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
- 李学明 许永刚主编
- 872字
- 2020-06-24 18:56:12
26 新世纪初广东省高校体育科研现状分析
1 研究目的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来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校体育科研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的好坏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体育科研一直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吴爱华、黄彬、邓跃宁、李静波等人对我国高校体育科研状况进行了宏观的研究分析,但从宏观上整体研究分析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体育科学研究基本状况的论文几乎没有。
据学者研究,当前各高校和体育院校与其他的体育科研机构一样,对于自身的科研成果的处置主要有出版体育科技专著、在学术论文报告会上宣读论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申报科技成果鉴定、申请专利保护等方法。从高校和体育院校的现状来看,科研成果的90%以上的最终结果是在体育专业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其次是成果鉴定、鉴定出版专著,而申请专利保护的寥寥无几。我国的13种体育核心期刊是我国体育科研领域中展示成果的主要载体,大部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均发表在这些期刊上,这些期刊刊登的论文质量不仅较高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CNKI),对在2000~2005年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刊登的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论文进行项群统计分析,旨在对广东省高校体育科研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为广东省高校体育科研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有关决策部门和广大的体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72所高等院校(其中本科院校32 所,专科学校40 所)体育教师在2000~2005年期间,在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发表的1991篇论文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CNKI),对广东省72所高校体育教师2000~2005年以来在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上所刊载的体育科研论文(不论作者排名)进行检索和查阅,获得在此其间广东省各高校体育教师所发表的论文资料数据。
2.2.2 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对检索和查阅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数理统计,并对此进行逻辑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论文总体数量
根据200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厅公布,广东省有72所高等院校。从表1中可见,在全国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中,2000~2005年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在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共发表论文1991篇(含合著),名列第一,说明新世纪初广东省高校体育科研成果成绩卓著,同时也反映我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业务素质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分析其原因,这主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到广东工作后,提出广东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要求,为广东高校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广东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的奖励制度,广东高校体育教师为配合全省人民建设教育强省而做了努力积极的工作,收效甚好。与此同时,近年来,广东很多高校分别从全国各地引进了部分具有较强体育科研能力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充实到教学和科研一线中,部分高校还引进了个别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这部分人不仅个人在体育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也营造了广东高校体育科研的良好氛围,促进了高校体育科研工作的良好开展。
3.2 科研论文地域、单位分布情况
统计表明,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论文作者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集中性,科研水平落差很大,而且地区性和学校间的数量分布差异较大(表2、表3)。广州地区论文数量1445 篇,占第一位,占总量的72.6%,由此可见,广东省高校体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特征,反映出目前广东省高校体育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的的不平衡性和地域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分布的地区性差异引起的。我省72所高校中,有40所所在地是广州市,占总体的55.6%。而且我省几个体育专业学院如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解放军体育学院、广州大学体育学院等均在广州市,再加上广州市是我省政府所在地,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教师信息获取量大且新、快,所以广州市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科研工作相对其他地区高校,占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条件。
表1 2000~2005年体育核心期刊高校科研论文分布情况
表2 论文作者地域、单位统计
表3 论文总数前12名学校
根据统计,2000~2005年广东省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核心期刊)年均发表331.8篇,年校均4.6篇,最多的学校每年135篇,最少的学校每年0篇,而6年来没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学校就有28所,占38.9%;少于平均数的学校47 所,占65.3%,这说明我省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较差,科研意识淡薄,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开展比较薄弱;年校均发表5~20 篇的学校10 所,占13.8%,发表21~40篇论文的学校7所,占9.7%,发表41~100篇的学校9所,占12.5%,而有部分的学校表现非常突出,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的论文,如仅广州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两所学院所发的论文数是1146篇,占总数的57.6%,比其他70所高校所发论文的总和还要多,这足以说明这两所学校是我省高校体育科研工作的顶梁柱。特别是广州体育学院,共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论文810篇,占总数的40.7%,表现出其雄厚的体育科研实力,说明该院重视体育科学研究,科研器材设施先进齐备,师资力量宏厚,已形成良好的科研传统,所以广州体育学院仍是我省高校体育科研的前驱者。同时,另一方面也说明我省高校体育科学研究呈现极大的不平衡性,地区、学校间的差距太大,决策部门应加强对经济落后地区、体育科研力量水平相对薄弱的高校的体育科研工作进行正确引导、扶持与帮助。
