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
- 李学明 许永刚主编
- 456字
- 2024-12-22 04:19:28
9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标,教育部也多次下文强调“健康第一”、“健康体魄”的精神。毫无疑问,“以人为本”包括对人的最基本的物质存在形式即人的肌体的健康和高效率运转,包括附着在人的肌体内的思维、知识、技能、智慧的持续作用。2005年4月25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可见,学生没有健康的体魄,就谈不上身心健康,也难以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学生健康的体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被列为高校体育工作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是高校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体育教学、训练和课外活动的场所,对健康学生的体魄起着重要作用。
2006年9月,广州大学城将达到15万人的办学规模(南方日报2006-01-23梅志清),增进15万师生的体质,满足社区居民的锻炼需求,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学城建设指挥中心了解到,大学城体育场馆建设一期工程投资5 亿元修建学校运动场所,二期工程中投资10亿元修建“八馆一场”,“八馆一场”将作为2007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主赛场和2010年亚运会的备用赛场。可见,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的投资力度是很大的,并且赋予它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如何管理好这数十亿资产,并充分发挥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的多元功能,以达到大学城有形和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意义,专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文研究意义非常大的占41.2%,很大的占52.9%,较大的占5.9%。毫无疑问,迁入大学城,学校规模大了,教育环境与教育形式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的管理也必然要发生变化。文章在充分了解广州大学城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管理问题,旨在为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管理和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相关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的结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先进行小范围的问卷预调查,根据专家反馈意见,修改了问卷。为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将问卷初稿送给15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面的专家,对问卷的内容、结构以及量度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本完善率达到97.48%。问卷信度采用裂半法,经校正后得出斯皮尔曼—布朗相关系数为0.9643。问卷采用发送和邮寄相结合的办法,向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发放问卷10份,回收10份,有效问卷10份;发放专家问卷17份,回收17份,有效问卷16份,有效率为94.12%;向大学城学生发放问卷400份(每所高校40份),回收359份,有效问卷338份,有效率为84.5%。
2.2.2 访谈法
为充分了解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管理现状,先后去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中心、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进行实地采访;还与东方大学城、深圳大学城、重庆大学城、长沙岳麓山大学城、河南郑州大学城和上海淞沪大学城等下属部门部分领导及工作人员,就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管理问题进行电话采访。
2.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指标进行量化,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常规统计学分析。
2.2.4 文献资料法
阅读管理学相关专著12部,通过网上关键词搜索,下载相关文章400多篇,这些资料的收集将极大地方便研究的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管理现状调查
3.1.1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设施基本状况
根据去省教育厅调查结果统计以及大学城10所高校问卷结果统计,广州大学城运动场馆数目见表1。
表1 广州大学城运动场馆数目调查统计
资料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年度工作会议讲话材料(2006年1月5日)
1992年12月,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其中对运动场馆的规定见表2。
表2 普通高等校学生数与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比例
根据大学城10所高校调查问卷,广州大学城现有11万大学生,按《普通高等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大学城高校应配备的体育场馆总数目见表3。
表3 广州大学城应配备的体育场馆数目
根据上面三个表分析可知,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备已基本达到《普通高等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标准。
3.1.2 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满足学生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情况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表5显示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基本能满足课外锻炼需求的占70%,较难满足的占30%。
表4 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可否满足教学需求状况
表5 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可否满足教学课外锻炼状况
从调查结果可知,缺少体育场馆设施主要影响学生课外锻炼。从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可知,有约53.9%的学生能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42.3%的学生不能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还有3.8%的学生不愿意进行锻炼,不愿意进行锻炼者女生居多。
3.2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管理形式调查
据调查,大学城10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管理部门以体育部为主,4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不属体育部管理(表6)。
表6 大学城10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管理部门统计
另外,在专家问卷中,选择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管理形式应该为体育部管理占77.7%,选择企业化管理占11.1%(表7)。
表7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管理形式专家调查统计
专家认为:“体育场馆在体育部的统一管理下,有利于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群体竞赛所用场地的调配。”专家提出建议:“体育部可以成立一个下属专职机构,服务于场馆管理和维护以及在充分保证教学、训练和课外活动的条件下,采用有偿服务,进行开发经营。”
4 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管理改革思路:“面向学生,资源共享、成立体育联盟、创建学区体育模式以及有偿服务的发展方向”
