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
- 李学明 许永刚主编
- 559字
- 2020-06-24 18:56:03
4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探析
我国体育事业与体育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体育高科技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体育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体育学研究生创新性培养与国际化培养,这是摆在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面前的一大课题,也是确保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员会名誉主席唐敖庆教授曾尖锐的指出:“我国博士生质量只相当于美国的中等水平。”这一警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同时也表明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势在必行。体育学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一部分,在如何提高培养质量上仍存在种种亟需解决的问题,原因之一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上存在的局限性。在我国当前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条件下,其培养指导思想仍是20多年前制订的《学位条例》规定的内容与精神。随着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与社会对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规格及要求的提高,其培养思想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此,研究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对于调整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完善我国现行的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规格,实现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整体转型,早日实现与国际体育研究生培养接轨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理论分析法。
本研究检索和查阅了国内外体育研究生培养思想的大量文献资料,对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在指导思想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多方面的收集,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体育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也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同时对资料进行了重点阅读和分析,使所获得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对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和专家进行访问、调查,分别走访了国务院学位办、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研究生院(部、处)的主管领导和研究生导师,并建立了访谈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当前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设立为促进我国科学专门人才的成长与各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人才起了较大地促进作用。其主要指导思想表现在研究生培养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守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教学、训练、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高校、科研管理等机构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和民族传统体育领域内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2.1.1 掌握系统知识的指导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研究生必须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体育学研究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宽广的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较好的外国语基础,熟悉跨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体育信息科学、体育发展政策、体育法规和体育产业等各方面知识。这是体育学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与保证。
2.1.2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培养目标。早在1981年,我国高等教育第一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研究生培养就明确提出了“在科学与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的要求。随着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能力培养显得更加迫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说明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此,研究生既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又要从事科学研究,从而直接参与知识创新。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说明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1.3 注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央对研究生教育思想范畴作了探讨,认为它是由研究生教育的人才观、价值观、质量观、发展观、管理观、评价观及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系统观组成,强调研究生培养的全面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应树立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特色化的质量观,提出了具体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模式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高效发展的指导思想,因而,也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全面发展的现行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与市场对体育高层次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目前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现行培养指导思想存在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如何提高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整体质量,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体育高层次人才,实现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科学化、创新型培养,需要调整现行的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目的在于拓宽研究生培养途径,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建立研究生教育体系,使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适应当前科技发展与市场对体育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使体育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2 对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的探析
2.2.1 突出“素质本位”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素质本位”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与时俱进”以及“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对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本质和目的在于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体。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充分说明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建立以“素质本位”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注重“以促进研究生个人知识与理智的发展及个性的完善为教育目的”。独具代表的是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哈佛是已培育了36位美国总统、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位普利宾奖获得者的世界一流名校,在国际上的高知名度与优良的品牌得益于以“育人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办学指导思想,哈佛大学正是以它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传统吸引着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在体育研究生培养方面,美国密歇根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印第安那大学等均以“育人为中心”,以“素质本位”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指导思想。曾任柏林大学校长的施莱尔马赫认为:“教育就是要把促进个人发展,即发展个人的特质作为它的目的。由个人真正发挥其特质而成立起来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说明美国人才培养注重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宗旨的正确性。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对素质教育培养仍重视不够,表现在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对当前政治方向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他们接受新思想、新观点的能力比较强,但在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却又显得单薄;教学仍以现行书本知识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缺少对研究生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缺少与实际的联系;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较差,往往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个别研究生心理素质存在一定偏差,意志品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我国研究生质量有所下降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因此,建构体育学研究生基础性素质教育的综合素质平台模式、专业性素质教育的课题全程参与模式、创新性素质教育的文化整合模式,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素质本位”教育的基础,应该得以充分重视。
2.2.2 突出“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思想
