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
- 李学明 许永刚主编
- 385字
- 2020-06-24 18:56:06
13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与训练研究
跳高曾是我国田径运动优势项目之一,有3人5次打破跳高世界纪录的辉煌历史,但是目前我国跳高成绩与世界纪录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深刻认识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技术实质,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是当前背越式跳高技术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多年跳高训练实践,提出了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理论新观点和起跳训练的基本方法,为不断丰富和完善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理论与方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0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的12名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运动水平为健将和国际健将,平均成绩2.14米,最高成绩2.22米,本研究对象基本可代表目前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水平。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确立研究内容和研究指标。
1.2.2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法
运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同步定点拍摄运动员比赛中助跑最后两步和起跳动作过程。拍摄频率为100幅/秒。利用人体运动图象分析系统进行运动生物力学解析,各指标数据经过平滑处理。
1.2.3训练实验法
对广州体育学院7名健将级、16名一级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进行多年训练实践。其中男学生17名,女学生6名。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10.0统计软件,对实验所得的指标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高水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垂直支撑时刻身体重心位置最低,垂直速度值最小。
2.2 高水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身体重心变化是一个由低向高不断加速上升的过程,垂直速度是一个不断变化增大的过程。
2.3 训练结果:男生平均跳过自己身高27厘米,最高为40厘米,最高成绩220厘米;女生平均跳过自己身高5厘米,最高为9厘米,最高成绩为177厘米。
3分析与讨论
3.1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身体重心运动变化特征
跳高起跳是人体由水平移动变为向前上移动,是获得腾起初速度的主要阶段,起跳的任务是利用助跑速度,运用合理的动作技术改变人体重心运动方向使垂直速度不断增大,以获得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度。研究表明: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不同于直线助跑起跳。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刻身体重心最低。直线助跑是起跳腿着地时身体重心最低,背越式跳高身体重心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表1、图1)。
表1 助跑起跳阶段身体重心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
身体重心在上升过程中有两种上升类型,即平缓上升型和波动上升型,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身体重心不断上升是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所特有的。这是因为快速弧线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身体内倾和膝关节弯曲达到最大程度,身体重心降到最低点。随着摆动腿后支撑阶段快速有力蹬伸和向前迈步出腿,身体重心有所上升,在摆动腿蹬离地面腾空后重心不断上升,是由于快速助跑的惯性和身体由内倾转变为竖直过程离心作用使重心上升的高度克服了身体重心腾空后下降的高度,使身体重心在此阶段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这一点是直线助跑起跳难以做到的,也是背越式跳高最大优越性所在。起跳腿着地缓冲阶段重心升高是因为身体由内倾和后仰转变为竖直过程中重心移向支撑点上方,使重心上升,起跳腿支撑蹬伸阶段重心上升是因为充分伸展髋、膝、踝关节以及摆动作用,使身体重心升高到起跳结束时的最大值。
注:1摆动腿着地;2摆动腿最大缓冲;3摆动腿蹬离;4起跳腿着地;5起跳腿最大缓冲;6起跳腿蹬离。
图1 起跳阶段身体重心轨迹图
现代背越式跳高技术发展趋势要求加快助跑速度,加大起跳幅度,这是因为弧线助跑速度越快身体内倾角度越大,重心相对降得越低,身体由内倾转变为竖直的过程也就越快,身体重心升高的速度越快,幅度越大,垂直速度也就随之增大,提高了起跳效果和运动成绩。
3.2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变化特征
