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
- 李学明 许永刚主编
- 41字
- 2024-12-22 04:20:28
19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1 前言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新的专业目录规范了专业和学科门类,把体育院校原有的武术专业调整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划分为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方向,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培养途径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也很不够系统,实际情况往往是新的专业设置里仍然采用旧的教育思想模式,结果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和社会需求相脱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调查社会对毕业生人才规格的要求,并以此来确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确立对各体育院校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具有指导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评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指标体系。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总共发放两轮调查问卷。
第一轮问卷:是针对初步拟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指标体系表设计出的一份人才规格指标体系的效度评定问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品德、知识、能力和身体4项一级指标,每项一级指标中各包含若干项二级指标,二级指标还包括有三级、四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的效度评价结果有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五个等级。把这份问卷发放给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以及体育社会学、运动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和专家共计15人,问卷回收后,统计结果显示没有专家给予较低和低这两个等级的评定,分别有6位、7位和2位专家给予高、较高和一般的评定,经过换算得出该指标体系用来评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效度界于高和较高之间。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部分修改后本人将它录入第二轮问卷——校友调查问卷中,让校友对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第一轮问卷的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第一轮问卷效度评定的结果见表2。
表1 第一轮问卷的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
表2 专家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指标体系的效度评定情况统计
第二轮问卷:是针对于2003年10月期间返校参加北京体育大学50周年校庆的前武术系(体武系)校友而设计的一份校友调查问卷,该问卷要求校友对用来评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本问卷将利用北京体育大学50周年校庆的机会发放给前武术系校友并于当时回收,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44份,回收问卷116份,有效问卷104份。一个月后,从已回收的104份问卷中随机抽取问卷15份,对回答这15份问卷的校友第二次发放同一份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问卷回收后与前15份问卷进行显著性比较,结果Pearson相关系数值为0.928,双尾检验达到0.01显著性水平。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原武术系校友的基本情况见表3。
表3 接受问卷调查的原武术系校友的基本情况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指标体系的框架的形成
第一轮问卷调查结束后,分析专家对该指标体系做出的效度评定并根据专家给出的意见对该指标体系做出修改,然后得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指标体系的框架,包括品德、知识、能力、身体四大项,总共涵盖了54项小指标。
3.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各项指标的筛选
第二轮问卷回收以后,依次分析104位调查对象对该指标体系中的品德、知识、能力、身体4项一级指标中的各项小指标所给出的重要程度的评定,然后统计出每一项小指标在每一个重要程度等级中的频次,给5个等级都定一个分值,由低到高依次是1分、2分、3分、4分、5分,根据每一个等级出现的频次情况计算出每一项指标所得的平均分,将平均分低于3分的指标排除出指标体系,被排除的指标包括政治面貌、非专业裁判能力、身高、相貌、体型共5项,剩下49项小指标。
3.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评价
3.3.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指标体系
将重要程度的平均分低于3分的那些指标删去以后,再根据剩下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分算出它们在各自所在指标等级之中的权重,每一级指标的权重都是根据这一级别的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平均分换算出来的,最后就得出正式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评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指标共计49个,分布在不同等级中。各级指标的分布情况以及同一级指标之间的权重划分见表4。
表4 关于评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指标体系
(续表4)
3.3.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评分
在得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指标体系之后,再将该指标体系中的所有一级和二级指标单独列出,并依据这两个指标等级体系设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人才规格评分系统。首先根据所有49个指标的重要程度的平均分来确定上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分,然后再确定更上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分,直至所有二级指标;再根据9个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分来确定它们各自的权重,得出的9个指标的权重由高到低的次序分别为事业心0.129、专业操守0.127、一般能力0.117、专业能力0.114、人际关系0.110、专业知识0.108、基础知识0.103、健康水平0.102、身体形态0.090;最后给9个指标都设立五个评价等级,分别代表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每一个评价等级都有一个等级定量隶属度,分别为0.9~1、0.7~0.8、0.5~0.6、0.3~0.4、0.1~0.2,隶属度即指标的等级评价量化值,取平均值(X1+X2)/2,则五个等级的量化值分别为0.95、0.75、0.55、0.35 和0.15。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指标评价等级及权重情况见表5。
表5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指标评价等级表
采用定量综合评价能够达到科学量化的目的,能够对毕业生的人才规格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的评分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F为综合评价毕业生人才规格的分值,n为指标数量(n=9),Ai 为指标权重系数,Xi为指标等级定量隶属度。
比如本院老师要给某一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的人才规格进行评价,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将评价毕业生的人才规格的49项指标都设定5个评价等级,由高到低的分值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1分,每位老师都对该毕业生的这49项指标给出一个评价等级,将这些等级转化为相应的分值,然后根据同一级别的各项指标的分值及该级别的各项指标之间的权重来推算上一级指标的分值,直至得出所有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分,根据各项二级指标的分值确定它们各自的评价等级;
第二步:在得出每位老师对该毕业生的以上9项指标所给出9个评价等级之后,接着从上表中查出这9项指标相应的权重系数Ai 和隶属度Xi,并代入公式计算得出每一位老师的评分值。
第三步,取所有参评老师的评分值的平均分,所得均值即为综合评价的分值,F-n=( 1Fi)÷n,-n表示n个老师参评的平均分。
第四步,做出评价。采用百分制分段评价(表6),综合评价的分值越高说明毕业生的人才质量越高,反之就差。
表6 百分制评价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评价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人才规格的指标分为品德、知识、能力和身体四大类共49项,这49项指标分布在4个等级之中,4个一级指标下面的各级指标之间都有其相应的权重,在给毕业生的每一项指标做出等级评定后就能了解该毕业生的人才规格的整体情况。
4.1.2 在得出了毕业生人才规格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间的权重之后,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可以给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的人才质量进行综合评分,依据百分制分段评价的原理,分值越高表示毕业生的人才质量越高。
4.2 建议
德为才之帅,各体育院校在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时应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事业心、尊师重道、为人师表、为人诚信等德行的培养应作为重点,而对学生高尚的人格及成熟的个性的培养也不能忽视,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应作为重点来培养;本专业在校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应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注意在点滴小事上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简介. 国家教委文件.(88)教体字013号. 现行高等体育教育文件选编.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
2. 王健. 新中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变迁与启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3. 赵桂银、王正欧. 体育人才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 文东茅. 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5. 郑旭旭等. 论普通高校中体育专业的办学走向.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
6. 金季春等. 我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改革对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
7. 黄竹杭等. 对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生培养状况的调查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7)
8. 马学智. 我国部分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3
9. 徐伟军等. 面向21世纪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10. 刘树军等. 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方向设置极其目标体系理论建构.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3)
11. 李旺华等. 对体育院校新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思考. 体育学刊,2001(5)
12. 关于我国体育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 北京五色环文化发展公司承制,1999
13. 王伟廉. 人才知识、能力结构中广度与深度关系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2001(7)
14. 陈云开. 论21世纪的体育人才素质.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
15. 李伟民. 未来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人才素质的构成要素.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3)
16. 吴学琨. 体育教师模式的研究.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2)
17. 肖焕禹. 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体育科学,1992(2)
18. 姜玲等. 体育师资素质和能力的社会调查与分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
19. 王锡群等. 对21世纪普通高校合格体育教师资质的调查研究. 体育学刊,2001(1)
20. 周勇. 基于加权模糊逻辑推理对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综合评价的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