4.1 面向学生,以教学为中心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教育人,离开了“育人”的宗旨,这种管理方式就是失败的。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健康学生体魄”仍然是大学体育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所以,就大学城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而言,它是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的,是高校师生从事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增强高校师生的体质水平,提高高校运动技术水平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我们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4.2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建设大学城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广州大学城将使不同高校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行功能合成,形成校际竞争合作、学科整合互动,在共同办学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成新型的高校模式。因此,资源共享应是大学城的灵魂。
但是从发放的调查问卷分析,目前广州大学城校际间体育场馆资源离共享还有一定差距,具体情况见表8。
表8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状况统计
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学生进入运动场地,都要出示学生证,非本校学生不能进入场地锻炼;50%的学校下午5~7点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可以共享;60%的学校对健身房、网球场以及体育馆实行有偿开放;20%学校的体育馆平时是封闭的,只有学校有文艺演出或其他大型活动时才开放。
发放的专家问卷对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9。
表9 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
专家调查问卷显示,在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中,领导思想观念转变排在第一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在计划经济下发展,有着较大的封闭性,学校的围墙唯恐不高,管理唯恐不严,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深深地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的思想很难立即转变。但是资源共享是建造大学城的初衷,也是大学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如果只是一味采取“保护”措施,这违背了国家的相关规定,不符合学生的健康要求。并且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开放、改革的趋势不一致。“开放性”是大学城的一个标志,如果我们还是固守“小而全”的阵地,这只能显示大学城的“大势”而“小气”,大学城就不可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结果只能是“独立有余、共享不足”。迁入大学城,我们要做的不是封闭自我,“保护”自我,一味“保护”只能使我们走回头路,而且容易养成自己的惰性。我们要做的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解放思想,搞好自身建设,抓好管理,朝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方向发展。
4.3 创建“学区体育模式”
1996年的全国运动场馆普查结果显示,公共体育场馆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并且各系统所属体育场馆对大众开放程度不同,真正能用于群众体育健身锻炼的场所只有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10%。根据2005年1月11日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正式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0080个,标准体育场地有547178个,公共体育场馆有所上升,但还是难以满足广大群众体育活动的需求。因此,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是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是我国解决社会体育场地不足而采取的重要措施。2003年7月广州市有关部门出台了《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要求符合条件的广州市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在不影响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节假日等非教学时间,全面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据调查,广州大学城附近的居民认为社区活动场所少,大学城高校体育设施好,人文环境好,居住的是老师和大学生,素质高,也比较安全,愿意去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锻炼(表10)。
表10 社区居民在大学城体育场馆锻炼调查统计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而构建“学区模式”,既是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体育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要求。学区体育就是利用大学城的学校体育资源,在保证教学和师生活动条件下,以对社区居民开放体育设施为中心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并且是从组织管理到设施利用的体育活动模式。它以一所或几所相对集中的学校为中心划分地区范围,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社区居民为对象,通过有效利用学校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学区体育模式的建立可以让社区居民更广泛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社区高校之间的凝聚力、联络社区感情、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学校体育为中心的学区体育是新世纪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一种模式。
4.4 建立大学城体育联盟
为优化整合大学城体育资源、建立有利于体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发展群众体育以及通过体育平台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大学城高校的体育运动水平和体现对外体育交流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大学城应该成立大学城体育联盟。大学城体育联盟成员可由各院校分管体育的校领导和各院校的体育系、部主任组成。大学城体育联盟主要职责是:制定校际间有关体育教学资源共享的政策,决策和协调资源共享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大学城高校间体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具体问题、建立大学城体育资源网络,实现信息化管理,保障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序合理地进行,经过协商制订出共同遵守的管理制度。在体育联盟委员会的指导下,大学城内各高校的体育资源既能更好地共享,又能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能使体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
4.5 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偿服务是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表11),《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本世纪末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4%。”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只靠国家投资解决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是很不现实的。据调查,大学城高校每年花在体育场馆维修和管理方面费用也是一笔不少的开销,结果见表12。
表11 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表12 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每年维修费用
在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承担着国家赋予的任务,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质,这一点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很难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具有产业性质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但由于体育场馆的日常开支和维护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加上一般高校用于体育设施与管理的资金十分紧缺,因此又必须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道路。近些年,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高校体育场馆或多或少实行了对外开放,有偿服务。据调查,广州大学城有70%的高校部分体育场馆资源实行有偿开放,对开放项目也做出规定(表13)。
