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
- 李学明 许永刚主编
- 180字
- 2020-06-24 18:56:17
33 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选课模式利弊分析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2003年新学年起在全国普通高校全面施行。新《纲要》以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总目标为依据,全面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正如新《纲要》所说,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新《纲要》的重要特色,给予了学生最大自由度和自主权的“三自主”选课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第一次在国家教育的最高管理层——教育部的纲领性文件中正式提出。
新《纲要》实施至今,“三自主”的运作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新《纲要》制订者的初衷?是否更好体现了体育教育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否使学生获取了最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三自主”的实施提出我们的见解,抛砖引玉,祈望能为管理层的决策、为高校同行们更好地执行这一全新的要求提供启示和参考。
1 关于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这无疑是学生最有主动权而对教师最有压力的一条。只要得到真正意义的实施,学生就真的成了“上帝”。我不喜欢某选项的课,或开设同类课的某老师教得不怎么样、没水平、我没收获,或就是觉得没劲、不好玩,我就不选你的课。每学期伊始,开不成课的老师必定狼狈不堪,无地自容。
这一条给了老师们切切实实的压力,迫使教师们使出浑身的解数、倾其所能开好课、备好课和上好课。当然工夫也不会负有心人,课上好了,学生自然满意。面对课后一身汗水、但却流露着满足、充满着活力和朝气的学生,那真是体育教师莫大的宽慰和自豪。谁能否认,一节气氛热烈、互动和谐、充满汗水,却又充满欢乐使人身心都得到陶冶的体育课,对学生、对教师不是一次至高无上的享受。
据调查,目前国内真正做到实行挂牌上课,完全由学生选择教师的高校并不多。在已实施的学校中,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型的教师较为轻松自如。无人选课的教师要么开设自己的副项科目,要么重新学习再行开课,再不行者就只有下岗改行了。
我们也应看到,“学生自选教师”并非无不尽人意之处。
(1)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师资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无课教师的运动经历和经验至此尘封海底(这些资源是否真的无用下文还有分析)。
(2)体育部(室)对此尚未能积极应对。副项教学、尤其是现学现卖匆忙开设的新课,教学质量不太可能达到最好。对普通学生而言还可滥竽充数,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必定难以满足其需求,实质上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时有学生抱怨不称职的教师,更有学生不愿选学本校课程,却不惜高价和时间参加校外俱乐部的学习便是典型的例子;北京大学外聘前国家队教练、前世界冠军执教深受学生喜爱。均应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3)不排除有个别教师,迁就讨好学生,降低课的要求甚至不作要求而使课的质量下降。
2 关于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绝大部分高校人均体育设施不足,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矛盾突出。实行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除给予学生更大的选课自由度之外,更高效、更充分利用现有运动设施应是新《纲要》制订者的重要本意。
倡导者的理由并不复杂:综观国内、外大学,几乎各专业课程都已实行了全天候排课,体育何故例外?我们的分析是:全天候的体育课并非不可,但是否就是最好?对以体力活动为主的体育课程,能充分兼顾其运动生理的规律自然更为稳妥。
如体育课排在上午的1~2节,一身的汗水必定对紧接的3~4节学习有不利的影响;中午的体育课既不能与午餐间隔太短,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体力、精力不济时练习的安全性。有关体育活动时学生猝死的事故不时见诸媒体,在警示我们这并非危言耸听。同样中午的体育课也必对下午紧接的课程学习有不利的影响;若下午5点课外时段排满体育课,势必与课外活动的学生严重冲突;晚上的体育课则需要必要的条件如良好的灯光照明,教学的成本也会升高。
可见,体育课程全天候的选课模式,对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身体、对相邻课程的学习确有影响,若非不得已而用之,实非上佳之选。
3 关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
“大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不时见诸官方及媒体,长期困扰(至今仍在困扰)着体育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自主”的提出表明了教育管理层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决心。“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意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更好发挥和培育学生的个人特长,是“三自主”中牵涉面最广,对学生的锻炼有着最直接影响的一项选择。
经多轮的选课实践,“学生自选课程”显露的问题如下。
3.1 大一学生选课状况及效果不尽理想
为学生选课“自主”,众多高校取消了原来大一的基础体育课,改为直接选项。调查表明,由于相当部分中学体育课的名存实亡,导致相当部分的大一学生(尤其是高分招录的学生)体育基础极差,他们大多不知应如何选项也并无所选专项的运动基础。由于各选项班中素质练习的比重不大,往往一年(或一学期)下来,这类学生是既素质没多大提高,技术也没多少长进。
3.2 相对艰苦的项目无人选择
“三自主”后,相对艰苦的项目出现了无人选择的尴尬局面。以田径为例,尽管锻炼效果显著、但却以相对艰辛和枯燥闻名,率先退出了大学的体育课堂。这似乎还是情理之中,而进一步的发展却有点令人不解了:曾长期深受学生欢迎的足球、排球甚至篮球项目,选择的学生也越来越少,有的学校已到了将之列为“限定选择”才能开课的地步。
按常理,锻炼效果好、对日后自我锻炼帮助大、时尚新潮和有趣应是大学生们选择体育课时的首选。但不幸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独生子女走进大学,各高校体育场馆的不断建成,某某运动项目是否在室内(有没有太阳晒?)、该项目是否辛苦、考试是否容易(最好不考勤),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大学生们(尤其是女生)选课的首选。故众多室外项目不幸地成为选课的冷门就一点也不足为奇了。
3.3 新设课程有仓促开设和片面满足学生选择的倾向
学生喜欢攀岩、瑜珈,一天之内我们就能“培训”出一批这样的“教师” (甚至根本不用培训);我们没有必要在此争论棋类、桥牌、飞镖、钓鱼等是否属于“体育”,但这样的项目充斥课堂,他们的健身效果又会如何?
