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大学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体育的产生

体育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

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生产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基本源泉。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文化,创造了人类文明,因此,劳动创造体育,这是顺理成章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认识的深化,人们在研究其他社会现象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劳动仅是产生体育的一个主要动因,但并不是唯一的起因。“体育的产生是多源的”、“需要产生体育”,而人类社会的需要又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

人的活动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一切社会现象、社会活动的内在起因。

原始社会人类的活动大致有如下几类:一种是为谋生而进行的狩猎、捕鱼、采撷等身体活动;一种是为与其他部落的群体、动物格斗防卫的身体活动;一种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活动技能;一种是为渴望五谷丰登、牧业兴旺、消灾灭难,以各种抒发感情的动作表示对神灵的祟拜,而经常从事一些宗教和祭祀活动;一种是为了治疗一些疾病而进行一定的保健活动;还有一种是在休闲时为了精神愉快,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这些需要反映了在极其困难条件下为求生存的原始人的需要结构中,不仅有劳动的需要,防卫的需要,同疾病作斗争的需要,也有交流感情、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等等,由此构成了体育产生的动因。

二、体育的发展

体育在其萌芽时期,是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的副产品,还不能从生产劳动中脱胎出来而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随着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经常从事一些祭祀活动,以各种抒发感情的动作表示对神灵的崇拜,从而发展成为舞蹈动作;由于部落之间为血亲复仇、争夺地盘和资源财富的战争此起彼伏,发生格斗,于是出现了各种格斗动作;人们在休闲时为了精神愉快,做一些有趣的游戏;为了治疗一些疾病而进行一定的保健活动。这些活动对体育的产生,特别是对体育的发展起了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通过体育这种手段能使人体强健,能培养更多更好的劳动力,能为战争培养优秀的勇士,于是体育较萌芽状态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原始社会人类对体育的要求是低层次的,所以,这一时期体育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

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战争的频繁发生,统治阶级文武兼备的思想逐渐确立,使这一时期的体育活动内容增多,民族传统体育初步形成,体育的社会职能开始显示。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的养生之道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奢开始传播。

封建社会的体育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与奴隶社会相比,都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一时期,体育活动内容增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学校体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养生术和养生思想的发展尤为迅速,创建了“武学”(体育学校),使学武有了专门场所。在思想观念上,文武双全已成为封建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军事武艺在社会活动中越来越显露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它备受统治阶级重视。在这一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迅速,民族之间的体育交流也日益频繁。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与这一历史时期相适应的体育,也随着资本主义的蓬勃兴起而迅速地发展。这时,人类的体育有如下特点:体育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重视广泛运用近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作为它发展的理论基础;体育运动已具有强烈的竞赛性和广泛的国际性;体育已成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体育运动项目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其发展速度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无法比拟的;体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社会力求把每个社会成员都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之具备从事各种有益于社会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由于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与手段,社会对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优越的社会制度环境中,体育事业迅猛发展。无论就它的内容、形式、深度和广度而言,还是从它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来看,都是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体育所望尘莫及的。

三、体育的概念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早已存在。然而“体育”一词却出现在18世纪末。

1760年法国在报刊上首先使用“体育”一词,来论述儿童的教育问题。18世纪末,德国的顾兹姆斯把原来的一些身体活动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育体操”。1818年,英国著名教育家托马斯·阿德诺则第一次把体育运动列为他自己创建的橄榄球学校的课程。把原来学校中开展的各种身体活动作为教育的内容,以课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向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建立起了“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这一体育的新概念,这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操”和“体育”两词并存、混用。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统称为“体育”,并将其作为全面教育的三根支柱(德育、智育、体育)之一。

近几十年来,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竞技运动、体育(狭义)、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三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整体。我们称之为体育或体育运动。

体育(体育运动)在我国指广义的体育,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志是:人们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群众体育普及的程度(包括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和时间的多少等);体育运动的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各种体育设施的状况;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和最好成绩等。

四、现代体育的构成与特征

现代体育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三个基本方面组成:

(一)学校体育(亦称体育,指狭义的):它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配合的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一个教育过程。

(二)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它是以提高运动成绩和参加竞争为目的。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或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各种系统的训练和各种竞赛。现代竞技运动具有下述特点:

(1)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

(2)具有统一的或国际通用的规则;

(3)竞赛结果被社会和世界所承认;