表13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有偿开放调查统计
采访中很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和社区居民对运动的需求是巨大的,并且大多数表示可以接受适当收费。许多人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有学生提出,在球场增添一些灯光,白天没时间锻炼的学生可以晚上锻炼,也愿意出适当的管理费;收费要有所区别,校内师生可以享受政策倾斜优惠。对校外人员,则应遵循市场规律,按成本核算,制订科学的收费标准,还可以发售年卡、季卡以及月卡等等;进行有偿服务时,应该派体育专业人员进行辅导,既可提高锻炼效果,也可更好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国体育事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改革。因此,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我们要突出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两手都要抓。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只是强调社会效益,而羞于谈体育场馆的经济功能,这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也不符合“三个代表”的思想。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高校体育场馆有其特殊性,不能把体育场馆当作挣钱的“机器”,有偿服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更要克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化倾向,确保其向科学化、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为主、有偿开放为辅”的指导思想下,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创收。
4.6 大学城体育场馆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应突出“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各级管理人员实施不同的管理目标来实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实践已经证明目标对于激发人的潜力有很大作用。大学城体育管理目标示意图见(图1)。
在目标管理中,首先要求高层领导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才能、捕捉信息能力、及时决策能力、善于用人能力等,正确运用激励机制,灵活采用管理方法,科学地调动所有被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另外,场馆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职业情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感情、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职业观念、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指的“好”、“乐”都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这表明人的情感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指向中起着重要作用。让广大员工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了解体育场馆工作的行业特点,了解学校的传统、历史、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员工对体育场馆的真挚感情。另外,应不断增强员工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和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让每个场馆人员感受到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场地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进入大学城后,各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设施越来越多,后勤管理人员已不完全是简单地关门、锁门,清洁卫生工作。据调查,大学城新建的体育场馆,按国际标准建造,设备先进,可以承办国际赛事,一套电子设备就是几十万元。调查了解到,大学城场馆管理人员年龄40岁左右占到70%,学历以初中、高中居多。这就要求他们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电子仪器、灯光、音响、电脑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并做到能正确使用、维护和保养。另一方面大学城体育场馆即将承担一系列国内、国际比赛,校际间文化体育交往也日益增多,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增高,体育场馆管理与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和管理水平已成为高校精神文明窗口之一,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因此,场馆工作并不简单,它是一种标志、一个窗口。场馆工作人员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作为。
图1 体育管理目标示意图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管理形式以体育部为主,呈现多样化趋势,有偿服务是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5.1.2 资源共享是优化配置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的有效举措。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保证了体育教学需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较难满足学生课外锻炼,资源共享是解决这一局面的有效措施。
5.1.3 影响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共建,较难共享;难于形成一致的共享制度;存在自利因素。
5.1.4 建立大学城体育联盟有助于优化整合大学城体育资源、决策和协商有利于体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和制度、发展群众体育以及建立大学城体育资源网络,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5.2 建议
5.2.1 为优化整合广州大学城体育资源、建立有利于体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发展群众体育以及体现对外体育交流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大学城应该成立大学城体育联盟。
5.2.2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而构建“学区模式”,既是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体育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要求。
5.2.3 针对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突出“目标管理”。
5.2.4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在保障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和师生活动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积极进行有偿服务,以达到体育场馆资源“保值”、“增值”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发强. 体育经济漫谈 [M] .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00
2. 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 注意力管理 [M] .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3. 孙玉瑛. 论体育场馆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 [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2):177~179
4. 王海鸥. 论系统科学与高校体育管理 [J] . 山东师大学报,2002(3):113~115
5. 徐剑雄、王加强、黄果. 宁波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有偿利用研究 [J] .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2):36~38
6. 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 [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