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
- 李学明 许永刚主编
- 634字
- 2020-06-24 18:56:19
36 试论和谐社会与全民健身相互关系及其促进对策
前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今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基本指导思想。笔者联系“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务实地演绎出和谐社会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相互关系,阐释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初步探究了全民健身运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适时地提出了几项“和谐社会”构建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探讨和谐社会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和谐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1 构建“和谐社会”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如今,“和谐”己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旋律。因此,在群众体育领域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谐发展”将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
1.1 和谐社会的理论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中用“六个更加”来反映未来全面小康社会六大基本特征。在这“六个更加”中除了第一个是讲经济外,其他五个都是讲社会。从中可见在“发展观”上的根本变化,即从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发展到以人为本,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模式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模式。无论未来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特征,还是“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全都凸显出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发展是“社会以一定的活动内容与方式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进步过程,是反映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过程”。群众体育以其健康有益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满足了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在今后的群众体育发展中,应以“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为根本指针,工作中充分渗透“和谐思维”,使群众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和谐社会将会“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它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将会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进行重新诠释和创新。
全面发展将会改变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受时代的局限性,我国政府在“发展”理念上认识的不完善,一直以来都是在“重经济、轻社会”的发展战略指导下谋求发展。因为投入经济见效快,投入文教、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周期长见效慢,所以长期以来一直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把追求GDP的增长速度作为“发展”的最重要指标来完成,把社会发展则放在次要地位,致使我国社会发展滞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协调发展就是要改变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加速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农业利润或乡村资源无偿转移到城市和工业中。改革开放以后,旧“剪刀差”的机制迅速趋向弱化,但是却出现了侵害农民利益的两种“新剪刀差”:(1)城市职工与农民工之间的工资收入“剪刀差”。(2)低价征用农民耕地,高价批给外商或非农业主,这是迄今为止后果最为严重的“剪刀差”。新旧两种“剪刀差”虽然加速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却对农村产生了一系列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严重后果,扩大了城乡差距。城乡差别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反映出来,据1996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资料显示,“占我国国土面积16.5%和29.92%的城市人口拥有体育场馆比重占全国体育场馆的79.78%,而占国土面积83.5%和70%以上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拥有20.22%的体育场馆资源”。(表1)
表1 场馆所在位置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先富论”发展战略使得中国区域发展走过了一条先沿海、后内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发展轨迹。近几年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西部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力度,但是东、中、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的趋势。经济发展的地域差距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地域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资料调查显示的: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据2000年群众体育调查统计资料显示: “在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体育人口为21.5%,人均体育消费为74.27元;中部体育人口为21.4%,人均体育消费为49.57元;西部体育人口为8.1%,人均体育消费为47.52元。”这两项指标均呈现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依次递减的态势。当然,促成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经济是动力、是本源!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建立节约型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驶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推行体育社团组织自治,把“办体育”的具体事务交给体育社团组织。让政府部门(注: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群众体育的宏观管理——包括:“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方面来,降低政府部门管理群众体育的运营成本。我们遵循“节约资源、合理布局”原则抓好“三个环节”(场地、组织、活动)的建设工作,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力求避免不注重社会效益和百姓健身、休闲效果,浪费土地资源和国家财力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的形象工程,花架子设施。健全资金的管理制度,加强政府专项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监督力度,提高资金投入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借以实现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效率不高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协调的趋势若任其发展,长期得不到遏制,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党中央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向社会财富、健康、文明三维繁荣。这一伟大举措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全民健身运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0年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全民健身”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专有名词,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全民健身已经成为我国群众体育的代名词。全民健身运动将会从以下方面加速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2.1 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国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
“就社会来说,体育运动能丰富社会交往和培养公正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对运动本身是必要的,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是必要的。”“公平正义”是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特征之一。“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把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全民健身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它的“全民性”,它以全体国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为其宗旨,保障人人都享有基本的健身休闲服务。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城乡居民提供较为满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城乡低收入者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健身需求。力求缩小国民在享有健身休闲服务方面的差异,构建保障全体国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争取在健身休闲领域向公平化迈进。
2.2 增进人际关系和谐,增强人们之间的合作友爱
“一个朋友可以让你多活十年,十个朋友可以让你长命百岁。”说明了友爱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信任、关切、互助、融洽,有利于身心健康。健身活动经常给人们提供较好的社会互动机会,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在健身活动中,特别是带有休闲、娱乐性质的运动。例如,野营活动、健身秧歌、打拳、练气功等。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人们相互关心,共同切磋健身方法,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团结和睦气氛。据《今日美国报》最近载:“研究人员发现,进入80岁以后仍能保持健康和活力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能坚持足够的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另外还有一点,他们与家人和朋友关系密切。”