(4)竞技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功利。

(三)群众体育:是指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体育与运动作用于人体将产生两个过程:

①人——体育—→人(身心健康、体质增强的人)

②人——运动—→人(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人)

在第一个过程中,普通人通过体育之后变成了一个身体健康,体质增强的人,这里所说的体育就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等,对人体起着明显的正效益。

在第二个过程中,普通人通过运动之后变成了一个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人,即运动员。他(她)可以在国内外赛场上夺金牌,为国家争荣誉。这种体育运动就是竞技体育,对人体可以起正效益,但也有其负效益的一面(比如伤、残等)。

五、体育的属性

体育是社会科学,又是多学科的自然科学,它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体。体育科学是以社会中的体育现象和从事运动的人为研究对象,而采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属于综合科学。按照现在科学技术的分类方法,体育科学体系一般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技术学科三个层次。

把体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而探讨它的科学体系则是近几年的事。体育科学有着广泛的研究范围,它不仅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和发展,研究发掘人的潜在能力,还研究它所涉及的广泛的社会问题。体育科学涉及哲学、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也涉及生理学、解剖学、医学、心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甚至涉及与它有关的一些边缘科学。体育科学这一新兴学科就是在与各有关学科的结合和应用的基础上产生的。

六、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体育的兴起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与领域,现代体育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国际化、社会化、科学化和商品化。

(一)现代体育的国际化

现代体育已成为现代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无论其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民族特点如何,无不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

国际体育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则成为现代体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例如在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之前,只有三个体育运动项目有国际组织。而目前,世界性的体育组织有国际奥委会和至少47个单项国际体育协会,还有各洲之间的体育组织(如亚奥理事会等)。

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竞技体育的规模日益扩大。目前世界上除4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夏季和冬季运动会外,还有各大洲地区性、综合性运动会,单项国际组织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及一些其他形式的国际比赛,这不仅促进了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

现代体育的国际化还表现在不同国家之间学校体育、群众性体育及军队体育交流活动的发展,从理论学术上的交流到实践活动交流的深入。如我国的太极拳、武术,已逐渐为世界人民所采用。体育人才的国际性流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有这些,都是体育加快其国际化步伐的表现。

(二)现代体育的社会化

体育的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三种含意。

两个方面:一是体育面向全社会。现代体育的社会功能不仅是增强体质,而已成为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二是全社会都兴办体育。体育已成为一种事业,这一趋势在发达国家日趋明显。在我国,体育正从单一的政府包办向多元的社会管理过渡。

三种含意: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大众体育的社会化和学校体育的社会化。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主要是俱乐部形式,个人或大公司举办某个项目的俱乐部,某个产业系统兴办体育协会等,这一趋势在我国己开始出现。大众体育的社会化,指的是人们普遍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育投资,体育消费已成为不少家庭开支的一个重要项目。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在于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也可利用社会上的体育场馆设施来锻炼或训练。这在发达国家比较普遍,而在我国才开始推行。

(三)现代体育的科学化

科学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体育科学化的内容十分广泛,表现在体育管理、体育锻炼、体育训练、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等等方面。体育科学化在体育运动训练中表现最为充分。选拔苗子、制订训练方案、进行技术诊断、作出成绩预测、实行医务监督等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持。电子计算机、激光、遥测空间技术等在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运用,都是体育科学化的外显。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体育的科学化程度也将随之提高。

(四)现代体育的商业化

体育的商业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对体育的商业性投入、运动员的有偿转让、体育场所设施的有偿使用、体育广告、电视转播权、门票及体育旅游收入等。以电视转播权有偿转让为例,1980年洛杉矶奥运会仅电视转播权转让一项就收入2.25亿美元。又如企业对体育的商业性投入,仅运动饮料一项,洛杉矶奥运会就收入1260万美元。在西方发达国家,明星运动员的身价往往达百万美元甚至更多。体育产业在我国尚属朝阳产业,但是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

第二节 体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与价值

一、体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体育最早的和最基本的功能。

体育最原始的形式,就源于教育。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学会准确地投掷石块、猎取食物和抵御袭击,必须要发展跑、跳跃、攀登、爬越等基本生活能力。原始人类是通过“身体教育”的形式,培养生存所必须的本领。这就是原始的教育和教育中的体育,也是体育原始的教育功能。

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与手段。

由于体育具有群众性、国际性、技艺性和礼仪性,所以它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和培养青少年优良品德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二)健身功能

