疗和监护,而且通过讨论以确定行业标准和基础设施,酝酿今后开发出突破性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便于携带和操作的iPhone、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已成为一部分家用监护和远程医疗应用的得力助手和开发平台。国内部分中心城市也已开始积极探索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比如上海市从去年起,率先为闵行、长宁等六个区的居民配备家庭医生。长宁区还推出了云健康的概念,把数字医疗推进社区和家庭,让居民们足不出户,也能掌握健康状况,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具体来说,居民只要和家庭医生签约,就可以租赁一台远程生命体征仪。所测得的数据可以通过手机和无线网络等多种方式传递至长宁健康云平台,专业的健康监测团队对这些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和监测,一旦发现居民的健康可能出现问题,就会立即通知家庭医生,由他对居民进行进一步更专业的诊疗,必要时还会联系三甲医院的医生进行会诊。这些数据都会按照一定协议同步到上海市的云健康平台。居民对这种以预防为主的家庭医疗的模式非常欢迎。
家用医疗与信息技术和云计算相互整合,让人们居家就可以照顾并监测自己和亲人的健康状况,而不需要每次都住院或完全依赖医护人员。将健康护理的范围延伸至医院之外,让使用者通过移动传感就可轻松管理自身健康——这种以预防为导向的新兴的医疗系统,将医疗的理念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并随时跟踪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一些智能的家用医疗设备,可以让患者和家属轻松地与医疗系统进行交互,甚至穿在身上、戴在身上,通过各种无线传送的方式,监测并记录重要的生理信息,辅以一定的治疗和控制功效,不仅有益于百姓及早发现自身问题,也能协助医疗系统掌握整个地区和人群的病患状况。可以说,家用医疗和移动医疗,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模式,未来一定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节约社会资源(如:为小病花费大量时间在排队挂号等待诊断上,公立医院的宝贵空间也人满为患),将一部分过去由医院初级诊断和治疗的环节转移到个人和家庭健康护理上。
云计算所带来的集成化、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必将成为家用医疗产品快速增长的催化剂。目前国内家用医疗产品较为成熟的市场主要还是便携式电子类,如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和助听器等。尽管有一定规模,但欧、美、日等国家的许多同类产品早已成为家庭必备,相比之下,国内的普及率还相当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较为富裕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市场已在快速成长。
医疗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隐私性问题
医疗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健康和生命的特殊行业,医疗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医疗云的发展至关重要。早在云计算之前,发达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医疗服务行业进行约束,例如:美国的健康保险可移植性和责任法案(HIPAA)。云计算给医疗服务和设备制造行业带来直接的机会: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效率、降低成本等。另一方面,云计算物理资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新的数据安全和可靠性的挑战。此外,第三方的服务也有可能带来安全性和兼容性问题。Gartner在2009年发布的《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列出云计算技术存在的七大风险:1.特权用户接入、2.可审查性、3.数据位置、4.数据隔离、5.数据恢复、6.调查支持、7.长期生存性。在这些风险中,有些已经发生。例如:数据位置。在使用云计算服务时,底层的实现被封装,一般用户并不清楚自己的数据究竟存储在哪里,是否存储在专门的管辖位置,是否遵循当地法律所规定的个人隐私协议。某些情况下,是否会给医疗系统、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卫生系统造成损害或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关系到国家甚至社会发展的重大敏感数据。因此,对云供应商和医疗服务系统要推广医疗云,首先要处理好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
所幸的是,相对于还在为每台终端设备都安装操作系统和杀防毒软件的时代,在云时代,因为统一的部署,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已经主要由云供应商替用户来担心和解决。他们有条件集中各种资源,设计并提出更专业的解决方案。比如,数据在存储中心云上,用不同位置的多副本容错,并提供可动态伸缩的设备和服务。
此外,个人的医疗数据包含着大量重要的隐私信息。在注重隐私的西方国家中,以美国为例,许多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信息企业都面临着严格的法律约束,稍有不慎就将陷入法律诉讼的泥潭。什么样的信息可以用于医疗卫生研究,需要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被分享,它们在哪些范围内可以被使用,都有哪些环节,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查。对我国而言,一方面,医疗云要做好安全防护;另一方面,在法律和社会层面应多做考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云计算特点的个人信息法案,这也是云计算在医疗领域能否成功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这一法律领域还处于探索期,但是云计算的普及时不我待。随着医疗产业的发展,可以利用这种后发优势,在云计算普及的同时,推广保护隐私信息的法律意识,并加速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制度的完善。从医疗隐私的保护入手,医疗云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广大患者及百姓的接受。
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传统物流行业实施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一种内部系统的形式构建,包含物流配送、进、销和库存管理等。部署这些应用软件复杂、昂贵并且要承担风险。相关企业需要自行组装应用程序所需的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Web服务器和其他软件。每个物流企业都需要维持一支IT团队来保证应用软件的日常运行。每当出现新业务,都需要启动新的软件开发周期,改变原有的应用系统。