“合作是指这样一种互动形式,即由于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或群体就联合起来一起行动。”从中可见人际合作的重要性。由于很多体育活动具有团体性,它能提供人们合作竞争的机会,使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展现出合作与竞争的和谐统一。例如:群众性的拔河比赛、龙舟赛、足球赛等群众体育比赛中,同一个组的队员之间必须精诚合作,与对手进行智力和体力上的抗衡,争取战胜对方,这就培养了人们之间的合作友爱和团结拼搏精神。
2.3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地发展
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 美元。有的学者将人均GDP从1000~3000 美元阶段概括为“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在此“矛盾凸显期”,如果执政党和政府政策失误,不但会使经济停滞不前,而且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动荡,危及政权稳定。“一些拉美国家发展衰退的教训是,产业发展高度依附发达国家,外债高筑,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产业,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悬殊,收入差距基尼系数高达0.6左右,缺少促成社会稳定的庞大的中产阶级,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地位使社会民主化和社会改革难以进行,导致社会腐败问题严重。”党中央提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蕴含规避这种黯淡前景的战略意图。
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可以增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向心力,促进团体内部个体的整合与团结。例如:家庭运动会可以使家庭更加和睦、美满;学校里班级之间的比赛,可以加强班级之间的团结;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既可以促使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又可以增进每个民族的自豪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为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体育为释放社会力量提供了渠道,这种能量如果不予以分散,会严重威胁社会秩序,它起到了社会的“安全阀”作用。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以“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为准绳,创造性地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缓和化解了群众体育领域的矛盾冲突,加强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2.4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发展服务业要面向城乡居民消费。……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把体育健身产业放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服务业之中提及,这是对体育功能论述的重大突破,是“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的具体表现。发展体育产业能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拉动内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特别是全民健身服务业,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行业。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法制的优化。1998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83.56亿元(约占GDP的0.2%左右)。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可以接近300亿元(约占GDP的0.3%)。
2.5 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在其《人力资本投资》中认为:“人的知识和技能被认定为资本的一种形态,称之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两者共同构成国民财富。”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指出:“我们必须考察人的体力的、精神的、道德的健康及其程度所依存的各种条件。惟有这些条件才是劳动生产率的基础。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依存于劳动生产率的。而另一方面,物质财富,重要的在于通过很好地利用此财富提高人力的、体力的、精神的、道德的健康程度。”
健身活动能够提高劳动者的体力和适应能力,预防疾病,从而提高出勤率;可以使劳动者体力充沛,精神集中,延缓疲劳,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还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技能储备,通过技能转移规律的作用,使之向生产技能转移,提高职工劳动技能水平。可见健身活动可以通过多重途径来提高人力资本,为国家创造财富,加速“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3 “和谐社会”构建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对策
“和谐社会”理论为全民健身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全民健身事业的科学发展将会加速“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适应政府职能转型,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客观条件的需要,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使其相互促进发展。
3.1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优化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环境,保障全体国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当前我国政府正由经济建设型、行政管理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人为本,为全社会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和制度供给的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公共产品的质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完善公共服务职能体系,做到公共服务不“缺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适应和满足人们全面快速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政府必须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公共服务上来,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文化产品,让广大人民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践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责,在全民健身工作中,体育行政部门要率先垂范,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树立起:“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为了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服务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依靠人。”改变偏向行政管理的强制型服务惯习,不能以自己的权利优先,以行政方便考虑服务设置,而必须本着执政为民的思想在尊重公民和社会组织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以需求为导向,以自愿为基础,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2 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全民健身事业,实现全民健身事业的和谐发展
世界银行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认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我国学者童星、林闽在《我国农村贫困线标准研究》一文中是这样定义贫困的:“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最低收入造成的缺少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生活状况。”从对“贫困”这一个词的界定中可见:贫困不但指缺乏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且指相对一定社会的生活水平而言,缺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服务。因此,针对我国城乡、区域、阶层之间享有体育服务存在很大差距的实情,我们不但要进行“经济扶贫”,还要积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借以缩小城乡、区域、阶层之间享有体育服务的差距,最终达到消除不同群体之间健康差异。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战略部署,并且把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其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让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群众体育作为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城乡居民享受“公共财政阳光”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把“统筹思想”贯彻到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之中,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是公共政府型政府的基本职责。
城乡、区域统筹不是城乡、区域划一,而是整体的保障体系,不同的保障水平,灵活的保障方式,多样化的保障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农民是重点。解决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把城乡统筹战略贯彻到实际工作之中,把解决农民的健身问题作为突破口,只有农村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起来了,实行新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才能形成保障最广大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的基础,才可能真正做到“广覆盖”(惠及城乡居民)、“低水平”(保障基本体育服务),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新型“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才能建立起来。
