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
- 李学明 许永刚主编
- 317字
- 2020-06-24 18:56:09
20 现代教育技术的互动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校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学中常常表现为重竞技体育、重教师权威、重少数运动人才的培养,较少考虑体育健身及锻炼兴趣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崭新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学媒体,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也成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与体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则需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是提高我国体育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体育人才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体育教学中的不良状况,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体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实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等院校华中师范大学2004级体育系中的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学生水平相近、人数相当、由同一教师执教的两个班级组成实验班和对比班,实验班和对照班人数均为39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参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此进行了分类整理及必要的统计与分析,为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依据。
2.2.2 社会调查法
选取华中师范大学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将调查问卷所得的原始数据用SPSS在计算机上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得出研究所需的有效数据,对有关材料进行定量分析。
2.2.3 专家访谈法
在访谈前围绕研究目的及专家的特长,列出相应的调查提纲,以便有的放矢进行调查。
2.2.4 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看其是否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互动模式。
2.2.5 比较分析法
本实验研究是在常态下进行的等组对比实验。对比班采用原有的方式教学,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互动教学;实验班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与对照班的教学进行比较分析,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为优化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 实验研究目标与步骤
3.1 实验研究目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入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其理论、资源和环境的优势,使体育教学中各要素处于积极良好的互动状态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得到开发,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最终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3.2 实验研究步骤
第一步:实验前了解华中师范大学的师资、资源环境以及实验组、对照组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
第二步:开展教学实验。即在实验班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互动模式,根据教学目标,通过互动教学模式的操作序列和教学策略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价,考察应用效果。
第三步:进行体育教学互动观察研究。即分别在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开展体育教学,以进行互动观察研究,然后对两个班的结果予以比较,以探究该模式的实施是否起到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互动参与率、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的作用。
第四步:进行体育测试分析。即在实验结束时,在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同样的内容进行体育测试,以验证本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和体育学习兴趣、态度产生的影响。
4 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项目的体育教学互动研究结果与分析
选取学生水平相近、人数相当、由同一教师执教的两个班级组成实验班和对照班,就不同项目的体育教学进行比较,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互动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从表1可以看出,在田径、体操、铅球、跳远和跳高这些不同项目的教学中,实验班的师生互动行为都高于对照班的师生互动行为,田径为63.6%/36.4%;体操为52.7%/47.3%;铅球为81.9/50.9;跳远为56.2%/34.5%;跳高为59.7%/37.7%。这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互动模式在不同内容的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
表1 不同教学项目师生互动行为的总体分布状况(次数%)
4.2 课堂师生行为互动观察结果与分析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上学生的行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领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这是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而学生是探求知识、正在发展中的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没有教师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与指导,学生才有可能较快地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然而,教师的领导地位和主导作用要建立在师生间民主和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离开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无从发挥。
研究中,笔者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技术分别观察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师生互动行为,观察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弗兰德斯课堂师生互动观察结果
弗兰德斯把课堂行为分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其他三大类。三类行为在课堂总行为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反映出课堂的互动情况如何。例如表中8~9列所代表的是学生的行为,8~9列数据之和与1~10列数据总数之比为学生互动行为比率,这一指标反映学生的参与情况,也叫学生互动参与率。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知:
实验班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率是:8~9列次数/1~10列总次数=1057/2449=43.16%
对照班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率是:8~9列次数/1~10列总次数=944/2449=38.55%
从上述结果来看,实验班学生的互动参与率是43.16%,对照班学生的互动参与率是38.55%,实验班学生的互动参与率比对照班的互动参与率高出4.61%。由此可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班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互动参与机会,学生更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
4.3 体育测试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束时进行成绩测试,实验班与对照班均对田径、体操、铅球、跳远、跳高等项目进行了测试。以下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田径成绩,按四个等级对两个班学生的成绩分别进行了整理分类,并计算出各个等级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田径成绩等级分统计表
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田径成绩的分数分布可以看出:一是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班的90~99,80~89分段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87.18%,对照班该分段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58.97%,实验班该分段的学生人数比对照班该分段的学生人数多28.21%。二是实验班成绩居70~79分段的学生人数比对照班的少25.64%。
同时,笔者对两个班学生的成绩进行P检验,结果如下(表4)。
表4 田径成绩统计P检验
a=0.05 Z(0.05)=1.96
根据表4可见,T=2.29>1.96,p<0.05,这说明实验班的田径成绩与对照班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由于两个班的教师为同一人,且学生情况基本一致,教学时间、课后练习基本相等,所以这种差异不是由非本质原因促成的,而是由教学方法的改变所致。即实验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因此而得到提高。
4.4 体育课互动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本教学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互动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互动参与率。学生积极参与体育互动教学,一改往日课堂状态,在互动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第二,互动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设计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的任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而是师生双方共同的任务。学生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使其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发展。
第三,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态度。在互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互动教学形式,因此会感到教学活动与自己息息相关。一旦学生融入了体育教学互动之中,便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态度。在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作用下,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5 研究结论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资源和环境优势,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使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要素处于积极良好的互动状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体育教学充满了活力,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认知和情感同时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模式的推广应用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5.1 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5.2 增大体育教学容量,突破重点和难点。
5.3 学生认知和情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同时得到培养和发展。
5.4 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5.5 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5.6 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整个教学改革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如何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与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为此,笔者期望在今后扩大实验规模、延长实验周期,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班级参与此项实验研究,以便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互动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只能说是一个初步探索,是将互动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它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完善。
6 存在的问题
鉴于多方面的原因,本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笔者在实验研究中尽力控制了无关变量,但由于实验教师的经验及个性特征方面的原因,在实验中将实验目的和对实验结果的期望无意中告知学生(实验对象),而学生也因为清楚自己作为被试的特殊身份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本研究结果含有一定“期望效应”的成分,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结果的有效性。本研究周期较短,规模较小。
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整个教学改革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如何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与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为此,笔者期望在今后扩大实验规模、延长实验周期,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班级参与此项实验研究,以便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互动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尽管运用互动教学理论,对体育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将此模式投入教学实践加以检验且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只能说是一个初步探索,是将互动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它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俞爱玲. 关于学校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J] . 湖北体育科技,2002(2)
2. 张忠、陶骆定. 谈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J]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 袁艳、陈峰.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J] . 湖北体育科技,2001(3)
4. 郭敏、王莉华.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贯彻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56)
5. 张建平. 计算机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整合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685~686
6. 李国岳. 用信息化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的思考 [J]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126~128
7. 杜文、庞先伟. 网络条件下体育课余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J]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62~63
8. 苏寸草.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 [J] .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69~71
9. 刘儒德、陈琦. 计算机整合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 [J] . 电化教育研究,1999(11)
10. 袁艳、陈峰.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J] . 湖北体育科技,2002(3)
11. 张彦. 试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J] .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