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有很多优点。基于云服务,物流企业不需要再大量购买和聘请专业团队来维护服务器设备,开发一个网络应用变得简单。只需要一个账户即可获取服务,不必担心幕后的复杂性。例如:平台即服务(PaaS)基于订阅的模式,用户只需为所使用的功能付费,相关物流企业或独立的软件开发公司能够更专注于业务开发和创新,将预算投入到真正有商业价值的位置,而不是基础设备的购买和维护。
对于交通管理部门而言,物流云将货物的运输和交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交管部门的行政效率。通过开放的和可互操作的物流管理平台上的交互信息,可以实时查询货品价格和供应商库存状态,并且跟踪每一批货物的运输状态。交管部门则可以根据季节、地域、人口等因素及时调整交通资源的调控,规范竞争秩序并有针对性地打破运输瓶颈,为整个物流产业带来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运输力的增强。
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规模和业务,从云端动态地选择相应的资源和服务,从而满足企业日常运营的各项IT服务的需求。当然,很多应用程序还可以运行在企业自己的服务器上,仅利用云计算平台提供的庞大的存储空间来保存资料和数据。无论固定还是移动设备上的程序,都可以使用云计算平台上的服务,进行设备间的数据同步。这样灵活的模式,让企业能快速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最大限度地接近客户,及时高效地响应客户的需求,抓住动态的商机。考虑到企业业务通常都需要同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紧密协调,优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一般都会超越企业自身的范畴:物流领域的云计算早已不仅仅是企业的门户系统,也不单是仓储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它更是一个与客户、供应商、各种合作伙伴甚至政府监管人员之间形成的社交网络。从商务角度看,它形成一个增值链和商务圈。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和传感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物流领域,全面地提升物资仓储、运输、检修和通关等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物流业向集约和透明的方向转型,提高管理水平,节约运营成本。一个典型的例子是IBM公司提出的基于云计算的PaaS智慧物流方案,它一方面提供构建和运行软件服务的平台,另一方面负责管理所有的软硬件资源,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按需的解决方案。
作为平台软件供应商之一,微软早就将眼光放在云计算平台之上,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尤其是重点。比如微软的Azure云服务平台,包括4个层次,从底层往上依次为:1. 由遍布全球的第四代数据中心构成微软全球基础服务系统(global foundation service, GFS);2. 以Windows Azure云端操作系统为核心的云基础设施服务层(cloud infrastructure service),主要从事虚拟化计算资源管理和智能化任务分配;3. 应用服务平台,发挥着构件(building block)作用,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Live服务、NET服务、SQL服务等,往上是提供给开发者的API、数据结构和程序库;4. 为客户提供的服务(finished service),如Windows Live、Office Live、Exchange Online等。其中云端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通过底层的结构控制器(Fabric Controller),有效地将服务器组织起来,保证其可靠性。
除了微软之外,IBM、亚马逊、Google、Sun等公司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或平台。例如:IBM的“蓝云”计算平台,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Google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Sun的云基础设施等。除此之外,学术界和开源组织也提出了一些云计算的系统或平台方案。
↘云计算的行业应用(下)
教育云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基本架构。教育云通过对教育系统和相关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在云平台部署创新型的教育应用并发挥最大的效能,通过网络实现主管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老师、学生随时随地地交流、交互、资源共享和处理。中国幅员辽阔,教育发展长期不平衡。借助于云计算,不同地区可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并根据地区特点配置教育项目,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这不仅可以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也可促进教育的地区均衡化。此外,云技术可推动教育资源的复用(特别是门类众多的顶尖的教师和培训资源),有效地提高传递效率。通过虚拟化教育系统内的软硬件资源,整合并建立平台,教育云将能够向广大的教育机构、从业人员、学生、家长和学员提供更高品质、更高水平的服务。
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12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达到363.3亿元,2012年将达到439.1亿元,同比增长20.9%。教育云在中国的演进路径,可经过数字化教室、数字校园、区或县教育云等阶段逐步过渡到公共教育云,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例如,国内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上海华师京城有限公司,不断加快在教育云市场的布局,通过对教育云的投入,并与微软和思科等国际巨头进行战略合作,已经推出了包括基于云技术的数字校园、云上绿色班班通和数字化实验室在内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此外,还推出了教育云终端机,可实现多媒体教室设备及终端的无缝连接。