3.3 科研群体特点分析
1991篇论文中,从其研究人员来看,广东省72所高等院校中,(其中本科院校32所,专科学校40所,体育类院校和设有体育系的师范、综合性院校15所,综合性院校18 所,其余为各类专业职业技术学院。),有1661篇论文作者来自体育院、系体育教师,占总83.4%,比包辰鸿统计的2003年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体育院、系教师发表论文占68.71%要高出很多,其中1269篇论文作者是来自体育学院(科学院),占76.4%;392篇论文作者是来自体育系,占23.6%。而我省高校共有15个体育学院(科学院)、系,平均每年每个院、系发表论文数为18.4篇;其余的330篇论文作者来自57所普通高校的体育(公共体育)部,占16.6%,平均每年每一个院校发表论文数为0.96篇。比包辰鸿统计的2003年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普通高校的体育(公共体育)部发表的论文数占总的24%低。说明我省体育学院、系体育科研的工作在全国同等院校中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普通高校的体育部(公体教研室)体育科研工作比全国同等类型学校要弱。论文数排在前10名学校中,有8所是体育类院校和设有体育系的师范、综合性院校,这些学校都有体育专业和体育研究机构,师资力量雄厚,设备条件先进,研究条件较好,已形成良好的科研传统,整体研究水平高于其他学校,是广东省高校体育科研的主力军;其次是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仍然占据较大比重,而专业性较强的专业院校如农林水艺术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等,尽管其学校总数多,约40多所,但合论文数量才30篇,占总量的1.8%,平均每年每校发表论文0.13篇;6年来没有在核心期刊中发表过论文的28所学校中,其中有27所学校是专科职业技术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办学层次的差异,在体育科研中也有明显的体现。由此可见,体育学院、体育系的体育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仍是我省高校体育科研的主力军,而不同类型学校,其科研实力与研究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发展呈不平衡状况,所以,如何加强宏观和微观的调控,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体育科研工作在我省高校广泛开展起来,是目前我省体育科研的一大课题,而培养和提高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师的科研能力也迫在眉睫,加强对他们的科研选题、立项的指导刻不容缓,不容忽视。
3.4 基金立项和基金项目论文统计分析
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课题从选题、论证到研究实施与评价都经过了严格的把关,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研究课题,得到基金资助是教师有较高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检索表明,2000~2005年广东省高校获得国家级社科基金资助立项共15项,分别为广州体育学院8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6项,解放军体育学院1项,我省高质量基金体育科研项目挑大梁的仍是三大体育学院。但从表4中可知,广州体育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数量在七大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中排名是比较靠后的,位于第六位,说明我省核心论文总数虽然排列第一,但科研总体质量稍逊一筹。同时,据我国体育学者对2000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的课题检索表明,在2000年高校体育方面发表的论文中,具有课题论文占发表论文的58.84%,无级别课题占56.28%,校级研究课题占25.68%,省级课题占11.48%,国家级课题占6.56%。而根据本文统计,我省高校体育教师发表的1991 篇论文中,共检索到具有课题研究的论文 207 篇,占发表论文的 10.4%,其中,校级研究课题论文 30 篇,占14.5%,省级研究课题论文71篇,占34.3%,国家级研究课题论文106篇,占51.2%。无级别研究课题论文1784篇,占发表论文的89.6%。这足以说明,我省高校体育科研欠缺高质量的论文。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立项和科研项目研究方面,与国内同等类型高校相比较,我们不但不占优势,而且处于比较弱化的地位。今后,决策部门应适当调整我省高校的体育科研战略,科研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大力开展申报科研课题立项研究的工作上。
表4 2000~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立项项目前8名(包括重点、一般、青年、自筹项目)
3.5 论文研究领域统计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知,21世纪广东省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学科范畴涵盖了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社区体育、经济学、管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力学、生理、生化等学科,但同时也呈现出各学科研究发展的不平衡,实践性研究内容较多,理论性研究较少,研究最多的仍然是体育教育学各领域的研究,共计965篇,占总数的48.5%,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探索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与评价、课余训练、师资培养、余暇体育等以及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显著。运动人体科学(包括生化、生理、力学、心理等基础理论学科)虽然研究的论文数占总量的16.7%,但所进行的研究及其内容涉及基因表达等前沿领域,也使这一学科的研究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同时,结果也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化,我省高校体育界非常关注新形势下出现的诸多管理及理论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非常关注体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从而紧扣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主题,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学、体育理论、体育经济学等保持相对较好的研状况。而令人担忧的是对体育文化、体育史的研究,六年来只有16篇,仅占0.8%,特别是对农村体育(包括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研究更少,共14篇,占0.7%,由此可见,广东省目前高校体育科研各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特点。