背越式跳高起跳垂直速度与起跳时身体重心运动方向的变化关系极为密切,垂直速度是随身体重心的不断加速上升而加速增大。在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垂直速度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刻值最小,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垂直速度是身体重心的变化不断加速变化增大的过程(表2、图2)。身体重心平缓上升垂直速度累积增大,弧线助跑起跳速度越快,身体由内倾转为竖直过程的时间就越短。身体重心上升的速度和幅度也就越大,垂直速度值也就越大。腾起初速度是由起跳时的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决定的,背越式跳高的弧线助跑速度越快,起跳水平速度相对增大,垂直速度也就越大,腾起初速度也就随之增大。水平速度在摆动腿着地后不断降低,在起跳腿着地时有所上升,在支撑缓冲蹬伸阶段明显下降。
表2 助跑起跳阶段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米/秒)
3.3 背越式跳高是“双动力”起跳
传统跳高理论将跳高技术划分为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技术阶段,认为起跳是从起跳腿着地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起跳垂直速度和腾起初速度是在起跳腿支撑阶段工作肌完成退让(着地缓冲)和克制(蹬伸)工作所获得的,是身体与地面发生的一次非弹性碰撞。认为起跳腿支撑阶段是获得垂直速度和腾起初速度的惟一起跳动力。这种起跳理论对认识直线助跑起跳技术是正确的。这是因为直线助跑起跳时,身体重心最低点是在起跳腿着地瞬间,此时垂直速度也最小。然而,用这种直线助跑起跳技术理论观点来认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技术,是不全面的。它忽视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在身体重心的转变和垂直速度的获得与直线助跑起跳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忽视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支撑、摆动对获得垂直速度的重要作用。
图2 起跳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垂直速度变化图
注:1摆动腿着地;2摆动腿最大缓冲;3摆动腿蹬离;4起跳腿着地;5起跳腿最大缓冲;6起跳腿蹬离。
跳高起跳是人体由水平移动变为向前上移动阶段,判定起跳开始的两个标志是助跑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由低向高开始转变的瞬间位置,即身体重心最低点所对应的动作时相;垂直速度由小变大开始变化不断增大的转折点所对应的动作时相,起跳从何处开始取决于助跑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运动方向和垂直速度开始变化的瞬间位置;身体重心从那里开始不断上升,垂直速度从何处开始不断增大,那里就是起跳的开始时刻。研究证明,高水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刻身体重心位置最低,垂直速度值最小;高水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身体重心变化是一个由低向高不断加速上升的过程,垂直速度是一个不断变化增大的过程。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将助跑速度与身体重心降低与升高获得和垂直速度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助跑速度有利于经济实效地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获得更大的腾起初速度,这是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最大优越性所在。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经历了两次支撑、两次摆动和一次短暂腾空的“两步”中使身体重心提前转变,垂直速度提早累积增大,是两条腿在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阶段共同参与完成的“双动力”起跳。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是指起跳过程中在转变身体重心运动方向、获得垂直速度和腾起初速度的起跳动力,“双动力”起跳的来源是摆动腿和起跳腿支撑、蹬伸、摆动共同作用获得动力,是在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两个阶段获得的。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蹬伸阶段是起跳的开始和发动部分,是起跳的第一动力源(原动力),起跳腿支撑蹬伸阶段是起跳的继续和结束部分,是起跳的第二动力源(主动力)。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利用弧线助跑起跳速度提高起跳效果的核心是快速弧线助跑起跳能经济实效的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提早累积增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弧线助跑速度有利于身体重心由低向高转变的速度和幅度,有利于垂直速度的提早积累和加速获得而获得更大的腾起初速度。
3.4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训练
背越式跳高训练的核心是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获得更大的腾起初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度,如何以速度为核心在快速助跑中跳得更高,如何提高起跳训练效果,是教练员、运动员关注的热点。在背越式跳高训练中应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结合,四个平衡,五个途径,六个转化”进行起跳训练。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起跳训练中以速度为核心,以髋为中心、以摆动腿和起跳腿的支撑、摆动和摆动、支撑为基本点进行教学训练。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做到:“趴、蹬、送、摆、快”;起跳腿迈步出腿支撑时做到“低、平、快、准、稳”。