尽管在教育产业上的投资逐年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预算占GDP的比例还较低,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落差。而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又使得教育产业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高等教育、义务教育、专科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国际教育、私人教育、艺术教育、专有考试教育和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教育等市场都在快速增长,这就为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前提。从各国来看,将云计算引入到教育产业最大的原因是随之带来的高效低廉的教育成本。以美国为例,随着联邦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恶化,对教育的拨款一直在萎缩。与此同时,很多美国大学和高中开始部署基于云平台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与其说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是得益于科技进步,还不如说这是残酷的市场竞争的结果:谁掌握了未来教育模式的先机,谁就可以占领市场,以较低的代价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透明的、跨地域和虚拟化的未来教育平台下,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思维将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些垄断资源和政策的优势也会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公平开放的素质教育。按需分配的云计算教育体系和平台使受教育者变成了产业的主体。
首先,教育机构的私有云同教育资源的公有云、混合云融会贯通,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特点定制教育内容,这一点在高等素质教育领域尤为重要。近些年,国内一直在争论“为何中国式教育无法培育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实很多世界级科研人才并不是被动培养出来的,而大多是通过自身的探索。很多到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在谈到中国和西方教育制度最大的不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国大学倾向于将制度化的教学强加给学生,而西方国家的学生在课程的安排上拥有极大的自主权。而云计算恰恰能为目前中国教育产业提供这种适度的灵活和自由,以现有教育体制为依托,尝试性地通过科技手段实施辅助教学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利用教育云的平台实现教与学的有机互动。这种尝试为我国教育产业带来了巨大机遇。
其次,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适合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学生迫切需要的便捷和跨平台的特点,云服务都能够很好地做到:在教室、宿舍、家里、实验室、图书馆、公共会场和公司等不同社会场合,不同的终端接入以及云计算开放式和移动性的特点可以满足网络教育和研究的需求。例如,一个研究生在实验室使用工作站做调研,在图书馆使用笔记本电脑查阅资料,在家里使用台式机处理信息,同时还要利用手机在旅途中与导师沟通研究项目,这些教育和科研活动通过云计算都可以轻松实现。
第三,教育数据储存在云里,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降低学生为教育支付的费用和提高教育服务性价比,对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权限授予赠送一部分免费教育资源。而这种教育资源可以是完全虚拟化的。目前美国的一些著名高等学府都相继开放了网络学位,因为有专门的教授提供定时网络教学、考试和课题研究,所获得的学位含金量与在校学习并无丝毫不同。而老师则可以通过云平台和应用服务监管学习情况。浩瀚的教育“资源池”和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也造就了云计算时代下教育模式的巨大吸引力。
此外,云计算还在教育产业发挥着多层面的影响,包括:降低总体教育成本,使得教育体系更加透明;通过云端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处理,促进国内和国际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全天候、跨地域地提供教育内容;使教育项目更快地更新,符合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根据云计算在教育领域发展的特点,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教育云应用主要包括视频云应用、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和云计算辅助教育(CCBE)等多种形式。
视频云在教育行业的一种典型应用模式是:流媒体平台分布式架构部署。具体来说,分为流服务器、直播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也可架设采集工作站搭建网络电视或实况直播应用,在已部署直播或录播系统的地方配置流媒体功能组件,这样就可以实时传送录播实况到流媒体平台管理中心的全局直播服务器上,也可以上传特色课件到信息中心的流存储服务器上,便于检索和点播等其他应用。
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是指学校、教师和教育机构支持的教育云服务,为教学构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并支持教师因材施教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辨能力、形象或抽象的复杂思维能力、团队协助精神和执行力,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充分应用云服务提供的资源共享平台、巨大存储空间、可扩展性和可移动性等便利条件,提升教育品质。
云计算辅助教育(CCBE)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属于计算机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领域,主要探索云服务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规律,与主流学习理论的支持和融合,以及相应教育教学资源和过程设计与管理等。它涵盖云服务辅助教育中的各个领域,关注云时代的教育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和。
教育领域是云计算非常重要的应用市场,承担着云计算变革的先锋作用。我国教育产业云战略部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影响着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化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国家战略。