体育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防止疾病和推迟生命衰老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育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身体运动又对有机体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育的健身功能表现为:

1. 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 促进机体内脏器官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

3. 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4. 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5. 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6. 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三)政治功能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利益决定着不同的体育目的和任务,体育成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尽管一些资产阶级体育家、奥林匹克某些领导者宣扬“体育超阶级”、“体育与政治无关”等观点,但奥运会的历史和近代体育比赛中所发生的许多事实,无可争辩地表明体育与政治密切关系。

例如,1920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些反动分子拒绝邀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参加第七届奥运会。1936年国际奥委会某些人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坚持在法西斯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第十一届奥运会,为希特勒涂脂抹粉,并且在该届奥运会上,希特勒拒绝给美国杰出的黑人运动员欧文斯发奖。1980年美国总统卡特以莫斯科入侵阿富汗为由,决定抵制当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奥运会。4年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报复,抵制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奥委会某些决策人打着“体育与政治无关”的旗号,阴谋制造两个中国,长期剥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直到1979年12月23日,才恢复了我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这些事实无不充满政治色彩。

体育能为本国的外交政策服务。现代体育被人们誉为“穿着运动衣的外交家”、“和平使者”、“外交先行官”。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我国运动员开展“乒乓外交”,与美国运动员建立了友好关系,继而实现互访,为中美建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国际体育竞赛的胜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荣誉。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我国体育竞赛水平低,三次参加奥运会从未得过一分,被外国人污蔑为“东亚病夫”。而在1982年在第九届亚运会上,我国代表团获金牌总数超过历届冠军日本队,震动了亚洲体坛。1984年我国运动员在第二十三届洛杉机奥运会上一举夺得15枚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光彩,外国报纸称赞“中国人已不是50年前的 ‘东亚病夫’”。“醒狮怒吼”了,“东方巨龙腾飞”了。由此可见体育竞赛意义之大,影响之深。

(四)经济功能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是生产力中决定性的因素,体育能增强人类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劳动能力。

经济功能还表现为体育本身能为国家提供可观的经济收入。

1. 在大型比赛中获取经济收人:出售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权。一次重大比赛的电视转播权的金额可高达几亿美元。此外,还可通过出售门票、发售体育彩票、纪念币、收纳广告费等增加收入。

2. 重大国际比赛能促进旅游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调节社会情感的功能

体育的剧烈对抗与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许多因素能刺激人的情感,而使心理平衡发生变化。积极的影响能使人得到满足,振奋人心,而消极的影响会使人产生颓丧、气愤情绪等。

1981年,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女排比赛中,第一次夺取世界冠军,全国为之振奋,深深地触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产生了一次影响极广的社会感情冲击波。这一社会感情冲击波,充分显示了体育的社会感情调节功能。全国各条战线都掀起学习女排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汇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六)娱乐功能

体育既可以自娱也可观赏,生理、心理、精神在运动参与中得到满足,在欢悦中得到积极休息。能起到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作用。正如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所写的:“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以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以使快乐的人生活得更加甜蜜!”

二、体育的价值

体育的价值着重从以下三个不同的体育表现形式和体系来体现:运动健身、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体育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体育与人们生活追求的某种契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真、善、美分别表示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三种状态和主体活动所追求的三种理想境界,也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代表了主体的理想,表现了主体的需要。真、善、美也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理想,是人类崇高价值境界的三个基本方面,是人类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价值追求。体育在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中,具有自己特有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既从整体上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完成真、善、美的统一构建,又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中突出了各自求真、求善、求美的重点。

(一)体育的价值体现之一:运动健身

运动健身基于人们一种运动健身追求——提高生活的利益和生命的质量,是以求善为主的人类活动形式。在体育的大系统中,运动健身是其最具本质性的体现。运动健身针对人的身体,从改善体质入手,增进健康,提高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但通过专门性的身体运动达到健身的目的却基本相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人们运动健身活动所体现的价值具有综合目的性,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善”,是对个体的健康有益、对群体的生存有益、对民族的发展有益、对人类进步有益的“善”。

