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回眸
——建校初期的记忆
我是60年前筹建中央体育学院时的第一批教师。从筹备处几十人发展至今,也可以说是建校的元老之一。1987年调出北京体育学院,到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任教授至退休。我今年88岁,现在一家老年公寓享受闲适幸福的晚年生活。
回眸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记得还是1952年夏,国家和高校都进入了重大改革时期。教育系统中撤销全国的私立大学,将这些学校并入国立高等院校。与此同时,全国高校也进行了院系调整。毛主席发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重要指示。中央即决定在全国建立体育学院,由此,中央体育学院在北京首先筹建诞生了。
调入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
当年,我在北京私立辅仁大学体育部任教。担任体育课教师和校篮球队教练工作。辅仁大学教职工解散后,一部分教师分调到中央体育委员会,一部分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另一部分调入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我和贾世仪、姚以、张仁、李华、张舒懋、马贤等人被调入学校筹备处,开始和学校一起创业的生涯。
1953年10月,钟师统从西南局文教部门调任中央体育学院第一任院长。北师大体育系主任徐英超和部分教师及53、54届学生提前毕业,调入筹建体院。此外,还有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的张文广及应届毕业生若干人。筹备处人才积聚,越来越壮大了。
筹备处的组织领导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国家为摆脱体育落后的局面、培养体育人才,从中央体育学院入手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6所体育学院。当时,贺龙元帅亲自主持中央体育委员会工作,他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深切关怀与高度重视。
筹备处暂时设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内。主任由原北师大体育系主任徐英超担任。筹备处抽调一些干部,并以体育系的专家教授为基础组成领导班子,其成员有:徐英超、展勤、王品三、周立人、宋君复、李鹤鼎、柏芝蔚、薛济英、王义润、张文广、贾世仪等人。
另外,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并入师范学院体育系。部分应届毕业生也调入筹备处,即崔鸣周、刘志明、高宏书、王家正、孙伯梅、韩世贞、窦文浩、马志伟等人。
当时的基本任务是: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社会体育人才;
二、制订教学计划、设立学科;
三、确定校址,抓紧校舍建设;
四、做好53级开学上课的各方面准备工作,对调入的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思想和特色教育的准备。
筹备期间的教学准备
在教学准备方面,我们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等基本上是向苏联学习,采用苏联的计划大纲,另外也沿用北师大体育系教学计划和大纲等,并在实践中逐步制订和完善了我校的计划、大纲、教材和学习进度等教学模式。
特别值得回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教法作业的内容,即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授篮球技术的教学所用的方法和要点。我们在边准备边备课边教学中,由教学小组的同志们集体研究探讨,这是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所没有的。它既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教法作业这一教学手段,逐渐在体育院校各学科教学中形成了特色教学方法。
调来的教学人员多是应届毕业生,年轻、条件好,但缺乏教学经验。学校教学原则上是由教授带领以老带新的方式,发挥年轻人的特长,组织政治、思想、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术和学生的体质锻炼。
体育专业分别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专项进行学习。球类专业又包括足球、篮球、排球、棒垒球、乒乓球等项。各专项基本情况如下:足球专项由李鹤鼎、贾玉瑞组织教学;篮球专项由李鹤鼎、贾玉瑞和我组织教学;排球专项由时广海组织教学;棒垒球由贾玉瑞组织教学。
学校根据教学需要,遵循“一专多能”的原则,对青年教师进行多专项技术素质要求,让他们担任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建校初期工作生活既艰苦又充实,我们青年教师教学、训练,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
建校一年后,学校组织成立了第一支男子和女子篮球队,分别由宋君复和我执教。我成为第一支女子篮球队的教练,第一次对外比赛中就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打赢了清华大学女子篮球队,学生们欢呼雀跃,信心倍增。
经过1952年秋至1953年夏近一年各方面的准备,首届560名学生已进入先农坛上课。这时海淀的现校址正在加紧建设,到1954年1月2日方才迁至现校址教学。
学校当时有560名学生,编为5个大班,每班100人。每个大班又分为3个男生小班和一个女生班,每个小班为25人。这样的设置完全是为了分类施教、因材施教。教师每周上3至5个小班课,教学工作量最多达20个课时,有的教师还担任班主任,有的还要担任校男、女代表队的训练课。
篮球教学小组由我任组长。担任53级学生授课的教师有:于钢、华忻、吴中量、颐京、时广海、王家正等。54级学生任课教师又增加了来自北师大的应届毕业生:牛钟岐、王耀宗、王闻涛等。另外,留苏预备班学生王世安也在校任课,待学习期满返校任教并任教学副组长。上世纪90年代初,王世安逐步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后来的院长。
1955年我院首届(53届)毕业生挑选优秀学生留校任教的有袁永和、曹宝玲、丁爱宝等人,以后每年都有留校任课教师,如孙民治、高文海、卓国能、习云同、解国栋、陆克平、刘锡满等人,也有调离学校的教师如:李志义、刘万福、陆克平、习云同、解国栋、卓国能、孙民治等人。
为了祖国的体育教育事业,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我们创业!我们奋斗!上下求索,经过几辈人的不懈努力,才迎来学校今天的辉煌。21世纪以来,我校秉承“追求卓越”的校训,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建立了国内一流的体育大学。我真挚地为奉献过青春和激情的学校取得的骄人业绩感到无比的自豪。
(作者1952年到北京体育学院工作,后任职于首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