警务云和安全城市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云计算兴起,全球范围内众多科技公司积极布局。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应抓住云计算发展的机遇,加强警务信息化建设,以减少刑事和经济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惩治恶性犯罪,努力打造安全社会。这关系到我国公安执法的效率和效果与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云计算以远端为数据信息中心,具有分布式处理的特点,符合警务信息化的需要,为形成安全城市(群)提供了新途径。构建基于云技术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和各城市各地区的警务安全中心,有助于我国形成全国范围移动接入的、信息共享的、联网一体的警务安全云。
警务云和安全城市的云计算应用,主要由公安部和各地公安系统牵头,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城市的实用需求,积极地参与和支持,并会同高新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联手开展。警务云是以治安、人口、交通、出入境等日常管理系统和刑侦、经侦、网侦、技侦等侦察破案系统为基础,以应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大情报分析系统为核心的综合业务云。其所涉及业务内容多达十几个警种,可以说是政府事务云(简称“政务云”)的缩影。在警务云的建设中,高科技企业(如微软和IBM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凭借在信息化研究和云计算应用领域的坚实基础和深厚的技术积淀,在破解安全城市云和警务云的难题方面起到了支柱作用。
公安部门可以发挥云计算对信息和数据的高度整合作用,跨地区、跨警种、跨部门地实现合作与信息共享,为公安警务人员的社会服务、交通管理、治安管理、刑事侦查、疑犯追捕、走私缉拿等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基础平台。借助警务云的架构,把公安系统的编制内警力、专业巡防、专业保安和社会化群众巡防等人力物力资源整合到警务云端中心,运筹帷幄,用扁平调度和智能分析来辅助决策指挥。
例如,在警务交通管理方面,借助警务云,国内已经有城市实现了智能交道口违规监控、动态监视重要路段的交通流量、实时提供停车泊位状态、智能交通灯控制(以减轻道路拥塞,缓解路网节点压力)、基于路况的城市道路导航服务、借助传感技术的自动过关扣费(提高通行效率)、智能化的城市交警动态分配(节约人力资源)。安全城市云可以进一步帮助整合高架(立交)桥、地面、地下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视频、测量值、描述等)各类交通信息,通过数据融合和人工智能技术,高效率地监控和解决道路事故,及时处理交通违规、道路犯罪、重要路段塞车、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一些城市(如:南京、重庆等)建设了覆盖市区范围的云监控系统,把监控资源整合到警务信息平台,动态实时地掌握全市的安全、交通和秩序。
除了警务交通管理,一些城市也依托云端的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和超强的计算能力,监督并打击网络/电信诈骗、蓄意散布谣言和现实中的欺诈等犯罪行为,应用云技术关联犯罪事实,在第一时间巡查打击欺诈等犯罪行为,并保留数据信息取证。可以说,警务云和安全城市的建设渗透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们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紧密关联。在大中城市,通常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人口流动性也较大,环境、治安、交通、卫生等问题也相对集中。警务云和安全城市信息平台可以将广大公安和警务人员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及时准确地调动到焦点位置,让形形色色的犯罪和违规行为得到监控和惩罚,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城市经济发展得井然有序、活而不乱。
国内一些城市已经率先启动了警务云和安全城市的应用。例如,南京市去年开始建设警务云计算中心,通过警务信息化全面提升警务能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居民的安全幸福提供保障。作为全国警务信息化的领头羊之一,南京市重点推进五大系统的警务功能:扁平化指挥、智能化交通、图像监控、反诈骗和云信息搜索,倾力打造平安城市云。
南京市还特别提出了基于公共安全综合管理平台的“智慧城市应急指挥”体系的概念,主要由城市警务部门和各级安全保障部门已经建设的多个信息化系统整合而成。该体系将全市由警务、交通、工业安全、消防、环保、气象和自然灾害等各部门所辖范围内布置的传感设备和监控资源进行有机地融合和升级,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紧密联系起来,预先设定应急预案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并且及时、有效、有序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云计算加上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保证市民、警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城市里能够随时随地访问警务云系统,做到无处不在的全天候的便携式接入。
此外,重庆市警方也推出了云计算信息安全服务中心的计划,准备全面提升警务信息化水平,建立警务云信息系统,并且维护信息数据安全。重庆市希望以此为契机,打造智能城市,刺激云产业发展,率先建立起基于云技术的安全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和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对资源、流程、服务、设备和网络的有效管理),作为全国样板。
金融和电信行业的云应用