“三个结合”:在起跳训练中的蹬摆结合、跑跳结合、速度与幅度结合。蹬摆结合是起跳训练的难点,是起跳腿和摆动腿的蹬伸与摆动的协调配合,包括摆动腿支撑蹬摆、摆动腿支撑时的起跳腿与摆动腿的蹬摆、以及起跳腿支撑时的起跳腿与摆动腿的蹬摆。跑跳结合是助跑与起跳的有机结合,背越式跳高最大的优越性是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跑跳结合的难点是倒二步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蹬摆配合技术和能力,在快速助跑起跳中要做到“跑得快、撑得住、摆得快、跳得高、过得去”。速度与幅度结合是指在起跳速度与起跳幅度的结合,要根据运动员不同时期的个人技术特点来掌握起跳速度和起跳幅度,少年时期以提高起跳速度为主,青年时期保证起跳速度不减的情况下增加起跳幅度,成年时期在不断提高起跳速度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起跳幅度,表现出最佳的起跳速度、幅度与个人技术特点。
“四个平衡”:指技术与力量的平衡、速度与力量的平衡、速度与节奏的平衡、技术与个人特点的平衡。技术与力量的平衡是指起跳技术与起跳力量的相适应,起跳技术包括摆动腿支撑、摆动技术和起跳腿摆动、支撑技术以及摆动腿和起跳腿的蹬摆配合技术,起跳力量包括摆动腿支撑摆动力量、起跳腿支撑蹬伸力量、摆臂和躯干力量。起跳技术要与起跳力量相适应,起跳力量训练时要根据起跳技术的需要进行针对性有效训练。速度与力量的平衡是起跳速度与起跳力量的相适应,起跳速度是核心,起跳力量是基础,起跳力量要适应起跳速度发展和需要进行训练。避免盲目发展力量忽视起跳速度的起跳力量训练。速度与节奏相平衡是助跑起跳的速度与节奏的相适应,助跑起跳的速度和节奏决定起跳效果,助跑起跳速度要体现节奏特点,助跑起跳节奏要有明显的加速特征,助跑起跳速度、节奏要与起跳技术、能力相适应。技术与个人特点相平衡是指助跑起跳技术与运动员个人的身体条件、素质条件以及技术风格相适应。不同的技术表现出不同的技术特点,避免盲目效仿他人的技术,他人的技术要适合本人的技术和素质特点,有选择的学习。
“五个途径”:在起跳过程中通过起跳速度和起跳幅度来获得垂直速度和腾起初速度的五个途径。(1)在起跳过程中,加快助跑起跳速度,加大起跳幅度;(2)保持助跑起跳速度不变,加大起跳幅度;(3)保持起跳幅度不变,加快助跑起跳速度;(4)适当减小起跳幅度(起跳步长),大大提高助跑起跳速度;(5)适当减慢助跑起跳速度(延长起跳时间),大大提高起跳幅度。在获得腾起初速度的五个途径中,加快助跑起跳速度,加大起跳幅度是最佳选择。起跳的速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起跳水平速度,二是起跳的垂直速度,起跳速度是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的合速度,起跳水平速度与最后一步步长和起跳时间有关,起跳垂直速度与起跳时间和垂直工作距离有关,起跳速度表现出动作速度、位移速度的特点,表现出明显得垂直加速特征;起跳的幅度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起跳水平幅度(水平工作距离),二是起跳垂直幅度(垂直工作距离)。起跳幅度是身体重心由最低点到最高点的位移距离。起跳幅度的垂直加速特征是获得腾起初速度的重要条件。从背越式跳高技术理论角度分析获得垂直速度的五种途径都可以获得较大的腾起初速度,选择哪一种途径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神经肌肉特性、身体素质和技术有关,表现出不同训练时期背越式跳高个人技术风格。
“六个转化”:在起跳力量、速度、技术训练中的转化进程,是整体技术环节化、环节技术力量化、环节力量专项化、专项力量整合化、整合力量速度化、速度力量技术化。在起跳速度、力量、技术训练过程中,从完整到分解、从环节到整体,起跳技术和起跳力量、起跳速度的训练思路。
4 结论
4.1 高水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垂直支撑时刻,身体重心位置最低,垂直速度值最小。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身体重心变化是一个由低向高不断加速上升的过程,垂直速度是一个不断变化增大的过程。背越式跳高的最大优越性是弧线助跑起跳能经济实效地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提早累积增大创造有利条件。
4.2 背越式跳高是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经历了两次支撑、两次摆动和一次短暂腾空的“两步”中完成的;是两条腿共同参与获得起跳垂直速度和腾起垂直速度的“双动力”起跳。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蹬伸、摆动是起跳的第一动力源,起跳腿的支撑蹬伸和摆动是起跳的第二动力源。
4.3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训练的中心是围绕以速度为核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结合,四个平衡,五个途径,六个转化”进行起跳训练,如此有利于提高起跳效果和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孙守正、白二宇. 对影响跳高起跳效果诸因素的再研究 [J] .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89(1):65~68
2. 文超.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 [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7
3. 苏斌、吕乙林. 背越式跳高“两步”起跳初步研究 [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1):104~108
4. 王保成、王川. 田径运动理论创新探索 [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34~243
5. 林益茂. 背越式跳高助跑倒数第二步初探 [J] . 中国体育科技,1995(9):100~103
6. 牛文路、杨兰珍. 浅析跳高起跳垂直速度形成的途径 [J] . 中国体育科技,1995(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