(二)体育的价值体现之二:体育教育

教育的发展表现出它是以求真为主要目的的人类活动。体育教育将体育的方式融入教育体系,成为受教育者在身体、知识及精神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育过程是一个在体育活动方面有组织的求真的过程。在体育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刁量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对体育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形成了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构成了丰富的知识体系,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达到求真的目的。无论是源自人类萌芽期劳动教育的身体教育活动,还是古代中国孔子“六艺”中的射、御教育;无论是古希腊斯巴达学校的军事体育教育、雅典体操学校的身体教育,还是15世纪意大利人维多里诺·德·费尔特雷所创建的将体育作为普通教育内容的学校——“快乐之家”的体育活动;无论是近代德国巴泽多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竞技”及古茨穆茨的“八项基本运动”,还是弗里德里希·路德维格·杨的哈森海德体操场体育教育;无论是阿道夫·施皮斯将体操纳入学校课程,还是英国托马斯·阿诺德在拉格比学校实施的具有现代性质的体育教育,直至现代已形成完整体系的学校体育教育,都表现出探索人体运动规律,获取体育知识,乃至科学地进行运动的求真目的。

(三)体育的价值体现之三:竞技体育

作为体育大系统中突出的、典型的表现形式,竞技体育所展现的是在求真、求善基础上的求美。竞技体育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主体间以竞争为手段,通过对某种极限的挑战以及对自我的超越而达到精神的满足。在竞技体育中,人们挑战极限,人们超越自我,在胜利中体验征服之美,在失败中咀嚼悲壮之美,在竞争中获得愉悦之美,在发展中追求和谐之美。竞技体育是体育系统中最体现美的价值的表现形式。

将体育的三种表现形式与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境界联系在一起,为认识体育本质、体育发展规律和体育的价值提供了整体研究的新思路。真、善、美作为人类的价值理想,是紧密联系、完整统一的。体育的三种表现形式虽然具有各自作为主要方面的价值体现,但是,每种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运动健身以追求对于人的广义的“善”——健康和完善为根本目标,也包含了选择正确内容和科学方法的“真”和塑造健康人体的“美”;体育教育既有追求运动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掌握体育知识的“真”,也有蕴涵其中的“美”和“善”;竞技体育自身就是追求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的价值理想,包含了注重运动科学性的“真”和使行为达到完美境界目的的“善”。

第三节 体育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

一、现代生活中的体育

(一)体育已引起各国政府的充分重视

由于体育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生命活动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体育的社会价值也就日益提高。各国政府从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力着想而对体育倍加重视,把体育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在政府部门中设立主管体育的部门或专门机构,体育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贯彻、体育经费的预算拨款、及至中小学体育课时的安排等,都受到政府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国际比赛中激烈争夺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更促使各国政府以更积极的态度支持体育事业;在我国,50年代初就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各级体育工作领导机构,教委、团中央、解放军等都有体育机构,全国还有近百个行业体协和单项体协。国家体委于1993年提出制定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已于1995年8月29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0月1日起实施。这些都说明了政府对体育的高度重视。

(二)世界各国体育人口迅速增长,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加,如在1957年,日本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只有14 %,而80年代为70 %,加拿大为59 %,原联邦德国为67 %,挪威为70 %,原民主德国为80 %。我国有3亿人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约占总人口的25 %。