4 关于“三自主”选课的进一步分析和思考
体育课程是在校学生最主要、最积极和最有效的健身形式。“三自主”的旨意在于更好发挥体育教育的效能,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好的教育并获得最好的效果。任何改革,都决不能背离体育“增强体质”的宗旨和使命。
4.1 学生的体质不容继续下降
研究表明,我国学生体质的状况不容乐观。由近年的体质监测结果可知: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体能素质、心肺功能持续下降,而近视、肥胖则一路上升。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病症,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已频有发生,患病年龄提前了10~20年。学生的健康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和高层的关注和重视。
体育课程的改革,务必紧紧围绕体育“增强体质”的宗旨和使命。
4.2 不加引导和控制的选项不利学生的发展
“三自主”的要求还意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实践表明,学生的选择决非就一定是合理的选择。将上课(实际上是开课)的决定权由学校安排转为交由学生选择,若不加引导和控制,并非能使学生们在兴趣的大旗下身心皆获最好的锻炼,反之,却可能对体质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校方不应默认、纵容和助长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可通过限定一定比例必修内容的方法加以解决。毕竟既练身体又强意志才是体育的真谛。
4.3 不应降低体育课程的要求和测评的标准
应向学生反复强调体育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的特点和过程,防止以“三自主”之名行降要求和降标准之实。只有艰苦的锻炼才会获得深刻的感受。通过刻苦的锻炼获得了进步的成绩相当重要,通过刻苦的锻炼,磨练了意志并因此养成了自觉锻炼的好习惯更重要。
4.4 体育课程的目标应有强制性的要求
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学生的体质决不仅仅是个人的,身体健康是关乎个人、家庭、社会、民族乃至国家的大事。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家庭幸福、才能为社会、民族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综观历史,从“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到“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再到“发展体育,振兴中华”,无一不强烈地蕴含着民族和国家的要求和期待。
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不例外。
5 结论及建议
5.1 “三自主”给了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三自主”非但对教师,更对我们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自主”的实施对体育课程的建设,对教师能力的提高、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均有十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5.2 完全放开的“三自主”模式决非理想的选择。学校应对“三自主”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调控,要防止以“三自主”之名行降要求和降标准之实。
5.2.1 采用交叉评课、交叉考核以增加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
5.2.2 依体育教育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限定适当的、相对集中的体育课选课的时段,而非全天候的时间选择。
5.2.3 实行必修、限定选修、选修的分层选课模式,引导和调控学生选择对身心发展有良好效果的不同的运动项目,而非仅凭学生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5.2.4 强制大一学生(至少是大一学生中的体育差生)完成一~二学期的体育基础课或体能强化课,是更切合实际、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锻炼习惯的建立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有利和必要的做法。
5.2.5 任何改革,不应背离体育“增强体质”的宗旨和使命。
5.3 体育课程的目标应有一定比例的强制性的要求,才能使学生能够承受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肩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重任。
5.4 深化教学研究,保障新开课程的严肃性、增加素质课程的娱乐性、确保冒险课程的安全性。使学生能在我们的体育课程中身心都得到最大的磨练和陶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教体艺 [2002] 13号,2002
2. 石宏. 等. 体质特差学生问题的恶化、致因及对策研究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增刊,2005
3. 李静波. 是真理还是似是而非的真理——对“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质疑与考证 [J] . 体育学刊, 2006(1)
4. 李文龙等. 关注体育弱势群体——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增刊,2005
5. 教育部.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6.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18年下降 [N] . 南方都市报,200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