“知识本位”是以掌握知识为根本目的的人才培养思想。在体育学研究生的知识学习与掌握方面,第一,需要掌握本专业前沿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前沿及精深的专业知识是体育学研究生今后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对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及扩大本学科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第二,需要掌握跨学科知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出现,人类解决问题不仅仅依靠一两门知识就能解决,而是必须依靠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因此,掌握多学科、跨专业知识对于扩大研究生知识面,提高知识运用的综合性意义重大;第三,掌握严格的方法论。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方法论课程严重不足,所学方法论的实用性不强,即不利于研究生运用合理、有效、可靠的方法解决体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也不利于研究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科学方法的创新。因此,加强研究生前沿专业知识学习、跨学科知识学习、方法论知识学习是实现体育学研究生“知识本位”人才培养思想的保证。
2.2.3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强劲发展的世纪。知识的创新与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人才的高知识、高技能和高创新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指出,研究生经过系统学习和科研训练,其学位论文要求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由此可见,研究生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创新教育”,创新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鼓励研究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应该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努力方向。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比来看,中国研究生的创造力相对较弱。中国目前在世界上综合实力居世界28位,而科技实力已从第33位倒退到第44位,表明我国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不足。目前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抹煞人才培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而世界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创新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培训创新能力已相当普及。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实施了创新能力培训,每个研究生,甚至每个大学生都在毕业之前熟悉了创新原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教育部推出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该计划中,特别强调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任务,也是我国科技进步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提高体育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给研究生创新足够空间,通过研究生课题研究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创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经验概括为理论并加以应用而形成新的生产力创新等。通过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资源创新与人才培养创新。
2.2.4 突出“社会本位”的人才培养思想
大学走出象牙塔,向服务于社会发展,既是美国布鲁贝克高等教育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实用主义思想的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提出的“服务社区”的教育思想,从这一角度表明美国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与普通教育(自由教育)、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注重掌握系统知识、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应予以充分肯定。但对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重视不够,一方面,研究生研究的课题真正运用到体育实践中以解决体育领域实际问题的不多;而另一方面,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少与体育实际领域的联系,深入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即研究生主要强调理论学习,较少倡导服务社会。鉴于此,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结合,把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中,以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健康、和谐发展的努力方向,也是“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体现。此外,“社会本位”的人才培养思想还表现在根据社会需要培养研究生。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在目前市场尚处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较少考虑社会需求与社会效益问题;但是,随着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与市场对高级人才需求量的减少,根据市场特点培养研究生应成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发展方向。过去由于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对这方面问题考虑较少,致使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受到较大制约。因此,在扩大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同时,必须即时加快学科和专业的调整,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要求。
2.2.5 突出研究生培养“国际化”
美国体育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是以吸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面向世界、多样化培养为载体,建设、改造本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因而其教育背景中增添了多元文化的色彩,表现为体育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思想。如论文选题等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特点,这一方面说明美国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融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国为了立足未来世纪的大环境,尤其突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强调研究生从全球角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而不是单纯要求学生只具有运用国际语言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由于美国体育研究生培养能以国际化思想为指导,高水准地面对科技发展挑战,所以培养出了“面向世界”的优秀人才。在我国现行条件下,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来华留学的研究生不多,且大多来自欠发达国家;同时,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较少。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必须首先研究世界一流大学体育研究生培养的办学经验,理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价值导向,既不要像上世纪50年代照搬前苏联经验,也不可盲目推崇欧美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找差距、研究其中原因,制订研究生培养发展规划。正确树立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思想,既有助于教育理念的传播,又可以推动学术、文化、人员的交流。在积极借鉴美国体育研究生培养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课程内容的国际广度与跨文化的交流范围,如招聘具有国际经验的专家学者,实现国家之间、校际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提高知识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性,从而实现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国际化。
3 结论
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注重掌握系统知识、注重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具有较大的促进与指导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扩大,社会对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提高体育学研究生掌握系统知识、注重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培养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国际化培养思想也应成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005全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章,2005
2.2005年全国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上、中、下册)[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至立.2002年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3
4. 陈学飞.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M] .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4~42
5. 眭依凡. 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2
6. 曹健、芮国强. 研究生教育质量观:转变与重构 [J]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2003(1):6~8
7.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http://www.edu.cn/20050303
8. 陈学飞. 欧美四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启示 [J] . 中国高等教育,2000(22):16
9. 叶绍梁、谢菊. 基于学科建设的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体制创新的思考 [J]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7):7
10. 温卫东. 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指导思想的探讨 [J] . 江苏高教;200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