3.3 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改革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制度。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破解“三农”问题,长期以来,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较多,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会“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通过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农村居民能够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大体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借此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各级体育部门在组织全民健身活动时要有新思路,在抓好中老年体育的同时,以青少年为重点,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性竞赛活动,要大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借以保障农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这是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紧迫性,所以把2004年定为“农村体育年”,开展了“体育三下乡”等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想以此为契机,在农村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让农村也逐渐享受到 ‘公共财政阳光普照’ 的温暖”。我们应以乡镇文体站为基点,发挥其辐射功能,推进村民小组晨(晚)练点建设,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3.4 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和谐城市社区环境
根据民政部2002年初发布的数据,全国应当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者有1938万,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5.84%。当前,我国财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财富45%;财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全部城市财富1.4%。由这些数据可见,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梯度差距”很大。由此自然形成享有体育服务资源的不均等,因此开展好群众体育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是城市社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服务模式为“市-区-街道-居委会”的四级管理服务模式,通常被称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从中可见街道社区和居委会社区是城市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基层,它靠近百姓,方便大众。社区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良好平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社区应该把发展社区体育纳入自己的工作之中,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借以融洽社区情感,发展社区文化,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从我国整体范围来看,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以体育、民政、文化等主管部门为指导,社会各方面大力扶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运行模式。借此推动城市体育的发展。
3.5 弘扬志愿精神,壮大体育志愿者队伍,推进公共服务的多元化
所谓志愿精神,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它体现着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志愿精神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资本,任何社会都离不开这种社会资本,都需要弘扬好、利用好、保护好它。针对我国政府职能转换过程中,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实情,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是尽快解决这一供求矛盾的得力举措。
实际上,锻炼者多指导者少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它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壮大体育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体育志愿者的作用,体育志愿者已成为发达国家大众体育组织和指导的中坚力量。因此,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使体育志愿者成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力量。
3.6 科学评估国家财力,建立节约型群众体育运行机制,实现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指出各国采用的传统标准,即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主要指标评判国家财力是不科学的。这种运算方式忽略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问题,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银行在第60届联合国首脑峰会期间公布了一份新的报告,在该报告中,除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贫富标准的基础之上,添加了另外几大内容:产出资本、自然资源、人的技术和能力。“新的财富标准就是把传统评判方式所隐藏起来的那部分可持续发展问题展现在世人面前”。德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斯特纳介绍说,“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推动各国为长远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发展科学技术,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的社会风尚。”因此,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建立节约型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驶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推行体育社团组织自治,把“办体育”的具体事务交给体育社团组织。让政府部门(注:主要是体育行政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群众体育的宏观管理——包括:“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方面来,降低政府部门管理群众体育的运营成本。我们应遵循“节约资源、合理布局”原则抓好“三个环节”(场地、组织、活动)的建设工作,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力求避免不注重社会效益和百姓健身、休闲效果,浪费土地资源和国家财力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的形象工程,花架子设施。健全资金的管理制度,加强政府专项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监督力度,提高资金投入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4 结语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全民健身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同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将会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我们必须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思想,采取系列科学对策,转变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观念,创新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质量,为确保全体国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构建起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寒光著. 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 [M] .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20
2. 李茂生、陈昌盛. 中国:农民减负、县乡财政解困的财税对策 [J] . 财贸经济,2004(1):26
3.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年) [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367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Z],2002-07-22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0次会议宣布:体育运动国际宪章 [Z],1978-11-21
6. 曾庆红. 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J] . 新华文摘,2005(10):1~5
7. [美] 戴维·波谱诺著. 李强等译. 社会学(第十版)[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2
8. 李培林. 高度重视人均GDP 1000~3000美元关键阶段的稳定发展 [J] . 领导科学,2003(13):6
9. 李燕萍主编. 余泽中、李锡元副主编. 人力资源管理 [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1~53
10. 向德平主编. 章友德副主编. 城市社会学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5
11.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 [N],2005
12. 温家宝.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N],2005-10-08
13. 马凯. 解读我国“十一五”时期若干重大战略任务 [N] . 经济日报,2005-11-04
14. 杨伟民. 我国“十一五”规划将突出六大重点 [N] . 中国投资环境论坛,2005-09-28
15. 陈至立. 体育战线要全力备战北京奥运会 [N],中国体育报2005-02-05
16. 温铁军.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N] . 人民日报,2005-10-31
17. 郑杭生主编. 社会学概论新修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我国居民收入存在六方面差距 [N] . 中国财经报,2005-06-18
19. 温家宝. 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N], 2005-06-30
20.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1996年)[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