(三)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更加健康;但也由于生产高度的自动化,体力活动大为减少,因此由于缺乏运动而患有“文明病”的人数在增加,所以促使人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而闲暇时间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为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条件。对许多人来说体育(锻炼身体、观看体育比赛)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现代社会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表现为体育的经费来源更加广泛。国家拨款比过去显著增加,地方各级财政每年也拿出大量经费,培养优秀运动员、扩建体育场馆、举办体育比赛等。社会各界资助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大为增加。1990年北京亚运会,收到社会捐赠数千万元。体育产业化也为体育的发展筹集了相当多的资金,如:大型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权、吉祥物使用权,都为体育换来了大批经费,而且还将会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体育比赛的广泛性,很多企业愿意借助体育来树立自己公正的和为大众服务的形象,借体育比赛大做广告,这也是体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体育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增多。近年来,我国也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特别是北京为迎接亚运会新建了一批现代化体育场馆。各地也为此修建了许多体育设施,为开展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如: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教练员选才、训练,可以帮助制定战术、分析技术、临场指导,帮助裁判员记录成绩、评定名次,可以指导人们进行锻炼。再如:一种带有小型电子计算机的功率自行车,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运动量的自我监督。在体育运动中已被应用的还有光学、激光、电子学的技术成果、电子遥测遥控技术等。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空间技术的运用。亚运会、奥运会、各项目的世界锦标赛等大型比赛、欧洲足球赛,还有国内的许多重大比赛,都是通过卫星进行转播。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每天至少有5亿人通过电视收看体育比赛或新闻。1980年以后的历届奥运会,每次至少有20亿人收看电视了解比赛情况。至于塑胶跑道、人工草皮、玻璃撑竿、皮肤游泳衣等,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上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发展体育事业当做富国强民的百年大计,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增强人民体质,活跃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的体育有了蓬勃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表现为:学校体育活动制度化;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相当活跃,职工中有20 %的人成为体育积极分子,职工体育竞赛逐步完善,形成制度;农村体育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镇、村中有20 %建起了文化中心和文化站,为农村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各民族的民间体育活动蓬勃兴起,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等都是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高潮,摔跤、射箭、秋千、赛马、刁羊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老年人体育、幼儿体育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伤残人体育正在兴起,我国伤残人运动员还参加了远东、南太平洋及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我国累计有1.2亿人达到各类体育锻炼标准,人民体质普遍得到了增强,我国人均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现在1989年的69.05岁。建国以来,创编推广了8套广播体操。学校和军队之中,推广了根据我国国情《体育锻炼标准》,群众体育运动正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活动的新思维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城镇街头巷尾进行的各种各样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占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大众体育活动高潮正在兴起。

(二)竞技体育的腾飞

1957年到1966年,是我国体育事业第一次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的时代。有1000万人达到了等级运动员的标准,5000多次打破了全国纪录,出现了许多闻名于世的体育明星。如优秀游泳运动员吴传玉、举重运动员陈镜开、跳高运动员郑凤荣、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等都先后为祖国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出现了又一次显著发展。女排经过艰苦训练,顽强拼搏,终于以全胜成绩获得了第三届世界杯赛冠军,打响了三大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第一个翻身仗,并实现了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奥运会赛的“五连冠”。在第二十三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一举夺得了15枚金牌。在奥运家庭大团圆的1992年巴塞罗那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发扬拼搏精神,奋力夺得了16枚金牌,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4,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巨大的荣誉。

1993年,中国体育震惊世界。全球瞩目的蒙特卡洛“巨人之争”,北京仅以两票之差未获主办权。然而中国第一次申办就获得如此票数,这在世界奥运申办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广交了朋友赢得了友谊,世界为此而震惊;1993年,中国女子中长跑的“旋风”又震惊了世界。斯图加特、北京、西班牙、马尼拉的接连夺冠,世界纪录不断刷新,以中国人特有的魅力征服了世界,打破了西方人多少世纪“黄种人不行”的谬论;早已给世界震惊的中国游泳队,1993年在世界短池游泳赛中,破9项世界纪录,夺10项冠军。在世界泳坛,7项成绩排第一,11项第二,5项第三,4项第四,中国已是当之无愧的游泳强国;中国选手谢军夺得国际象棋“棋后”桂冠,并以8.5分比2.5分的压倒优势卫冕,更是令人惊讶不已。1993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103项世界冠军,38人7队124次创造57项世界纪录。这几项,都是创历史之最,一个国家一年内取得如此显赫的成绩,在世界体育史上罕见。

第四节 体育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与政治

体育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体育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曾经有过明显对立的观点,也出现受特殊历史环境影响的理论认识。如体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体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体育是生产力”,“体育与政治一体化”,等等。经过解放思想和对体育本质、作用、功能、价值等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根据体育的特点,对体育与政治关系的一般规律普遍形成了以下认识:

体育的理论观点、政治观点、目的任务、各种政策、体制等属于上层建筑,受政治的制约。

体育的生物、自然现象的特点,不受政治的制约,体育的技术、战术、方法等也不受政治的制约。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体育内容是不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而作为上层建筑这一部分的体育内容和形式,受政治的制约,又反作用于政治。“体育为政治服务”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但片面夸大和强调体育的政治作用,搞“体育政治化”是违背规律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重视发挥体育的政治功能,使体育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体育的功能和多元化价值。体育的发展受政治的制约,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否认或企图割断这种联系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体育与政治是两个不同质的变量,两者不能混同,体育问题与政治问题应按照自身的规律来解决。

