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笔势

张怀瓘说,作书“必先识势”,他讲的“势”就是“笔势”。这个“势”包括笔画自身的势和各个笔画连接上的势。

(一)笔画之势

人们常说的“中锋运笔,侧锋取势”、 “横鳞竖勒”、 “逆人倒出”等笔法,都是为了取势,也就是使平直静态的笔画变得力透纸背、活泼多姿起来。笔画之势,缘自书家对笔画的熟练掌握。因此,创作时须逐字写过,对每字每画的写法烂熟于心,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这样,兴至之时,能速则速,该迟则迟,笔势自生。作行草书,须以劲利取势。但是,运笔速度不能过快,必须将“速”与“迟”两种笔法结合着进行。只求快反而发飘,当迟不迟,反失其势。

作真书,更须控制好速度,笔力须一一送到笔画末端,不可浮滑。比如撇法,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产生轻燕掠水之势;但是如果落墨后迅速提笔出锋,即形成尖尖的鼠尾撇,其势尽失。

(二)笔画连接上的势

不管何种书体,行笔都要循笔画发展的方向前进,因为每个笔势的形成都有其来龙去脉。对此,周汝昌先生在《书法艺术问答》中谈得很详细。他说,每个笔画的写法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须知“法不孤起,仗势方生”。必须明白,笔法实由“势”生。他举例说,楷书“永”字的尖挑,实是由竖“奔向”下一笔的仰横的一种带笔。不知道这个“势”,就不知道勾往哪里挑,也不知道楷书尖挑为何要蓄势,然后疾挑。它一方面是结束竖笔,同时又用带笔联向下一笔。不明这个势,勾的意态必然不对路。又如“衣”字,其第四笔竖勾为什么反勾向右挑?因为它是“奔向”下一笔短撇的带笔。这就叫做“顾势”。