3.6 论文作者合著程度
1991篇论文中,其中独著论文数812篇,占总40.8%;合著论文数为1179篇,论文合著程度平均为59.2%。这比刘嘉丽统计的2003年体育核心期刊刊登论文合著率为53.79%略高,但比周曰卿统计结果显示1990~2000《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的论文合著程度平均为84.69%,尚有较大差别。论文合著程度按年度统计,各年论文合著程度分别为:2000年为59.5%,2001年为62.3%,2002年为60%,2003年为60.5%,2004年为57.7%,2005年的论文合著程度最低,为55.9%,后2年的论文合著程度均低于论文平均合著程度,表明我省体育科研合作程度呈一定的下降趋势。从合著论文的情况分析,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和有国家、省、校基金资助立项论文的研究难度和深度较高,其论文合著程度较高,体育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以独立作者居多。随着体育科研深度与广度的加大,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提高体育科研协作研究程度应引起我省体育科研各领域的重视。
4 结论与建议
4.1 我省高校体育教师2000~2005年在体育核心期刊所刊载的论文较能客观地反映出新世纪初我省高校体育科研的现状,踏入新世纪,广东省高校体育科学研究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体育科研成果成绩卓著,我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业务素质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在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省各高校对科研的投入也在逐年增长,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也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我省高校体育科研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过于集中性的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省高校体育科研的整体发展水平。
4.2 广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论文作者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集中性,科研水平落差很大,而且地区性和学校间的数量分布差异较大,体育学院、体育系的体育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仍是我省高校体育科研的主力军,广州体育学院仍是我省高校体育科研的前驱者,而不同类型学校,其科研实力与研究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发展呈不平衡状况。
4.3 研究作者的区域和院校主要集中在体育院、系的学校和广州地区部分综合性高校,而且从其研究群体分析,研究群体也主要集中在体育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相比之下,周边地区学校和从事公共体育课一线的教师科研力量和水平较为薄弱,因此,加强培养公体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对他们的科研选题、立项的指导刻不容缓,不容忽视。如何加强宏观和微观的调控,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体育科研工作在我省高校广泛开展起来,是目前我省体育科研的一大课题。
4.4 虽然我省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专业核心期刊中发表论文的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立项与课题研究方面,与国内同等类型高校相比较,我们不但不占优势,而且处于比较弱化的地位。特别是我们有几所大型的、在国内比较著名的部属综合性大学,六年来他们却没有一项国家基金立项项目。今后,决策部门应适当调整我省高校的体育科研战略,科研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大力开展申报科研课题立项研究的工作上。
4.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呈现综合化、集成化的趋势。随着科技项目越来越大型化、综合化,体育科研的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加大,竞争越来越激烈,体育科研如果不实行多学科的大联合,就难以在竞争中取胜,我省的体育科研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我们不但要加强体育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研究,更需要加强与各学科联合,加强与其他学科高水平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攻关,调动教师和鼓励他们争取多些国家级基金资助立项项目,增强基础研究实力,提高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禹小明.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及其合理处置 [J]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 (2):8
2. 包辰鸿. 我国体育核心期刊高校作者项群统计分析 [J] .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3):107
3. 黄彬.2000年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目标对策 [J] . 四川体育科学,2001(4):40~42
4. 刘嘉丽. 从2003年我国体育核心期刊载文情况看我国体育科研现状 [J] . 体育学刊,2004,11(6):142
5. 周曰卿.《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2000年所刊论文项群统计分析 [J]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 (2):327~330
6. 黄彬.2000年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目标对策 [J] . 四川体育科学,2001(4)
7. 吴爱华、赵立. 普通高校的体育科研状况 [J] . 体育学刊,2002,8(2):74~76
8. 邓跃宁、沈际洪、陶慧林. 我国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 [J] . 体育学刊,2002,8(1)
9. 马宣建、贡娟、李如喜.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现状及展前景研究 [J] . 体育科学,2001,21(6):1~7
10. 李静波、樊莲香.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现状 [J] . 体育学刊,2005,12(1)
11. 周红萍. 近十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科研论文状况分析 [J] . 体育学刊,2005,12(2):140~143
12. 周曰卿.2001年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状况及载文项群统计对比分析 [J] . 体育科学,2003,23(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