在我国,金融行业和电信行业是信息技术运用最为先进的领域。这主要是由其行业性质决定的,因为金融和电信企业对交易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极高的要求。中国五大银行每天的交易笔数都在千万到亿之间,电信企业的交易量更多,一个相对较大的省电信企业的交易数每天都是数亿笔。这些企业业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极为重要,银行或电信的安全问题或业务停滞都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因此多年来,银行和电信一直投入巨资对其业务系统的架构进行改造,以保证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先进银行的业务系统架构都是标准的三层架构,即业务系统由后端的数据库服务器集群、应用服务器集群和前端服务器集群组成。从全局来看,大型银行的业务系统由核心账务系统和不同的业务子系统组成,核心账务系统由传统的大型主机集群组成,不同的业务系统则采用前面讲的三层架构。在三层架构中,前端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都适合横向扩展,即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可以通过服务器集群数量的增加来获得,因此在很多银行的机房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小型服务器;而后端的数据库服务器则由于业务数据的一致性等要求,性能不能分摊,必须采用一些较大型的服务器。因此在金融企业的机房中常常同时拥有大量的中小型服务器和很多高性能服务器。还有一点要说明,关键系统的性能都是超配的,因为企业在配置服务器性能时必须考虑应付一些业务高峰和特殊节日,比如春节期间的卡交易量可能是平时的几倍,因此在配置服务器时必须以春节交易量为基准,而非以平时交易量为基准。由此可见,我们发现金融企业机房内充满了大量的空闲服务器,它们的多余计算资源正是云计算可以利用的。
云计算实现了计算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资源将被谁利用。其实,需要资源的潜在用户有很多,比如现在银行都在进行创新,创新可以理解为发展新的业务或改变现有的业务模式,这都需要新的资源来发展新的业务系统;还有,银行业务系统对系统资源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变化,不同时段的交易量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处理对资源的要求也不一样,晚上做批处理和白天的日常交易就有巨大的差别。对于这类资源存在着巨大变化的业务,完全可以通过云计算的模式来进行合理调整和利用,将一些多余的计算资源给新的业务或需要大量资源的系统去用。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目前金融企业还流行桌面云,即很多操作人员只使用一个图形终端,上面的操作系统、业务应用等数据和应用则来自于后端。这类应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如金融企业在开发或测试其应用时会引入大量的敏感数据,但开发或测试人员很多来自于外单位,他们完全可以通过PC、U盘、邮件、IM等方式将数据带出企业,这就存在安全性问题。而桌面云的所有数据都在后端的云上,使用人员只能看到却带不走数据,自然就大大提升了金融数据的安全性。
再谈一下电信企业的云应用。电信企业的核心应用不外乎就是BSS、OSS、彩信等。和金融业务一样,这些应用都是采用和银行应用完全相同的三层架构,同样为云计算的使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在金融和电信企业中,由于拥有标准的应用系统架构,使得云计算的推广普及相对其他行业要容易一些。同时,由于金融和电信企业应用的特殊性,并不适用将资源完全对外开放,因此至少在现阶段更适合采用私有云或混合云的解决方案。
结束语
云计算行业应用的上、下两篇详尽描述了云计算在我国质量管理、制造业安全、健康医疗和物流服务、教育体制改革、警务云与安全城市、金融和电信行业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实例和前景。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全覆盖网络共享信息和软硬件资源的计算方式,描述了一种新的信息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在云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业信息化应用将建立在云计算的平台上,以远程分享、交互运行为主要特点的云服务成为趋势,产品和服务将更迅捷地进入市场,以人为本的市场规则将成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传感和智能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相关产业发展的重点也由硬件转向软件、软件转向服务、分散服务转向集中服务。这将引发政府管理、公共管理和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为行业、企业、地区带来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随着产品和服务将更迅捷地进入市场,以人为本的市场规则将成为主导。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正致力于云计算的研究和建设工作。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全国各地许多云计算中心和产业基地纷纷启动。
发展云计算,推动相关设施的构建及其科研进展是新形势下实现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管理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是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奠定和谐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云计算的时代,为我国提供了以科技、创新、人才、教育为特征的又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是典型的绿色产业,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符合我国内需增长、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推广云计算,用好云计算,可以加强我国的信息管理水平、规范我国的社会服务秩序和诚信体系建设、方便群众的工作生活、保障经济社会平衡稳健地发展、提高政府和公共事业的透明度和服务效能,最终一定能够培育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催化关键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突破、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国力。立足云计算,建设云社会,探索科技发展前沿,占据制高点,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
云计算赋予了我国产业革新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主导权,以教育、制造业、物流服务业、健康医疗、质量管理和国家安全等行业为先导的产业调整已经进入倒计时。云计算不仅是一场科技革命,更是一场社会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政府、企业、百姓和消费者在这场变革中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不管是云架构、云平台还是云应用,在云计算和云端服务产业发展形成的阶段,摆在大家面前的机会是相对均等的。只有找准定位、提前布局、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才能脱颖而出。这一点在国内市场和国际竞争环境下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