政治对体育的影响具有历史性。政治的需要制约着体育的目的,对体育起主导和支配作用,规定和影响着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体育的目的、任务。政治制度制约着体育的发展,同时体育也以自身的性质和方式能动地影响和作用于政治。体育对政治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和促进国家间的关系,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的综合国力;

(3)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动力;

(4)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5)与上层建筑的各意识形态产生交互作用。

二、体育与经济

经济是基础,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受经济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经济,这是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拓宽了实现体育经济价值的途径。经济为体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决定体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体育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展和保护劳动力;体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培养劳动力和恢复劳动力,延长劳动力;体育在经济增长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体育与经济的这种关系已为人们所公认。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体育市场正在建立,体育潜在的经济价值使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了无限发展的勃勃生机。体育正在进行市场运作,扩大体育消费,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型向经营型转变。体育具有满足政治的、社会发展的、教育的需要等特点,因此,体育仍然具有社会公益福利的性质,体育不应当、也不可能全部推向市场和由生产来进行调节。物质形态的产品可以用货币去衡量其价值,但体育精神产品的巨大的激励和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社会价值是不能以金钱货币来体现的,社会主义国家决不可以市场的需求决定是否向市场提供体育的精神产品。

三、体育与教育

体育作为培养和教育人的必要手段,历来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体育体系的确立、体育功能的发挥及体育价值的实现,使人们认识到:体育的实施过程应是包括学校体育教育在内的全社会化的过程。体育作为一种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在教育中所呈现的重要作用为社会所公认,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一起,以自己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的特殊影响,在现代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影响将会延续到人的一生乃至几代人。

四、体育与军事

在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曾经是军事训练和战争的重要手段,即使在现代社会,体育与军事仍然有密切的关系。在历史上,军事活动对体育的发展产生过历史性的促进作用,影响了体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古希腊斯巴达人的严格体能训练,中国秦朝的手搏、唐代的马球和清代的摔跤在当时的流行,中国传统武术的延续,近代德国体操体系的形成等,都与军事活动相关联。在现代社会,不但体育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军事体育的项目和活动也广泛地开展起来。现代的体育与军事,已经以一种新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构建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军事体育系统。这个系统与现代军事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体育与宗教

在历史上,宗教曾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领域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体育与宗教在历史上的相互渗透作用相当明显,主要表现在:从原始社会开始的娱神慰神仪式、法术巫术活动、宗教修炼活动和宗教性民俗活动中,都有不同形式的含有体育因素的活动内容,甚至影响到体育的发展,如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出于宗教祭祀的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许多体育活动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人文色彩和体育因素凸现出来,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从对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体育与宗教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宗教是一种以幻想方式反映现实世界的颠倒的世界观,是客观现实世界的歪曲和虚幻的反映。而体育存在的根本前提是对人的肯定,是人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是人的权利、价值的体现。体育建立在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肯定和确认。近代体育是在与宗教的斗争并以科学的理性战胜宗教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也应该看到,现代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与宗教进行着斗争,许多打着体育旗号的宗教活动仍然有一定的市场,这是在体育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现象。

第五节 高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及其组织形式

一、高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高等学校是人在学校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最后阶段。因此,高等学校体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的主要内容,也是为终身健康的身体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阶段。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依据我国的体育目的和任务而制定的,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养成自觉锻炼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为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历史重任而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高等学校体育必须完成下列基本任务:

1. 根据高等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强调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发展,提高心肺功能和健康水平,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

2. 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及专业所需的身体练习,增强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身体对各种自然环境、现代生产技术,以及学习、工作、生活等的适应能力。

3. 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充分了解学校体育在现在和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制定锻炼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及自身状况学会一两种终生从事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科学地自我评价,使自己终生受益。

4. 通过体育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对美的欣赏能力。

5. 通过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从而增强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培养团结友爱、谦虚谨慎、文明礼貌、克己奉公的思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是通过体育课教学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的。其组织形式有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学生自我锻炼、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等。

(一)体育教学

体育课是实现高等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是高等学校体育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根据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终身体育的需要,现普遍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体育必修课,二年级开设了体育选项课及保健课,有条件的学校,三年级开设了体育选修课。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高等学校体育课要加强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较系统地掌握一般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并熟练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和技巧,培养体育爱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体育理论课

这是学生通过大学体育课本、体育资料、体育新闻报道、电视教学等接受体育理论知识的种形式,是理解和掌握运动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要环节,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 运动实践课

这是学生科学地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身体素质的形式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运动实践课的主要任务。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强化正确动作的形成,把听、看、练、想结合起来,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 体育保健课

这是为个别不能从事全面运动实践的特殊学生开设的。通过体育保健课,同样可以达到锻炼身体提高素质的目的。

(二)课外体育锻炼

学生单靠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学习、锻炼是很不够的,必须课内外相结合,科学地安排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天能有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这不仅能将体育教学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转化为技能加以巩固和提高,也是全面发展身体各器官机能,增强身体素质的一种手段。课外体育活动通常是以系、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也可划分锻炼小组或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参加,或组织单项运动协会,进行经常锻炼。

三、运动训练

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校运动代表队的训练,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为前提,它是以参加各级各类运动竞赛为目的,以培养优秀运动员为核心的一种组织形式。运动训练必须在学校体育活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安排好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既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及专业知识,又有突出的运动成绩,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或参加更高一级竞赛做出贡献。

四、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是检查和促进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提高运动成绩起着重要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既能激发广大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又能通过体育竞赛互相交流技艺,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与团结,还可以培养集体主义和服从领导、听从指挥的纪律观念;学校体育竞赛通常有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冬季越野、武术等现代项目比赛,或传统项目的比赛、班级友谊赛、“达标”测验赛、节日纪念比赛,以及形式不同的流动杯赛和象征性比赛等。

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六节 体育与身心健康

一、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各种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密切相联,对此,自古就受到人们的注意。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就明确指出,心理因素是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之一,说“夫百病之始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该书认为,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任何情态失调都可伤心,心伤则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而思病。并用“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来概括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情愉快、乐观豁达是增进健康的良药。而精神忧郁、焦躁沮丧、患得患失是对健康的摧残。据一些国家统计,消化道疾病患者中,有1/3是因情绪不佳而病。

从另一方面来讲,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极大的影响,“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身体健康使人情绪安定,精神愉快;身体虚弱或患有疾病,会使人处于焦虑、忧愁、烦闷、抑郁等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评定标准

(一)认知能力正常

认识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主要表现在视觉、听觉和智力正常,无色盲、弱视、听觉失聪等现象。人的智力按其发展水平,通常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它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所组成。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属于心理健康者,相反则属心理不健康。

(二)情绪稳定

近来,国外一些学者指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莱蔓还提出了情绪健康的10个特征。内容为:①情绪安定,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莫名其妙的不安感;②能把敌对情绪转变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情绪;③对别人的情绪能共鸣和受感染;④有受别人和受人喜爱的能力;⑤情绪表现与年龄相称;⑥能建设性地处理问题,对环境变化有适应能力;⑦有自信心并善于同别人交往;⑧自我努力,同时也能接受帮助;⑨为未来,能忍受现在不能满足的欲求;⑩热爱生活、善于生活。

(三)有健康的理想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的人首先是有理想的人,他们对人生和自我有合理、健康的价值取向,并努力为之奋斗。一个胸无城府、随波逐流、没有理想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不健康特征,主要表现在:缺乏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只以满足低级庸俗需要为人生目标;或者好高鹜远,虽有目标而无法实现;或者确定的目标虽然能够实现,但在行动上不去奋斗,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四)个性健全情操健康

情操是个性(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兴趣、需要、动机、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和性格上都应是健康的。同时,在组成个性的每一个要素内部和各要素之间,都应是完整和协调的。例如,在性格特征上,一个理智型的人,应该理智而富有人情味;一个情感型的人,应该富有情感而又不浅薄。性格内向但不孤癖、怯懦,外向但不粗暴和简单化。在个性上任何偏废或某一方面畸形发展的人都是心理不健康者。

(五)人际关系融洽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坦荡,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与人正常友好地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对同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情真诚;能学习与赞美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善意地批评和帮助别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共同进步。如果总是离群索居,口是心非、心胸狭窄,以刻薄、挑剔、怀疑、憎恶,甚至嫉妒仇视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则不是心理健康的人。

(六)自我评价恰当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给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切合实际;在奋进过程中行为坚定,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康者,他们则难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常常行为矛盾,难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七)对困难和挫折有良好的承受力

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准,也是鉴定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做到遇事不慌、处变不惊,保持心理平衡,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上述心理健康的7个方面,既是相互联系的,也有相对独立性。有的人往往在一二个方面表现出严重失调。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者或部分健康者,都应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注意心理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